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医给病人诊断病情的时候会先把脉然后才能初步确定病情,那么中医把脉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中医诊脉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找准位置搭脉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
把脉步骤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总结中医把脉流传至今,说明其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医把脉的原理可以这样总结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以手指触按一定部位的脉搏来诊察脉象,达到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方法。
脉象的产生是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同作用直接相关。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及机体的整体情况。
通过诊脉,可以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和常脉。
初学者学号脉分四步,具体如下:
工具:脉枕。
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号脉的起源
我国脉诊起源很早,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表明,脉诊起源于古人对血脉经络,即经脉、络脉、经水、经筋和皮部等方面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它包括色诊或与色诊有一定的交叉。扁鹊时代的脉诊主要是检查分析血脉经络;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脉法》与《阴阳脉死候》中所说的“脉”很明显也是指血脉和经络的检查。
早期有关脉学的资料见于诸书,《内经》记录了各种脉法、脉名、主症等以及脉审定病机,决断预后。脉象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等,内容亦论述丰富。
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哪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内容如下:
1、中基大纲:哲精气血津液神,藏象五六奇恒伸。经络经奇别筋皮,因*疠情食劳理。发即徐伏继合复,病机邪阴精五津。防治则正反标本,阴阳调理制三因。
2、绪论:中医理论初形成,内难神农伤寒经。晋王叔和脉经许,甫谧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隋元方,千金百科思邈成。南宋陈言三因极,金元刘张李朱声。完素寒凉六化火,从正三法攻邪正。东垣脾胃来补土,震亨滋阴相火宁。景岳献可重命门,温病成熟于明清。又可温疫缘口鼻,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薛雪湿热因传变,鞠通条辨三焦明。医学全书百家出,清任瘀血改错灵。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特点须记清,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自然社会人一体,季节昼夜与地域。辨证辨因位性势,论治证法方药出。同病异治异病同,辨证辨病结合用。
4、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哲学三基础,精气阴阳与五行。
5、阴阳:阴阳对立与统一,属性相对互转化。比较对象又不同,复有阴阳无限分。基本内容六个记,对立制约互根用。交感互藏与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此处原文需分辨,治则更应合与前。
本文2023-08-05 14:14: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