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讲“天一阁”时,我们究竟指的是什么?[之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0收藏

当我们在讲“天一阁”时,我们究竟指的是什么?[之二],第1张

前面讲了天一阁作为一个场所,其内涵与外延都在流变。那么我们就把视角往更加形而上的方向走一下,毕竟天一阁的主题是藏书,藏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书互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如果从这种互动框架——藏书机构的梳理入手,或许能够找到天一阁相对稳定的部分。

在四个半世纪多的岁月里,天一阁的机构名称演变是怎样的呢,我大致梳理如下:

1561—1566之间 私家藏书楼建成(不是六年建成,而是时间上无法再精确);

1933年  重修天一阁委员会成立;

1947年  天一阁管理委员会成立;

1949年  尊经阁内设古物陈列所,兼管天一阁。;

1951年  鄞县通志馆和文献委员会并入古物陈列所(天一阁);

1960年  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办公机构和天一阁合署;

1970年  撤销市文管会和图书馆,合并成立市图书文物馆;

1978年  天一阁建立独立机构,称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1994年  宁波市博物馆并入天一阁,更名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这个大家不用去记,反正我也是单位官网上抄下来的。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天一阁的这些机构名就好比语言学祖师爷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所说的“能指”那样,就是个能叫出来的名字,而真正的“所指”或者说核心问题是——天一阁究竟是藏书楼?图书馆?还是博物馆?

“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这是清代大学者阮元说的,其所指的,当然是古典时代天一阁作为私家藏书楼的性质。这一概念按理说毫无悬念,但即便是今天依然有人在谈论天一阁藏书楼的不开放,哪怕有黄宗羲、全祖望、万斯同、袁枚、赵万里等一众顶级学者都上过书楼,依然无法改变其封闭性的骂名。但是诸位想想,如果有人指着你们家书柜上的书呵斥道:“你有这么多书,为什么不发借书证让整个小区的业主都来看?”请问,你会不会认为此人脑回路不太正常?这就是典型的把公共图书馆的要求强加给私人藏书楼的认知偏差。

说道图书馆,那么我就谈谈图书馆的问题。“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是保存了有明一代直接史部”,这是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的赞叹,当然他主要指天一阁文献的价值。经常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指着天一阁的西大门(这座大门的历史实际上还没我本人悠久)说道:“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书馆”。有一句口号是这么说的——天一阁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藏书楼”。其实这个说法较为规范的来源大概是当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各位老师基于佐野舍一《世界图书馆年表》、美国《世界图书馆手册》等工具书梳理,经过年代比较得出的两个结论:

1在亚洲,天一阁是现存历史最悠久,连续发展,保存原貌原样,且有独立实体的最古老的图书馆(一句话39个汉字,22个字是定语,我想这是冲着日本某某文库去的)

2天一阁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请注意,是家族图书馆)

这里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进一步思考:

首先,这里的第一、第三是指年代排序,不是建筑规模,也不是藏书规模,这是大家理解普遍出错的地方。其次,亚洲第一的范围是“图书馆”,世界第三的范围是“家族图书馆”。最后,世界第三古老的家族图书馆的说法有待商榷。按照武汉大学老师的研究,有两个家族图书馆的历史比我们悠久——意大利的美第奇和马拉特斯塔,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应该问题不大,这个家族对文艺复兴的贡献尽人皆知。但是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的认识,却有点众说纷纭。去年我们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对天一阁的遗产价值做过一次评估,当时项目组的两位姑娘给了我一份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2005年意大利在向UNESCO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文本里,把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的性质描述为——欧洲最早的私人出资的社区性公共图书馆。那么天一阁这不就成了世界第二了?我想这个还是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不过我现在经常这么介绍天一阁:

在16世纪遗存下来的书籍宝库中,有两颗最为璀璨的明珠,一颗是文艺复兴的结晶——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一颗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天一阁……

煽情到此为止,我们来说说作为博物馆的天一阁。天一阁成为博物馆,这在当年还是有争议的。原浙江省文物局长、史学家毛昭晰用“莫名其妙”来形容天一阁成为博物馆的转变,他认为博物馆就是博物馆、藏书楼就是藏书楼,应该是分开来的两个事物。但是史学家、图书馆学家来新夏认为天一阁定位于博物馆是准确的,其原因在于天一阁的藏书及其建筑已变成文物,并不具备图书馆的流通功能。

如果我们上溯到天一阁现代化转变的早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般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传统藏书楼或者没落,或者跟图书馆发生直接关联,举几个栗子:

皕宋楼藏书在陆心源死后逐渐散出,日本学者岛田翰来华时,怂恿陆树藩以十一万八千元将家藏图书悉数卖给日本静嘉堂文库,成为静嘉堂文库藏书之精华部分。

嘉业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刘氏产业失败,藏书陆续散出,其剩余藏书与所刻书版于1951年捐赠浙江图书馆。

盛铎木犀轩藏书大部分归北京大学图书馆。

董康藏书1912年售予日本大仓集团,成为大仓文库的主要藏书,2013年这批图书又回到了祖国,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这当然是大时代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但天一阁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从1935年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到1949年在天一阁成立的宁波市古物陈列所(故宫前身称北平市古物陈列所),从“新天一阁计划”到府学尊经阁和明州碑林的搬迁,从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到对月湖西岸不可移动文物的“收编”,天一阁与宁波文物保护事业深深滴纠缠在了一起。浙江省古建筑研究院的老先生们一直有一种说法:宁波的文物保护史,如果缺了天一阁参与的部分和发生在天一阁的事件,一半的内容就会缺失。即便到了上世纪末,水则碑、鼓楼、天封塔、全祖望墓、督学行署、钱业会馆等等文保单位的维修,依然闪动着天一阁专家的影子。而扩大了的天一阁景区中,完全可以说收藏了古典宁波城市的碎片(详细内容可参考拙作《活着的书楼与生长的城市》)。

2018年浙江省各大博物馆搞过一次《镇馆之宝——浙江省宝物人气评选活动》网络投票,51家博物馆的87件“宝贝”参加角逐,天一阁博物馆明刻本《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宋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元吴镇《双树坡石图》轴、清万斯同稿本《明史稿》位列前四,当然值得骄傲,不过在一众博物馆之中,依然隐隐透出一股图书馆的味道……

收尾

今年3月,天一阁扩建项目专家咨询会上,《月湖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者、同济大学的邵甬教授提了个观点:千年的月湖滋养了四百五十多年的天一阁,如今月湖西岸主体保下来了,但是多数建筑已经没有住户、没有功能,这个时候还活着的藏书楼必须站出来,应该用她不灭的“魂”,让这个宁波最好的历史街区,再度复兴!到那时,天一阁作为一个主体,一定会承担起新的使命,当然也可能具备新的属性。

想象一个场景,我和天一阁面对面坐着。

我:天一阁,你究竟是啥?

天一阁:我就是我,不一样的我!

(未完待续)

1台北故宫所藏浙江织造寅著关于天一阁形制回复乾隆帝之奏折

2本馆同事在网上查到的《论天一阁及其在世界图书馆史中的地位》(原文应该出自1998年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天一阁论丛》)

3UNESCO世界记忆遗产主页上关于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的介绍

4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的的新天一阁计划(图中可知,现尊经阁北侧空地原计划作为晒书场,北门原计划建设新天一阁)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月湖西岸,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天一阁博物馆的藏书文化区主要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司马第和宝书楼。它是我国现存历史较久,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三座私家藏书楼之一。天一阁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31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园林休闲和陈列展览的区域由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南园,百鹅亭、凝晖堂、秦氏支祠、天一阁书画馆、水北阁、花轿厅和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组成。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天一阁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天一阁又称宝书楼,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私人藏书楼。书楼主人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天一阁也为收藏科举录富者,现存370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孤本。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天一阁博物馆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您好;楼主这里有些资料可以给你参考天一阁西大门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月湖西岸,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

天一阁西大门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月湖西岸,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座私家藏书楼之一。天一阁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31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藏书家范钦范钦(1506----1585),明宁波府鄞县人,字尧卿,一作安卿,号东明。嘉靖十一年进士。由随州知州升工部员外郎,忤武定候郭勋,杖谪为袁州知州。三十八年,以副都御史提督南赣,三十九年升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阁集》等,刊刻过《范氏奇书》。范钦性喜藏书,自嘉靖九年开始藏书活动。他宦游四处,悉心求购。他是一位兼收并蓄、兼综四部的藏书家,不仅“喜收说经诸书”,也重视明朝当代文献的收藏。藏书达7万余卷。其收藏有五大特点:孤本多、抄本多、可与他本印证者多、明代文献多、碑帖多。

天一阁外景天一阁博物馆的藏书文化区主要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司马第和宝书楼。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天一阁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天一阁又称宝书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书楼主人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历史上,绝大多数藏书家往往不数传而散,而范氏天一阁能十三代人薪火相传,既得益于良好的管理制度和藏书措理之术,更得益于范氏子孙的贤孝。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天一阁原藏明代方志有400余种,现存271种,其中164种为海内孤本,为我国收藏明代方志最多的单位之一。天一阁也为收藏科举录最富者,现存370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孤本。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除此以外,天一阁博物馆内还包括园林休闲和陈列展览的区域。由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东园、南园,百鹅亭、凝晖堂、秦氏支祠、天一阁书画馆、水北阁、花轿厅和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组成。 谢谢希望可以帮帮你祝你旅游愉快

风雨天一阁

“天一阁”有一点点印象,记得它的名字和水有关。看了这篇文章有了更详细的了解。看完以后默默地沉思了一会,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人类成熟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文字的选择和汇集就成了书籍。

天一阁,在现存的古代藏书楼中,论时间之长,它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属于明朝。通过科举考试而做官,但政治太复杂,他被诬告,几度受诬,几度昭雪锻炼了他的“心理筋骨”有着惊人的意志和毅力。他对书的兴趣,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带有一种非功利的盲目性。不讲理由的痴迷,再加上工程师般精细,所以有了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在家族的接力守护下走到了到了近代,开始了历险,藏书被偷走当废纸卖,被偷到上海的书铺里卖,甚至要卖给外国人,还好,有人拨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但又全部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它被一次次地修缮和完善着,它已成为现代文化的良知。

我国的七大藏书阁

北京的文渊阁和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内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澜阁。

七大藏书阁简介

七大藏书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书库,皆以文为首,第二个字多从水旁,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百多年来,七大藏书阁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有的已遭厄运。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之后,被付之一炬。文宗阁和文汇阁在19世纪中叶毁于一火。

藏书阁历史

最古老的藏书阁是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天一阁是明代兵部侍郎范钦创建于嘉靖年间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一家图书馆。因它走过了一段极端艰难的藏书历程,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和文化奇迹,从而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为全面展示范氏十三代族人及地方有识之士、历代文化名人在天一阁发展史上倾注的心血,引导人们更好地畅游天一阁藏书文化的历史时空之旅,天一阁博物馆对原有陈列作了彻底改造。新的陈列以天一阁发展历史为线索、藏书文化为核心、收藏的古籍为主要载体,分范氏私藏期、社会参与期和国家公藏期三阶段,在范氏最早藏书处--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府学藏书楼--尊经阁、千晋斋等天一阁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展示了天一阁不同发展时期藏书文化。系统、全面地讲述了天一阁430多年的故事,力求营造一种书香盈溢的氛围。天一阁原有藏书7万卷,至解放时因战乱等原因散失减至13万卷,后经天一阁文物工作者悉心访求和宁波藏书家的慷慨捐赠,又寻回范氏原藏4000卷,加上向社会征集的古籍,新天一阁现已有藏书30万卷。历了430年的风雨坎坷,我国现存历史上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之一的天-阁,经整修后于近日正式对外开放。天-阁博物馆总体布局有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这次整修,天一阁博物馆对原有的陈列做了彻底的改造,新的陈列以天一阁发展历史为线索、以藏书文化为核心、以收藏的古籍为主要载体,分范氏私藏期、社会参与期和国家公藏期三阶段。

藏书阁建筑地

藏书阁一般都建造在水边,原因是:

首先,从实用角度考虑,古人对藏书阁的选址很讲究,远离火源、靠近水池、阴凉避光。选择水源附近,如果发生火灾,有利于施救。

第二,从文化角度出发,我国古代建筑,在选址和环境营造方面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天人合一"的意境,在环境,造型,空间,色彩,尺度和选材等方面都考虑"精在体宜"。而珍藏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建筑更是艺术宫殿中的瑰宝,在建筑丛林中熠熠生辉。汉朝的"石渠阁"下有流水潺潺,上以石料筑营;宁波的"天一阁"庭前有池,池南有山,建桥池上,筑亭依墙。智者乐水,文化源远流长,意义美好。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