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中国独有的 ?可以代表中国的东西
一、中国独有的独有的工程有:
1、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人类最巨大的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全世界最长的运河,全长达1700公里。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3、中国古建筑。世界上有三大古建筑,既罗马古建筑,伊斯兰古建筑,中国古建筑奠定了东方建筑风格,促进了东方建筑的发展。
4、故宫。我国的紫禁城是全世界最大的宫殿。故宫的大门--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5、赵州桥。世界上最早的拱型桥。比欧洲早1700多年。赵州桥的图案是世界桥梁协会的标志符号。
6、都江偃。都江偃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水利上设计工程,也是人类最早的分水工程。
7、灵渠陡门。是世界最早的船闸。
8、池道。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9、坎尔井。新疆的坎尔井是中国独有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工程。
10、沧州铁狮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狮子。
11、乐山大佛。世界上最大的佛。
12、三峡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一号船闸的大门,是世界最大的门。
二、中国独有的动物有:
一共有20,000多种。
1、洋子豚。它是世界唯一的淡水鲸鱼。
2、大熊猫。
3、朱寰(又叫中国鸟)等等。
三、国独有的文化艺术有:
1、中国戏剧。我国有500多种戏剧。
2、中国相声。
3、中国皮影戏。
4、二胡。
5、唐诗,宋词,元曲。
扩展资料:
例举介绍:
1、长城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3、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
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2019年5月25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发布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长城
-京杭大运河
-大熊猫
冬虫夏草最早在1300多年前,因大唐的文成公主进藏后,用藏文出版了《月王药诊》和《藏本草》里面就有记载冬虫夏草的功效,冬虫夏草也因文成公主传出了青藏高原,来到中原大地。
冬虫夏草传入了中原后,从明代中叶1400一1465年间就从浙江传到日本,并在贵族中广泛食用。1723年由欧洲的传教士尚加特利茨库把从中国西北采到的冬虫夏草带到法国,由Reaumur在法国科学院的学士大会作了介绍,并登在会议纪要上。
1943年,Berkeley鉴定了中国的冬虫夏草,正式定名为:中国虫草Sphaeri sienesis;1878年由Saccardo归为虫草属Cordyceps,冬虫夏草的研究在国外引起重视,中国虫草也开始驰名于世。
历代药典中对冬虫夏草的药效归纳:
《本草从新》: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
《药性考》:秘精益气,专补命门。
《柑园小识》: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
《纲目拾遗》:潘友新云治膈症,周兼士云治蛊胀。
《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肺结核、老人衰弱之慢性咳嗽气喘,吐血、盗汗、自汗;又用于贫血虚弱,阳痿遗精,老人畏寒,涕多泪出等证。
《云南中草药》:补肺,壮肾阳。治痰次喘咳。
《中药大辞典》:“百药之王,治诸虚百损。”《本草纲目拾遗》:“能治百虚百损。”《柳崖外编》:“冬虫夏草炖食之,大补,回春效显。”
《柑园小识》:“凡病后调养及虚损之人,服之愈速。”《本草正义》:“此物补肾兴阳,于真寒、脾肾之虚寒转圜。”
冬虫夏草具有超强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健康人长期服用,亦可保持年轻状态。《四川中药志》:有表邪者慎用。
现代《中国药典》记载冬虫夏草功效: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肺、肾经。功能与主治 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冬虫夏草功能主治: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适用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肾虚、肿瘤放化疗、术后、产后、妇科病、失眠、体弱免疫差等。
隋及初唐时期(武则天执政时期之前 684 年)草书书迹遗留下来 的不多。不多的主要原因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书家不重视而不写 或写得不怎么好(与唐中晚期的草书比)而没有流传下来。
为了叙述和阅读方便,从唐朝写经谈起。唐·敦煌草书墨迹《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 合卷。长 13964 厘米,高约 29 厘米,奘门大德净眼撰,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卷首朽蚀,故《因明入正理论略抄》缺首题和著者名号,现存 446 行,计 12478 字。《因明入正理论后疏》为 508 行,计 13364 字。通卷由无名氏书手以独草体写成。一 个写卷里有两篇文章,分别是关于‘因明入正理论’理论的阐述 和解释。文意深奥,与本文主旨无关,不赘述。
《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开始部分。
《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开始部分
经考证(从教义、教义历史、纸张质量等方面)此写卷书写于贞观年间,或以后几年,但一定是初唐时期。
局部
此卷书风质朴、古雅、有章草遗韵,草法以章草为主,今草为辅。用笔内(扌厌),线条中含、瘦硬,转折处多用转,圆弧形笔画 多呈曲折之势。此书风、用笔习惯、线条特征多承王献之。
初唐时期的行草书都尚 王献之,(苏涣诗句‘亚相指当时的副宰相书 翰凌献之’;再,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中有详细的考证)就 连唐太宗李世民的书风也袭小王书风。
在唐太宗有意‘崇拜王羲之、贬低王献之’的影响下,出现了继承王羲之草书一脉的代表性之作——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的草书卷《书谱》有明确记年‘垂拱二或三年’(公 元 687 年前后,武则天执政时期,初唐与盛唐的分水岭),书风 完全是王羲之血脉,用笔外拓,多用折,线条一拓之下,无曲折 势。
从以上两件作品书风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唐朝草 书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有一个大转变——由之前尚王献之转变到 尚王羲之。
那么在回过来看《出师颂》
《出师颂》局部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 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此书属较典型的章草书体,与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只是若干个笔画相 近)。故被定为隋人书。整体书风规整、 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拙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 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线条中含、廋硬、紧密,骨气凛 凛,用笔内(扌厌),转折处多转,草法遵循章草规范,少加变动。
再来看另一件传为隋·智永书《千字文》, 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现已毁),纸本,册装。计二 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 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 人疑为唐人临本。笔者认为是唐人临本。宋米芾《海岳名言》评 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此件作品已无隋时 的用笔习惯,外拓用笔,线条变得圆润,气韵秀丽,没有了古拙 感(与‘出师颂’比)。所以小编认为是初唐至盛唐时期的临作。梁 平 梁平书法馆
本文2023-08-05 14:04: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