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指的昆仑山和现在的昆仑山有哪些出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代所指的昆仑山和现在的昆仑山有哪些出入?,第1张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海拔4772米,相对高度80-100米,亦称“昆仑山垭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象壮观。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尤其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里到处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以及终年不化的高原冻土层。冰丘有的高几米,有的高十几米,冰丘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揭开,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而冰锥有的高一二米,有的高七八米。这种冰锥不断生长,不断爆裂。爆烈时,有的喷浆高达二三十米,并发出巨大的响声。昆仑山口的大片高原冻土层, 虽终年不化,但冻土层表面的草甸上却生长着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节,草丛中盛开着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关于昆仑山的传说实在是太多了,大名鼎鼎的王母娘娘据说也只是住在昆仑山的西边一角,所以又叫西王母。上古十二金仙据说也都是从昆仑山玉虚宫得道成仙的,昆仑山不仅是截教阐教的大本营,还是各种神话故事的起源地。 《山海经·西山经》说昆仑山「 ”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就是说,昆仑山就是天帝设在下界的办事处,山上住着诸神,监督人间的一切事项。总之,昆仑山自古就充满了各自神秘和种种传说。 那么,这个人人皆知的「 ”昆仑山”到底在我国的哪个省份呢?古代传说中的「 ”昆仑之丘”是否就是今天的「 ”昆仑山脉”呢?其实,是,也不是。因为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山,至少有以下五种说法。 一、在新疆 在新疆的说法最普遍,也最被大众所认可。因为现在昆仑山就在新疆嘛!而且各种史料也记载,昆仑山就在「 ”于阗”,于阗就是今天新疆的和田。和田玉一直是世界闻名,而昆仑山的特点就是「 ”多美玉”。 《史记·大宛列传》:「 ”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等于是昆仑山是汉家天子亲自命名的,就是在新疆的于阗,即今天的和田。 而且是记录在《史记》这样的正史之中,这应该是毫无争议了吧。其实,仔细一读就可以读出,其实是汉朝的使臣发现了于阗这个产玉的地方,天子说这跟古书上的昆仑山很相似,于是才命名为昆仑山的。 「 ”名河所出山曰昆仑”,昆仑山是出名河的地方,于阗刚好有名河,那这山就叫昆仑了。所以,这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看似牢不可破,其实经不住细思量。而且,也不能说他就是对,就不对。 二、在甘肃 在甘肃境内又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甘肃的广至县。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班固的《汉书》,《汉书·地理志》里班固说敦煌郡的广至县,「 ”宜禾都尉治昆仑障。”明确说了昆仑就在广志县,治所所在大概是今天甘肃省安西县东南的破城子。 第二种说法是在甘肃的酒泉。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十六国春秋辑补》,《十六国春秋辑补》第七十卷明确记载:「 ”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此山。”另一个来源是《刮地志》,《刮地志》也明确说:「 ”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 虽然昆仑山在甘肃的说法不常见,也不为大众所知。但这个说法却是史料明确记载「 ”昆仑山”确切位置的。毕竟之前可没有说「 ”昆仑山”这三字,要么是「 ”昆仑之丘”,要么是「 ”昆仑”。 三、在青海 在青海的说法也来自于《汉书》,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说金城郡临羌县「 ”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 西汉临羌县治所就在今天青海省湟中县城北。为什么刚才说是在甘肃,这会儿又说是在青海呢?班固这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也不是,作为司马迁之后的又一大史官,他只是客观记录了当时的情况而已。 而且,名山重名也没什么稀奇。你比如今天我们全国叫「 ”尧山”的有几个,叫「 ”石头山”的又有几个,叫什么「 ”白云山”「 ”老君山”的又是不少。 四、在山西 在山西的说法主要来自近代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考古。你比如最著名的就是河南省博物院的许顺湛在《五帝时代研究》一书中,就专门研究了「 ”昆仑山”问题。他通过对《穆天子传》中穆天子攻打西北和西征时的行军路线,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 ”黄帝所登临的昆仑山就在今天山西省境内”。 不仅《穆天子传》里有昆仑山就在山西境内证据:黄帝不仅在山西饮马黄河,还「 ”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而且《西次三经》里也有「 ”在山西境昆仑之阴”的说法。 五、在各地 在各地的说法,是对「 ”昆仑”这个概念提出了异议。那就是「 ”昆仑”并不是哪一座山的特指,应该是对名山大川的泛指。就像今天所说的「 ”网红”,你新疆有网红,人家甘肃、青海、山西也都有网红。 你新疆于阗的高山叫「 ”昆仑”,人家甘肃、青海、山西的大山也叫「 ”昆仑”啊,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啊老铁。你是名山大川,别人也是,你有「 ”名河”出,别人也有。你有「 ”美玉”,谁河床上还没有几块好看的石头? 所以,郝懿行在《山海经疏》里说:「 ”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就是说,只要你是高山,都可以叫「 ”昆仑”。那这个「 ”高山”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水经注·河水》里说:「 ”三成为昆仑丘。”「 ”成”跟「 ”层”的意思差不多,都是「 ”级”的意思,就是有三个层级,都能叫「 ”昆仑”。这样算来,那天下的昆仑山可就多了。 但如果天下的高山,都能叫「 ”昆仑”的话,那「 ”昆仑山”还叫什么「 ”昆仑山”?你心中的「 ”昆仑山”又在哪里?

1 水经注 河水 的译文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

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

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

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

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

《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

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

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

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

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

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

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

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

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

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

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

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

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

《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

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

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

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

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

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

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

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

《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

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

(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

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

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

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

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

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

2 翻译《水经注 河水》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 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

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

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

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

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的……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

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

4 水经注河水的译文原文第一句是:自下庙历列柏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彼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鲤鱼,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曰:鳝,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非夫往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的译文。

5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

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

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

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

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

《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

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

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

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

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

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

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

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

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

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

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

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

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

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

《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

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

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

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

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

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

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

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

《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

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

(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

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

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

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

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

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

关于不周山到底是哪座山,实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的人觉得是昆仑山,有的人觉得是祁连山,还有一些学者证明了是贺兰山,但具体到底是哪一座山,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相传山海经里的不周山是人唯一可以到天界的通道,不过因为不周山总年下雪,而且当地的气温极其寒冷,凡夫俗子根本无法接近不周山,据说当年水神共工在争夺部落首领之位的时候在过程中落败,一怒之下便撞向了不周山,而由于不周山是支撑着天地的四大天柱之一,被撞塌了之后天地就发生了倾斜,导致所有的水都流到了西北荒地。后来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步骤上有可能的确是存在的,因为根据山海经中关不周山的记载。

可以推断出不周山应该是在昆仑山的西北部分,也就是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所以有人认为不周山就是如今的昆仑山。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不周山应该是现在的祁连山,因为根据民间的传,说在一万多年前不周山突然经历了一场极大的风雨,表面用于观天的风雨表被破坏了,而掌管着祁连山脉的骊连氏便认为水神共工有责任,所以不应该再继续当上相,女娲便由此让骊连氏代替了水神共工。但水神共工却拒不交出职权,骊连氏便率众用武力夺取不周山,双方在不周山周围基站导致转向了不周山的天柱,于是女娲大陆将共工逐出了祁连山。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山海经里面的不舟山应该不是国内的某一座山,因为曾经记载过不舟山至西北海之外中移地理位置应该是在西北大荒的某一个角落,有可能是国外的贺兰山。有一名专门研究山海经的学者,苦苦找了8年,终于确定了山海经里面的不周山应该是处于宁夏和蒙古分界处的贺兰山,因为贺兰山脉主要位于银川的西北部分,海拔高度有3580千米,山外的两侧也有荒漠,正对应了山海经,对于不周山的记载。总的来说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认识,但具体到底是哪座山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