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医中所说的湿热是什么,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我脸油多,有痘痘和这有关系么
何谓湿热及症状
一年中,除春夏秋冬四季外,中医还有“长夏”一说,即夏末初秋、眼下高温酷暑季节这段时间。
高温酷热后,接连阴雨绵绵,人体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中医称此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温病的一种,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易引发黄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
湿热是湿邪化热内蕴会烦热,口苦,胸痞,黄疸,小便短赤,湿疹,要清热燥湿,利水,利胆,可多吃细米,白萝卜,马蹄,白菜这些清热利水的食物。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八正散或者成药四妙丸
名称: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用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论方用瞿麦利水通淋,清热凉血,木通利水降火为主;辅以扁蓄、车前、滑石、灯心清热利湿,利窍通淋,以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引热下行;甘草梢和药缓急,止尿道涩痛。诸药合用,而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
分析: 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
方解:君:瞿麦、扁蓄 —清利湿热,利尿通淋。
臣:木通—清心利小肠通淋。
车前子—利水通淋。
滑石—渗湿清热通淋。
君臣药相配,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之力增。
佐:山栀子—清泄三焦湿热
大黄—清热泻火,导热下行
使(兼) :灯心草—清心除烦
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配伍要点:清利与清泻合法;组方用药侧重于苦寒通利。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若属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3 现代运用 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名称八正散
组成瞿麦、滑石、木通、扁蓄、甘草、车前子、山栀、赤茯苓。
加减应下者,加大黄。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主治中热泻,二便皆滞。
湿热是中医上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在中医看来, 头重身困、食少腹胀、恶心呕吐、心烦口苦、大便黏腻、皮肤瘙痒、头晕头痛、胸闷腹痛、尿频尿急 等诸多症状,大多与体内湿热有关。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 头重身困,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 ,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肝胆湿热 :表现为口苦、肋痛、腹痛、恶心、呕吐、身目发黄、阴部潮湿、瘙痒、湿疹,外生殖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脾胃湿热 :表现为身热、心烦、口黏、腹胀、恶心、纳差、大便溏、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膀胱湿热 :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涩、黄浊等,或排出困难且疼痛,或小便浑浊、尿血、有砂石,或腰部、小腹胀痛,发热,口渴。
除湿热常用的中药方有很多,今天给大家着重讲解的是 三仁汤 。
该方出自 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由 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淡竹叶、半夏、通草、滑石 ,8味中药组成。
三仁汤专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而设。 三焦气机受阻 是使用该方的辨证关键。
方中君药:杏仁、薏苡仁、白蔻仁。 其中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以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杏仁宣上,白蔻仁畅中,薏苡仁渗下,三焦并调。
方中臣药:半夏、厚朴。 辛开苦降,行气化湿,散结除满,能助蔻仁畅中和胃。另外杏仁主升,助肺宣发;厚朴、半夏主降,助肺肃降。三者配合,可共同帮助肺恢复宣发肃降功能,以排除体内痰湿。
方中佐药:滑石、通草、竹叶。 三者都是甘寒淡渗之药,主肾和膀胱这一路,通过增加小便的排泄,以助薏苡仁渗下之功,协力将体内的湿和热快速排出体外。
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湿利热清,使上、中、下三焦气机通畅,而愈因湿、热所致诸症 。临床上使用该方,屡试屡验,实为祛湿热不可多得的良方!
临证应用时, 脾虚湿盛 可加白术、苍术或四君子汤; 纳差 加麦芽、鸡内金、山楂; 痰湿 加天南星、石菖蒲、白前、旋覆花; 痰热 加贝母、天竺黄、黄芩; 气滞 加枳实、佛手、香附、柴胡、乌药、元胡; 血瘀 加川芎、丹参、红花、泽兰、水蛭、三七粉、郁金等。
现代临床上常用于 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 中风 、冠心病、 脂肪肝 、 黄疸 、 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 、肝硬化、肝腹水、肝囊肿、肝癌、 慢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痢疾、 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尿潴留 等症。
王先生,61岁, 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且伴头晕,检查显示为右侧丘脑腔隙性脑梗塞,并伴2型糖尿病 。西医治疗半月后找到我。患者面色暗淡,精神不振,稍有舌强,腹胀,纳差,大便不爽,舌体胖有齿龈,舌质暗淡,舌苔黄厚腻。
综合辨证属湿热痰阻、浊气上扰所致。开方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天南星、川贝、黄芩、丹参、川芎、泽兰、山楂。 用药6天,反馈左侧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 ,用药15天,患者头晕症状减轻、左侧肢体活动明显灵便,效不更方,上方加钩藤、天麻,用药60天左右,患者反馈肢体灵便,口渴便多情况消失,遂停药。回访半年,未见复发。
张先生,52岁, 冠心病心绞痛 。西药治疗后, 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汗出 等症状明显好转,但患者仍觉胸闷且隐隐作痛。自诉 身困乏力,纳差腹胀,胸闷憋气 。患者舌体胖大,舌质暗,苔苔厚腻。
综合辨证为痰湿瘀阻、心脉不畅所致,开方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厚朴、薏苡仁、半夏、丹参、川芎、红花、元胡、赤芍、郁金、三七、焦三仙。 用药四天,反馈胸痛减轻,用药15天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完全消失 。效不更方,上方略作调整,续用30天,食欲、精神状态尽皆好转。停药1年未见复发。
姜女士,28岁,反复出现 尿频、尿急、尿痛两年余,西药治疗多次反复 。这次发作遂寻访中医,主诉嗓子痰黏不爽,胃脘胀闷,恶心想吐,观之舌红苔黄腻。
综合辩证为三焦失和、湿热下注所致。开方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淡竹叶、半夏、通草、滑石、桑叶、石苇、土茯苓。 用药3天反馈尿路刺激征消失 ,效不更方,用药至一月左右,胃脘胀闷,恶心想吐症状均消失,为防复发,续用上方巩固15天后停药。随访1年,未见复发。
周先生,32岁, 患肾盂肾炎2年,久治不愈,伴发腰痛 。本次复发后恶寒发热,呕、泻而病情加剧,遂来求治。患者面色黄白,脘痞呕恶,腰痛酸楚,小便涩痛,大便溏薄,舌质红,苔黄腻秽浊。
综合辩证为湿热蕴结所致,开方杏仁、泽泻、白蔻仁、厚朴、猪苓、肉桂、制附片、薏苡仁、通草、半夏、全蝎、猪肾、滑石, 用药5天后,患者反馈小便正常 ,用药15天,反馈发热、呕吐、泄泻、胸闷腹胀、腰痛酸楚情况皆好转。效不更方,服用上方70多天时,患者反馈排尿排出多粒绿豆大小硬物,用药3月整,患者腰酸腰痛症状完全消除,小便正常,遂停药。回访至今3年有余,未见复发。
葛根芩连汤,出自著名的 中医 古籍、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用来治疗 湿热 所致的 腹泻 和痢疾。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葛根芩连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葛根芩连汤方解
本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表未解而里热炽,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为臣, 清热 燥湿,厚肠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本方佐使。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热利自愈。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本方功能解表清里,然从药物配伍作用来看,显然以清里热为主,正如尤怡所云:“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由于葛根能清热升阳止利,汪昂称之“为治泻主药”,故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葛根芩连汤制方原理
1病机:太阳表邪未解,邪陷阳明,大肠湿热壅滞,里热蒸肺迫肠,升降失调,津液外泄。
2 症状分析
(1)表邪未解——身热。
(2)里热扰心——胸脘烦热。
(3)湿热下注大肠——下利。
(4)肺与大肠相表里,
阳明大肠内热,上蒸迫肺——气喘,出汗
3治法:
外解表邪+内清热燥湿
君药——★葛根:
甘辛凉,入阳明经。阳明外主肌肉,内主胃腑。
A外解肌表之邪以散热。
B内清阳明之热。
C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止泻生津。
葛根的成分药理:
葛根总黄酮、葛根素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
臣药——黄连、黄芩:
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痢。
佐使药——炙甘草: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葛根芩连汤汤药方论
明·许 宏:太阳病桂枝证,宜发肌表之汗,医反下之,内虚协热,遂利不止。脉促者,为表邪未解,不当下而下之所致也;喘而汗出者,即里热气逆所致。故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 降火 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柯 琴: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亦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社中逐邪法迥殊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钱 潢:葛根阳明之表,芩、连清邪热之盛,而和之以甘草者,所以抚定中州也。(《伤寒溯源集》)
清·尤 怡: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双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秘以芩、连之苦寒也。(《伤寒贯珠集》)
清·王子接: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而利,故用芩、连之苦以泄之坚之。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伤寒论类方》)
清·陈古愚: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芩、连之苦,若夺以坚之,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以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录自《长沙方歌括》)
问题一:怎样快速治疗湿热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 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问题二:脾胃湿热怎么治疗 病情分析:湿热体质的人要注意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减少熬夜的次数,保证睡眠质量。另外,有空练练气功、瑜伽、太极这些舒展筋骨和身体的运动,非常适合湿热体质的人。指导意见:同时,注意尽量避免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衣着尽量保持以宽松为好。忌甜食、辛辣、饮酒。少吃煎炸、烧烤等高温烹煮的食物,也最好不吃或少吃阿胶、燕窝、雪蛤、银耳、冬麦等滋补药食。宜多吃一些清热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竹笋、马蹄、红小豆、西瓜、鸭肉等食物。最好呢?回答者:hugangk处方:黑矾50克、黑枣50克、核桃仁50克、栀子50克、当归50克、厚朴50克、三棱50克、穿山甲50克、上甲50克、下甲50克、红花30克、海南沉10克、铁胆粉5克、蜂胶10克、蜂蜜100克、蜂蜡适量。配法:将16味中药经提取有效成分,精炼后加工成细面,放入加热融化后的蜂胶、蜂蜜、蜂蜡混合溶液中,调拌均匀,做成重100克的药饼备用。用法:成人每次服用如花生米大小一粒,可增可减。或者将药饼烘干,粉碎成细面,装0号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脾胃湿热症怎么治疗?回答者:王坤山脾胃湿热症引起的诸多症状可以用中草药健脾除湿等综合治疗。也可以试服王坤山痤疮毛囊饮:土金茶15克,黄波罗15克,婆婆丁15克,越桃15克,金钥匙15克,枇杷叶10克,赤芍15克,乌扇15克,野菊花15克,金银花15克,松蓝15克,大青叶10克,一见喜15克,连翘15克,当归15克,甘草6克,一日一剂水煎服。十天一疗程。
问题三: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推荐几款去湿热的食物 在中医当中,湿热是指体内湿气郁结过多,也可能会转化为内热。而有湿气伴随的热,单独清热效果往往不好,而需要清热化湿双管齐下,方能见效。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往往让两者一起“危害”人体,尤其在夏天,湿热由于外环境催生变得尤其多。 湿热可自查自排 不要说中医知识丰富的老广,就是稍微在广东呆上几年的外乡人,也知道广东水土天气湿热的道理。在民间,往往有不少如何对付湿热的土方子,比方凉茶、绿豆汤等。但是,你出现的状况就一定是“湿热”吗?因为小小的问题不足以到医院就诊,所以一些老广们习惯用固有常识,或根据天气转变判断自己或者家人可能有了“湿热”,就会熬一锅苦苦的凉茶全家上下一起喝。 事实上,专家解释,湿热天并不见得人体自身一定湿热。全家人一起喝的药膳,最好性味比较平和,毕竟家人身体状况可能各不相同。虽然有些专家不建议大众自行判断湿热。但已经从中医处了解自身体质的情况下,懂得一些湿热症状表现,然后自除“湿热”,也不排除其可行性。 湿:口干而不爱喝水,疲倦犯困嗜睡,身体懒动且有沉重感。舌苔往往比较厚。 热:口干爱喝水、喉咙痛、鼻子干、嘴巴干、小便黄、舌苔往往为**。湿热夹杂:大便比较烂,拉的次数比较多。 专家表示,以上症状只能作为大致参考,而不能代替医学诊断,毕竟疾病有很多不典型症状以及未知因素。而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热重以清热为主,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霍香正气胶囊、葛根芩连片等。症状缓和的则可以自己调理适当喝些凉茶或者绿豆汤、冬瓜汤等。 湿热者多脾虚 吃一样的东西,处于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的人对湿热特别敏感,容易因此犯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专家表示,这是因各人身体状况不同所致,而所谓的“身体状况”,则主要在脾胃,中医专家认为,容易发生湿热疾病的人,脾胃一般比较虚弱,尽管很多人可能看上去胃口很不错。 并不一定无力或者疼痛症状才叫“虚”,所谓脾胃虚,是指其消化能力运化能力比较弱。当人体摄入容易诱发湿热的食物,虚弱的脾胃没有足够能力将其化解,湿热就会郁结在体内,反之,脾胃功能和能力变强,我们的湿热可能会把问题化解于无形。 湿热的饮食调理,多吃芳香食物 湿热天气,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武月萍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 湿热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度饮水,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应早睡早起,室内经常通风换气,能不用空调尽量不用,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早起出来活动到出汗为止,出汗可帮助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问题四:身体内有湿热怎么办?吃什么食疗好 从中医理论而言,“湿”的一种征兆。体内有了湿气,气血不畅,也是一种失调,需要通过各种食补或者药疗来“祛湿”。
-祛湿十五章经
祛湿类食物有促进水湿排出的作用,宜于治疗湿症。
1、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5、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6、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8、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9、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10、赤小豆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11、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症忌食。
12、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13、玉米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14、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不宜久煮。
15、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食欲不振,呕吐。热症、阴虚症忌食,不宜久煮。
下面介绍几种健脾去湿食疗偏方:
1)参芪粥健脾祛湿
做法是: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100克。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除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夏季带来的身体不适。建议可以在粥中加点荷叶,其芳香的味道能够醒脾化湿、开胃。
需要注意的是,党参和黄芪是补气的药物,冬季进补时使用更为妥当。如果气虚、乏力的症状不是十分明显,最好在粥中少放一些,避免上火。
2)赤小豆、冬瓜煲生鱼汤
功效:补脾、利水、消肿,其作用为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
生鱼一条、宰净,冬瓜(连皮)500克,赤小豆60克,葱头5个,煲汤,不放盐。
3)苋实煲老鸭
功效:滋阴养胃,健脾利水。
苋实100~120克,老鸭一只,宰净,苋实放鸭腹内加水文火煮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4)炒扁豆淮山粥
功效:健脾养胃。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儿减半。
5)萝卜莲子猪舌汤
功效:清润滋补,宽中下气,可除春寒去湿困。
萝卜750丁、莲子50克、苋实25克、蜜枣3个、猪舌500克、猪骨750克。
6)鹌鹑汤
功效:健脾开胃。
鹌鹑一只、党参15克、淮山30克煲汤。
7)另外,还有土茯苓赤小豆鲫鱼汤、绵茵陈煲鲫鱼、赤小豆煲鲤鱼、猪肚粥、冬瓜煲老鸭子等,均有一定的健脾去湿功效。
不让皮肤病在春天萌发
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不少人感到措手不及,除了突发的感冒等呼吸道问题以外,有的人还出现了疹子、红斑、全身或局部痒等皮>>
问题五:怎样快速治疗湿热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 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问题六:脾胃湿热怎么治疗 病情分析:湿热体质的人要注意疏肝利胆,清热祛湿。减少熬夜的次数,保证睡眠质量。另外,有空练练气功、瑜伽、太极这些舒展筋骨和身体的运动,非常适合湿热体质的人。指导意见:同时,注意尽量避免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衣着尽量保持以宽松为好。忌甜食、辛辣、饮酒。少吃煎炸、烧烤等高温烹煮的食物,也最好不吃或少吃阿胶、燕窝、雪蛤、银耳、冬麦等滋补药食。宜多吃一些清热祛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竹笋、马蹄、红小豆、西瓜、鸭肉等食物。最好呢?回答者:hugangk处方:黑矾50克、黑枣50克、核桃仁50克、栀子50克、当归50克、厚朴50克、三棱50克、穿山甲50克、上甲50克、下甲50克、红花30克、海南沉10克、铁胆粉5克、蜂胶10克、蜂蜜100克、蜂蜡适量。配法:将16味中药经提取有效成分,精炼后加工成细面,放入加热融化后的蜂胶、蜂蜜、蜂蜡混合溶液中,调拌均匀,做成重100克的药饼备用。用法:成人每次服用如花生米大小一粒,可增可减。或者将药饼烘干,粉碎成细面,装0号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脾胃湿热症怎么治疗?回答者:王坤山脾胃湿热症引起的诸多症状可以用中草药健脾除湿等综合治疗。也可以试服王坤山痤疮毛囊饮:土金茶15克,黄波罗15克,婆婆丁15克,越桃15克,金钥匙15克,枇杷叶10克,赤芍15克,乌扇15克,野菊花15克,金银花15克,松蓝15克,大青叶10克,一见喜15克,连翘15克,当归15克,甘草6克,一日一剂水煎服。十天一疗程。
问题七:如何去湿热? 湿热天气,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武月萍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
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
湿
热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度饮水,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应早睡早起,室内经常
通风换气,能不用空调尽量不用,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早起出来活动到出汗为止,出汗可帮助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体内湿热,如果只表现为轻微的症状时,通过以上调理就会有所好转,如果症状严重通过调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医辨证施治后再调理。
问题八: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推荐几款去湿热的食物 在中医当中,湿热是指体内湿气郁结过多,也可能会转化为内热。而有湿气伴随的热,单独清热效果往往不好,而需要清热化湿双管齐下,方能见效。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往往让两者一起“危害”人体,尤其在夏天,湿热由于外环境催生变得尤其多。 湿热可自查自排 不要说中医知识丰富的老广,就是稍微在广东呆上几年的外乡人,也知道广东水土天气湿热的道理。在民间,往往有不少如何对付湿热的土方子,比方凉茶、绿豆汤等。但是,你出现的状况就一定是“湿热”吗?因为小小的问题不足以到医院就诊,所以一些老广们习惯用固有常识,或根据天气转变判断自己或者家人可能有了“湿热”,就会熬一锅苦苦的凉茶全家上下一起喝。 事实上,专家解释,湿热天并不见得人体自身一定湿热。全家人一起喝的药膳,最好性味比较平和,毕竟家人身体状况可能各不相同。虽然有些专家不建议大众自行判断湿热。但已经从中医处了解自身体质的情况下,懂得一些湿热症状表现,然后自除“湿热”,也不排除其可行性。 湿:口干而不爱喝水,疲倦犯困嗜睡,身体懒动且有沉重感。舌苔往往比较厚。 热:口干爱喝水、喉咙痛、鼻子干、嘴巴干、小便黄、舌苔往往为**。湿热夹杂:大便比较烂,拉的次数比较多。 专家表示,以上症状只能作为大致参考,而不能代替医学诊断,毕竟疾病有很多不典型症状以及未知因素。而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热重以清热为主,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霍香正气胶囊、葛根芩连片等。症状缓和的则可以自己调理适当喝些凉茶或者绿豆汤、冬瓜汤等。 湿热者多脾虚 吃一样的东西,处于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的人对湿热特别敏感,容易因此犯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专家表示,这是因各人身体状况不同所致,而所谓的“身体状况”,则主要在脾胃,中医专家认为,容易发生湿热疾病的人,脾胃一般比较虚弱,尽管很多人可能看上去胃口很不错。 并不一定无力或者疼痛症状才叫“虚”,所谓脾胃虚,是指其消化能力运化能力比较弱。当人体摄入容易诱发湿热的食物,虚弱的脾胃没有足够能力将其化解,湿热就会郁结在体内,反之,脾胃功能和能力变强,我们的湿热可能会把问题化解于无形。 湿热的饮食调理,多吃芳香食物 湿热天气,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调理呢?武月萍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小方法,不妨试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也偏湿,不能吃得太多,可把这些菜当配菜来吃,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菜可以作为主菜来吃,有利湿作用。茶:偏于温性的艾叶、佩兰,可以除湿,偏于凉性的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每天做饭时适当放一点有温中祛湿的作用。 粥:湿热的季节粥也是很好的选择,茯苓、白术、小米、大米各适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湿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适量煲汤,清热利湿。 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不想吃饭、浑身没劲或者饭后感觉胃满满的、腹胀、拉肚子等脾虚湿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冲着喝,缓解症状。 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 湿热体质,除通过饮食调理外,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度饮水,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应早睡早起,室内经常通风换气,能不用空调尽量不用,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早起出来活动到出汗为止,出汗可帮助排湿,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伤气。
白鲜皮 性能 苦,寒。归脾、胃经。功效 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应用 湿热疮毒,湿疹疥癣。黄疸,热痹。使用注意 虚寒证忌服。用量6~~10克
蝉蜕 性能甘,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应用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注意 孕妇慎用。用量3~~10克
地肤子 性味 苦,寒。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用量9-l5g。
地骨皮 性能甘,淡,寒。归肺、肾经。功效 凉血退蒸,清泄肺热。应用 阴虚发热。肺热咳嗽。血热出血。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不宜用 用量6~~15克
黄柏 性能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退虚热。应用 下焦湿热诸证。疮痈肿毒,湿疹瘙痒。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注意大苦寒品 虚寒者忌用。用量5~~10克
蒺藜 性能 苦、辛、平。归肝经。功效 平肝疏肝,祛风明目。祛风是去内风,土{脾}不荣木{肝},肝风内动,应用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郁气结,胸胁胀痛及乳闭不通等症。 风疹瘙痒及白癜风等症。风热上攻目赤翳障等症。用量6~~15克
千里光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千里光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是强致癌物质。也有肾毒性。
秦艽 性能 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功效 去风湿,舒胫络,退虚热,清湿热。应用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蒸潮热。湿热黄疸。注意久痛虚嬴,溲多,便滑者忌用。用量 5~~15克 大剂量可用30克
石膏 性能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应用 壮热烦渴。肺热咳嗽。胃火头痛,压痛,口疮。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盈虚内热者忌用。用量15~~60克
水牛角 性能 咸,寒。归心、肝、胃经。功效 清热 凉血 解毒。应用热入营血,高热神昏。血热妄行,斑疹吐衄。注意脾胃虚寒不宜用。用量6~~15克
蜈蚣 性能 辛、温。有毒。归肝经功效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应用疮疡肿毒,瘰疬溃烂等症。风湿顽痹。注意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用。用量1~~3克
鳖甲 性能 咸、寒。归肝、肾经。功效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应用 阴虚发热,阴虚风动。症瘕积聚,疟母。注意孕妇忌服。用量15~~30克
甘草 调和药{使药} 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之效。应用 痈疽疮毒,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用量3~~10克
薏苡仁 性能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应用 水肿。湿痹,筋脉拘挛。肺痈,肠痈。用量10~~30克
苍术 性能 辛、苦、温。归脾、胃经。功效 健脾燥湿,祛风胜湿,解表明目。应用 湿阻中焦证。风湿痹痛。风寒挟湿表证。夜盲症。注意本品苦温燥烈,阴虚内热及气虚汗多忌用。用量5~~10克
中医讲究是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对于你的病证,应标本兼治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果。阴虚湿热,中医理论虚则补之,就应以补阴为主,肾阴乃全身之阴,而上述药方中而只有1位中药补肾阴,大多数是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虚热之类药物。还有2~~3位利水渗湿药物药方讲究君臣佐使,你给出的方子君药以清热药为主,只起到治标的目的。而治疗本的药物滋阴补阴药物太少,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所以才没什么效果
建议你抓两副补阴和清热同下药方,我这有一副滋阴清热代表方:青蒿鳖甲汤 青蒿6克 鳖甲15克 细生地12克 知母6克 丹皮9克 上药以水五杯,煮取两杯,日再服。
本文2023-08-05 14:08: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