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先秦两汉是历史文献学的形成时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为什么说先秦两汉是历史文献学的形成时期,第1张

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

一、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

我国最早发现的文献是甲骨卜辞,但是,因为它是出土文物,又和古文字学、考古学联系在一起,所以一般不把它放在历史文献学的直接范畴之内。其次应当是,金文,同甲骨卜辞一样也没有归入历史文献学的范畴,属于了金石学,而除此之外,最早属于历史文献学范围的历史文献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此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已经兴起,并逐渐发展。私人办学者有机会有条件利用流传在民间的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诵资料,从而进行整理和编纂。

相传六经为孔子编纂整理而成的,孔子本人学识渊博,精通六艺,有收集、整理和组织编纂文献资料的基础和能力。加上孔子创办了私学,并且很快拥有众多学生门徒。这样的队伍,是孔子整理修订六经的强大后备力量。

《诗经》的成书时间,经相关文献的记载,可以论证出,孔子当年确实有能力对诗经进行删定工作。

《尚书》关于是否有孔子参与删定则有一些疑问,但是不能够否认孔子对于尚书做过损益的工作。

《礼》,孔子相当重视礼法,对于《礼》的成书做出了贡献。

《易》,据说《周易》十翼是出于孔子,成于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是有根据的,是孔子赋予占筮之书《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出了较为特殊的传注。

《春秋》为世人所公认为孔子编订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乐》先秦和秦汉之人都认可孔子著治《乐》,由于《乐》亡于秦始皇焚书,后人再也看不到《乐》的内容,也就谈不上对《乐》的更深入研究。但无论怎样讲,孔子是整理过《乐》的。

孔子不仅整理了六经,还对文献中因流传而产生的讹误进行订正,他在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无疑是对后世的启迪并提供了借鉴。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他对历史文献的态度。“述”即讲述和整理,要想讲述历史文献,就必须整理历史文献,只有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讲述和传授。“不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谦逊的品德,另一方面是孔子实事求是思想的反映。孔子整理的“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信而好古”流露了孔子真实的思想,即保守复古的思想,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能有整理古代文献的动机和力量。

“六经”均不同程度地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视《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除了孔子以外,先秦还有一些其他的整理历史文献的活动。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经过几度编撰整理而成的独特的语录体,受其影响后来还有《孟子》问世,传世影响深远。

《韩非子》,对历史文献的分类和考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显学》中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墨两家,并将这两家学派内部分为8家和3家。这实际上是将先秦诸子文献分成两个层次,给予了初步分类。同时还提出了辨别材料真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解老》、《喻老》篇对历史文献的解释也有贡献的。

除此之外还有《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下面说的是《春秋》三传,它们是为春秋因过于简省的说辞和微言大义作注的流传至今的三种,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最为优秀,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春秋经文的事,并且记载广泛,不限鲁国一国,也不限政治一方面的事,文笔优美,不仅在史学也在文学方面占有突出位置,并且,左传是我国古代注释文献的真正开端。而剩余两传注则重义理少及史实是史学价值低于左传的我国古代较早的注释文献。

二、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表现在:

1、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

2、“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3、对历史文献的注释。对一些上古文献做了通俗化的注释工作

4、“疑者阙焉”。对不能确定的问题留待后人,这一原则一直为后人遵从效仿。

可以说,《史记》本身就是综合历代文献的结晶。应该说是司马迁真正开了私人搜集、整理历史文献的先河,同时又是集历史文献之大成而撰就为史著者。在处理历史文献以及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上,他为后代提供了范例。

三、刘向《别录》与刘歆《七略》

由于秦朝迅速瓦解,汉初统治者急切希望知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的原因,基于进行长治久安统治的需要,汉初统治者逐渐具有了搜集整理历代文献典籍的愿望和要求。

刘邦时从看不起“文治”到要求儒生出谋划策的转变。

惠帝四年“除挟书律”

文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求能治《尚书》者”

武帝时,采取了“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的措施。

宣帝时,召开了评议《公羊传》、《谷梁传》同异的石渠阁辩论会。这是对发展历史文献有促进作用的学术会议。

统治者认识的转变,措施的实行和加强,为实现大规模文献整理创造了条件。随着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盛况,在宣帝时我国古代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终于开始了。这次的整理文献,组织了强大的队伍,各个方面的人才多聚齐了,整理内容范围无所不包。而刘向刘歆则是这次整理的总其成者和最后完成者。

刘向父子校理群书的程序和特点:

程序:1、广罗异本 2、审定篇章 3、校勘讹文脱简 4、命定书名

刘向父子整理文献的程序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他们为后世的文献整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刘向在将整理的文献写成正本之后,为了揭示图书的内容,接着又撰写了叙录。叙录内容包括著录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著者生平、理想,说明书名含义、著书的原委与书的性质,还辨别书的真伪,评论思想和史实的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及确定书的价值。这份叙录作成两份,一份上奏朝廷,一份别作成书,就是《别录》,共20卷,是刘向校书时所撰写的叙录之汇编,它是我国第一部书目提要。

刘向去世,其子刘歆继承其事业,还撮《别录》之要撰成了《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总的来说,刘向父子整理历史文献方面的主要功绩在于:

1、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方法

2、创造性地编撰了《别录》

3、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在刘向父子之后“校勘学”和“目录学”才逐渐发展,最后成为两门独立学科。刘向父子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四、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是在《七略》《别录》的基础上来记载汉代藏书情况的:

1、篇章结构的调整,将辑录附于每一类书的篇后,并抒发己见

2、对原文有所增补和删改。《艺文志》中通过“出”“入”“省”三字来表示损益。

班固的《艺文志》无论篇章结构、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略》有明显的进步。而且,《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使后来的正史中大都留下了这个朝代的藏书或这个朝代一朝人著作的记录。而且,保存下来的我国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就是《汉书·艺文志》,它在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五、郑玄校注群经

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来传注经典,其中以《毛诗笺》和《三礼注》影响最大。其主要贡献在文献的校勘和注释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

1、根据文意来判断和确定错讹衍脱。

2、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3、尊重原文

注释方面:

1、广征博引

2、运用了音训的方法。他意识到语言的音与义的密切关系,并把训诂学和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运用到文献注释中。他通过自己注释文献的大量实践,创立、发展和逐渐完善了传注这门学问,使传注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郑玄还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他还撰了一部《三礼目录》是一部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提要式目录。并形成了注释文献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后世文献学家校勘和注释的根本法则。

可以说,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关于道家儒家的书都与先秦文学有关

相关书籍有如下几个

1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

袁行霈著教材图书

2秦汉文学

杨树增著文集图书

3左传故事

4中国古代史图书

5先秦文学史

全面地评价作家

6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7先秦两汉文学史

8中国古籍总目

9百家争鸣

希望能帮到你。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与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肴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左传》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国语》。《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术:《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策士的权谋、谲诈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战国策》在艺术上喜用夸张、比喻、寓言的手段,人物形象及故事均饶有风趣;语言风格纵横恣肆,善用排比句,造成语言强势,再加上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语言能力比起以前的历史散文,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思考题:1、试分析《左传》在描写战争方面的成就。

2、试分析《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5学时)

1、士的兴起与诸子百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由社会各个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成为此期活跃于政坛及思想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其中“九流十家”,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

2、兵家与早期道家的格言体散文。《孙子兵法》谋篇布局的特点;《孙子兵法》的语言特色;《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格言式散文。

3、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孔子的思想;《论语》精粹的语言艺术;《论语》对人物性格及语态的描写。

4、对话式论辩体散文《孟子》和《庄子》。《孟子》的思想;《孟子》的论辩特点;《孟子》的语言艺术;《孟子》的寓言艺术;《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点;《庄子》的寓言艺术。

5、论说体散文《荀子》与《韩非子》。《荀子》说理文的艺术;《韩非子》的寓言艺术。

思考题:1、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技巧。

2、试析《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10学时)

1、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楚国社会政治背景;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歌俗乐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楚地巫系文化的关系;楚辞的产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的真伪。早年得志,任楚怀王左徒,与楚国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夺稿、被谗、流落汉北,再放江南,自沉汩罗。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25篇,其中某些恐为伪作。

3、心灵的回旋曲——《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彪炳千古的长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全诗深刻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及其与楚国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倾吐了他的心理痛苦与傍徨,他对故土的热恋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成为气壮山河的人间正气。《离骚》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情绪激昂、格调高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他还善于娴熟地利用神话传说的材料,驰骋想像,其中天界的巡游,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此类描写的经典篇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世的咏怀诗、咏史诗、怀古诗产生巨大的影响。

4、流亡漂泊组曲——《九章》。《九章》的编辑与得名;《九章》的内容;《九章》分篇解析;《九章》的艺术。

5、祭神组曲——《九歌》。《九歌》的内容;《九歌》的艺术。

6、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影响。《天问》、《招魂》及其他。

7、楚辞的流变及其他作家。宋玉及其《九辩》、《风赋》等;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思考题:1、楚辞这一新诗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楚辞有何独特的风格?如何表现?

3、《离骚》与《九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第二编 秦汉文学(24学时)

概况(1学时)

1、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十五年就覆灭。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

2、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但统治者的奢侈,对外的扩张,使人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两汉散文、汉赋、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3、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汉史传文的代表作。特别《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是中国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品之一。两汉的政论文也相当发达,汉初的贾谊、晁错,宣帝时桓宽,东汉时的王充、仲长统都写出的政论文。

4、汉赋是一种新的文体。它主要从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以主客问答为特点,韵散间用,善于铺叙。汉赋虽在内容上多为汉帝国歌功颂德,但也不乏讽谏意义。在文体上汉赋对六朝文学影响颇大。

5、两汉的乐府诗主要是底层人民的作品,多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格质朴,长于叙事,其五言的形式对文人五言诗产生巨大影响。

6、东汉以后五言诗渐趋成熟,在诗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思考题:1、两汉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和辞赋(3学时)

1、秦代文学。秦在文学上几无建树,只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的寓言艺术;《谏逐客书》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贾谊和汉初散文。贾谊的生平;贾谊散文的三种类型;晁错的散文。

2、西汉的赋作家。赋体源流;骚体赋——以贾谊赋为对象;散体大赋的奠基者——枚乘及其《七发》;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西汉的其他赋家——东方朔、杨雄。

思考题:1、简述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2、如何评价散体大赋?

第二章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6学时)

1、司马迁的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少年有家学渊源,诵古文及《尚书》、《春秋》等;青、中年时期的三次漫游增广了他的见闻,他也借机搜集了不少有关的遗事传闻,对他写作《史记》有直接帮助;开始写作《史记》“草创未就”之时遭李陵之祸,进而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2、关于《史记》其书。《史记》的体例;《史记》写作的目的;《史记》的历史观。

3、《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史记》如何选择传主;《史记》如何写传主;《史记》人物传记的思想倾向性。

4、《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

5、《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叙事生动传神,描写富于形象性。在史实的基础上,常能通过取舍剪裁材料,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文章气势磅礴,又富于抒情色彩。并往往在书中借史事以舒写愤懑,倾注入自己的感慨。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的关系如何?

2、简论司马迁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3、《史记》的论赞法和互见法如何表现

第三章 东汉的散文和辞赋(2学时)

1、班固和《汉书》。《汉书》的体例;《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史》、《汉》比较。

2、东汉的散文。

3、东汉的辞赋。

思考题:1、如何评价《汉书》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2、东汉时期有何著名的散文作家及作品?

3、东汉辞赋的概况如何?

第三章 汉乐府民歌(8学时)

1、关于乐府。乐府的机构及任务;乐府涵义的变迁。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①表现富有阶层生活的作品;②反战作品;③表现农民与市民生活的作品;④表现爱情与家庭生活的作品。乐府民歌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作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颇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征。诗中无论是写上层人的奢华,还是写下层人的窘况,均能以歌者本身的眼光去看,所以体现出鲜明的平民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题材多取资典型事件或某些场景;叙事诗的体制,富于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诗体形式自由,整散不拘,五言为主,夹以杂言;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思考题:1、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有何体现?

2、简论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

3、乐府民歌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如何?

第三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

1、五言诗的起源。首先在汉代民歌中出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张衡、秦嘉、赵壹等都有五言诗作。五言诗比四言诗在言志状物方面更有优势,也更易于再现诗体韵律的抑扬顿挫之美。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的离别相思之苦与仕途失意的苦闷感伤。它的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善于用平淡而优雅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

思考题:1、简述先秦两汉诗体的发展概况及《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发展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价

先秦两汉文学,中国远古至秦朝以前的文学和西汉、东汉两朝文学的合称。泛指中国自有文学以来到东汉末年的文学。如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算起,时间跨度在三四千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3个阶段。

先秦文学包括远古口头文学,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早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在开发黄河、长江以至珠江流域的同时,就已开始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立的美术、音乐,口头文学也已产生。伴随着对自然神和祖先神观念的出现与崇拜,出现了属原始歌谣形式的赞颂与祈祷神灵的韵语和借助想象解释神的活动的神话。前者如伏羲氏时的“网罟之歌”,神农氏时的“丰年之咏”;后者如伊耆氏的《蜡辞》和《弹歌》,以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传说。这些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曾在先民中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后世著作中,记载了这些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夏禹传位于子启,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出现。到了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殷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周易》繇辞和《尚书》,留下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篇章。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的兴盛,《诗经》中较早的诗篇主要是反映周民族发展历史的史诗和反映民间疾苦与心声的歌谣。

春秋末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向封建制转化。随着奴隶主贵族文化的下移,社会出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至战国时期,形成了繁荣学术文化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不同学派,以及反映他们的论辩,表现他们的学说思想的《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后人统称为诸子散文。此外,这一时期还留下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它们作为历史散文著作,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屈原是中国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生活在秦楚相争的年代,曾为在楚国实现“美政”而奔波,后被楚怀王疏远、流放。他在逆境中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属楚辞体的诗篇,千古流芳。屈原之后的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辞令演化为赋——一种新的文体。

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而且为中国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诗经》、《楚辞》开创的写实与浪漫两种创作方法与风格影响深远;诸子散文注重现实与民生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告一段落,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代统治短暂,文学成就不高。此后的两汉文学,在辞赋、史传文学、政论文和乐府诗歌4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

西汉初年,散文和辞赋有较大发展。贾谊、晁错的政论文(如前者的《过秦论》、后者的《论贵粟疏》等)议论恢弘,切实中肯,说理酣畅,感情丰沛,文采飞扬,影响后世唐宋两代散文。继承骚体传统的辞赋,虽多模拟之作,但贾谊的《鹏鸟赋》等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形式上显示了向汉赋过渡的痕迹。枚乘的《七发》则成为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汉武帝时代,汉朝进入全盛时期,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时期到西汉末,由于乐府机关的设立与扩展,广泛搜集民间歌谣,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有重大影响。汉赋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司马相如是最有成就的作家。此外还有东方朔、枚皋和扬雄等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座丰碑,其开创的历史传记文学,为文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汉王朝是西汉王朝的继续,但其统治思想以今文经学特别是谶纬之学为代表,文学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班固的《汉书》,是东汉史传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中的一些人物传记,叙事细密准确。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反对“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学主张。辞赋虽因袭风气盛行,但从班固开始的京都大赋,题材有所开拓。现存汉乐府民歌,多为东汉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苦难生活。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在民间故事与民歌基础上产生的杰出诗篇。文人五言诗的形成,特别是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是东汉文学的另一重大成就,其表现力与抒情性,影响了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与近体诗的产生。

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扩展资料:

《山海经》的价值:

1、历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2、地理

《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

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以及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山。

记述者对于水文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河流的经由虽不见记载,但是若干干流如黄河、渭水可以及许多支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

——山海经

先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有哪些著名文人最好是有很豁

先秦:诸子百家

两汉:司马相如,扬雄

三国魏晋南北朝: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鲍照 庾信 江淹

个人比较喜欢 阮瑀刘伶

先秦与秦汉,魏晋南北朝怎样划分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秦汉:夏--王位世袭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经济] 秦汉: 1耒、耜、石、骨 刀耕火种;2井田制;3青瓷的出现 4耧车(播种工具)5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魏晋南北朝: 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5经济中心南移;6钢铁冶炼的冶炼;7 白瓷的出现;8政策:重农抑商 9翻车(灌溉工具)

[对外]

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魏晋南北朝:发展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

孔融

曹操

徐干

王粲

刘桢

陈琳

阮瑀

应玚

蔡琰

曹丕

曹植

阮籍

嵇康

应璩

张华

陈寿

潘岳

陆机

左思

刘琨

郭璞

孙绰

许询

陶渊明

颜延之

谢灵运

谢惠连

范晔

刘义庆

鲍照

沈约

江淹

孔稚珪

陶巨集景

任昉

谢朓

丘迟

王融

何逊

阴铿

吴均

徐摛

刘孝绰

王筠

庾肩吾

温子升

刑邵

萧纲

徐陵

王褒

庾信

郦道元

杨炫之

干宝

王嘉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被誉为“建安之杰”。

应玚(~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阮籍 (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

潘岳 (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左思 (约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被誉为“太康之英”。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被誉为“元嘉之雄”。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鲍照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与谢灵运同族,亦称小谢。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

刘勰(约465~520),南朝梁人。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钜著。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蒐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杨炫之,生卒年不详,北平 (今河北) 人。北朝北魏散文家。著《洛阳伽蓝记》,是与《水经注》、《齐民要术》齐名的北魏三部杰作之一。它以洛阳佛寺四十年的兴废为题,再现了历史时期的一个王朝,一座京城,乃至一种宗教的演变过程。

吴均 (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何逊 (~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整合《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诗人,骈文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玉台新咏》是徐陵在梁中叶时选编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东周至南梁诗歌共769篇。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孔融 曹操

傅玄、张华

刘桢 陈琳

阮瑀 应玚

蔡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