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印章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画中的印章是什么,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一幅好的画,从艺术上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画的本身,如风格、构图、笔墨、色彩。二是落款,如位置、字体、大小,与画本身的搭配一致性,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三是印章,如风格、大小、流派、阴阳文印章的搭配、盖印的位置、文字的正确与书画的统一。

自明清以来,印章作为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定式。

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分为三类:一、作者本人的印章。二、题跋人的印章。三、收藏、鉴赏人的印章。在这些所使用的印章中又分为三个方面:一、姓名、字号、斋馆、堂号印.二、闲文、吉语、警句印。三、收藏、鉴赏印。

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

cxdb/life/ke/200603/74889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说文解字》释“印”曰:“印,执政所持信也。”传世印文最早的有战国时“上师之印”。在印章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印章只是作为权利的象征和取信的实物,随着社会发展,印章的功能不断增加,而用于藏书是其多种功能中最具文化特色的一种。

藏书印是钤印在图书上的,能够体现藏书所有关系或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古代藏书家多有印,因其制作形式、蕴含内容、价值作用等十分丰富,成为藏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关于古代藏书印起源,近代学者叶德辉说:“吾尝忆及古人藏书印记,自唐至近世,各有不同,而亦同为不达而已。”(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十《藏书家印记之语》,广陵书社2007年版)味其语,似乎是说私家藏书印始于唐代,而事实上,早在东晋时期,已有人在收藏的名画上加盖印记,唐代学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诸好事家印,有东晋仆射‘周顗’印,古小雌字。”(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公私印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其中的“古小雌字”,指的是用唐以前的古体字所作的白文。现存最早的藏印为敦煌写本《杂阿皮昙心经》上的“永兴郡印”,永兴郡为南齐郁林王萧昭业隆昌元年(494)所设,因此此印当为南齐时代之物。到了唐代,私家藏书普遍使用印章,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高祖张嘉贞藏印为“河东张氏”,曾祖张延赏藏印为“乌石侯瑞”。(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公私印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诗人皮日休《鲁望戏题书印囊奉和次韵》诗云:“金篆方圆一寸余,可怜银艾未思渠。不知夫子将心印,印破人间万卷书。”(《全唐诗》卷六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可知这方印使用频率非常高。更有寻常人家“偶获图书,便即印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公私印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反映出唐代藏书家用印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了。

宋代私家藏书蔚为大观,藏书印使用也超越前代,大多数藏书家习惯在藏书上加盖印章,以取信于人。宋人藏书印在形制和内容上都远超唐人。宣和年间(1122年前后),文士钤章用印于书画藏品风行一时,受此影响,藏书家开始镌刻钤印自己的藏书印,宋室南渡后,此风仍不衰,主要有名号印、室名堂号印、纪事印、鉴赏印、校读印、箴语印、诗文印、纪年印等。明清时期,私家藏书风气更盛,再加上文人刻印的流行,藏书印遂成了藏书家必备的征信之物,每位藏书家几乎都有几方乃至十几方、上百方印,每得好书,把玩欣赏或阅读之余,必钤印书上,成为那时的时尚。

叶德辉在《藏书十得·印记》中说:“藏书必有印记,宋本《孔子家语》以有东坡折角玉印,其书遂价重连城。晋家明文庄公菉竹堂藏书,每抄有书,钤以历官关防,至今收藏家资以考证。”(叶德辉:《叶德辉书话》,李庆西标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叶德辉所强调的正是藏书印的价值。

古代私家藏书印内容多样,部分印语体现出特定时期的藏书风尚和藏书家的藏书思想,是研究古代历史文献承继传播、藏书事业发展变化以及藏书文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亦可资古代篆刻艺术史的研究。晚清苏州学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所记古代藏书家的藏书印最多,这是因为叶昌炽本人尤好金石学,他先后撰著《语石》和《邠州石室录》等,与金石学关系至密的印章学,自然也在其研究范围之内。此外,今人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体例上最类叶书,于藏书印记载亦多。今略述二书所载藏书印文化内涵。

宋元之际著名书画家赵孟书斋名“松雪斋”,他对书籍非常爱护,谆谆告诫子弟谨为保守,不少藏书流传至今,如所收藏的宋刻本《汉书》《后汉书》一直为明清藏书家所称羡。赵孟藏书最大的特点是喜欢钤盖名氏印和闲章,所用印章成为判断宋元刻本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常用印章有“赵”字方圆二印,还有“松雪斋”“赵孟印”“赵氏子昂”“大雅”“水晶宫道人”“天水郡图书印”等。关于“水晶宫道人”之印的来历,《藏书纪事诗》记载说:“孟以湖州四面皆水,自号水晶宫道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赵孟文敏》引《天禄琳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赵孟是文学和书法大家,传世的史料文献颇多,故其生平比较清晰。但是,在其众多的别号、别署中,“水晶宫道人”或“水精宫道人”,争议颇多。虽一字之差,但是涉及鉴定赵孟书画真伪的问题。许慎《说文解字》说:“晶,精光也。”从文字学来说,“精”与“晶”并非通假字,不过,“水晶”与“水精”倒是可以通用。水晶亦称水玉,东晋郭璞注《山海经》云:“水玉,今水精也。”水玉还是玻璃的别称。《本草纲目·金石部》:“(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赵孟《题苕溪绝句》中有云:“我居溪上尘不到,便当家在青玻璃。”故“水晶宫道人”亦可写作“水精宫道人”,似无疑义。但在书画鉴藏史上,究竟是“水晶宫”?还是“水精宫”?一直喋辩不休,至今犹聚讼未息。曾有学者和鉴定家认为,凡署款或钤印“水晶宫道人”者皆伪。但是,在传世的古代书画中,伪赝之作要远远多于真迹,前人的鉴定结论未必可信。(万君超《水精宫道人漫笔》,《翰墨真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藏书纪事诗》的记载,虽不能给史上这桩笔墨聚讼做出裁断,但至少为后人研究提供一种佐证。

明末清初江苏常熟藏书家黄翼一生性好古铜瓷器及宋元版书,搜访把玩,视如美人好友,乐此不疲。黄氏爱用藏书印,常用的有“黄子习读书记”“印溪黄子习氏藏书记”等。此外,还有一方比较特殊,曰“有明黄翼收藏”,钤在宋本《林和靖诗》卷首,圜朱记。卷尾跋称该书为“戊子夏”收购而来。关于这方藏书印中的文字,叶昌炽解释说:“戊子为顺治五年(1648)。子羽国变后,杜门不出,此跋仅题戊子,而无纪元,图记冠以‘有明’二字,盖犹有故国故君之思焉。”(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三《黄翼圣子羽》“昌炽案”)其时虽在清朝,但是身为明遗民,黄翼通过藏印隐含故国之思,因惧怕清初残虐的文字狱,而只好隐晦如此。

藏书印是藏书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因而印文内容对藏书事实多有反映,可以藉此研究藏书家的藏书喜好及情趣。如清代居住在阳湖(今常州)的汉军镶黄旗藏书家杨继振收藏甚富,主要是金石和图书,自称藏书有数十万卷之多,皆卷帙精整,标识分明。其藏书楼名较多,有“石筝馆”“苏斋”“雪蕉馆”“星风堂”等,至清末,因贫困潦倒,相继将藏书出售,叶昌炽曾得零散本数种。杨氏酷爱藏书印,印文主要有“石经厂”“古燕杨氏星风堂鉴藏”“承寿双碑之馆”“宏农杨氏世家”“又云”“继振”等。其中一枚为长方印,文曰:

予席先世之泽,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自少及长,嗜之弥笃。积岁所得,益以青箱旧蓄,插架充栋,无虑数十万卷。暇日静念,差足自豪。顾书难聚而易散。即偶聚于所好,越一二传,其不散佚殆尽者亦鲜矣。昔赵文敏有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静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予谓吴兴数语,爱惜臻至,可云笃矣,而未能推而计之于其终,请更衍曰:“勿以鬻钱,勿以借人,勿以贻不肖子孙。”星凤堂主人杨继振手识,并以告后之得是书而能爱而守之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六《杨继振幼云》“昌炽案”)

全印195个字,不啻一篇小品文,堪称巨印。在这篇印文中,杨氏自述藏书因由,并引用了赵孟(文敏)的藏书箴言,敷衍爱书情状,谆谆告诫,用心良苦。

清代秀水(浙江嘉兴)学者、藏书家朱彝尊精于金石文史,游大江南北,所到之处无不搜剔考证。曾先后收购李延昰、项元汴藏书,又到曹溶、徐乾学等家借抄,所藏益富,自称拥书8万卷。朱氏藏书处曰“曝书亭”“古藤书屋”“潜采堂”等。所用藏书印有“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庄十四日癸酋时”“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南书房镝史记”“南书房旧讲官”“小长芦钓鱼师”“得之有道传之无愧”“别业在小长芦之南毂山之东东西峡石大小横山之北”等。其中一方尤为独特——“七品官耳”,关于此印来历,朱氏自述说:“予中年好抄书,通籍以后,见史馆所储,京师学士大夫所藏弆,必借录之。有小史能识四体书,日课其传写,坐是为院长所弹去官,而私心不悔也。”(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朱彝尊锡鬯》引《曝书亭集·鹊华山人诗序》)因为偷抄史馆藏书而丢官,可为藏书一痴,但是朱氏并不后悔,“七品官耳”,一语道破心中重书轻官之意,十分难得。朱氏还撰《书椟铭》称:“予入史馆,以楷书手王纶自随,录四方经进书。纶善小词,宜兴陈其年见而击节,寻供事翰苑。忌者潜请学士牛钮形之白简,遂罢予官。归田之后,家无恒产。聚书三十椟,老矣,不能遍读也。铭曰:‘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朱彝尊锡鬯》引《曝书亭集·书椟铭》)同样洒脱。

晚清近代藏书家叶德辉有一印曰:“长沙叶氏郋园藏书处曰丽廔,藏金石处曰周情、孔思室,藏泉处曰归贷斋,著书处曰观古堂。”(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卷七《叶德辉焕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印文交代自家四个藏书室的不同功能:藏书、藏金石、藏古币和藏著述,叶氏果真如此富有?非也,此为叶氏以藏书印表明一心向古,从事学术之心态。历史上,叶德辉学问很大,历仕三朝,骨子里反对维新,反对社会变革,所以对这方印章要辩证看待。

藏书家用印并非一枚,一般都有多枚,众多藏印更能反映出他们丰富的藏书心态。明代常熟藏书家毛晋建汲古阁广收天下图籍,从事刻书和藏书工作,其藏书印众多,大致有如下几类:(一) 钟爱宋元刻本者,如“宋本”“元本”;(二) 表明藏书所有者,如“玈溪”“弦歌草堂”“仲雍故国人家”“汲古主人”“汲古得修绠”“毛晋秘箧审定真迹”“毛氏藏书”“东吴毛氏图书”“汲古阁世宝”;(三) 告诫子孙精心保存,如“子孙永宝”“子孙世昌”“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赵文敏公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旃”等;(四) 提倡阅读,如“开卷一乐”“笔研精良人生一乐”,等等。(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三《毛晋子晋》引《东湖丛记》)众多藏印有助于对毛晋及其汲古阁藏书研究。

古代藏书印文,多明藏书之艰,要后人妥为保守。明代山阴(今浙江绍兴)藏书家祁承建藏书楼曰澹生堂,藏书9千多种,10万多卷,这个规模在当时比天一阁藏书还多3万余卷。为了不让藏书流失,祁氏曾与儿辈订立《澹生堂藏书约》,并撰写藏书铭镌刻于印,文曰:“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三《祁承尔光》)

无独有偶,清代青浦(今属上海)藏书家王昶,建藏书室曰“蒲褐山房”,富于藏书。其有一藏印说:

二万卷,书可贵。一千通,金石备。购且藏,剧劳勚。愿后人,勤讲肄。敷文章,明义理。习典故,兼游艺。时整齐,勿废置。如不材,敢卖弃。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箠。述庵传诫。(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五《王昶德甫》引《东湖丛记》)

告诫子孙不可变卖藏书,用语严厉,甚至用上了诅咒和恐吓。纵然藏书家们苦口婆心,但是,自来藏书不过三世,子孙能够永守者鲜有其人,如祁承死后十几年,即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入清,藏书楼不复存在。

清代浙江临海藏书家洪颐煊一生读书、为官,性喜聚书,曾广购岭南旧本至3万余卷,碑版彝器多世所罕见,致仕归里后,聚书更多,为防子孙不守,刻多枚藏书印,谆谆告诫,有“子子孙孙永为宝”“子孙宝之”“子孙世守”“鬻及借人为不孝”“子孙保之”(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卷三《洪颐煊》)等,用心极为良苦。

当然,《藏书纪事诗》在收集各类用印情况时,也不忘批评史上藏书家乱用藏书印的恶习。如明代秀水(浙江嘉兴)藏书家项元汴家资雄厚,收藏大量的法书名画,建有天籁阁储之,其藏书印主要有“世济美堂”“传家永宝”“神游心赏”“古檇李狂儒墨林山房史籍印”等。但项元汴有个恶习,每得珍贵典籍、书画,必在上面钤满累累的印章,这一习惯众人皆知,而不忍卒睹的是,其印章又多出于俗手所制,手法恶劣,粗俗不堪,时人给以“美人黥面”“佛头着粪”之喻。针对项元汴乱用藏书印一事,叶昌炽给以诗说:“十斛明珠聘丽人,为防奔月替文身。紫茄白苋秋风里,一度题诗一怆神。”(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三《项元汴子京》)语虽尖刻,却是切中肯綮。

藏书印在藏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是鉴定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之一,借助藏书印,研究者可以了解一部书的收藏及流传过程。后人品味前人藏书印,明古人之思,探古人之幽,解古人之情,小中见大,趣味丰饶。而一部古书,因为有了古人的藏书印,给人以返璞归真的历史气息,当然,一部古籍往往也因为钤有古代著名藏书家的印而身价百倍。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新书架

《皇清奏议》

《皇清奏议》为罗振玉在搜集整理内阁大库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全书68卷,正编64卷、续编4卷,收入了清顺治元年至乾隆六十年和嘉庆元年至十年的中央官员及督抚学政等地方高级官员的奏疏,反映了清初至清中叶政局的变动、政治生态的演变、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次整理以民国二十五年墨缘堂石印本(据罗振玉“内府精写本”影写)为底本,国家图书馆藏《皇清奏议》(不分卷)和清华本《皇清名臣奏议》为主要参校本。

《皇清奏议》(全三册),张小也、苏亦工等点校,繁体竖排,精装32开,凤凰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定价320元。

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

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

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扩展资料:

隋唐印章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已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

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唐代公印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参考资料:

-印章

道经丝宝印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印章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传说在唐高宗年间,有一位叫道经的僧人,他精通佛经,并对印章制作技艺颇有研究。道经将自己的佛经精华和印章制作技艺结合起来,创造出了道经丝宝印章。

道经丝宝印章的制作技艺非常精湛,印章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表面镀上一层金或银,然后用丝线在印章上缠绕成各种图案,最后再用金属线或金箔点缀,制成非常精美的印章。

在历史上,道经丝宝印章曾经成为皇室和贵族的贵重物品,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后来,它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文人墨客、商人等社会精英们常用的印章。在现代,道经丝宝印章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书画、文化艺术品、商务合同等领域。

上面一个,白文:胡际泰印

篆字参考:

 

下面一个,朱文:运隆

篆字参考(刻章是字体稍有变化)

 

我早就在另外两处回答了。楼主已经在几处提问,希望能够采纳!

玉玺在古代是皇帝专用的印章,也是皇权的象征。玉玺一般都是由开朝皇帝打造,然后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也叫传国玉玺。而一般的官员则会用到印和章,其实印,章,玺在古代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还有传达事物或者下达命令的证明。古代并没有什么高科技的防伪技术,所以只能采用这种印章技术来达到区分真伪的效果,那在古代印,章,玺究竟是如何运用的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印章文化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很多印章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是实用与艺术的合体,是具有悠久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艺术瑰宝。自北京奥运会采用中国印,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印章也逐渐成为热门收藏的新门类。那么这小小的印章,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时已出现,战国时已普遍使用。先秦的印章通称为「古玺」,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才成为权力的象征,只有皇帝所用才能称为「玺」,臣民的只能称为「印」。

秦朝匆匆十五年,留下的印迹不多。但汉朝是篆刻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曾有大量的印章传世,其中的许多杰作,至今仍令人为之叹服。汉朝开始有了印章、章、印信、信印的叫法,诸侯王和王太后们承袭秦制仍用「玺」,「章」则为军中将领使用。

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刮了800年后退出历史舞台,隋朝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纸张的使用、简牍的退出,使印体增大,公印就不再像秦汉时期一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唐朝时出现了四种变化:首先是「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其次,是唐初印章钮式进一步发展,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到了后期则演化为橛钮;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就将这五个字刻于背上,而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经过五代十国的宋朝,初期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后来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东关县新铸印」。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早期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近,以后印边逐渐加宽。之后的南宋,在印文前加了「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

元朝时,王冕以花乳石刻印,开了文人用印的先河。继而明代中后期,文彭、何震等文人书画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为载体,自篆自刻,寄托情怀,拉开了流派篆刻的序幕,使之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品。明清两代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印家辈出,流派纷呈,尤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最为著名,影响深远。

说起古代的印章「发烧友」,一定非乾隆莫属了。历史记载他一生制作了1800多枚印章,也就是说他在位60年间,平均12天就做一个印章,并且喜欢在看过的名书画上盖满自己的名字。宋徽宗赵佶也爱好在名书画上题字盖章,但是他会在原画旁侧接一段纸,再配上他冠绝天下的瘦金体和印章。既过瘾又不伤字画,可谓文明之典范。

不是钦印,而是地方印书局的批发印章。

谷邑文会堂(书局行号)自在(自己在)江浙苏闽(江苏、浙江、福建一带)拣选古今书籍发兑(挑选古今各种书籍印刷发行)图(印章)。

今山东东阿春秋时称为谷邑,不知是不是印章所指的地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