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全文是什么??
1、《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
那是麻烦;烦恼和妄想,悲伤和身体;他们被羞辱,流浪和垂死,经常沉入大海,并且总是歪曲。真正的方式,精明是自我满足,开明的人总是安静。
不朽的葛翁: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2、经文注解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
主要阐述了“如何安静,逐步进入真相”。 “太上老君”,道家对“老子”的尊重。 “泰”是大的意思,“上”是尊重的意思;高真谟是第一个常见的面额,“太上”是道门的最高字,曾经称其为神仙系统中最高品质的神。旧的是生命,国王是荣誉,道是最好的,所以它叫君。
有必要“处置”和“成功”。在达到“无意”,“看不见”和“无”的境界后,我们也把詹兰的“空虚”,“无”和“沉默”视为名品。发送和忘记,以实现“真理”,“安静”,从而“走上路”。所谓的正义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有形的形象,而是一种证明虚拟精神真实本质的方法。
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妙合先天之炁,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
《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
扩展资料:
全文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
开始到结束永不停止,人们在自己的情况下,如果你着迷它,顺应潮流,那就是生死徘徊!如果你放下自己的身心和大道的宁静,你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泰尚老君教会人们一切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欲望,没有名字的大道的主体。她是天地万物长寿的唯一经营者。没有她,世界将没有生命可言。任何聪明的人都应该观察她的永恒存在并向她学习。一个人必须学习她的隐形。 “外在的身体和自我修养,忘记了它的形状和形状。”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做到无名。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
能做到一念不动连无念之体都损去,心术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达到不可名状的太上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清静经
中国的神话史源远流长,比正史所记载的时间还要长很多;而在这起源于宇宙开荒时期的神话史中,一共发生过四次天地大量劫,每一次天地大量劫,对于传说中的仙佛而言,是一场灾难,同样也是一场机缘;渡不过者飞灰湮灭,但如果能得到机缘,则更进一步,享受天地大道带来的福泽;现在就来看看古代神话史上记载的是哪四次大量劫吧。
第一次:开天之战
说是开天之战,其实应该说这场大战其实发生在开天之前;开天之前,宇宙一片鸿蒙混沌,而在这片鸿蒙混沌中,却也是存在无数古怪离奇的生灵,它们虽然古怪,但实力无疑都极为强大,甚至还在后来的天道圣人之上,而鸿钧道人就是那个时期的佼佼者,先天之前便已经存在,故而不受天道的约束。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生灵开始互相征伐,在征伐中,有无数的生灵泯灭了,但也有些越发强大;其中最强大的莫过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五大种族,之后还有若干实力极为强大的个体存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盘古大神出现,盘古大神是一个横空出世的绝世妖孽,短短时间内,实力便达到了当时的巅峰。
盘古大神靠一把斧头,战尽天下未逢对手;最终,这种大战在盘古大神的主持下被平息了,那些极为强大的种族离开了,以举族之力开辟空间,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小世界,而那些强大的个体,也是远离这片核心空间,在鸿蒙宇宙中不断的流浪。在完成这一切后,就是盘古大神开天辟地,在完成这一切后,意志化为天道,守护着他开创出来的世界。
第二次:巫妖大战
在开天之战最后的时刻,盘古大神也仅是将那些实力强大到破坏平衡的种族劝离了,而更多的普通生灵却是被保留了下来,毕竟盘古大神不想他创造的空间是一片荒芜。而盘古大神当年的好友鸿钧道人,也就成了大道的代理人,而且那些盘古大神在最后一刻,将自己的七魄化为七道鸿蒙紫气交给了鸿钧道人,这也是为何世间只有七位天道圣人,但鸿钧道人只发出了六道,还剩一道据说是最后给了孙悟空,但这是之后的事情了。
而巫妖大战,就是天地间的第二次大劫;在大劫之前,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种族被称之为妖族,实力仍是极为强大,因而成为天地的主宰,并组建了天庭;但盘古大神身躯所化的巫族也是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但由于缺少神魂,所以只能靠身躯和本命神通作战,但却是不比妖族差了,因而有“妖天巫地”之说;但也因此,巫族成了妖族的眼中钉肉中刺,无时不刻不想把巫族抹去。
最终,在有意无意间,双方的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其实这也算是上个时代大战的余波;此战打得山河破碎,无数妖族和巫族纷纷陨落;而在最终的大决战中,妖族的天帝帝俊和东皇太一陨落,巫族也是百不存一,当初的十二祖巫也仅剩后土祖巫了,而后土祖巫有感此次大战造成的罪孽太重,便化身为六道轮回,维持天地秩序。
第三次:封神之战
由于在巫妖大战中,妖族和巫族的顶尖高手皆死光了,故而人族大兴,人族在三皇治世,五帝为君后兴盛,开始了称霸洪荒的时代;与此同时,各个天道圣人遂开派立教。太上老君所创的人教、元始天尊所创的阐教、通天教主所创的截教兴起。三清继承盘古大弟子名号,是为亲传弟子,三清各自所创的人教、阐教、截教合在一起称为盘古正宗,也称玄门,后统称道教。
接引道人演沙门,立西方教,接引道人即为佛主阿弥陀佛,准提道人则为佛母菩提祖师。此时,正是仙道最盛之时,整个世界一片安详,但妖族的天庭仍是有存在的必要,毕竟天地需要一个权力中枢来维持平衡。故而三清推举鸿钧身边童子(昊天)为天庭玉帝、童女(瑶池)为天庭王母。
新的天庭虽然成立了,但着实缺乏人手,毕竟都去修仙去了,谁还来天庭打工啊?于是昊天上帝发下了“封神榜”,此举也是天地大势所趋,所以诸位天道圣人也是不能拒绝,最终协商给昊天上帝“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之后,封神之战爆发,人间周王朝代替了商王朝,而仙界原本实力最强的截教几乎被灭。此战结束后,天庭成为天地主宰,而原本的仙门,在鸿钧老祖的赦令下,退出了舞台。
第四次:佛道之争
而这第四次天地大劫相对来说就比较无聊了,无非就是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协商取经的事情,最后按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真经而已;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死了几个小妖精而已,这破坏力相比起前三次大劫来,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但第四次天地大劫真的这么简单吗?其实不然,按照天地规则,原本佛道之争,应该是东方仙界和西方佛界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的结局可能是佛界惨胜;但其实在封神大劫的时候,聪明的人类就已经发现了大劫中的漏洞,在佛道之争的时候,更是以一种近乎儿戏的方式和平度过,但天道也是无可奈何,不能因为解题者太聪明,就判断答案错误对吧。
第一次天地大劫最为惨烈,甚至打到需要重新开天的地步;而第二次也是比较惨烈,天庭都易主了;第三次相比起前两次来说,虽然惨烈,但也不过是几百人成神了而已,本质上其实没死几个。第四次纯粹是儿戏,就死了几个野生的小妖,用来给天道交差而已。也难怪第四次天地大劫之后便进入了末法时代,人类的聪明,已经远超天道的掌控,而且天道只是维持天地的平衡,只要这个平衡存在,那下一场大劫便永远不会出现……
1、孙悟空(心猿):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被花果山众妖尊为美猴王,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花果山顶有一块仙石,困长期吸收天真地秀、日月精华,一日从中蹦出一只石猴。他发现了花果山上的水帘洞,被众猴尊奉为王,遂称“美猴王”。他被菩提祖师收为弟子,习得了高强本领,还闯到东海龙宫,强夺了“如意金箍棒”作为自己的兵器。之后他手持金箍棒,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将十万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
玉帝请来西天如来佛祖解救,如来施法将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观音菩萨将悟空度人佛门,让去西天如来处取佛法真经的大唐高僧唐三藏将他救出。
悟空从此成了唐僧的大徒弟。一路上,他和师弟猪八戒、沙和尚护佑师父跋山涉水,降伏了白骨精、蜘蛛精、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他本人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
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
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的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此外,他还敢于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
2、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唐僧慈悲心肠,一心向佛,为人诚实善良,也有怯懦的一面。
3、猪八戒(木母):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军。因在王母瑶池蟠桃宴上醉酒,逞雄闯入广寒宫,企图调戏霓裳仙子,霓裳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被纠察灵官奏明玉皇,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
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拥有投胎前的记忆和玉帝赏赐的兵器。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
为人好吃懒做,憨厚,胆小,且贪图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富有喜剧色彩的,而且有时也立有功劳。它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又招赘到福陵山云栈洞的卯二姐,想不到一年卯二姐却死了,只留下一个洞府给他。至此栖身云栈洞,自称“猪刚鬣”。
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与孙悟空大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帮手,一路负责挑担,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武器是九齿钉耙。
猪八戒有的是凡夫俗子的人生追求。所以小说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强调,猪八戒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在高老庄当一个好女婿,守着他的媳妇儿,过一辈子安安逸逸的生活,这就足够了。他不得已加入了取经的行列,这是上天神佛的安排,同时也是对他以往犯下罪过的惩罚,但肯定不是他个人的意愿。
这个和孙悟空不一样,孙悟空一听有这么好玩的事情可以做,他就高兴地不得了,兴高采烈。但是猪八戒绝对不愿意,他是被迫参加西天取经的事业。所以取经过程中一遇到艰难险阻,他就立刻提出“散伙”的要求,甚至迫不及待地要打道回府,过自己的小日子去。
小说当中写到,在取经队伍这一师三徒的组合当中,猪八戒是最不坚定的一份子,是最不坚定的一份子。他在一路上不断积攒私房钱,钱没有地方藏,就藏在大耳朵眼里,这从好的方面来看是“顾家”的表现,赞点钱回家过日子;但从不好的方面来看,他显然就是最不坚定,始终想“散伙”的人。
对猪八戒来说,还有一种很简单的生活的欲望,或者说很强烈的生活的欲望,这个强烈的生活的欲望有两个字,一个是食,一个是色,这种食色的欲望对猪八戒来说是异常地旺盛,异常强烈的。
这是人生的一个终极的目标,或者说人生目标中最能够激愤他,最能够激励他的一种目标,就是吃得饱,还有色的追求,好食好色。这种食色是人的一种天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猪八戒实际上是人性的一种象征。
4、沙和尚(沙僧):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玉皇大帝,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受万箭穿心之苦。后被唐僧师徒收服,一路主要负责牵马。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
5、白龙马(玉龙):又名玉龙(小龙王)。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要被斩首。
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无奈他不识唐僧和悟空,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归来,被如来佛祖升为八部天龙马。
主要配角:
1、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来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毁伤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无法医活,只好请观世音菩萨帮忙。
只见观音菩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稍蘸甘露,就使人参果树死而回生。他在唐僧取经路上,帮助孙悟空收服红孩儿、天蓬元帅、西海龙王三太子等等,才使唐僧师徒到西天取得真经,是使人间万民得到慈爱、平安、幸福的救世主。
2、菩提祖师:住在灵山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传授美猴王孙悟空武艺的师傅,对三教九流,长生之术,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等样样精通。美猴王刚投到菩提祖师门下,祖师见他天性聪悟,给他取名悟空。
随后教给孙悟空长生的法术,又教了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再传授给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十年功夫的悉心教授,使美猴王从顽劣的凡骨俗胎成为得道的神猴,身上八万四千根毫毛,根根能随心变化,为悟空闹天宫、保唐僧奠定了深厚的武功基础。
3、玉皇大帝:也叫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皇,简称玉皇大帝或玉帝,自幼修行,经历了三千多年才成金仙,又经过一千五百五十五劫,每劫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才享受到无极大道,成为掌管天、地、人三界的最高主宰,也被佛教、道教尊为最崇高的神。
玉帝住在金阙云宫灵霄宝殿,由三十三座天宫、七十二重宝殿组成,手下十代冥王管人间生死;四海龙王管天气变化;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等等神勇盖地;太白金星、二郎真君、五方五老各路神仙,个个法力无边;而且有西天如来佛祖暗中保护。玉帝大慈大悲,也是普救众生的大救星。
4、王母娘娘:住在瑶池,所以又叫瑶池娘娘。她在瑶池中开蟠桃胜会,宴请各路神仙,不料被齐天大圣孙悟空搅乱了蟠桃胜会。
她种的蟠桃最为神奇,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寿。她是天宫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
5、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长庚,道教创始人,因而称为太上老君。他住在兜率宫练金丹,常骑青牛。他有个法宝叫金钢琢,非常厉害,在捉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时立下功劳,却又被他的青牛偷去,在金洞多次斗败孙悟空、托塔天王、十八罗汉等神仙,最后老君宝扇一扇,收走了金钢琢,降服了青牛精。他是一个息事宁人,轻易不与人争斗的老好人。
6、灵吉菩萨:住在小须弥山,法力广大,手使飞龙宝杖,并有如来赐给的定风珠等宝贝。唐僧取经在黄风岭被黄毛貂鼠精捉住,孙悟空多次难胜鼠精,经太白金星点化,孙悟空驾筋斗云请来灵吉菩萨。
灵吉将飞龙宝杖抛起,变成八爪金龙,张开双爪,捉住妖精,使妖精现出了黄毛貂鼠的本相。后来,唐僧被阻挡在八百里火焰山,铁扇公主用芭蕉神扇把孙悟空扇得如败叶残花,又是灵吉菩萨把定风珠借给悟空,才抵抗了罗刹女的芭蕉扇。
7、南极寿星:是个令人喜爱的老神仙,头上有个大肉包,手拄蟠龙拐杖,白鹿紧随身后,供他骑乘。不料这白鹿凡心不灭,趁南极寿星与东华帝君下棋的机会,借着数千年修炼的道行,下到凡间的比丘国,与狐狸精狼狈为奸,将狐狸精变成如花似玉的美女,进献给国王,自己以国丈自居。
专用小孩心肝作长寿药引,祸害百姓,结果遇到火眼金睛的孙悟空,难逃劫难,被悟空降服。悟空正要打杀白鹿精时,南极仙翁赶到,命令妖怪现出原形,驼南极寿星回归仙山。
8、太白金星:姓李,是天界一位颇有名气的星宿,法力广大,又比较和善。孙悟空闯地府、闹龙宫,玉皇大帝正要发兵征讨,太白金星替悟空说情,建议封悟空为管理御马的弼马温。孙悟空二反天宫时,又是金星出面为招安使,封悟空为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
后来,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上,长庚星多次暗中帮助师徒四人战胜黄风怪,扫荡狮驼洞,是个和善的好老头。
9、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道号镇元子,住在西牛贺洲的五庄观上,道术深厚精深,连观世音菩萨也让他三分。他种的人参果,九千年成熟一次,闻一闻神奇的人参果,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颗,就能活四万七千年。镇元大仙三绺美髯,貌似童颜,手无兵器,只有一只玉尘麈。
在与孙悟空打斗中,一只玉麈抵得住千钧之力的金箍棒,只两三个回合,他施展袖里乾坤的法术,把唐僧师徒连人带马装进袖子里,本领着实厉害。但大仙心胸开阔,气度不凡,当孙悟空请来菩萨救活人参果树后,他不记前嫌,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并且慷慨举办人参果会,用珍贵的人参果宴众仙和唐僧师徒,颇有大仙气度。
参考资料:
《西游记》太上老君81个人间化身如下。
太上老君脑海中的第一印象肯定是白发白胡子白色着装,手里拿着白色佛尘,是孙悟空初出茅庐的第一任管教人。而太上老君人间化身如下:
第一化,起无始。太上老君,生年无始,起乎无因,为万物之先,元气之祖。鸿洞演律于无光象声色微始之中,自然而生。第二化,显真身。太上于太空之中瑞气凝真,强为之容,或示仙姿及肉身,不可测度,自然周口成像。
第三化,尊宗室。万物不可五师也,太上师太道君,君师元始天尊也。第四化,历劫运。劫为天地阴阳万物之数,水火漂焚,三清之下,九地之内,流为五劫,周而复始。太上混合之数,动经镱劫。
第五化,开天地。太上老君乃混元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布清浊,开辟天地乾坤之位也。第六化,隐玄灵。太上老君于庚寅岁九月三日沃鬻帛,天北玄王国天罡玄灵圣母之月台。第七化,授玉图。太上老君上皇元年,西河遇元始天尊,老君稽首,授天书玉字二十四图。
第八化,变真文。太上老君龙汉元年,以五方真气结成宝宇云禀之形,飞走五国三稽首怖。第九化,垂经教。太上中皇年为宝经符图五诀,龙汉年洞真经,赤明年洞元经,开皇年洞神经。第十化,传五公。太上中皇之后,于河口传十三虚无,圣人行于五公术。
第十一化,赞元阳。太上伏羲清浊元年,说元阳、画八卦、造书典、制嫁娶、叙人伦。第十二化,置陶冶。太上祝融时,天汉元年,说按摩通精经,融钻木出火,陶冶为器。第十三化,教稼穑。太上神农清汉元年,说太乙元精经,在播百谷和诸药救疾,号大成子。
第十四化,始器用。太上伏羲后,制礼乐、衣冠,宫室、舟车、棺椁、孤矢,书契,牛马、杵臼为市岚立狱。第十五化,住崆峒。太上黄1帝时,号广成子,居住崆峒山。帝问道,答曰:昏昏然然,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正帝问广成子矣。
第十六化,为帝师。太上在少吴、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殷汤皆有所授之经,为帝师。第十七化,授隐文。太上少吴时,降蜀嵩山左巨石上,神光明映太玄玉女看长生之道,感太上,以八隐授之。
第十八化,诞圣日。太上以殷十八王阳甲庚申,旨妙玉女昼寝梦吞日精,有孕八十一年,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攀奢树,剖右腹而生。第十九化,为柱史。太上周文王时,号变邑子,在岐山拜为守藏史,作赤精经。容商时,作璇玑经,授周公,成康时,复为柱下史。
第二十化,弃周爵。太上历周成康之世,免退规亳。昭王时,见黑气侵祥八天,文授王不信,后有腰船之难。第二十一化,过函关。太上至函关,周大夫尹喜为关令侯,上曰:汝知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融风三至。
第二十二化,试徐甲。太上谓徐甲函谷牧牛,吉祥草化女,口甲感上,值为白骨,喜稽首即活。第二十三化,训尹喜。太上遇尹喜,邀驾终南山,故太上乃授喜道德经,一言大丹设节解之要。
第二十四化,升太微。太上以昭王二十六年,欲升天,告尹喜,千日之后往城都青羊肆寻,吾坐云华升天。第二十五化,会青羊。太上降蜀,记口李氏家,尹喜至市,见人牵青羊,喜解此是所约,随至地踊王局,太上化白金身上坐。
第二十六化,游诸天。太上尹喜朝元始至天宫,见天帝乘九灵舆七之盖搔魔,即迎太上,求问至道。第二十七化,人厕宾。太上至厕宾国窟山,胡王出猎,见虹霓儿贯日,问是何人答曰:修道之人。王曰:大道弥隆宜奉焉。
第二十八化,化王子。太上会所王子七人拜曰:我生边境,幸遇圣人,乞教存安之道。答曰:宜修三顺六微内保外,王子奉行。第二十九化,集诸圣。胡王再问,前说深奥,今欲得法。太上曰:佛语中食台十万六通神人来而不已,仓库空米。
第三十化,说金光。胡王曰:我仓库将倾,岂是有道人耶,必是鬼魅,若不早图,恐弥损害,积薪焚之,太上身放光明,说金光明经。第三十一化,起青莲。胡王以大镬煮三日三夜,太上汤中涌出,坐莲花,说莲华经,避免汤火灾。
第三十二化,捧神龙。胡王遂令水,太上逊水中而不溺,龙神捧水上,说涅架经,避水灾。第三十三化,演剑戟。太上变化无穷,胡王借剑戟伐,太上金身口光口历八冲,胡王收地作札,伏道归教。
第三十四化,说浮屠。太上令尹喜化佛,说四十二章经,遣飞天神王剃须发、掌赭衣、作浮屠丧门之教。第三十五化,劫大山。太上至月支国,有邪师令劫大山,王请太上以九节杖拨椰,如人弃一把。太上不奉,耶人师归太上为弟子。
第三十六化,降外道。太上老君俱隆罗舍提婆城,坐□狮子与诸仙降九十六种邪道,不使冥死鬼神流布世间。第三十七化,藏日月。太上于迦夷国,王好杀不信陵犯,太上左手把日,右手把月,藏于头中,天地冥味,国人恐怖。
第三十八化,游于阗。太上于于阗国,王迎南渠山教汝□不知罪福,饮酒杀生,令尹喜化作金人,身长丈六,从空而降,为汝之师。第三十九化,留神钵。太上告诸众神,吾有神钵,得法开天,神人以钵置空中,其获此名钵,灵罗一满,灾清道静,若轻睹不见。
第四十化,化诸国。太上身放九色神光,照见西方八十余国王及妇人,集听法禁,致令尹喜为佛身放金光,西东而座,诸国授教。第四十一化,到太上。太上于慈领降毒龙毕,至天竺国耆阇山,独树下化,至座与王说浮屠戒律,度丧门,立佛法。
第四十二化,入摩竭。太上入摩竭国,现□□希有像,手执空壶化王,立浮屠教,名清净佛,号摩尼,令彼刹婆罗门寺奉行。第四十三化,舍卫国。太上于舍卫国,自化作佛,从天而降,天上侍卫到宫中,座七宝座,王臣达佛瞻仰,身长千万丈,编满虚空。
第四十四化,赐丹方。杜冲子玄逸,学道祁真,静神守一,感展真人,降九华丹方,告曰:太上于东海八亭山集真地官举子,故敕我仙方。第四十五化,弘释教。太上欲丹弘浮屠教说法,周庄王九年,于梵天命烦厄金之丹精,骑白象,礼托天竺摩耶夫人,梵王于十年甲午四月八日生于。
第四十六化,授贞经。太上于楼观授道士宋纶□中景道通□真经,景王时,遣仙官迎为太清真人,下司中六书奉山神仙之录。第四十七化,叹犹龙。孔子与南宫敬叔见太上,谓弟子曰:鸟鱼兽吾知其飞游走,可为射纶缚,至于龙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见老子犹龙也。
第四十八化,扬圣德。商大宰问于孔子曰:丘圣□,曰博学。间三王善任智勇五常,善任仁义。宰曰:孰□圣欤,子曰:西方有圣人焉,不治不乱,此圣德老君。
第四十九化,改四真。太上之道,经身立国,四真奉兮。莫违不□□百代宗兮。摩改四真者,庄周,列御寇,庚桑楚曰辛研,乃太上弟子也。第五十化,教卫生。南萦赴见庚桑子曰:□蜂不能化藿,蝎起不能伏鸡,鸽卵鲁鸡能之,吾材不足化子,胡不见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问道,教卫生经。
第五十一化,训阳子。太上游秦梁,遇道教南沛阳子,不答,至舍款巾栉脱履户外,问其过,老子曰,惟即而盱而谁太白辱盛德,阳子变容问命。第五十二化,天地教。太上居景宝山,与五老帝君,谈天地数,撰集经书,墨汁汲尽,有浮提国二神人刳心沥血代墨汁。
第五十三化,敕沈羲。沈羲学道问赦王,时路逢三仙官,驾青龙车,白鹿车,白虎车。从者告曰:太上遣吾持节白玉版青玉字,授羲升天。
第五十四化,释道德。汉文帝遣使问道,太上曰:尊道贵德,非可遥问。帝曰:普天下莫非王土,子蜼有道,朕民也。附掌跃升半空,何民?此帝悟,授道德。
第五十五化,授道像。汉武帝好道,遣东方朔太始之年见青禽。帝问朔曰,王母使暮不降,母赐不死药,帝曰,银像五躯,乃太上像,又桃五枚赐帝。
第五十六化,游琅瑘。太上于汉成帝时,下游琅瑘曲阳泉,授于吉太平经一千七百卷。后汉章帝时,复降吉一百八十岁,受戒律一百八十条。第五十七化,校薄书。太上于汉安帝永初三年,降大山,召江夏吏刘图校订天下薄籍,天堂地狱罪恶报应除罪,悔过文。
第五十八化,传正一。张天师者道陵,汉安二年,有二使言道,太上诏道陵应仙道,魔鬼害人,吾斩邪剑□功垂职正一月成之。第五十九化,说丹经。太上乘白鹿,汉桓帝永寿元年正月七日,于成都大灵玉女修丹所涌王局,与天师说北斗经,后说南斗经。
第六十化,教飞升。太上于玄古三师,降汉洲万安山,授李真多飞升之通真。多乃李八百之妹也。第六十一化,授三洞。太上与太极真人,于汉灵帝光和二年正月七日,降天目山,授洞玄灵大洞真经及上清斋法。
第六十二化,拯民灾。道士暮居马迹山,晋乱,遂飞禀告,感太上,西北来降,语暮曰:五刑以神咒二经可拯民灾。第六十三化,授神丹。王岩冲,琅瑘人,常济物,一旦异人来家,曰,早乐仙道,太上令我授于神丹,忽见云鹤满室,迎即升天。
第六十四化,封寇谦。魏神瑞二年,嵩山寇谦有神人曰:太上授谦新科经戒符箴仙晃天衣,太武闻道,改年号太平真君元年。第六十五化,建安化。太上唐武德二年,降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语吉善行曰:唐天子今得圣□理,社稷延长,宜于长安,化宫,言讫升天。
第六十六化,毗摩城。太上于于阗国毗摩城伽蓝乃化胡成佛,所有石幢罗汉卢旗所造铭,东方圣人号是老君,化我国作佛,其铭尚在。第六十七化,光醮坛。龙朔二年,今道士郭行真北邙观设醮,太上观于殿上,又仪凤四年,遣道士郑玄隐醮垂观。
第六十八化,黄天原。文明元年,道士邬玄崇同县令黄天原敕赍香,太上果至,曰,吾是汝之祖,言毕升天。第六十九化,新兴寺。太上于唐开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蜀州新津县新兴尼寺,佛殿柱上现太上圣像,奉诏迎柱于大同殿供奉。
第七十化,彰灵宝。太上坐白马,于开元二十九年参军日,同秀于丹凤门,曰,西与尹喜入流沙藏金匮,函关穿□□有天□□符。第七十一化,应帝梦。太上于唐天宝元年,帝梦喜在城西与汝相见,帝差道士萧元裕录至山谷,白光下玉像三尺,迎兴庆宫。
第七十二化,传丹诀。唐明王妹天宝公主,投龙中条山雷公洞,忽有青衣曰•太上降授公主丹诀。第七十三化,观朝元。唐天宝五年冬帝驾幸华清宫,见骊山祥云,拥太上于朝元阁上,帝与内人赡谒良久,隐。诏为降圣阁。
第七十四化,颁流霞。临津县女冠王清进好道,一日青衣降曰:太上为汝宿禀仙骨,诏上王京赐玉杯霞浆,饮之升天。第七十五化,刻三泉。太上于唐天宝五年,现于汉中石三泉黑水之侧,帝以礼竭,遂令刻石于所处。
第七十六化,云龙岩。太上于萧宗至德二年,现于龙岩,真像通天至地,白衣,左手垂,右手执玉明扇,众瞻礼良久乃现。第七十七化,居玉堂。太上□金母于梁州金泉杲山,授女官谢自然法录,然升天。后语刺史李坚曰,天上玉堂太上居,人间三辅朝拜焉,言讫升天。
第七十八化,明崖壁。唐文宗开成二年,阆州嘉陵江崖壁光起,石上现太上像,刺史高元裕刻于石,每祈紫云上浮。第七十九化,殄庞勋。唐懿宗时,徐州寇庞勋,焚太清宫,见太上自宫而南,须臾,黑雾遍野,群寇迷路,自杀溺水而死。
第八十化,传古砖。唐僖宗中和二年,宗室李特立与道士李无为,玄中观设醮,见红穿地得宝砖,上有古篆六字,方二寸:太上平,中和灾。第八十一化,起相光。绍圣五年,亳州太清宫道士张景元寺夜朝礼,见太上眉间起光,入洞霄宫,先天圣母殿左右烂红霞,二更散西北。
第二代
鸿钧老祖 三清(太上老君(老子),灵宝天尊(通天教主),原始天尊(盘古))的师父。
混鲲祖师 接引道人(如来),准提道人(菩提老组),宙斯,波塞冬,哈迪斯的师父。
女娲娘娘在盘古开天劈地后造人
陆压道人 就是此人手中持有月~光~牌时空穿梭机的喽~~
第三代
如来
菩提老祖 此人连败通天教主两次,而通天教主和原始天尊斗争几很久也没怎么分出胜负来
元始天尊 道家三清中元始天尊是做中间的,可见法力最高。
灵宝天尊(通天教主)三清中坐在元始天尊左边
太上老君 三清中居右,是另外二位的师兄
第四代
玉皇大帝 ——三清之化身。(哎……可算是说到你了~) 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道家的《真灵位业图》即将玉帝道君置为元始天尊属下之神。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看来唐僧的西天取经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与玉帝对比起来简直就是小打小闹。此人后来的修为已在太上老君之上,本着尊老爱幼的原则,排名第四代第一位,不与太上老君争名次。
两位都是道教体系和民间传说里著名的神灵,从成就、历史和根脚上看,九天玄女历史更悠久,出身上古黄帝时期之前,创兵法主战争、诛妖魔救危难,是扶助正道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碧霞元君在民间信仰里更盛行,平易近人,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治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也能“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普度众生的保护女神。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中国民间的“北元君 南妈祖”的说法,指得是泰山奶奶和妈祖娘娘之间,虽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别,但同样都普度众生、舍己为人,成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闻名于世的保护女神。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也称其为“送子观音”。“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称:“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
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
碧霞元君信仰体系的核心是主生思想。碧霞元者出于泰山信仰,很自然地继承了东方主生的思想,故《岱史》有云:“泰山位东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质为水,助生成之功。”元君主生思想与妇女问题联系在一起,人们便认为元君主宰生儿育女。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虽然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司掌传授兵法术数;除邪灭煞、护民佑国。
九天玄女的原始形象是玄鸟,传说她是古代王朝商朝的始祖。《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殷商后代祭祀祖先的诗歌。意思是说天帝命令玄鸟生下商的始祖契。玄鸟就是商的始祖。
目前所知最早述及玄女的文献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载:黄帝摄政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黄帝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
道教称,黄帝兵法战胜及登仙之术,皆九天玄女在南山所授符图秘诀,九天玄女为黄帝之师、圣母元君之弟子。后世有托称黄帝玄女的书文传世,内容或为兵法,或为阴阳房中之术。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
据《隋书》记载,玄女曾向黄帝解答男女俯仰升降盈虚之术,表明玄女还是颇精养生之道的女仙。
此时的“九天玄女”成为西王母的麾下、特使,掌管天机秘典,应劫显凡或隐或现,或真形,或幻相,形态不一,是应时应运入世救劫的女仙。此外和她有关的著名传说还有春秋时助越亡吴、传授奇门遁甲、收白猿为徒、赐宝薛仁贵、授宋江刘伯温唐赛儿兵法、指点汉高祖建都等。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一日见老树桃熟大半便吃尽了园中大桃。王母娘娘开蟠桃会,悟空闻说后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的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闻说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孙悟空。悟空打退众天神。
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四大天王,被战败。观音又推荐荐二郎神。二郎神与悟空大战,用尽七十二般变化,一直僵持。太上老君在天上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头顶。悟空昏厥,众神把它押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
扩展资料:
该回出场人物:
1、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被花果山众妖尊为美猴王,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花果山顶有一块仙石,困长期吸收天真地秀、日月精华,一日从中蹦出一只石猴。
他发现了花果山上的水帘洞,被众猴尊奉为王,遂称“美猴王”。他被菩提祖师收为弟子,习得了高强本领,还闯到东海龙宫,强夺了“如意金箍棒”作为自己的兵器。
之后他手持金箍棒,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将十万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玉帝请来西天如来佛祖解救,如来施法将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观音菩萨将悟空度人佛门,让去西天如来处取佛法真经的大唐高僧唐三藏将他救出。悟空从此成了唐僧的大徒弟。
一路上,他和师弟猪八戒、沙和尚护佑师父跋山涉水,降伏了白骨精、蜘蛛精、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他本人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
2、二郎神
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口神、赤城王、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
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为戏神,还被奉为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
他力大无穷,变幻莫测,能有七十二变(八九玄功)。他的武器是三尖两刃枪,武功绝伦,座下有神兽哮天犬,额间有第三只神眼。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公曰:吾得真道者,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宫。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太上清静经图注叙一
夫鸿濛分判,阴阳始列,轻清上浮者为天,其质阳也;重浊下凝者为地,其质阴也;清浊相混者为人,其质阴阳合并。惟人秉乾坤而交,以成性;受阴阳而感,以成形;得五行之化育,而五脏、五德、五灵由斯而全焉;受六合之交感,而六腑、六根、六神由斯而备焉。列三才之品,为万物之灵。
世间难得者,人也;人生难得者,道也。夫人与天地同才而不能与天地同长久者,何矣?皆因不知消长之理也;人与佛仙同体而不能与佛仙同超证者,何矣?皆因不知先天之道也;人与君臣同形而不能与君臣同富贵者,何矣?皆因不知积德之功也;人与万物同性而不能与万物无伤者,何矣?皆因不知恻隐之心也。然而不知消长之理、先天之道、积德之功、恻隐之心,则天堂路塞、地狱门开也。
是故太上道德天尊,广发慈悲之念,大开方便之门,著清静之经,演长生之诀,流传天下,广布四海,化醒原来。其经至简至易,极玄极妙。其句九十有六,正合九六原人之数,以应乾坤之卦也。其字三百九十有四,除开河图生成之数,以应八卦之爻也。又得混然子之慈悲以列图象,更仗水精子之圣才以增注解,共分二十四章,章章珠玑,同参二十四图,而图图沉檀。条分缕析,剀切详明,真乃度人之宝筏、醒梦之晨钟、救人之灵丹、升仙之阶梯也;实为慕道之禅杖、辨真之药石、劈旁之斧钺、照幽之炬灯也。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言非浅近,理数显微。若有善缘得遇,便是三生有幸。须当盥手恭读,理宜过细体阅。不看之时,高供神堂,则有丁甲守护,更能镇宅驱邪。早晚跪诵,还可消灾解厄,积德感天,自有明师相遇,低心求指经中之玄,下气恳传先天之道。照经修炼,功果完备,在儒可以成圣,在释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也。若是天下同人,依是经而尊之,得是道而修之,千难不改,万难不退,日就月将,三千功满,八百果圆,丹书下诏,脱壳飞升,逍遥天外,浩劫长存,岂不美哉?不负太上度人之婆心,以念圣德之慈意,学者其毋忽焉。此是道德天尊之厚望也。夫是为叙。
甲辰年乾月望日 文昌帝君序于朝阳古硐
重刻清静经图注后叙二
世间之善,惟有刻印善书经典,为行善第一功德,盖济人利物,虽皆为善,究竟一人所行有限,终不若善与人同之为广远也。夫秉彝之良,人所固有,第无所观,感则亦不能兴起,诚得善书经典读之,则勃然感动。恶者,见此改行。善者,闻而坚进。是众人之善,皆书与之善,其功不甚伟乎。再遇同志,递相传刻,则天下皆不难到,互相劝勉,善人愈多,善事愈广,是此一举,有无量之善矣!故,功过格,言以善书传大豪杰,大贵人者,当千善,广布无边,重刻不朽者,当万万善。西安省城,多公祠,复初道人,余明善,幕化功德,诠刻各种善书经典,广布流传,但愿人人改过自新,遵行善道,孝养父母,恭敬三宝,竭忠于君,不杀不盗,壹是皆以正心修身为本,行善积德为根,如此根本既立,丰稔可期,清平可保,优游盛世,群号贤良,岂不同乐尧天舜日,共享清平之福哉,是为叙。
时在 大清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乾月朔日 守一子谨识
西岳华山聚仙台复初道人余明善薰沐谨叙
重刻清静经图注后叙三
夫,天道之变化,地道之兴衰,人道之善恶,古今之常理也。日月之盈亏,气运之消长,圣凡之超堕,亦是古今之定数也。噫嘻,三期之劫至矣!三教之经显矣!三才之道明矣!今太华山,聚仙台,混元硐中,有一全真道人,道号复初,得受先天大道,身守三皈五戒,隐居硐中,苦修数载,内果已成,复培外功,虔诵皇经,祈保清平,敬惜字纸,尊重圣贤,补修庙宇,以妥神灵。舍药送方,救人疾苦,刻印各种善书经典,广布流传,代天行化,设立讲堂,常日宣讲圣谕、善书、劝醒迷人,功果两全。丹经奇遇,焚化字纸,见有清静经一卷,乃系太上老君所著,有图有解,言言金科,句句玉律,经中所喻无极,太极之源来。先天,后天之变化。明善复初之关窍。安炉立鼎之定位。炼已筑基之法则。采药得药之活机。去浊留清之奥妙药苗老嫩之审实。水火升降之法轮。乾坤坎离之交姤。返本还原之抽添。武炼文烹之止足。阳火阴符之进退。温养沐浴之定静。面壁脱胎之超证。积功累德之栽培。一一备载,节节详明,真乃人天之共宝,仙佛之云梯也。尔时,道人将经阅毕,大声称赞,善哉!善哉!古今罕见之妙解也。昔前虽见斯经,未见图注,其经传世久矣!惜乎未得广布,焉能人人同覩,家家共闻,必有挂一漏万者也。复初道人,大发普公之婆心,愿造渡人之慈航,募化功德,重刻经版,广布流传,遍溢四海,惟愿人人明德,个个修身,挽转人心,以回天意,妖氛消灭,世得清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五谷丰登,三曹安宁,同享清平之福,共乐尧天之庆,以酬天神育化之德,更报皇王水土之恩,以满太上度世之愿,同超父母养育之恩,普结天下贤良之缘。同看太上清静之经,共得先天一贯之道,均享天爵、人爵之风,岂不美哉!岂不善哉!不负道人募化之功,是为古今之厚望者也。是余不揣鄙陋,援笔乐而为叙。
时在 大清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乾月望日乐山子谨叙
无极图

无极品第一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注:老君曰。老者乾阳也,君者性王也,曰者说谈也。
夫老君之出,莫知其原,自混沌以来,无世不出,上三皇号万法天师,中三皇号盘古神王,后三皇号郁华子,神农时号大成子,轩辕时号广成子。千变万化,难以尽推。或化儒圣,或化释佛,或化道仙,隐显莫测。或著感应,或著道德,或著清静,功德以无边。
大道无形者,大为无外,道为至善,无是无极,形是踪迹。夫大道,本鸿濛未判之元气,有何形质之见焉?
生育天地者,生为生化,育为含养,天为阳气,地为阴气。而天地何由大道之生也,每逢戌亥二会为混沌。混沌者,无极也,以待子会之半,静极一动而生阳。阳气上浮为天,在人为玄关。以待丑会之半,动极一静而生阴。阴气下凝以为地,在人为丹田。故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也。
大道无情者,夫道本属先天,无声无臭;情本属后天,有作有为。无情是无为之道也。
运行日月者,运是旋转,行为周流,日为金乌,月为玉兔。日属离卦,则有寒暑之来往。月属坎卦,则有消长之盈亏。在人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大道无名者,名是名目。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有何名字,强名曰道。
长养万物者,长为长生,养为养育,万物是胎卵湿化昆虫草木之类,皆得先天之气而生者也。世人若肯回头向道,访求至人指示身中之天地,身中之日月,修无形、无情、无名之道,炼神宝、气宝、精宝之丹,返上清、太清、玉清之宫,证天仙、金仙、神仙之果,逍遥物外,浩劫长存,这等好处,何乐而不为也?
木公老祖诗曰:
道德天尊演妙玄,尊经一部是真传。
求师指破生死窍,得诀勤修龙虎丹。
个个同登清静道,人人共上彩云莲。
无极宫内受封后,快乐逍遥自在仙。
文昌帝君诗曰:
一部尊经度世船,五湖四海任盘旋。
若不点破经中理,枉费工夫拜几筵。
个里玄机惟一拨,壶中春色数千年。
天尊口诀斯经露,按法修行赴九天。
皇极图

皇极品第二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注:吾不知其名者。吾乃我也,是太上自叹。大道本无形象所定,更无名色所拟,由强勉取名曰道。夫道虽曰强勉,以字义而推之,实不强也。何矣?仓颉夫子造“道”字,深隐玄蕴。夫“道”字,先写两点,左点为太阳,右点为太阴,似太极阴阳相抱。在天为日月,在地为乌兔,在人为两目,在修炼为回光返照也。次写一字,乃是无极一圈。此圈在先天属乾,易曰:乾圆也。鸿濛一破,其天开也。圈折为一,易曰:乾一也。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儒曰:惟精惟一;释曰:万法归一;道曰:抱元守一。次写自字于下者,言这一字圆圈,日月团团,乃在自己身上。儒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上下相合成一首字。首者,头也。修道是头一宗好事。次写走之者,行持也,乃周身法轮自转。此名道字之义也。
夫道者,乃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有清天气也,有浊地气也。有动阳气也,有静阴气也。天清纯阳也,地浊纯阴也。天动乾圆也,地静坤方也。清浊动静,在天显象为日月,在地显象于春秋,在人显象于圣凡。日为阳,常圆常满;月为阴,有晦有亏。春为阳,而万物发生;秋为阴,而万物颓败。圣为阳,脱壳以升仙;凡为阴,寿终以为鬼。此谓清浊动静之理,大概而言之也。不知世间乾男坤女,可知身中清浊动静否?若是不知,及早积德,感动天心,明师早遇,指示身中之大道,圣日圣月之照临。将浊阴之气而下降,提清阳之气以上升。寂然不动,谓之静;感而遂通,谓之动。常以有欲以观其窍,动也;常以无欲以观其窍中之妙,静也。采

(发药音)者,动也;得

(发药音)者,静也。九节玄功,节节有动静清浊,须待口传心授,方可了然于心,成仙有何难哉?!
吕祖诗曰:
清静妙经亘古无,水精注后理方舒。
品分廿四超三界,大地遵崇护宝珠。
关帝诗曰:
一卷无为清静经,旁门外道不相亲。
改邪归正循天理,长生不死也由人。
观音诗曰:
阴阳动静在人天,皇极中空炼汞铅。
识得浊清升降法,明灯不昧照三千。
三才图

三才品第四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注:清者,轻清也;浊者,重浊也。源者,源头也;静者,无为也;动者,有为也;基者,根本也。
何为清者浊之源?夫天,本是清气上浮,这清气还从地中发生。地本阴浊之体,由阴极而生阳,浊定而生清也。男本清静之体,女为污浊之身。虽清静之体,其源出于污浊之身也。丹道以神为清阳之体,而神之源头,由交感之浊精化成阳精,由阳精而生气,由气而生神也。故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岂不是清者浊之源也?
动者静之基,何谓也?地本静也,其源还从天气所结。女本静也,其源还从父亲所降。丹道以无为为静,有为为动,其源还从有为立基。故曰:动者静之基也。
奉劝世人,急早回头向道,将自身中浊气拔尽,清气上浮,凝结成丹,长生不死,积功累德,丹书来诏,脱壳飞升,逍遥物外,将生身父母同超天堂,共享极乐,不亦欣乎?可叹,世有一等愚迷、贪痴之人,不知性理,他说仙佛皆有分定,不是凡夫做得到的。正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自暴自弃,甘堕苦海,全不思想,人禀阴阳五行而生,为万物之首,可以行天地之全功,更可以载天地之大道。夫天地之道,显象于日月;而日月
本文2023-08-05 14:28: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