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我国文学有什么贡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鲁迅对我国文学有什么贡献?,第1张

对于鲁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人经常戏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然只是调侃,但鲁迅的文学地位可想而知。

鲁迅对中国文学影响巨大,其作品更是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历代学生深入研究,学习。单说其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首先,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之一,鲁迅同胡适,陈独秀等人开创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先河,而他的著名代表作品《狂人日记》更是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成型的现代白话小说,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其次,鲁迅更是开创了“杂文”这一文体的先河,首次以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通过文笔直接接入社会,同黑暗势力做斗争。他尖锐的语言,毫不留情地讽刺现实生活,与现实中那些麻木的群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曾有人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作品一直带有这样鲜明的讽刺特色,言语刻薄,却又直入人心,其讽刺艺术更是启发了一代又一代文人。

除此之外,鲁迅的精神对中国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世人所解析,鲁迅无疑是一个思想上的超前者,也是一个思想深层怀有巨大痛苦的灵魂。从当初的弃医从文,到后来的笔刀现实,无不展现着一位满腔悲愤的文人对现实的呼唤以及对国家的深沉的热爱。这种大无畏精神,奋斗精神,忠贞的爱国精神,无不激励着他自己从事以文救国的事业,同时,也不断激励着我们,为国家,为文学,献出我们的微烛之光。

“作为表象的鲁迅,始终是一个启蒙者。首先是个启蒙者,而且是个优秀的启蒙者。正像人们把孙文叫作革命之父一样,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这是日本文学评论家竹内好说的,“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很难想象没有鲁迅的中国文化史究竟会如何写呢?

一、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北大教授严家炎说过,“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胡适,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号向着旧的封建文化开火。陈独秀和胡适都提倡白话文运动,陈独秀主张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刍议,但是他们两个都是理论者缺乏文学创造的能力。看看胡适写的白话诗歌确实是太淡薄无力了,“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哪个时候鲁迅还在家里抄古碑呢,鲁迅的老同学钱玄同跑来劝鲁迅写点文章,鲁迅对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清醒的几个,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回答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在钱玄同的劝说下,鲁迅便有了最初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掀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对自己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早期创作有这样一个评价:“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鲁迅一出手就显示出了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在《狂人日记》中,当写到那个狂人感觉世界不对劲了的时候,鲁迅只用了这么一句话: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当代作家余华震惊了。鲁迅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精神失常了。

1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 旗手。

2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3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

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

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

也是区别他人具其独特价值的地方。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

“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要“立人“,就要进行思

想的启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

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从汉语表达的方式到伦理道德的面具,从

人的潜意识到社会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对沉默的国民灵魂也进行了真实的

去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