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关管理方面的古籍有哪些?请列举出书名,作者,内容简介。由于财富值有限,被采纳者日后会补上15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有关管理方面的古籍有哪些?请列举出书名,作者,内容简介。由于财富值有限,被采纳者日后会补上15分,第1张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讲座:王崧舟

整理:吴雪凤

本次讲座,从下面三个方面讲述。

一、统编小学语文编排的特点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

思考:把一篇文言文交给我,到底怎么交?有什么具体的方法、策略、路径?

三、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

在这样的大方向、大背景下,文言文究竟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

一、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特点

目前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国内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的语文书是同一本书。同一本书体现了国家意志,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文化战略,当然也包括教育战线的战略。虽然文言文的占比不是很大,但我们可以从文言文编排的一些特点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自觉、教育振兴。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一揽表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杨氏之子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出现在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中的文言文不属于课文,没有统计在内,共14篇文言文。

这样的编排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编排透露着什么消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敏感,也应该有这样的思考。和人教版的课本相比,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至少反映了这样几个特点:

1学段:提前到三年级

课标版教材中,文言文最早出现在五年级《杨氏之子》是在第三学段,现在出现在三年级,在第二学段。文言文的学习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段。

统编教材第一篇文言文是《司马光》,是从正史二十四史中选出来的。文言文的所有特点,在《司马光》这篇课文中都体现出来了。有人说一年级一下日积月累中已经出现了文言文。这是广义的文言文,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文言文从一年级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它承载的使命和课文是不同的,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是有差距的。可见传统文化在统编教材中被越来越重视。这是一种国家意志,国家战略。

2数量:增加到14篇

人教版相比,来人教版教材中只有四篇,出现在第三学段——《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从增加的角度来看,那是惊人的。这同样传递和透露了一个消息,涉及传统文化的课文和教学内容,比例在明显的增加。

新出现的一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这是编者创编的文言文,它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来自于《论语》。第二部分来自朱熹的《朱子读书法》,语文老师都应该去好好读一读这篇文章,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几乎都在《朱子读书法》中。最后一部分来自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我们这个民族积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处事智慧。

3跨度:从先秦一直到民国

所选的历史跨度、时间跨度来说,跨度拉长了。人教版教材中,从先秦《杨氏之子》到南北朝《世说新语》。统编教学中,最早的《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最迟是清末明初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跨度拉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所选的历史跨度,时间跨度上来说,确实是窥斑见豹的。

4体裁:神话、寓言、传记、议论

体裁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精卫填海》是神话,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很简练,但是很有嚼头,很值得好好的玩味。是小学语文统编文言文教材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的编排特点。

出现这些特点,对文言文的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无论在价值取向、实践智慧上,即是殷殷期盼,又是一个挑战。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策略

大家都说以前的孩子就怕文言文,这可能是个假象。其实经过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其实是蛮高的。我们觉得喜欢文言文,孩子们可能会不懂,但实际上可能不是如此。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作人。小学文言文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小学文言文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模式。模式是僵硬不灵动,这也是一种误解。模式不能被固化,被泛化,那是要出问题的。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逃不出这样一个框架:包括有四个环节,四个板块。

通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悟读(知晓大义,体会涵义)——练读(积累语言,读写互动)——熟读(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通读,文言文有特殊的节奏,有属于它自己的节奏。通读之后第二个环节是悟读,悟性思维和线性的给予判断思维推理的逻辑思维大异其趣,小学阶段,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采取误读误读的基本要求就是知晓大义,体会含义。第三个环节是练读,练读主要是训练、操练,任务是积累语言,读写互动,主要是积累语言,读写互动要看学段,看文本本身的特点,还要看学生的情况。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环节是熟读,通读一直到练读积累语言就是熟读成诵,熟读的主要任务就是积累文言、积淀语感。特别强调的就是积淀文言语感。白话文第一要义也是语感的培养。

文言文两个“文”意思不一样,第一个“文”是修饰,当动词用,言指口语,对口语进行修饰、加工、改造、提炼,后边的“文”广义的指的就是文字,狭义的指的就是文章。文言文和口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口语经常在变,“五里不同言,十里不同风”。成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就不一样,词汇、句法、章法、结构都相对固定下来了,所以可以跨越千年而不变,因此,1000年2000年以前的人写的文言文,我们现在还能读懂。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靠的就是文言文。

这是基本的框架和模式,下来展开说。

第一板块:通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所有的文言文第一个环节肯定是“通读”,这是有文言文的本身的文字、句法、章法、结构的特征所决定的。

课例:

师:感觉文言文怎么样?

生:拗口,难读,难以理解。

师:越是难越要读,只有在读中,这些难才会迎刃而解。

师:跟老师一起读课文,我读一句,大家跟读一句。

(1领读与跟读。学生跟着老师一句一句朗读,有节奏有停顿。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对读。主要是传染文言语感,也是在带节奏。

3自读。还是通读。

4生生对读。

5同桌互读。有点语感了。

6个别读。

此时可以出现个别读了。学生读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文言文的教学不读通,不读顺,不能开讲。缺乏对这种书面语言的基本的语感,离开了这样的体验,文言文的学习是很难深度推入下去的。

不是傻读不是放学让学生一遍一遍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书有设计的,从形式到特征是有讲究的,什么时候用这种形式,什么时候用那种形式,为什么要这种形式,都是有讲究的。要契合文言文文本本身的特征,更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情的变化。

参与人数来看,通读形式包括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

从师生互动来看,有范读—听读,领读—跟读,带读—对读,引读—接读。

从身体体验角度来看,有依据手势读,打拍子读,摇头晃脑读,角色表演读。

从组织程度来看,有自由读,接龙读,交替读,集体读。

辅助工具来看,有辅助标记读(比如画停顿线),交换排列读,文白参照读,图文参照读,完型填空读,思维导图读。

竞赛激励角度来看,有擂台比武读,相互对抗读,游戏闯关读,积分奖励读。

从理解水平来看,有创设情境读,联系生活读,描述场景读,链接拓展读,设置问题读。

通读的环节读的形式非常多。

第二环节悟读。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真实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一是缺乏手段,二是担心考试。文言文教学教到最后都是逐字逐句,好好的文言文被教的的味同嚼蜡。

悟读把握四个选择:1放过,当中有些词句放过,不要管。2突出,而有些词句子要突出。3深化,某个点也是要深化的。4分离。

放过。如《囊萤夜读》,故事是很多人知道的,但文言文不是很多人知道的。哪些词语句子是可以放过的?古今意义一样的可以放过:不倦,博学,不常得油,夏月,盛,数十萤火,照书,以夜继日。不需要个个解释,古今意义是相同。有注释的:车胤,看注释,不要解释。恭勤,肃敬。通,焉。这些字眼不需要去抠。

突出。第一个是“囊”,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同,“囊萤夜读”中做动词“用袋子装”,“练囊”是名词“白色丝绢做的袋子”。第二个是“贫”,古今义是不同的,我们往往把“贫”“穷”混为一谈,在古义中,“贫”跟“富”是相对,没钱。而“穷”跟“达”相对,“达”是“通达”,仕途通达,仕途宽敞,而“穷”是考取功名不顺畅,做生意不顺畅,做大事情不顺畅是“穷”。家贫不常得油”贫是贫困、贫苦,钱不够花。

深化。最重要的是深化,哪个词需要深化呢?“囊萤”要深化,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维度:1谁囊萤?2什么要囊萤?3怎么囊萤?4囊萤用来做什么?5人们记住的只是囊萤吗?此时囊萤既有语境义又有象征义,语境义就是用囊装萤火虫,象征义必须让学生在“囊萤”和“勤学”之间建立意义的连接,一想到“囊萤”马上想到“勤学”。

在南北朝《颜氏家训》中提到“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宋朝《三字经》中有“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明朝《龙文鞭影》中有“张卓剪蝶,车胤囊萤。”

分离。文言文一定会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文言知识,文言常识。如“以照书”中的“以”,是连词,用来。“以夜继日”,介词,从。从晚上一直到白天没有间断。《精卫填海》中“以堙于东海。”中“以”是连词,用来。《杨氏之子》中“孔指以示儿。”是代词,这,指杨梅。《》中“以为世无足复鼓琴者。”是动词,认为。《戴嵩画牛》中“所宝以百数”是动词,有。《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动词,认为。

第三环节是练读,积累语言,读写活动。

案例《王戎不取道旁李》练读片段:

出示四幅画,

问:如果按照课文的顺序,这四幅画应该怎么排序?

(排序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问:如果为每一幅画配课本中的文字,应该配什么?

学生配上文字,教师指导。

(这就是图文参照,其实是深化。)

师:给画配上课文就变成了连环画,快速读这连环画。

学生快速读;加快速度一倍再读;挑战,连你自己也听不懂,自己读什么,再读一遍。隐去连环画中的文字,学生看着大屏幕,回归原来的速度再读一遍。

(就是进一步推进熟读,文言文的教学熟读时贯穿始终。积淀语感只能靠熟读。隐去连环画中的文字,进一步积淀文言语感的积累。)

师:此时在你的心目中王戎是一个那样聪慧的人,这个人长大确实了不起。

出示王戎的简介。

(借助,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师:王戎闻名于世的四个字——远见卓识。有别人更远的见识,有比别人更卓越的观点,不是偶然来的,是他从小就养成了看见一件事情,一定要先观察,再思考,再下结论。

这个练读的环节非常有创意,做得非常有层次和饱满,总体就是指向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做深入的梳理,做整体的提炼和和回归,你们既积淀了语言,习得了语感。

三、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

1文字层面。要在玩味关键字眼的文化内涵,“深化”的关键字眼往往具有文化内涵,如《两小儿辩日》中的“辩”“辩斗”,体现的是两小儿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观点,不人云亦云的思想品质。由“辩斗”引出孔子那种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的谦逊好学品质。

案例:围绕“辩斗”体会个中的文化内涵。

教师和学生进行辩斗。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而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指导语气)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着热而远者凉乎?(语速越来越快)

师: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争辩的语气,语速很快。)

生:……

师:非然也。……

生:……

师:胡说八道……

生:……

(体现辩斗十分激烈的场面,不局限于课本,加上语气和动作,语速越来越快,还有表示态度的词语。)

学生分组辩斗,师读提示语,提示不同的语气和动作。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表演读,群情激愤,场面热烈。

层层递进去体现辩论过程中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那种学习品质,辩斗不下才把孔子引出来,深化“辩斗”的文化内涵。

2文章层面,重在揣摩思维方式的文化特征。

文言文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司马光》逆向思维,《守株待兔》侥幸思维,类比思维,《王戎不取道旁李》推理思维,《铁杵成针》《囊萤夜读》类比思维,《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类比思维,《自相矛盾》《杨氏之子》类比思维、反驳思维,《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经验思维、类比思维,《学弈》《两小儿辩日》专注思维、类比思维。

十四篇文言文中高频率出现的是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我们这个民族具有的思维特征。就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文化的自觉。

3文学层面,贵在贯通核心意象的文化脉络。

《伯牙鼓琴》中“高山流水”的核心意象,背后是知音文化。《爱莲说》“莲花”这种意象承载的文学脉络就是对君子文化的推崇和践行。

案例:《爱莲说》

1——据《宋史周敦颐传》

补充周敦颐“为犯人愤然争辩”的故事拓展阅读,此时他30岁。

师问:你在这个故事中有没有看到“爱莲”这两个字?

当周敦颐愤然而起的时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对那位犯人意味着什么?

他为什么愤然?

2“予独爱莲之……”

爱莲已经写在了周敦颐的心上。

3周敦颐“拒收端砚”的故事,55岁。8年前写了爱莲说。

4填空背诵爱莲说。

5第三个故事“周敦颐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为王安石挺身而出”,57岁,再过五个月驾鹤而去。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想到的是谁?

6去掉更多的文字,学生填空背诵。

“予独爱莲之              ”

7总结:周敦颐说到了,更是做到了。他以自己的人格成就了莲,他就是莲花的化身。

8师生对读相关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像周敦颐一样的人——周树人。周敦颐的第三十一代孙。

反复诵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段

10周恩来——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代孙。

这就是文化,这就是传承。

板书:烘云托月,莲花品性独爱莲;借物喻人,君子美德永传承。

小学文言文教学,即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从这个意义上,统编教材无论是文言文的数量,还是题材、类型、选择的跨度上都有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文化的自觉,我们必须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应尽的职责。

        类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还可能是人们产生创造性想法的最普遍最高效的手段。从科学史上看,类比思维在许多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 2021-11-20Analogy is at the heart of generat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 (jianshucom) ; 2022-01-29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jianshucom) )。

        什么是类比思维?类比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类比有哪些类型?类比有哪些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如何锻炼,培养自己的类比思维能力?

        带着以上问题,我曾经尝试阅读几本专业人士写的关于类比思维的书籍,比如《表象与本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ntal Leaps: Analogy in Creative Thought 。实话说,比较难读。碰巧,前几天读完《高维度思考法》一书,发现作者细谷功写过一本书,叫做《类比思维》,该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今年4月份公开发售。因为我还是比较欣赏他写的《高维度思考法》这本书,所以接下来我满怀期待,希望他的这本新书能够回答上述的我内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

        一篇小记,表明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以及我一直以来的为了回答具体问题而读书的习惯。

本章掌握归纳、类比的含义及其推理形式、掌握归纳猜想、类比猜想方法及猜想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反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归纳

归纳是指在通过各种手段(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逻辑推导出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逐步过渡到普遍化的一般法则的推理方法。

归纳推理可按照它考查的对象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的属性进行概括的推理方法。

在数学中运用完全归纳法往往会遇到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在我们所考察的事物中,有些含有无限多个对象而又不能进行有限的分类,从而不能使用完全归纳法,所以人们往往只能根据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来作出概括。这种根据考察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一属性,从而作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一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

从数学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的产生,还是具体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都经历过一个积累经验材料的时期,从大量观察、实验得来的材料发现其规律,总结出数学定理或原理,这是数学工作中最初步的,然而又是基本的工作。高斯说过他的许多发现都是靠归纳法取得的。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能作为严密的论证方法,但是它能使我们迅速发现一些数量关系的规律,为我们提供研究方向。

2.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个事物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其中一个事物还具有另一属性,从而推出另一个事物也可能具有这一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可见,类比是用以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用这样的思维方法进行推理通常就叫类比推理,有时简称类比或类推。

类比是理性思维的一种本能,它使人预感到经验所发现的某种事物具有某种特性,可以推论到同类的别的事物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因此,类比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探求和发现新知识的富有成效的思维方法。正如贝弗里奇说的“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了原来认为没有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的联系或相似之点。”不难找出科学上许多重要学说、重大发现和创造发明或是由类比推理提出的,或是由类比思维提供了线索。比如近代科技中应用广泛的“仿生学”就是建立在类比推理所揭示的原理基础上的一门新兴科学。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以至强化小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使他们体验到发现和创新的快乐,对于发展他们的智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3.猜想

数学猜想,是指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的推断。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某种假定性。它的真伪性,一般说来,是难以一时解决的。它是数学研究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又是数学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从每一个数学成果都由“潜”到“显”的过程来看,数学猜想同数学问题、数学悖论一样,是一种数学潜形态。研究与阐述数学猜想的类型、特征以及提出与解决的主要思想方法,对把握数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