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谁写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春秋》是谁写的?,第1张

《春秋》的作者是春秋时期孔子。

《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对后世的影响:

1、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2、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3、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诗指的是《诗经》;书指的是《尚书》;礼指的是《礼记》;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指的是《春秋》。这五本文献统称为“五经”。这五本文献还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合称为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4、《周易》,《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5、《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参考资料:

-五经

  春秋左氏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春秋》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4年的历史。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记载。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春秋经

因为《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注释《春秋》的书就是“春秋传”。《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文字是《春秋》的8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79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谷梁传》也写成《谷梁传》又称《谷梁春秋》《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那么三传异同又在哪里?宋代叶梦得讲过:左氏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孔子自己说: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桓晋文,其义则某窃取之。

《春秋》既是一部历史记载,当然有事,《左传》即是传它的事,即是把《春秋》里的事,更详备地传下了。但孔子作《春秋》尚有一番大义,《左传》不讲,而《公羊》,《谷梁》则就是讲这个义,所谓其义则某窃取之的‘义”,但公、谷又并没有详细讲述《春秋》书中的事。后来朱子又说: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谷经学,理精而事误。此与叶说大致相同。但此已是宋代人的话,可以把它作为三传异同的一个大概分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