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针砂简介
《全国中草药汇编》:针砂拼音名ZhēnShā别名铁粉来源磨砺针时所得的细铁粉。生境分布全国各地针厂。化学成份含铁98%以上。炮制以火煅醋淬,研细入药。性味辛、酸,咸,平。功能主治除湿消积,散瘿消肿。主治黄疸水肿,瘿瘤结气及臌胀等症。用法用量2~3钱,作煎剂或丸剂。注意脾胃无湿热积滞者忌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针砂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拾遗》:《本草》云,凡言铁疗病,不入丸、散,皆煮浆用之。今针砂、铁精俱堪染皂,并入丸、散。针砂,堪染白为皂,飞为粉,功用如铁粉,炼铁粉中亦别须之。针是其真钢砂,堪用,人多以杂和之,谬也。拼音名ZhēnShā英文名needlespowderproducebymillsteelneedles别名钢砂、铁砂、铁针砂来源药材基源:为制钢针时磨下的细屑。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现多从各制针厂中收集。生境分布主产上海、福建漳州、江苏镇江;其他省区亦产。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细粉状,黑色、灰黑色或钢灰色。不透明;具金属光泽。用手捻之具砂质感,不染手。体重,质坚。气微,味弱。以体重、质细、色黑者为佳。品质标志《江苏省中药材标准》1989年版规定:本品含铁(Fe)不得少于960%。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铁,含碳量应在004%02%范围内,可含氧化铁等杂质,常含碳、磷、硅、硫等元素。鉴别(1)本品能被磁石吸起成长条状。(2)取本品约05g,置试管中,加盐酸5ml,振摇,使溶解,静置,取上清液1ml,滴加亚铁氰化钾试液78滴,发生深蓝色沉淀;再加20%氢氧化钠溶液5ml,发生棕褐色沉淀。(检查铁盐)炮制针砂粉:将针砂置炭火上煅红醋淬,反复六、七次,捣研成粉用。性味酸辛;咸;寒;平;无毒归经脾;肝;大肠经功能主治镇心平肝;健脾消积;补血;利湿;消肿。主惊悸癫狂;血虚黄肿;泄泻下痢;尿少水肿;风湿痹痛;项下气瘿用法用量
详见百科词条:针砂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1:13:21 共9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更容易理解、容易背诵。
1、我国本草分类相关古籍以及谱录内部有大量的文言文字体,在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就会想到之前见过更容易理解。
2、我国本草分类相关古籍以及谱录与古代文学作品十分相似,可以容易的进行背诵。
栗与粟的区别如下:
一、拼音不同
栗的拼音是lì。声母是l,韵母是i,声调是第四声。
粟的拼音是sù。声母是s,韵母是u,声调是第四声。
二、意思不同
栗的意思
①栗子树,落叶乔木,叶子长圆形,花黄白色。果实为坚果,包在多刺的壳斗内,成熟时壳斗裂开而散出。果实可以吃。种类很多,通常指板栗。
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③(Lì)姓。
④发抖;哆嗦。
粟的意思是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三、用法不同
例句:
①这种战栗的感觉尽管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我默默期待的灵魂。
②将凉瓜、甘笋及珍珠粟米洗净,切条备用。
扩展资料
栗四字成语有火中取栗、不寒而栗、战战栗栗、栗栗危惧、陆詟水栗、浞訾栗斯、汗洽股栗、心战胆栗、哫訾栗斯、肤粟股栗、栗烈觱发。
粟组词有**、粟米、积粟、颤粟、一粟、米粟、芦粟、粟粒、红粟、金粟、谷粟、脱粟、周粟、廪粟、起粟、纳粟、银粟、毛粟、玉粟、粟饭、仓粟、贵粟、莺粟、禾粟、丹粟、稻粟、禄粟、蛇粟、粟秩、粟土。
成语运用
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鲦鱼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鲦鱼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归经 29 功能主治 210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鲦鱼 1 拼音
tiáo yú
2 《辞典》:鲦鱼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Tiáo Yú
23 鲦鱼的别名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纲目》),白漂子(《黑龙江流域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24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25 原形态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 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 。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26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27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28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29 功能主治《纲目》:"暖胃,止冷泻。"
210 摘录《辞典》
古籍中的鲦鱼 《本草求真》:[上编卷七食物]鲦鱼
(鱼)温胃止泄鲦鱼(专入肠胃心)。江湖小鱼耳。时珍曰。长仅数寸。形狭如扁。状似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
《寿世传真》:[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水族类〕开胃助脾,补肝明目。〔忌〕患疖毒人食之,发脓。鲦鱼性平。即鱼。〔宜〕暖胃,止冷泻。鲨鱼性平。味甘。
《饮食须知》:[卷六]鱼类多食发疮疥。此鱼大者四五寸,小时即有子。忌甘草。鲦鱼味甘性温。此鱼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性好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下)鱼)鲨鱼(鱼沙沟鱼吹沙沙)石斑鱼(石KT鱼高鱼)鲦鱼(白鱼鱼)黄鱼(黄骨鱼)鱼(姜公鱼铜鱼)残鱼(王
《本草求真》:[上编]卷七食物本文2023-08-05 14:50: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