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如此发达,为何印刷古代文献的时候不用简化字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现代技术如此发达,为何印刷古代文献的时候不用简化字呢?,第1张

本人是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我们会有四个学期的古代文学课,而且课本都是用繁体写的。我们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讲过,她说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不学习繁体字的话,那我们的文化又将留给谁传承?以前的学生都是用简体字的课本,后来改用繁体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国的文化。

因此,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保留繁体字版本,更是对古文化的一种敬重。就如现在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写字时写的也是繁体,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古文化。其次,一些繁体字是无法用简体字来代替的。这个我也深有体会,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繁体字,也会去查找它的简体,结果发现是找不到的,古籍里会有很多的冷僻字,因而还是沿用原来的字形。因此,简体版也并非全是简体字。

不是现代的技术不支持印刷简体版,而是多种版本都有。但在编译成简体版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加入个人的观点,不同的权威人士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观点,因此简体版的比较少。最主要的是简体版本中,会有一部分形同而意义不同的字,很容易用错,会造成误解或歧义,用繁体字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古籍从影印本的繁体竖排到可供大众阅读的简体横排的过程中,信息的准确度是在不断降低的。其中讹误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影印技术的不完善,也可能是由点校者的一些“人为失误”造成。前者当然无法避免,而后者我们应当努力减少。

比如说,清朝有个诗人叫黄景仁,他写的一组《感旧》诗非常有名,一共四首,在这里只摘出其四:

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泪添吴苑三更雨,恨惹邮亭一夜眠。讵有青鸟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他时脱便微之过,百转千回只自怜。

如果有了解过一些格律,应该很容易看出:全诗作为七律只有鸟字出律,鸟那个地方应当是一个平声字。进而可以猜想,这里出现讹误的可能性很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