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 居然没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中医,即以中国汉族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治疗的方法通常有使用中药、拔罐、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等,以达到治愈人体疾病,调理阴阳平衡的作用。古代中医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后有了四大经典,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别称《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是起源于炎帝神农氏,是现在留存最早的中医学书籍,一共分三卷,共计记载的药有365种,有上、中、下的品质之分,整理成书的时间是在东汉时期,并且整理是由秦汉时期很多医学家一起搜集、整理、总结所出的书,是当时对中国中医的第一次系统性的总结,也是中医药物理论发展最早的起源。
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由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公园3世纪初创作,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书中共记载药房269个,使用214味药,基本上概括全了临床各科的那些常用的药剂。目前中国许多中医院校的主基础课程就有学习《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面科学性的创造了六经分类的实施原则,为中医后来的理、法、方、药奠定了不可估量的基础。
2《难经》《难经》,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由秦越人(号扁鹊)在公元5世纪左右创作, 整本书里面一共有八十一个问题,所以就叫八十一难经,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解了中医的一些问题,内容覆盖面多有如脉诊、经脉、阴阳等等各个方面。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书籍,分为《灵柩》、《素问》两部分,是一本极其综合的医书,以黄老道家的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人对于生命现象长久以来累计起来的观察及很多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解刨学知识为素材,建立了阴阳五行说、病因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等等,为人体生理、病理等等奠定了很大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医学很大的一本书籍,被冠上了医之鼻祖的桂冠。
《思考中医》、《景岳全书》、《褚氏遗书》、《察舌辨症新法》、《中藏经》、《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太素》、《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脉经》、《中医之钥》、《医学传心录》、《三十年临证经验集》、《育婴家秘》、《伤寒论》、《伤寒杂病论》、《温热论》、《难经》、《濒湖脉学》、《穴道秘书》、《景景医话》、《医法圆通》、《千金翼方》、《肘后备急方》、《跌打损伤方》、《外台秘要》、《柳洲医话》、《医林改错》、《圣济总录》、《雷公炮炙论》、《雷公炮制药性解》、《孙真人海上方》、《外经微言》、《伤寒发微论》、《止园医话》、《刘河间伤寒医鉴》、《临证实验录》、《金匮要略方论》、《医学源流论》、《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仿寓意草》、《时病论歌括新编》、《中医观念治大病》、《古今医统大全》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唐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千金方
本文2023-08-05 14:12: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