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文化的竹的历史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竹文化的竹的历史文化,第1张

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华中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说文解字》东汉、《玉篇》梁、《字汇》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饰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一。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发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食——竹饮食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二。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

住——竹建筑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三。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中国竹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飘逸的审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四。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在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禁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态。

用——竹生产生活用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五。竹制生活器物。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烈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生产工具。在中国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因地制宜、轻视永恒、肯定已然的现实精神。

竹制书写用具。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才被纸所完全取代。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娱——竹娱乐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六。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人类精神需求增加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物质材料的形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不能忽视其构造材料。在蔚为大观的中国艺术品中,竹制工艺品是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的一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趣味。

竹制乐器。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竹生活环境。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用其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一。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化,对之加以崇拜。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竹宗教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宗教情感、对现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

竹民俗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诗歌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只是意境的一个构成要件,尚未成为中心意象。至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学诞生了,其代表就是谢跳的《秋竹曲》和《咏竹》。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书画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中国绘画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

竹造景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五。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从上林苑、辋川别业到寿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观的记载。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留园的“碧梧栖凤”、个园的“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过题咏、匾额、楹联、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韵景石等艺术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竹人格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六。竹在中华文化中被人格化,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和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与遁迹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标准构成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系统,竹人格符号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着中国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和系统。 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华中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生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

中国竹文化的特征,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

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只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副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咏竹五

明代作者;

憨山德凊

咏竹五首[五言绝句

其一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

其二

矫矫凌云姿,风生龙夜吼。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

其三

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其四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

其五

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虚窗人静听,飒飒响琅玕。 中国竹文化的源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证实,原始时期中国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肃祁连山,北到黄河流域北部,东至台湾,南及海南岛。中华文化发源的两大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态区域之内。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种竹生态环境下产生和演进的。竹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中国竹文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对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历史。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竹子的优良特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态环境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舞台。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树木无法比拟的多重特点和优势,发展竹资源、开发竹产业能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

中国竹业的盛典——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首届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的评选,为我国竹文化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1997年11月,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业的一大盛事。

对竹文化进行研究的组织机构、科研成果、专著论文等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

无论是《竹书纪年》还是《史记》,对于尧舜之间政权交替方式的描写都不是很正确,因为那是以前发生的事,而那个时候又没有文献记录,所以人们为了迎合自己的学派学说,有了不同版本的说法。

尧舜禹生活的时代,是在夏朝以前,而那时的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属于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竹书纪年》著作时间是战国中期,《史记》 则著作于汉武帝时期,参考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也就是说,《竹书纪年》 与《史记》的写作的时代背景很相近,但是还是距离尧舜禹的时代已经过去千年了。

在夏商周时代,文字记载是很少的,所以不论是《竹书纪年》还是《史记》,在写到千年前的尧舜禹时,都不免依据民间传闻和自己的想象,所以和真实的历史难免有些出入

当时的尧舜禹处于原始社会,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社会制度都很落后。而尧舜禹不是那种君权神授的帝王,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的权力比一般人大,可以优先得到一些资源,因此生活水平稍微好一点。而部落联盟首领并不是父传子的世袭官位,而是由各部落推举最优秀的人担任的。所以很有可能舜其实是各部落推举出来的共同的领袖,而不是接受了尧的禅让

虽然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几千年前真实发生的历史和书中所记载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的出入,所以,只能不断的去修正历史,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1 文言文 画竹

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郑燮画竹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均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 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译文:我家有草房两间,屋的南面种有竹子。夏天,新的竹子刚刚长出嫩叶,苍翠碧绿,光亮照人,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在秋冬交替的时节,拿来屏风的架子,去掉两端,横起来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在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碰在纸上,发出冬冬的像敲打小鼓的声音。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指导,大多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注释:篁(huáng):竹子 榻(tà):床 凉适:凉爽舒适 围屏骨子:屏风架子 窗棂(líng):窗子上构成格子的木条 棂 ,旧时窗户上的雕花格子 冻蝇:受冻的苍蝇 岂非:难道不是 师承:老师传授作者 置:放 师承:老师传授。

各人所得启示应该是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善于寻找成事的捷径。

作者门前有竹,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与竹相伴,以画竹著称,又以卖画为生,《画竹》正是揭示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边,多观察、多留心、多思考,是获取捷径之最佳途径。

2 胸有成竹文言文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胸有成竹》文言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胸有成竹的故事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3 胸有成竹文言文详解剑拔十寻的寻是什么意思,振笔直遂的遂是什么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选自《东坡文集》卷四十九)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遂:完成具:具备少:稍许生而有之的之:代词,代替节、叶急起从之的之:胸中所有的竹子的形象中心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道理:做事之前应该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结构性状十分了解,才能获得事物的神貌,做好事情。

4 课外文言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

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1 爱竹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爱竹说

世谓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与此四君,余独爱竹之风骨也。人怜直节,瘦硬不合时宜,不及牡丹,能入时人之眼也。而余最喜此君之性,中通外直,节节冲天,如人之脊梁,宁折不弯。无忸躯盘桓之姿,媚惑世俗之态。不畏春和之温煦,夏日之骄焰;秋肃之杀气,冬雪之严寒。虽处天地之间,不戚不汲,不随流俗,怀才抱器,不易其节,真君子也。

梅兰菊者,虽有出世之品格,而无入世之才具也。竹者,竹椅,竹楼,竹器之类也。可标青史,与书俱老;可餐中馈,与食为筯。此人生之大用,其三君子之忘尘矣。

余有竹萧一管,抚其亮节,敬其刚骨,不忍释手,每见此君,则生乾乾若惕之想,自强不息之志。尝吹之,其声悠悠,似天地之万籁,鸿蒙之正气。盖物不平则鸣,其如君子之情怀,以浇我胸中之块垒耳。

大凡高洁之士,俯仰无愧,狂狷耿直;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古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其犹天下竹之神乎!

2 以爱竹说为题目写一篇文言文

原文丘陆草木之树,可敬者甚蕃。

周人独爱柳。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

予独爱竹之生于野而不馁,凌寒风而不衰,中通外直,不折不弯,重节守信,襟怀若谷,可远敬而不可鄙慢焉。予谓柳,春之信使也;松柏,树之丈夫也;竹,树之君子之行也。

噫!柳之爱,周后皆离情。竹之爱,同予者何人?松柏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周人独爱柳。

源起《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

源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陆地上草木,可敬的有很多。

然而周朝人特别喜爱柳树,自孔子以来,人们也多赞松柏。我却特别喜欢竹子,它生长环境恶劣却不气馁,迎着严寒而四季常青。

竹子内部空畅外部不弯不折。竹子重节守信,虚怀若谷,人们可以远而敬之而不可忽略怠慢。

我认为柳树,是春天的信使;松柏,书中的大丈夫;竹子,却有君子的高风亮节。啊!对于柳树的喜爱,周后人们用来诉离别之情;对于竹子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松柏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吧。

3 以爱竹说为题目写一篇文言文

原文丘陆草木之树,可敬者甚蕃周人独爱柳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予独爱竹之生于野而不馁,凌寒风而不衰,中通外直,不折不弯,重节守信,襟怀若谷,可远敬而不可鄙慢焉予谓柳,春之信使也;松柏,树之丈夫也;竹,树之君子之行也噫!柳之爱,周后皆离情竹之爱,同予者何人?松柏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周人独爱柳源起《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源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陆地上草木,可敬的有很多然而周朝人特别喜爱柳树,自孔子以来,人们也多赞松柏我却特别喜欢竹子,它生长环境恶劣却不气馁,迎着严寒而四季常青竹子内部空畅外部不弯不折竹子重节守信,虚怀若谷,人们可以远而敬之而不可忽略怠慢我认为柳树,是春天的信使;松柏,书中的大丈夫;竹子,却有君子的高风亮节啊!对于柳树的喜爱,周后人们用来诉离别之情;对于竹子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松柏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吧。

4 以爱竹说为题目写一篇文言文

原文

丘陆草木之树,可敬者甚蕃。周人独爱柳。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予独爱竹之生于野而不

馁,凌寒风而不衰,中通外直,不折不弯,重节守信,襟怀若谷,可远敬而不可鄙慢焉。

予谓柳,春之信使也;松柏,树之丈夫也;竹,树之君子之行也。噫!柳之爱,周后皆离情。

竹之爱,同予者何人?松柏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周人独爱柳。源起《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源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陆地上草木,可敬的有很多。然而周朝人特别喜爱柳树,自孔子以来,人们也多赞松柏。我却特别喜欢竹子,它生长环境恶劣却不气馁,迎着严寒而四季常青。竹子内部空畅外部不弯不折。竹子重节守信,虚怀若谷,人们可以远而敬之而不可忽略怠慢。

我认为柳树,是春天的信使;松柏,书中的大丈夫;竹子,却有君子的高风亮节。啊!对于柳树的喜爱,周后人们用来诉离别之情;对于竹子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松柏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吧。

5 《说竹》阅读答案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 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 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玻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

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

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

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

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

东方的竹。 (选自《灵性散文》有删改) 一、作者认为“月下听萧,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②“听萧”“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5分) 二、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分) 三、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6分) 四、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答案:一、(1)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 柔、豪爽、高远于一身”) (2)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的外形相似)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听萧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 二、想为百姓做点好事,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或济天下) 三、(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四、A。

6 《说竹》答案

说 竹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

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破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

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十里竹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荫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

无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臣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

便是有九分的素洁,也还有一分娇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

不然,汉字“朴”何以用“木”表意?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

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

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无食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

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便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

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唯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

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荫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作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真想隐逸山林。

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濡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卑微的用途中,有着一种质朴无华的奉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选自《灵性散文》有删改) 1、作者认为“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②“听箫”“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5分) 答:① ② 2、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请根据上下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分) 答: 3、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联系全文,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6分) 答:① ② ③ 4、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gA A、文章机械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一、答案辨析 (1)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此题应答竹自身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竹的象征义。要扣紧“竹”本身答题。

正确答案: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傲、柔、豪爽、高远于一身”)(2分) 正确答案例举: 1、竹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凛凛然有君子之风,浩浩然有英雄气。

2、竹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学生错误答案及分析: ` 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分析:未答出竹“自身”的境界。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分析:未答出竹“自身”的境界。 3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唯留人间风骨。

分析:此句写的是郑板桥画的墨竹的特点,而非“竹”的境界。 4 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分析:这是竹的作用。 5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分析:未答竹自身的境界是什么。 6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分析:人们通过听箫闻笛能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月下听箫,城头闻笛”这是人领悟竹的境界的活动,而不是竹的境界。 7达到了最高境界。

分析:未答出竹的最高境界具体是什么。 8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

分析:这是对竹的评价赞美,不是竹的境界。 9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

7 要仿写爱莲说的爱竹说不要文言文就是平常写作文,但是要300字,拜

爱竹说

古有《爱莲说》,流传至今,令人折腰。惜无《爱竹说》,让人感慨万千。

竹,四君子也:梅兰竹菊。位居第三,太不公平。应为:竹梅兰菊。何也?要位居首位。因为

:竹氏家族成员庞大,遍布天涯海角。有楠竹,

桂竹,冬竹,水竹,墨竹,斑竹。。。直径大有碗口粗,长几十米;细若笔杆,几十厘米。颜色有青,黄,黑,绿,赭色斑竹,外观多为圆形,也有正方形,多在春天生长,也有冬季发笋成竹

竹、成长期一次完成,几十天冲入云霄,就停止长高长粗。叶常绿,但每年并不换叶。竹,通

常细长,结构特别,亭亭玉立,不蔓不枝,腹空多节,不花无果,靠地下根茎繁衍子孙后代。从不择生存条件,遍布高山峻岭,荒坡野沟,水边岸傍,屋前宅后,茶几阳台,园林盆居,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活竹和它的制成品。上自高雅装饰工艺品,下至平民百姓的日用器具。生活用的筷子,竹碗,竹杯,竹床,竹席,竹帘,牙签,竹椅;古代打仗用的竹箭,竹毒针,竹弓箭,竹弓弩;娱乐用的笛子,箫,竹板,胡琴,板胡,二胡。。文人墨客使用的毛笔竿,笔筒,笔架,以及各类玩具用品,成千上万,不胜枚举。另外,竹笋是餐席上的美味佳肴。在植物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物种,非竹莫属。竹,强韧似钢铁,柔软如柔肠;竹,高风亮节,真君子也;竹,一身清气,廉洁奉人,堪称圣人也;竹,高昂仰视,对世俗不屑一顾,不低头,不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竹,在植物界,堪称楷模一绝

值得歌颂,值得大师们为它写篇《爱竹说》!本人才疏学浅,嘴笨手拙,腹内空空,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无能为力给竹写篇《爱竹说》,拜托大师们为竹树碑立传。古有《爱莲说》,今添篇《爱竹说》!竹是最美植物,竹是竹梅兰菊四君子的冠军,可歌可颂!

说实话,在自然界,没有另一种植物的作用比竹大啦。

8 有关爱莲说的文言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

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

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

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

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

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

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

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

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

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

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

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

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里面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

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

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

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

9 写竹的古文

七律·答友人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 竹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 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竹子

(哲理诗)

泥土里,

收集拼搏的语言。

憋不住,

给大地开一个眼。

冒尖了,

既虚心又委婉。

做一次总结,

继续向上伸展。

一朵绿色的云,

和太阳把理想畅谈。

在古代,不仅春风得意的官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就是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山野、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喻。

在这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是层出不穷。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并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因此,古往今来,竹子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名士如醉如痴。许多人为了追求清风竹下“清、幽、寒、静”的独特意境,常常置身于绿竹依依的幽雅环境中谈艺论道,以达到他们超凡脱俗的禅境和欣悦无比的审美情趣。

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7位名士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他们这种藐视名利的主张引起了当时皇家的不满。

为了洁身自保,这7位名士经常隐身于竹林之中,弹琴吟诗,借酒佯狂。遁隐竹林之中的他们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喻,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这“竹林七贤”对后代文人的言行举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有为了看一眼秀丽挺拔的竹子而跋山涉水、不远万里的人,有种十顷竹林居住在其中的人,也有乐此不疲整日吟咏诗词赞美竹子的人。爱竹的诗人有很多,比如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人。其中,王徽之的喜爱之情最溢于言表。

王徽之将竹子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连一日不见都觉得难以忍受。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我国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南朝刘宋时期的戴凯之所著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在唐代时,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的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样珍贵高雅,并已出现“留青”的刻法。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绿叶等开始被更多人注意,并逐渐演化成为文人士大夫们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画竹起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说从三国时期的关羽就开始画竹,也有人说唐代的著名诗人与画家王维是画竹的始祖,难以定论。不过,在中晚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并涌现了一批画竹名家,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萧悦就是其中之一。萧悦曾将自己所作的十五竿竹的画作送给白居易,白居易回了一首《画竹歌》谢他。

在宋代的时候,竹刻名家辈出,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著作《清秘藏》记载说,宋高宗时的竹刻大师詹成,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等,纤毫俱备,精妙绝伦。

总之,从五代以后,画竹渐成风气,历代画竹名家人才辈出,如五代的黄筌、徐熙、李颇,后来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李衎,明代的宋克、王绂、夏昶,清代的郑板桥等,都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卷追记黄帝、颛顼、帝喾三帝之史事,有明确的在位年数。累加所记帝王的在位年数,可以得到黄帝等帝王的元年数据,同时得到所对应的干支年名。这些数据是:黄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丁卯年);颛顼元年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帝喾元年公元前2216年(乙丑年);帝挚元年公元前2153年(戊辰年);帝尧元年公元前2145年(丙子年);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己未年);夏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壬子年)。

第2卷记帝尧、帝舜二帝之史事;自帝尧元年丙子即公元前2145 年开始了干支纪年的信史时代,把中国有确切年代的历史由前841 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