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 雷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5收藏

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 雷公,第1张

简介

        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传说雷公和电母是一对夫妻。雷公名始见《楚辞》,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所传始为兽型,或似鬼,或似猪,而以猴形居多。清末黄斐然《集说诠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人们认为雷公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常有雷公电母的供奉。

        古代人们对打雷这种自然现象不十分了解,因此逐渐演化出一系列有关传说。在古代中国,雷神的形象是不断演变的。最初,人们把它塑造成人头龙身的怪物,敲打它的肚子就发出雷声。后来才渐渐变成尖嘴猴脸的形象,并逐渐定型。在道教神话中,记载了许多数量、各种级别的雷神,最基层的是"雷公",上一层的是普通的"雷神",再上层是"雷王"。

形象

      对于雷神的形象,《山海经·海内东经》中有记载,文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这种形象是半人半兽形,人们认为雷声在天,而龙亦飞腾于天,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便会有雷雨;又将其腰问想象有一鼓,鼓发雷声。后来雷神的形象进一步变化。

    《酉阳亲俎·前集》说“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说“豕首鳞身”;《铸鼎余闻》卷一说“大首鬼形,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恃凿,运连鼓于火中”;《集说诠真》引《搜神记》说“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余,状如六畜,头如猕猴”;《唐国史补》说“其状如彘,秋冬伏于地中”;《夷坚丙志》卷七说其形如奇鬼,“长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帻,如世间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总之雷神形象不定,体形或龙、或人、或兽;脸彤或人头、猴头、猪头、鬼头。

      周秉以后,雷神被称为雷师,或雷公,《楚辞·离骚》:“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又《开元占经》曰:“五车东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

        无论称雷师还是雷公,当时人们崇祀的雷神只有一位,并以农历六月廿十四为雷公生日,称为“雷公诞”,是日人们均要奉祭雷公。

        到了元代,雷神的形象还没有定型,因为元代有“雷公旗”,所画雷神仍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

        明清时代,雷神的形象趋于统一,其标准形象概为《集说诠真》中所述:“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

        可见雷神此时最明显的特征是猴脸、尖嘴,所以民间有之“雷公脸”、“雷公嘴”的说法。

相关起源

        民间自古崇敬雷公,流传许多雷公故事,尤以唐宋为甚。

        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在这些故事中,唐沈既济《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陈)义即卵中儿也。”

        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本《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把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益,写成雷神陈文玉的故事。《搜神记》卷一曰:“旧记云:陈太建(569~582)初,(雷州)民陈氏者,因猎获一卵,围及尺余,携归家。忽一日,霹雳而开,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后养成,名文玉,乡俗呼为雷种。后为本州刺史,殁而有灵,乡人庙祀之。阴雨则有电光吼声自庙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庙号‘显震’,德佑(1275)中,更名‘威化’”

        据清《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宋宁宗庆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为广佑王。庙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宁九年,封威德王,孝宗乾道三年,加昭显,至是封广佑王。理宗淳祐十一年,再加普济,恭帝德祐元年,加威德英灵”。

        道教亦尊奉雷神,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把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作为乞求雨雪的启请神灵,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后者肇始于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叶迂韶传》载,一次雷雨中,雷公被树枝所夹,不能脱身。后为叶迁韶所救出,雷公“愧谢之”,“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性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

        北宋末兴起的神霄、微诸派,以施行雷法为事。声称总管雷政之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师、雷公为其下属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师皓翁讲经说法,命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云云。旧时各地多有雷神庙。

相关传说

      唐朝元和年间,有个叫陈鸾凤的,是海康人。自负义气,不怕鬼神,乡亲们都称他为后起的周处。海康有座雷公庙,当地人虔诚地这里打扫祭祀。[3]祈祷祝愿的事多了,妖邪妄诞的现象也时时发生。当地人每年听到第一声雷响时,就记下了这个日子,以后每旬的这一天,所有工作都不能干。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个而违犯了,夜晚睡下时必遭雷击而丧命。这种应验就像回声那么准。当时正赶上海康地方大旱,当地人来到雷公庙祈祷降雨然而毫无响应,鸾凤十分恼怒,说道:“我的家乡乃是雷公的故乡,雷公身为神灵不降福,况且又受到人们如此虔诚的祭奠和供奉!如今禾苗已经枯死,池塘已经干涸,牲畜都拿米做了供品还要这座庙干什么?”说完他便举起火把烧它。当地的风俗是不允许人们把黄鱼和猪肉掺到一起吃,有谁这样吃了,也是必定被雷击死。这一天,鸾凤手持竹制砍柴刀,站立在田野里,把当地风俗所忌讳的这两样东西掺在一起吃了下去,站在那里等待着雷击。果然有怪云出现,妖风顿起,迅雷挟着暴雨向他袭来。鸾凤便把手中的刀在空中挥舞起来,果然砍中了雷公的左腿,把它砍断了。雷公跌落在地上,形状象熊和猪一样,身上有毛有角,还有青色的肉翅膀,手里握着短把的金刚石斧,伤处血流如注。此时,云和雨都消失了。鸾凤知道雷公并没有什么神威,便跑到家里告诉亲人道:“我把雷公的腿砍断了,请你们快去观看!”亲人听了又惊又怕,跟着他一起前去观看,果然看到雷公的腿已被砍断,乖乖地躺在地上。鸾凤又举起刀来要把雷公的脖子砍断,还要吃它的肉。众人把他拉住,制止他说:“雷公是天上的神灵,你是下界的凡人,再要加害雷公,必定使我们全体乡民遭受灾祸。”众人死劲儿扯住他的衣襟,致使鸾凤不能奋力举刀去砍雷公。不一会儿,又有乌云雷电笼罩上来,挟带起受伤的雷公和它的断腿离去了。接着便下起了大雨,从中午一直下到傍晚,干枯的禾苗都复苏挺立了起来。由此,鸾凤便遭到老幼乡人们的一致训斥,不许他回家。鸾凤只好带着刀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妻子的哥哥家。到了夜晚,他又遭到雷霆的袭击,住的房子也被天火烧光了。他又持刀站在院子里,雷公终于未能伤害他。事后有人把他从前砍伤雷公的事告诉了妻兄,于是又被赶了出来。鸾凤又到僧人居住的房子里落脚,到了夜晚同样被雷击触,跟以前一样遭到天火的烧害。鸾凤知道已经没有容纳自己的地方,他便趁夜举着火把走进石壁上天然开成的岩洞里,雷火再也不能来袭击他了。在岩洞里住了三夜之后他便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自此以后,海康一带每当遭逢旱灾,当地人便凑钱给鸾凤,求他按照从前的办法把黄鱼和猪肉掺在一起吃下去,象上次那样持刀站在田野里,每次都有滂沱大雨从天而降,而鸾凤本人一直遭不到雷击。这样过了二十多年,民间称鸾凤为求雨大师。到了太和年间,刺史林绪得知此事,便把鸾凤召到州府衙门,询问此事的前因后果,鸾凤说:“在我年轻力壮的时候,气威胆壮,心如铁石,诸如鬼神雷电之类完全不放在眼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拯救万民百姓。天帝即使掌握着天下万物的生杀大权,又怎能使雷鬼恣意逞凶呢!”说完便把自己那把刀呈献给林绪。林绪送给他很多钱,作为献刀的报酬。

        建州山寺唐柳公权侍郎,尝见亲故说:元和末,止建州山寺。夜半,觉门外喧闹,潜于窗棂中窥之。见数人运斤造雷车,宛如图画者。久之,一嚏气,忽斗暗,其人双目遂昏。(出《酉阳杂俎》)

        唐朝侍郎柳公权,曾经听到亲友说,元和末年他住宿在建州的一座山寺里,半夜醒来时,听到门外一片喧闹声,便隐蔽在窗后从缝隙间偷偷察见。见有几个人挥舞斧子砍削木头制造雷车,雷车的样子就象画上画得那样。看的时间长了,忍不住打了喷嚏,顿时四面一片漆黑,他的两只眼睛便什么也看不清了。

        萧氏子唐长庆中,兰陵萧氏子,以胆勇称。客游湘楚,至长沙郡,舍于仰山寺。是夕,独处撤烛。忽暴雷震荡檐宇,久而不止。俄闻西垣下,窸窣有声。萧恃膂力,曾不之畏。榻前有巨棰,持至垣下。俯而扑焉,一举而中。有声甚厉,若呼吟者。因连扑数十,声遂绝,风雨亦霁。萧喜曰:“怪且死矣。”迨晓,西垣下睹一鬼极异。身尽青,伛而庳。有金斧木楔,以麻缕结其体焉。瞬而喘,若甚困状。于是具告寺僧观之。或曰:“此雷鬼也,盖上帝之使耳。子何为侮于上帝?祸且及矣。”里中人具牲酒祀之,俄而云气曛晦,自室中发,出户升天,鬼亦从去。既而雷声又兴,仅数食顷方息。萧气益锐,里中人皆以壮士名焉。(出《宣室志》)

        唐朝长庆年间,兰陵一家姓萧的有个儿子,以胆大勇猛著称。他在湘楚一带游历,到了长沙,住宿在仰山寺内。这天夜里,他灭掉腊烛独自一人呆在屋里。突然有雷鸣震得房檐都在颤动,好长时间雷声也不平息。一会儿又听到西面墙脚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萧依仗着自己力大过人,从没惧怕过什么。床前有一根粗大的木棒,他便操起木棒走到西墙跟前,弯腰扑了过去,一下便打中了目标。只听棒下发出尖厉的叫声,好像在呼唤什么。他便连续扑打了几十下,叫声于是停止了。风也停了,雨也停了。萧高兴地说:“妖怪已经死了!”等到天亮时,西墙下面见有一个鬼,形状极为奇异。通身都是青色,驼背而瘦小,有把铁斧头一根木桩,用麻绳捆他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便急促地喘起气来,十分困苦的样子。萧便把这些情况统统告诉寺里的僧人,让他们来观看。有人说:“这是专管打雷的鬼,是天帝的使者。你为什么侮辱天帝?大祸就要临头了!”当地居民摆上猪羊与酒等供品进行祭祀,一会儿便有一缕昏黑的云气从屋里冒了出来,飞出门户升上天空,那个鬼也跟着去了。接着又响起了雷声,响了几顿饭的功夫才平息。萧见此状,胆气更威更壮,当地人都称他为壮士。

    唐朝有个隐士叫周洪,他说,宝历年间,有十几个客人来到乡下避暑饮乐。突然来了一阵暴风雨,有个东西从天上落下来,象大母猴一样,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众人见了都吓得钻到床底下去了。突然间,这个东西便跳上门前的台阶向四周观看,眨眼之间,它又不见了。等到风息雨停后,众人从床下慢慢爬了出来,互相看了看,只见各人的耳朵里全塞满了泥土。当地人说,以前遭到雷声震动时,牛被震得浑身颤抖,禽鸟则从天空震落到地上。而这些客人则只是觉得有些震动而已。萧浣唐萧浣,初至遂州,造二幡刹,施于寺。斋庆毕,作乐。忽暴雷震刹,俱成数十片。至来岁雷震日,浣死。(出《酉阳杂俎》)

        唐朝有个叫萧浣的人,他刚到遂州,便营造了两根幡竿,赠送给寺院。交接时举行佛事庆典,祭奠仪式结束后奏起了音乐。这时,突然响起迅雷震击着这两根幡竿,幡竿全被霹雳轰击成碎片。等到第二年幡竿遭受雷击的这一天,萧瀚就死去了。(出《酉阳杂俎》)

        唐朝金州水陆院僧人文净,因为夏季房子漏雨,雨水滴在头上,于是就变成个小疮。过了一年,小疮变得象个大桃子。第二年五月以后,由于雷雨震击,文净头上的那个赘疣被击穿一个孔洞。文净当时正在酣睡中一点也不知觉,睡醒后只感到头上的赘疣疼痛。让人来察看,只见穿孔处好像用刀割的一样,里面有个东西隐藏着,就像一条蟠龙蛰伏在里面的样子。(出《闻奇录》)

        唐朝有个人叫徐智通,是楚州的医生。在一个夏季的夜晚,他借着月光在柳树成排的河堤上散步,忽然发现有两个陌生人站在河的桥上说笑。这俩人没想到徐智通就站在他们附近的暗影里,于是互相谈论起第二天如何取乐。一个说:“什么也比不上去南海赤岩山弄珠子玩有意思呀!”另一个说:“赤岩山主人喜欢喝酒,到那里去的客人个个都要喝得醉醺醺的。我明天下午有事要去西海,去赤岩山恐怕又要因喝醉酒而耽误事。倒不如就在本郡的龙兴寺前,与你比比技艺吧。”问:“你要表演什么把戏?”答:“寺前有百余棵老槐树,我发一声雷响,把它们劈成细条,它们的长短粗细,都象筷子一样。你会什么技艺与我相比?”那个答道:“寺前一向是本州郡游戏作乐的场所,每天前来围观的群众,总共不下三万人。我会发一声雷响,把这些人的发辫全都劈散开来,并让他们的每一缕头发上都有七个结。”于是二人大笑,约定好后便离去了。徐智通见此,大为惊异,立即去告诉了六七个好朋友。天刚放亮,他们就来到寺前,先在那里等候着。当时天气晴朗,临近中午时,忽然有两片象车轮大的云彩出现了,静静停留在寺庙的上空。刹那间,就变得天昏地暗,咫尺之远都不能分辨事物。不一会儿,又发出两声雷鸣,人与牲畜都被震倒在地上了。等到天放晴时,只见寺前的槐树林子,一棵棵都被劈成碎片,散落在地上,全部象计数用的竹签子,大小粗细,没有不相象的。而寺前挑担做买卖的、演戏卖唱的、围着看热闹的,共计数万人,每人的发辨全部都散开了,每缕头发上又打着七个结。(出《集异记》)

        在洛阳京城的天津桥有一个书生,一天,他遇到两个风貌气概与众不同的老年人,便在一旁偷听他们的谈话。他们正在说,第二天中午,要在寺庙里比赛谁的手法快。一个说:“你打算怎么比?”答道:“我要发一声响,让在寺内听讲的人的驴马尾巴全都结在一起。”一个便说:“我要发一声响,让十丈高的旗杆全部碎成计算用的签子,并且每十根为一堆。”书生听了,便与一两个亲密朋友相约,第二天一早就到寺庙等候。到了中午,果然雷雨交加,一声霹雳响过后,香客们走出寺庙观看,见他们的驴马数百匹尾巴全都结到了一起。又一声霹雳响过,便见十丈高的旗杆倒在房前碎成一根根签子,每十根堆在一起。(出《录异记》)

        唐文宗太和年间,濮州有个叫裴用的军吏,家资富有,六十二岁时病故。埋葬后第十天,雷霆袭击他的坟墓,棺材飞出约一百步远,尸骨与灵柩摔碎后散落满地。他的家属立即选取其他地方重新安葬,仍然用大铁链子把棺材困牢。没多久,又象前次那遭到雷击。再次选取异地重葬,不满十天,又一次同以前那样遭到雷击,而且连棺材和尸骨都化为灰烬,再也不能收拾了。于是只好摆设灵位,招回魂魄来进行安葬(出《集异记》)

      唐朝东阳郡,坐落在浙江岸边,郡城旁边有一座方圆几百里之大的山,江水弯弯曲曲地环绕此山流过,进出郡城的船只行驶起来十分不便,行旅之人颇以此山的阻隔而苦恼。常侍敬昕于大和年间出任东阳郡太守。这座大山在一天晚上被云雾笼罩着,天色十分昏暗,狂风夹着雷电,剧烈地震动着房屋,江水翻腾奔涌,大有冲出江堤之势,人们见此情状,无不惊恐惶惑。直到天亮才雨过天晴。人们来到山下观望时,只见大山已被从中间劈开,两边相距几百步远,江水从这里一直穿流过去,原来环绕弯曲的河道,全被石头填平了。从此以后,再没有环山绕行的困苦了。(出《宣室志》)

        唐朝晋陵郡建元寺内有个僧人叫智空,是本地人,道业和修行之深闻名于当地,已有七十多岁了。一天晚上,大门已经关闭了,忽然起了大风雷,就象从禅堂内升起的一样。雷声隆隆不绝,狂风吹灭了蜡烛扬起了尘土,四周十分黑暗,房檐被雷声震得直抖。智空惊惶地环顾四周,自语道:“我抛弃家人落发为僧,已有四十八载。暴雷如此逞狂,莫不是神龙有生我气的事情?如不是这样,就是有罪该当被雷震死?”后来雷声更大了,他又坐下来祷告说:“我从少年起修学佛教,当和尚已有五十余年,难道我的行为违背了佛祖的教义吗?如若不然,就是有亵渎神龙的地方吧?如果是这样,我怎敢逃脱死亡的惩罚?如若不然,那就希望赶快让天开晴,以使全寺的僧人得到解脱。”说完,只听一声巨响,好像就从身边发出,坐垫和床铺都被崩碎了,一阵黑烟袭来冲得他神魂颠倒,于是惊吓得仆倒在地上。过了一顿饭的功夫,声音才平息下来,云散月出,天气晴朗。但他感觉到有一股腥臭气味,好像就在自己屋内,于是举着蜡烛察看起来,在墙脚下搜到一张蛟龙的皮,有几丈长,鲜血流了满地。原来这座禅堂北面有一棵槐树,有几十丈高,槐树被雷震死,沿着纹理被劈开了,里面有蛟龙蟠踞的痕迹。(出《宣室志》)

相关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没有金、木、水、火、土等星星。那是有一年,有一个老妇人病倒了。她身边有六个儿子,因性格和特长的不同分别叫做:千里眼,顺风耳,长脚拐、铁铮脑、冷热不怕和皮袋。他们请来一位郎中为娘治病。那位郎中诊断后觉得没有什么办法医好老妇人的病,又不好明说,就随便说了句:“雷公的脑汁能治好。”可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了。六个兄弟就真的商量了一个捉雷公的办法。

      这天早上,他们一切准备好了,分工千里眼看,顺风耳听,长脚拐来捉。一会儿,雷公刚露脸,千里眼就看见了,顺风耳听到雷声,赶快告诉长脚拐。长脚拐站起来脑袋顶到了天。不一会功夫,雷公就被他捉住了。

      他们高兴地回家把雷公放在锅子里盖住,就放火去煮。心想只要煮熟后就可以给妈妈治好病,就都跑去告诉他们的妈妈。

        正巧,他们前脚刚一定,就进来了一个强盗。他以为锅子里煮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就伸手去揭锅盖,刚一打开,把他吓了个半死。雷公趁机跑回天上去了。雷公跑上天后到天王那里告了一状。于是,天王派了天兵天将捉他们。先捉到了铁铮脑,天兵就使劲地打,但是不管那些天兵怎么打,铁铮脑一点也没为痛。

      天兵没法,就又抓住了另一个。天兵改变了方法,把他放在锅里去煮,等他们煮了半天,打开锅盖一看,他却冷得在抖,原来里面那人冷热不怕。天兵又没法,只得另想办法又抓住了一个,全部抽出宝剑乱杀乱砍,但是尽他们怎么砍也都砍不进,原来那个是皮袋。天兵制服不了他们只得回天宫去了。

      等他们回到房中,母亲已经死去。他们悲痛欲绝,留最小的皮袋守住母亲的尸体,其余的去大闹天宫。长脚拐站起来双手一撑,顿时天空乌云滚滚,昏昏沉沉,整个天宫也被搅成了一锅粥。天王没办法。只好分别封予长脚拐、铁铮脑、千里眼、顺风耳和冷热不怕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神。后来,天上出现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大行星,据说就是他们五兄弟。

在别的一些传说里,捉雷公也有是为了迫雷公下雨的。

一种可能是现代犰狳确实是中国人在很早发现的,这也是很多人说《山海经》是一部神书的论据之一。另一种可能是,近代给这个原产于美洲的动物作翻译的时候,借用了《山海经》中这个异兽的名字。我比较倾向于后者。这样一种动物,除山海经之外,所有古籍都没有记载,是不是可以说明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代中国人是没有见过这种动物的。毕竟古代有点什么新鲜事都会报祥瑞,报凶兽。而即便中国人上古时期见过他,千年之后当人们再看到这种东西时,又怎么会精准地找到之前的命名,并且确定这就是古书中的记载呢?这种巧合的概率比较低。所以我更倾向于是后人附会。

在传说中的蚩尤之战中,黄帝和蚩尤率领人兽、狮体等兽人参加战斗,最终黄帝胜出。传说一直认为古人夸大了这个故事,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兽人。但史前难道就没有半兽人吗?也许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关于半人半兽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中,有很多半人半兽的造型。

女娲是中国人的祖先,水神在乱山中共同工作,都是“人头蛇身”;都是“人头和鸟体”,还有两位著名人物神农。蚩尤和牛头人的尸体。在西方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怪是半人半兽的。在希腊神话中,像水仙和半人马这样的半人马在今天的天文学中是以半人马命名的。半人半羊,如山林之神萨提鲁斯,和水神潘;牛头和人体,如米诺托,都是克里特女王帕西法和公牛所生。他们的身高是普通人的两倍。一声巨响可以撼动整个城市。后来,他们被勇敢的雅典王子西修斯杀死。

还有一只长着头和蛇的海狸。他是雅典人的祖先。他先住在埃及,然后搬到克里特岛。在雅典娜的保护下,他建立了雅典城。埃及神话中也有许多半人半兽的故事。例如,太阳神鹰头,强大而勇敢;邪恶的女神陀儿,像个胖女人,有河马的头;世界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的头怪物,现在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其巨大的石像仍然矗立在埃及沙漠上,许多人可能会说,所谓的半人半兽动物生物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人和动物有不同的染色体数目和遗传基因,它们如何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怪物?然而,据英国媒体报道,就在纽卡斯尔大学莱尔·阿姆斯特朗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在欧洲制造出了第一批人和动物混合胚胎。

他们将从人类细胞中提取的细胞核植入牛的卵母细胞中,然后将其细胞核取出。由他们产生的“细胞质杂合子”中999%的遗传物质来自人类,不到01%来自动物。这些“细胞质杂合子”存活了3天,其中生长最快的一个含有32个细胞。

这些“人兽混合”的神像来自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人们通常把所本部族崇拜的动物与人类混合起来塑造神像。 在古代人类对大自然中各种动物具有的能力如巨大的力量,飞行,潜水,听力等等感到不可思议和羡慕,认为这是比人类要优秀得多的存在。所以往往在幻想一些神明中加入动物的躯体。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黄帝

求采纳

《小说、戏剧·西王母》原文与赏析

佚 名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绵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穆天子传》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神话小说,其内容多取材于古神话传说。晋代汲县百姓盗发战国时魏襄王墓,得竹书《穆天子传》五篇。穆天子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是其中之一。

《隋书 ·经籍志》 曾载周穆王西游之事,《四库全书总目》 以其恍惚无证,划入小说家。

《穆天子传》描写周穆王驭八匹骏马,率七萃之士,西登昆仑,北至旷野,行驶三万五千里,巡游西方诸国之事。周穆王向西巡游,遇见了久居于昆仑山上的女神西王母。文章开始以细腻的笔墨描写周穆王与西王母初次见面的情景,在甲子这个良辰吉日,周穆王来到西王母处作客,他献上了玉璧锦带,西王母满心欢喜、彬彬有礼地接受了。穆王,历史上实有其人,西王母,则为神话中的神,而在此文中一为神化的人,一为人化的神,神人混杂,神话与历史传说融为一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西王母则作为一位多情多才的美丽的女神在人们的心目中首现了。

其实,这位女神的原始形象并非如此雍雅和平,风度翩翩。请看西王母的自述: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

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

她原来是住在一个昆仑山的一个山洞里,与虎豹为群、与乌鹊相处的神祇。原来 《穆天子传》 中的西王母形象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痕迹。据《山海经·西次三经》载: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神话中半人半兽的西王母的形象反映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观念。其发饰:“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郭璞注)可知胜的形状与 “鵀鸟”相似,其生活: “其西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 《山海经 ·大荒西经》) 其司职,乃掌管 “灾厉五刑残杀之气”(《海内北经》、《大荒西经》)。无怪乎她长着一副狞厉凶刹的面容了。

到了 《穆天子传》 里,西王母这种令人恐怖的形象才发生了变化,由半人半兽的形象转变为人化的神。这样多才多情的形象在献礼后的第二天乙丑之日,穆王与西王母再次会见的瑶池会上表现得更为鲜明。瑶池筵宴,歌舞升平,西王母为周穆王谣歌一曲:“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西游后将东归,西王母望着缕缕白云,感叹山水阻隔,路途遥远,在此一别,渴望再见。周穆王心中戚戚,感慨做答: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穆王多情善感,敦厚诚挚,言至等我到东方,治理好万民后,再来拜望西王母。一酬一答,互相祝福,所思所想,已无二致,感情交融,惜别依依。一派友好和谐的气氛。无怪陶渊明写道: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观宇宙,不乐复何如” ( 《读 〈山海经〉 其一》) 《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 “西望昆仑”下注引 《括地志》说: “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在这里,突出了一 “乐”字,宴飨之乐,居会之乐,吹笙鼓簧之乐,数年再会之乐,可见西王母已改变了神话中的庄重肃穆的女神形象,她具有人间的情感,享有人间的欢乐,这位天帝之女对人王倾诉衷肠了。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形象完成了第一次嬗变。

为感谢这位女神的深情厚意,欢宴结束,周穆王驱车登上了日落之地崦嵫山,植槐留念,刻石铭记,并题词曰:“西王母之山。”可见,周穆王对西王母一往情深,也侧面烘托出那么“人间味”的女神给周天子极为美好深刻的印象。

描写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短短二百余字,那么完整,那么动人。文章将神话与历史传说融为一体,驰聘想象,奇谲浪漫,精彩纷呈,富于情趣。

在西王母为周天子唱歌时,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一语。周穆王为人王,必有生死。西王母为神仙,无生死之忧。战国以来,产生了西王母掌不死之药的传说。《周易·归藏》曰:“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日月为精。”又《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嫦窃以奔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对人生短促的感受,早已是人类认识了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之后所产生的最强烈的人生主题。西王母的不死之药,恰恰补偿了人对生命的忧患及对人生享乐渴求的心理。难怪她有受到人们的敬仰了。《汉书·五行志》载:“其夏,京师郡国民群会里巷阡陌,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汉武帝时方士最盛,《汉武故事》就是描写西王母与汉武帝谈神论仙的作品:“王母上,乘紫车,玉女驾驭……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西王母的又出现了仙桃:“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笑曰: ‘此桃三千年一生实。”桃尚三千年,何况人乎如果说,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由豹尾虎齿变为一位多情善歌的女神,发生了第一次嬗变,那么在《汉武故事》里,西王母的形象发生了第二次嬗变。她“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成为一个贵妇了。从此,神话中的西王母演变为仙话中的西王母。

这种演变与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葛洪认为:“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卷》)《集仙录》引太玄女颛和的话说,人处世“一失不可复得,一死不可复生”,所以“非修道不可延寿也。”(《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对人生命的眷恋和追求人的生命的延续是道教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他们幼想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道家所追求的这种“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抱朴子·对俗》)的生命永恒与精神永恒的需求,与西王母是长寿不死的司命之神恰好吻合。于是昆仑神话中西王母的故事则演变为上述《汉武故事》在《道藏·正一部》里收有一部来源颇早的巫觋方土之书《五岳真形图序》就有十洲、三岛、五岳及西王母的记载。

当道教整理自己的鬼神世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就不允许像《穆天子传》里那样,堂堂的天界女神对人间君王缱绻留恋了。《集说诠真》说:“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她与东王公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原,化生万灵,养育群品,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天上也。”又西王母“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女子得道登仙者,咸所隶焉。”在葛洪的《枕中书》里,出现了元始天尊为首的道教神谱。他的夫人是太元圣母,九光玄女太真西王母成为他的女儿,象征阴气之始,道教理论把“道——太一”做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从道生出宇宙,因而有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说由道(气)这一始基化合“阴阳”构成的。在道教比附的“道——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图式中,阴阳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必要的中介,西王母这位道教女神成为我国本土信仰的核心人物,人们尊称其为王母娘娘,对我国的政治统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及民族心态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实这只是一些传说而已,本来就是给西王母的定位确实是半人半兽,就像当时《山海中》记录的,“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上,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厉及五残。”但是后来有记录,在西周时期西王母与周天子开始交往了,正是因为想要继续这份恋情,所以就是改变了自己的很多性格,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的融入人间所以才会这么做。

以至于后来对于西王母的记录就是那种比较好看的定位,很多的背井离乡的百姓也是会去祭拜西王母的,毕竟很多人都是觉得她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很多人也都是信奉她的。

更多的转折就是在魏晋时期,当时也是民间传着汉武帝与西王母的约会,此时的西王母早已是百姓中的神,很多的时候都会去祭拜的。也是有人传言她是上帝的女儿,掌握着各种各样的起死回生的药物,很多人也是很关心她的,就这样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成为了那种众仙簇拥、锦衣华服、雍容华贵的仙界领袖。

到了唐代的时候,就是有了人说西王母之所以最初的形象是半人半兽,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的坐骑是一只老虎,很多人也都是比较害怕的,也是不敢去看,因此慢慢就流传出去了,说西王母最初的形象就是半人半兽,而不是去问题的本质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导致了以后慢慢去解释和证明的过程,其实也是很坎坷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