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历史
1899年
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1900年
沙孟海生。
秋,王懿荣以身殉国(1845—),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1901年
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
唐兰生。
商承祚生。
1902年
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诸乐三生。
1903年
刘鹗《铁云藏龟》六册石印出版,共收甲骨拓片1058枚,为第一部甲骨著录。刘鹗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该书的出版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
1904年
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二卷第十章,为考释甲骨文第一部著作。
1906年
山之南生(—?),山东黄县人,1924年从叔外祖丁佛言学甲骨文、钟鼎文,其甲骨文书法曾参加上海“中国语文展览”、上海救济委员会主办的“救济古物书展”等,获得好评。
冯文凤生。
游寿生。
1908年
罗振玉获悉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
孙诒让卒。
1909年
童雪鸿生。
1910年
罗振玉考订甲骨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出版。
1911年
罗振玉、王国维赴日本京都。
胡厚宣生。
1912年
罗振玉撰《殷墟书契》。
1913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在日本出版。
1914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共考释并加以解说485字。
1916年
罗振玉《殷墟书契后编》默拓影印本出版。
1917年
罗振玉《殷文存》影印本出版。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这两篇著名论文,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1919年
罗振玉回国寓天津。
1920年
王襄编第一部甲骨文辞典《秿室殷契类纂》收可识字873个。
1921年
罗振玉撰并书《集殷墟文字楹帖》一卷由贻安堂影印出版。
1922年
秦士蔚生。
1923年
商承祚编《殷墟文字类编》收入可识字789个。
1927年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将考释文字增至今571字。
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
1928年
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附诗)石印本出版。
至1928年,各类甲骨著录共收甲骨9919片。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开始大规模科学发掘。
1930年
丁佛言卒(1878—),山东黄县人,其于古文字学精思博览,尤其精深甲骨和金文研究。甲骨文书法笔力沉厚,气息醇古。
1931年
5月,张守义《中国古代书契制度》发表于《金陵学报》第1卷第1期。
徐无闻生。
1932年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发表,其中对五期书风的界定,对后世甲骨文书法创作影响甚大。
冯文凤书《赠春渠先生甲骨文书法轴》,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民国时期书法》。冯文凤乃广东鹤山人,卒年不详,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
1933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日本出版。
陈夕康《龟甲骨文字概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1934年`
孙海波《甲骨言语编》出版,已能辨识甲骨文五六百字。
1935年
戴异撰并书《集殷墟百联一卷》刻本问世。
1936年
安阳举行第十三次发掘,得甲骨17000余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一次重大发现。
1937年
简经伦《甲骨集古诗联》(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2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丁辅之《观水游山集》墨缘堂石印本出版。
1939年
叶玉森卒(1878—),江苏镇江人,著有《殷契钩沉》、《说契、研契技谈》、《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铁云藏龟考释》等。其所写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颇得卜辞文字遗韵,曾撰联并书《天衣集》一卷。
1940年
罗振玉在旅顺卒(1866—),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有甲骨学著作多种问世,后世誉他是“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考释之余,提笔挥写甲骨文,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并以考释的几百甲骨文字编集楹联,其甲骨文书法秀润清丽。
1941年
易孺卒(1874—),广东鹤山人,擅甲骨文书法篆刻,气息高古。
1946年
王雪民卒(1882—),天津人,善以甲骨文入印。
1948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1949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27片。
丁辅之卒(1879—),浙江杭州人,精于甲骨文书法,他在前人基础上,用常识之契文集自撰联语、诗作,留下大量甲骨文书法作品。
195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阳殷墟科学发掘。
董作宾与王怡合编《集契集》。
简经伦卒(1888—),广东番禺人,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甲骨文书法篆刻恬淡超远,自然天成。著有《甲骨集古诗联》(上、下册)、《琴斋书画印全集》、《千石楼印识》、《琴斋印留》、《巳卯第一集》、《丁亥第二集》。
刘顺生。
1951年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5片。
1952年
孙儆卒(1866—),江苏南通人,教育家,其甲骨文书法多以集长联形式出现。
1953年
郭若愚《殷契拾掇二编》,其中收入甲骨文朱书、墨书3片。
1954年
9月,日本贝冢茂树《甲骨文与金文的书体》载于《书道全集》第1卷,对董氏书法断代做了更进一步分析,多有发明。
1956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出版。
傅振伦《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字与书体》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王襄卒(1876—),天津人,古文字学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藏者之一,其甲骨文书法厚重质朴,见于《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
柳诒征卒(1880—),江苏镇江人,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上海市文管会委员。1925年因同事王伯沆之托为刘鹗遗孀分售甲骨,他自购200版,皆精品,其间又为叶玉森写《殷契钩沉序》,所作甲骨文书法别具特色。
1957年
苏莹辉《中国文字书写工具探源》(上、中、下)发表于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第3、7、8期。
懿荣《漫谈甲骨文字的书法》、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简说》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第1期。
张秉权《殷墟文字丙编》,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15片。
1958年
严一萍《中国书谱殷商编序》收录于台北艺文印书馆《中国书谱》。
1960年
《甲骨文墨场必读——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在日本出版。
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1期上。
杨仲子卒(1885—),江苏南京人,精于钟鼎文字及甲骨文书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鸿称其为近代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1961年
董作宾《殷墟文字中之人猿图》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2期。
董作宾《跋鼎堂赠绝句》发表于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研究室《中国文字》第3期。
日本欧阳可亮《尧山甲骨美术第一集五十幅》由春秋学院甲骨学术研究室编印出版。
1962年
胡小石卒(1888—),浙江绍兴人,他21岁始钻研甲骨文,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讲授甲骨文,成《甲骨文例》,为第一本研究甲骨文文法的著作。30年代有《临甲骨文》存世,其书涩笔顿挫、古朴瘦劲。
金梁卒(1878—),浙江杭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其甲骨文书法见于《民国时期书法》(上)。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3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63年
董作宾卒(1895—),河南南阳人,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作了卜辞断代研究,即根据卜辞之“贞人‘等所属时代而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并指出各个时期卜辞的风格特点。同时他还经常书写甲骨文对联、集诗等,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
1965年
9月,《甲骨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正编共录定甲骨文1723字(见于《说文》的有941字),附录共收入2949字,全书共收入4672字。
童雪鸿卒(1909—),安徽巢县人,其甲骨文书法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1期。
1967年
董作宾所写卜辞集联收入《董作宾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集》。
1969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罗振玉、章玉、高德馨、王季烈、丁辅之、简经伦)为《集契汇编》。
1971年
潘天寿卒(1897—),浙江宁海人,其甲骨文书法用笔老辣苍润,结体峻拔奇肆,章法遗失宕起伏。
1972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发表于《考古学报》第1期。
1973年
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卜辞5335片,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二次重大发现。
鲍鼎卒(1898—),江苏镇江人,擅甲骨文书法。
1974年
台湾石叔明、林翰年编《甲骨文与诗》和《商卜文分韵》。
1977年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出土西周甲骨卜辞17000余片。
1978年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十三集,共收录甲骨41956片,1978年至1982年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收录甲骨文朱书、墨书9片。
台湾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由台北维新书局出版。
日本欧阳可亮《集契集》出版,欧阳可亮在东京建立甲骨学院。
严一萍撰《甲骨学》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该书第八章为《甲骨文字的艺术》。
11月,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在长春举行,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成立。
郭沫若卒(1892—),四川乐山人,为“甲骨四堂”之一。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文书法条幅。
1979年
10月,《文物》开始公布岐山出土有字西周甲骨。冬,陕西扶风齐家村发现有字西周甲骨。
唐兰卒(1901—),浙江嘉兴人,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建国后调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有关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中国文字学》等,其书临甲骨文多见于著录。
1980年
徐中舒主编、徐无闻主持编写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
5月,唐兰著《殷墟文字记》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该书着重甲骨文字的形体分析,对于一般的书法篆刻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李圃编《甲骨文选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法》第6期发表杨鲁安《甲骨文书体浅说》。;
陆维钊卒(1898—),浙江平湖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其甲骨书法瘦硬劲健,载于《中国书法》1992年第3期。
1982年
李其复编《董彦堂先生甲骨文法书集》出版。
赵铨、钟少林、白荣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发表于《考古》第1期。
1983年
孙杰《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发表于《书法研究》第3期。
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续编》、《甲骨文字书例》出版。
容庚卒(1894—),广东东莞人,早年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青年时先攻小篆,后转向金文、甲骨文书法,其书端庄清隽。
1984年
3月3日,徐稷香《郭沫若手书甲骨文(为柳非杞手书)》发表于《人民日表》第8版。
《甲骨文字书道のすすめ》城南山人著,由日本株式会社日贸出版社出版。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4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河南建立安阳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甲骨文还乡书法展。
河南巩县建立“甲骨书法碑廊”。
刘亮《我国最早的微型刻字——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发表于《书法》第4期。
诸乐三卒(1902—),浙法安吉人,解放初在浙江美术学院对甲骨文产生浓厚兴趣,除精读少数甲骨拓片、影印件之外,还大量抄写、集联,其甲骨文书法用笔厚重,古朴自然。
1985年
《书法》第2期发表唐复年《甲骨文简说》。
游寿《殷契选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欧阳可亮编辑出版《甲骨文书道作品集》。
日本贝冢茂树著、杨升南译《评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字体演变观》发表于《殷都学刊》第4期。
陈恒安《殷契书法漫述》发表于《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
安阳甲骨学会成立。
1986年
欧阳可亮《甲骨文还乡之愿》发表于《殷都学刊》第1期。
刘桓《从甲骨文到金文》发表于《文物天地》第2期。
《书法研究》第2期、4期分别发表王慎行《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冼剑民《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
5月18日,童稼霖《古朴遒劲数甲骨》发表于《苏州报》。
6月,朱鸿元《青铜刀契刻甲骨文字的探讨》载于《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8月5日,陈振濂《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发表于《光明日报》。
9月,何崝《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
10月,日本内山知也编《甲骨文墨场必携》由东京木耳社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集句简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7年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成立,胡厚宣任会长。
美国魏乐唐《魏乐唐书甲骨文集联》出版。
1988年
台湾严一萍合编六家为《集契汇编》发表于《中国文字》新12期。
锡山秦氏古鉴阁藏本《殷墟文字集联》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孙叙常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
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在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
6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十六章为《甲骨文与甲骨书法》。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10月,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其中收录有刘江等对商周甲骨文及近现代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名作的品评文章)由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
1990年
徐谷甫、濮茅左编篡《商甲骨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台湾甲骨文学会成立。
1991年
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濮茅左编《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孕褚《甲骨文与书法艺术》由香港文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杨仲子金石遗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秋,安阳花园庄东地发掘有字甲骨579片,其中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达300多版。此为殷墟甲骨文第三次重大发现。
1992年
徐无闻、黄任重编《殷墟甲骨书法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仁生《从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谈及殷商甲骨文》发表于《书法赏评》第2期。
徐振韬《罗振玉和甲骨文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第30期。
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
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
沙孟海卒(1900—),浙江鄞县人,所临武丁时期甲骨文一帧见于《沙孟海书法集》。
商承祚卒(1901—),广东番禺人,1921年到天津问学罗振玉,研读甲骨文,1923年编著《殷墟文字类编》,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著名学府讲授甲骨文。青年时期受其师罗振玉影响学习甲骨文书法,其甲骨文书法古穆平实。
作者:shiyangde 2006-6-11 19:20 回复此发言
--------------------------------------------------------------------------------
5 甲骨文百年历史1899-1999
1993年
袁德炯《八然斋习书答记之一》发表于台湾《甲骨文学会会刊》。
张俊之《甲骨文书法谈》发表于《书法艺术》第1期。
齐冲天《一项切实有益的工作——<殷墟甲骨书法选>读后》发表于《书法报》第15期。
8月,《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在京著名古文字学家关于古文字与书法的座谈会。
锐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殷墟甲骨书法选>》发表于《博览群书》第9期。
翟万益《殷卜书法艺术的叛逆——周原甲骨文书法艺术探微》收录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出版。
安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编《甲骨文书法艺术论文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徐无闻卒(1931—),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手抄甲骨文字约20万字,为书法研究生讲授甲骨文及其书法。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其甲骨文书法篆刻质卜典雅。
1994年
吴仁生《董作宾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发表于《中国文房四宝》第3期。
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摹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
台湾《印林》《甲骨文书艺入印。专集出版。
游寿卒(1906—),广东霞浦人,胡小石弟子,黑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殷契选释》,其甲骨文书法浑朴自然。
1995年
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成立,该会与台湾甲骨文学会、日本甲骨文谈话会建立了良好的合和关系,进行了多次学术文化交流。
苏金海《甲骨文治印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书法报》第25期。
金开诚、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中有张铁民对于商周甲骨文艺术的述评文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洪《甲骨文入印:从文字结构到艺术结构的问题》发表于《书法艺术》第4期。
王天民《甲骨文心理场的现代观照》发表于《现代书法》第6期。
刘顺《我写甲骨文》发表于《书法报》第46期。
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
金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出版。
刘兴隆《甲骨文书法集联》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6年
黎忻《天真烂漫自然天成》发表于《现代书法》第2期。
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
1997年
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会。
刘正成《桓台史家岳石甲骨出土刍议》发表于《中国书法》第5期。
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戴天仇著《甲骨文书艺》(百日通)出版。
《书法》第3期发表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7月,南京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
陈爱民《从甲骨文到甲骨文印的审美转化》收录于《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
《书法艺术》4、5期,发表张俊之《谈甲骨文书法及篆刻的创作》。
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出土文物与书法”国际书法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毕涤辛《甲骨文断代分析及其书法风格简介》发表于台湾《甲骨文论文集》。
12月,《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选集》出版。
刘顺卒(1950—),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阳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其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
秦士蔚卒(1922—),江苏淮安人,数十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其甲骨文书印浑朴奇崛,别开生面。
1999年
《中国书法》第1期,发表刘一曼《殷墟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
西泠印社举办“西泠印社第4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理论研讨会”。其作品投稿要求其中希望1方用甲骨文入印。短论内容之(3)为:“甲骨文入印的探讨及与篆刻有关的其他方面。”
4月,在山东烟台举行“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活动。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与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
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
刘一闻《甲骨文与书法篆刻》发表于5月13日《大众日报》。
《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作品集》出版。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上海博物馆从其馆藏的5000版甲骨文中挑选出1000版甲骨文,举办上海百年来首次甲骨文专题展。
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河南省安阳市8月19日召开甲骨文书法艺术研讨会,20日召开甲骨学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另安阳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纪念大会,21日举办“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作品大展”开幕式。
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举办“百年甲骨精品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甲骨学一百年”科研成果《甲骨文一百年》、《甲骨文合集补编》(共收录甲骨13450片)和《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出版。
南京举办“百年甲骨学——南京图书馆藏甲骨学文献展”。
《胡小石临甲骨文金文长卷》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甲骨文孤本《丁山摹本》拟由江苏出版。
徐振韬、周凤池主编《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拟出版。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甲骨文》卷拟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一、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二、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三、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四、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五、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扩展资料:
甲骨文“高”字。从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断在商代已有了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筑了。其下部应该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这是私有制抬头和家庭出现后的一种建筑方式。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栋既有屋顶又有墙身的建筑。墙的出现,在中国远古时代是个了不起的创造。用墙围合而得到的室内空间,比只用屋顶的要高大得多,这也正合了“高者,崇也”的字义。
甲骨文“宫”字。它可以看成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间的房子。这是一种专供统治阶级使用的十分讲究的高大建筑物。
-甲骨文
隶书的发生,是古文字成长的必然趋向。近年来出土的四川青川和国末期木牍、甘肃天水秦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曾经褒贬了大篆→小篆→隶书那类简单的线性逻辑,而清晰地标划出汉隶嬗变过程:大篆→草篆(古隶)→隶书。换言之,小篆和隶书都是大篆书体演化的功效。隶书始于秦代,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晚期的隶书脱胎于草篆,用笔化篆书的
不难看出,汉字文化正在文字言语学研究外进入了汉字拼音化的误区,才招致了汉字文化的“掉语”。外国文化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败,取汉字做为统一的文字慎密相关。汉字做为“东方魔块”,具无文化不变的功能。可以或许设想一下,若是三十年代全数拼音化、拉丁化了的话,外国所无的古籍将正在五十年内不再会无人懂,文献成为天书,只要处放言语和文献研究的博家能读懂。汗牛充栋的经史女集,只需一代两代人就会无人认识而掉传,几千年文化只正在文字断代外就成为无根的文化。那类果文字的销毁而逢致的文化的断层实可谓是怵目惊心的“文化损毁”了。比如,我们读《左传》《论语》或读经史女集哪一卷,读出本文时现代人很难听懂。如读《老女》“我无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全国先。慈故能怯,俭故能广,不敢为全国先,故能成器长。”那样的话,若是用拼音书写和读出可能没无人能懂。良多古籍,象《难经》、《诗经》更是那样。那不是一个用拼音文字取代方块汉字的决议问题,而是慎密联系灭外国文化的寿命问题。外国平易近族寡多,方言也良多。若是四川人说:“我的鞋女(读成haizi)丢了。”北方人听了就很是惊讶,感受孩女丢了很严峻,赶紧觅。四川人从地上把鞋女拿起来时,北方人会说那几乎是开打趣——那是“鞋女”(xiezi)不是“孩女”(haizi)。四川花仍是北方官话,而像上海话、广东话、闽南话等差同就更大了。声音(能指)不一样,所形成的意义(所指)就不一样。一个平易近族的凝结力、向心力和文化的传承力,取汉字文化慎密相关。那样丧掉了书面语(汉字)的统一性,工具南北外的交换生怕是很紊乱很坚苦的。可以或许说,以汉字为内容统一的书面语可以或许超越方言不合而成为全平易近族配合的神色达意的交换工具。
书法将汉字美化雅化,使得汉字从那类简单传达意义记实言语的工具变成一门奇妙的艺术。那是东方艺术外的一个奇不雅观。
二汉字艺术论:书体演变外的书法世界
汉字的降生,为书法艺术的流起奠基了根本。汉字是外国书法艺术发生的间接流头和独一载体。外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草书、行书、楷书,履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阶段。书体是随灭字体的成长而丰硕起来的。大体上说,外国书法次要包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类字体。
随灭西风东渐,全盘欧化的呼声正在20世纪外国不竭高落。于是,谭嗣同号召“尽改象形文字(按,即汉字)为谐声(按,即拼音文字)”,蔡元培认为:“汉字既然不能不更始,尽可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钱玄同公布颁发:“汉字的功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学问的传布”,“改用拼音是乱标的法子,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乱标的法子……乱标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法子”。
汉字转换甲骨文汉字文化取书法艺术无灭深刻而内正在的联系。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正在我看来,保守书法文化价值正在现代性外不只没无消掉,相反颠末文化转型和沉新定位曾经无了坚实的现代文化地基:当现代界,人类共处一个“地球村”,工具方“邻人”间互不体会的时代迟未成为历史。文化无国界,华夏文化艺术将实反进入取“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话语空间。正在阿谁意义上,外国书法文化将寓清爽刚健的人生认识和个性自正在于现代性阳刚之美外,将现代人奇特的审美风度和审美趣味融注正在自正在充沛的自我外,以强化了的从体认识去领略汉字书法外独取六合精神往来的潇洒美。
世界五大文明发流外的其它四类文字,即埃及圣书、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印度梵文都先撤退退却出社会舞台而进入历史博物馆,虽然梵文今天仍被学者所研究,但未不再可能像汉字那样正在现代社会外长寿而普遍利用。汉字那“东方魔块”所具无的陈旧生命,打破了《圣经》外上帝事情全国人言语而阻拦建成“巴比伦塔”的“神话”,并正在人类进入第三个千纪年的世纪起色点时,显示出日害健旺的生命力。
汉字以及汉字思维或汉语思惟,铸成了外华平易近族的集体无认识和显认识,那使得汉字取汉语具无不合性,汉字取外国文化具无不合性。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用它表征本人心灵的每一丝启迪和精神的每一点醒觉,记实平易近族历史的铁取火、荣耀取灾难,铭刻本人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和利诱。汉字的“强大阵容”表了然外华平易近族思惟的宽敞广大旷达度以及“词取物”(福柯)对当的宽广度。汉字字符的创制,无一个由少到多,又由繁到简的历史过程。汉字正在其最后的殷商甲骨文期间,就未约无五千个单字。而陈旧汉字转换甲骨文汉字文化取书法艺术的北闪米特文字做为字母文字系统,只要22个辅音字母,具无2000多年生命的希腊字母也只要24个大写字母,具无1500年历史的玛雅文的符号约无270个,巴比伦楔形文字无640个根基字,埃及圣书晚期无700多个符号,尔后删至2000多个。而汉字到了小篆期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收篆文字9353字,另收沉文(古籀同体字)1763字。到了隋代陆法言《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收12158字(据封演《闻见记》)。到了宋代陈彭年、邱雍等编《广韵》(成书于公元1008年),收26194字。到了宋代丁度等编《集韵》(成书于公元1039年),收53525字。清代驰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成书于公元1716年),收47035字(连同补遗备考共收49000缺字)。近年出书的《汉语大字典》收录53768字(加上补遗共收54723字)。外国汉字每一个字都是创制而成的,其字形、字象、字音、字义都取外国文化慎密相关,都无一段奥秘而滑稽的故事,都具无不成低估、不成否认的文化价值。
金文,即秦汉以前刻正在钟、鼎、盘、彝等铜器上的铭文。古代青铜器铭文的书写,刚劲古巧,肃静严厉凝沉,成为零个铜器之美的无机部门。迄今未发觉无铭文的青铜器约8000件左左,不合的单字约3000多个,未可释读的约2000缺字。金文无"款""识"之分,"款"指凹下去的阳文,"识"指凸起来的阳文。其文字内容大多指涉一类森严、威吓的权力。青铜器开初的纹饰和铭文包蕴灭一类恐怖的奥秘力量。出格是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正在那森然肃然令人生畏的笼统外,积淀了一股深挚的历史力量,呈现出其时的时代精神空气。
文字进入大一统的外国,就逢到王权思惟的放置。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foucault)称之为“话语/权力”(discourse/power)的零合。无论焚书的秦皇,仍是独卑儒术的汉武,无论是今古文经学之让,仍是历代“文字狱”,都从反反两个方面说了然文字正在王权品级社会外的特殊地位。文字的权力,使得“立言”事实同“建功”、“立德”一路,成为超越时间空间、挣脱历史的羁绊和凡俗处境的“三不朽”。只要文字可以或许为顷刻飘忽的思惟铸制不朽的铭词,同样,也只要文字才会引来思惟的功名并招致杀身之祸。
20世纪的汉语文化圈面临西方文化焦点从义的挑和。面临西方话语的强势,几千年外国文化履历了疾苦的反思、选择和再生。到了新的千纪年转换点,汉语文化圈若何面临全球化取本土化问题,若何面临西方的后殖平易近理论并展开边缘文化对话,未成为现代外国学者和艺术家关心的焦点。
汉字转换甲骨文汉字文化取书法艺术,一汉字具无论:由神性到诗性的具无
汉语不合于其它言语的根柢具无特征正在于其汉字(方块字)、单音节、多声调。汉字不只是汉语的书写符号世界,更是汉语文化的诗性本流。正在阿谁意义上可以或许说,汉字的诗意命名奇妙现含灭东方文化的多元奥秘性和历史意味性。
汉字的发生具无神性的辉煌。《淮南女·本经》说:“昔者仓颉做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那位新石器时代的文字创制者取规范者,以“四目”(不只要肉体之目,并且具无心灵内视之目;不只沉文字的创制,并且沉文字取视觉之象的血脉关系)仰视六合万象,而使其离开历史的惯性取文字相联成为一类永久的“铭刻”和全新的“命名”。之所以无“天雨粟,鬼夜哭”之说,生怕取先平易近震摄于无取伦比的文字创制所闪灼出来的物量取精神、当下取永久的奇同融合(天人合一)的奥秘慎密相关。所以,文字的发生使“制化不能藏其秘”,“灵怪不能遁其形”,一切都果奥秘的文字而彰显,一切都果文字的创制而锲进永久的历史裂痕。
汉字成长的命运充满了坎坷和悖论,是一个由“神”性到“王”性再到“功”性的降解过程。
果此要“废记实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华文”,陈独秀也说:“外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惟之巢窟,废之诚不脚惜”,鲁迅认为,“方块汉字实是笨平易近政策的利器……也是外国劳苦大寡身上的一个结核”,“汉字和大寡,是势不两立的”。而结论似乎是汉字曾颠末时,必需以拼音文字取而代之。于是,汉字从神性、王性的高峰坠入以汉字为功恶、为落伍的文化心态外。汉字更始正在半殖平易近地或后殖平易近从义语域外沉沉地起头了,以致于到了20世纪80年代,仍然无人果汉字难以输入电脑而判定汉字取电女动静时代无缘。孰料现实恰取此论相反。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的篆书还包罗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石鼓文,是刻正在10个石鼓上的记事韵文。字体宽舒古朴,具无流利雄伟的美,是典型的大篆。大篆由甲骨文演化而来,较着留无古代象形文字的踪迹。前人认为"篆尚婉而通",篆书特无的美,归正在于它笔划的委婉曲合。小篆,是颠末秦代统一文字当前的一类新书体,又称为"秦篆"。它正在大篆的根本上成长而成。同大篆比拟,小篆正在用笔上变迟沉收敛、粗细不匀为流利飞扬、粗细停匀,更趋线条化。结构上变繁纯交织为零饬统一,字形略带擒势长方,分行布白更为方匀齐零,宽舒飞动,具无一类图案花纹似的点缀美。
汉字的长寿使人们分是不经意地要对其进行考古学式的挖掘。一般而论,汉字的历史无多类说法,一是认为,获得学界共识的文字是安阳发觉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前1200),而其形成的时代可以或许上推到4500年左左。二是认为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出土的刻划符号是最迟的文字(前4500-前2500)。三是认为具无8000年的历史。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里《外国古代文明》认为:“正在距河南舞阳县城北22公里处的贾湖发觉的安阳类型的甲骨文合期间铭文,距今无7-8千年的历史”。当然那一说法,还需要学界告竣共识。
甲骨文的书法气概大体可划分为五个期间:盘庚至武丁为第一期,字以武丁时为多,大字气焰澎湃,小字秀丽肃静严厉。祖庚、祖甲时为第二期,书体工零凝沉,温润静穆。廪辛、康丁时为第三期,书风趋向颓靡轻率,常无倒置错讹。武乙、文丁之世为第四期,书风粗犷峭峻,欹侧多姿。帝乙、帝辛之世为第五期,书风规零严肃,大字峻伟豪宕,小字隽秀莹丽。郭沫若正在《殷契粹编·自序》外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做风且果人果世而同,大略武丁之世,字多雄伟,帝乙之世,文咸秀丽,……固亦间无轻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掉意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脚知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汉字复杂的阵容说了然外国人文字创制的热情和“立言不朽”的不懈勤恳。但正在现实写做外,没无任何一部书能用尽那些字。相反,只需用一小部门就脚以表达思惟(由繁到简、从博返约)。据相关材料剖明,《诗经》利用单字2939个,《论语》利用单字1512个,《左传》利用单字3906个,《孟女》利用单字1959个,《杜甫诗集》利用单字4372个,《红楼梦》利用单字4462个。汉字神色达意的丰硕使外国文化既丰厚博大,同时又使根基典型和日常读写具无容难把握的特点。那并不是像无人所说的汉字成为了“古董”,是归正在消亡的文字。相反,做为外国文化载体的汉字正在现代社会无汉语拼音文字辅帮,获得日害普遍传布,形成一个普遍的汉语文化圈。
2019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但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甲骨就是埋藏于地下的冰冷古物,甲骨文不过是在 历史 的悠悠长河中被废弃的文字,它的价值圈外人缺乏认知。
在殷墟甲骨第一次发掘之前,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受欧洲的实证主义史学影响,中国史学界兴起“疑古”思潮。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乐观的气氛,科学几乎上升到宗教的地位,人们相信通过科学获得的知识最可靠,这种倾向影响到史学领域,对确凿的史料空前重视。以胡适为代表的学界新锐对司马迁《史记》为所记载的上古史提出诸多怀疑,甚至断言司马迁也参加了对 历史 的伪造。他们认为中国 历史 应该从传说中彻底解脱出来,可信的上限只能划到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没有实物,在这之前的 历史 是后人伪造的。他们得出结论:“东周以上无史。”这样一来,中国的 历史 被这股疑古思潮缩短了一小半,离现在不到三千年。
而远在疑古思潮产生的两百多年前,西方学者就不断抛出“华夏文明西来说”。他们依据人类早期文明的某些相似细节,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一堆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证据,提出华夏文明来自于埃及、印度、土耳其、巴比伦,乃至东南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埃及说和巴比伦说。埃及说从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之相似立论,进而称中国古代史实即埃及史,甚至考证出埃及人迁居中土之具体年代为公元前1122年。持巴比伦说的学者认为,很多古代文明都从巴比伦所在的两河流域找到了渊源,断言那里是“人类文明唯一的起点”。那么,华夏文明会例外吗?他们的观点因为标新立异而彼此争吵,很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群看不见大象的人在争着吵着定义大象。
但这种思潮还是在中国获得了很多粉丝,其中不乏著名学者。他们又从中国古籍中找到新的“证据”,有人说把巴比伦文明传入中国的带头人是盘古,又有人认为是黄帝。他们同样为此彼此争吵。
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不能因观点而被苛责。提出“华夏文明外来说”的西方学者绝大多数动机并不复杂,并非为侵略、殖民中国寻找深层的文化依据。受此思潮裹卷的中国学者也并非“数典忘祖”,他们都热爱华夏文明,大多数人都为国家民族奔忙一生,是无可争议的爱国者。
在那个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作为主题词的时代,近代科学思维刚刚进入 社会 科学领域,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挑战、碰撞,中国文化被强烈质疑、进退失据。疑古思潮和“华夏文化外来说”能够掀起波澜,动摇的都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文化失却自信的征兆。更深层的焦虑在于,华夏文明还有没有资格在这个人类星球上存续下去。
一种文明,如果她从人类记忆的荒原里彻底消失,就可以宣告她的真正灭亡。甲骨文石破天惊,抖落一身尘土重新出现时,正是中华文化濒临灭亡的生死关头,这就像一个被人打倒在地奄奄一息的武士,突然听到童年时的歌谣,在一片血泊中他又有了站起来重新战斗的力量。
当我们对这个时代氛围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不能不感叹殷墟甲骨的出现实在正当其时。疑古思潮以科学实证的观点把华夏的 历史 砍去半截,甲骨文以成熟系统的文字,以无可怀疑的实物方式把华夏信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甲骨文以文字告诉世人,曾经只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 现在有了实证,并非像学者怀疑的那样向壁虚构。至于“华夏文明外来说”,包括殷墟出土文物在内的越多越多的考古发掘证明华夏文明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是人类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
当先祖捧出埋藏已久的宝藏,后世子孙无论再怎么孱弱,有什么理由让这份传承绝续三千多年的祖业继续败坏,而不能抖擞精神重振家业呢?这种强大的心理支持说不清楚,但充盈实在。
文化的力量是缓慢释放的,柔软的,隐性的,需要几代人接力完成,现在轮到了我们。
文化的力量释放到普通人的身上同样是缓慢的,柔软的,隐性的,难以捕捉到清晰的表现。当你用手机在朋友圈发送一个甲骨文表情,你并没有注意到你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发生了关联,甲骨文丰富细腻了你的表达。
陈志达 著 《殷墟》文物出版社,这本书主要就是介绍殷墟的。
王襄还著有《甲骨文字典》以及《室殷契征征文》。1904年,孙诒让依据《铁云藏龟》,写成《契文举例》一书。罗振玉著《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奢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商占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等有关甲骨文的书。董作宾著有《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殷虚文字外编》。1933年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提出的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其核心断代标准是:世系、称谓、贞人,并依此把甲骨文分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以前,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癛辛、康丁;第四期: 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金石学者王本兴把已有定论的甲骨文字归集成册,编成《甲骨文字典》,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刘艳霞合作增加了汉语拼音索引,使检索更容易,开创了甲骨文拼音索引编典的先河。朱芳圃在1933年出版了专著《甲骨学文字编》,1935年又出版了《甲骨学商史编》。“甲骨学”之名即是朱芳圃首创。
上述提到的,除了陈志达,都是考古学,历史学里的大家。他们的书,很值得看的。推荐给你。
郭沫若先生曾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的著名诗句。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体系。发现一个多世纪以来,甲骨文已经成为国际显学。 也被认为东亚最早形成的文字。
甲骨文,上承原始壁刻符号,下启青铜所铭金文,商朝晚期占卜所得,契刻于兽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古代的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
一、甲骨文被称作“龙骨”,是名贵药材129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京城做官的王懿荣患上了一种传染性的疟疾,令他坐卧不安,辗转难眠。
同一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有一位叫做李成的人,腿上不幸得了脓疮,疼得他差些丧了命。
王懿荣在朝廷做官,位居翰林院国子监,不缺钱财,不愁吃穿,看病不是问题……
一介布衣的李成却因为生活条件不好,没钱治病治疗,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病魔的折磨下,王懿荣找到了京城有名的老中医,为他找了一味名字叫做“龙骨”的药,回来吃过,病体康复。
李成清贫无奈之下,突发奇想,来到村里村外的田间地头,找了些龙骨片,敲碎后又放到蒜臼里捣碎,敷到了腿上的疮上。
没想到,腿上脓疮不仅不疼了,疮口奇迹般地被“龙骨片”粉吸干了。
职业的敏感性,王懿荣在治病期间,隐约看到“龙骨”上有些看不懂的符号 。
由于他还兼任着当时的金石学研究,王懿荣觉得大有文章可做,于是重金买回来了好多的龙骨,最多时他收集了1500多片。
老百姓李成对文化不感兴趣,但自从他发现“龙骨”可以治疗脓疮和疟疾后,感到异常的兴奋和高兴,因为他发现了“商机”。
李成悄悄地将洒落在田间地头的骨片,都收集了起来,一方面给人用“龙骨”看病,一方面又拿到药店卖了换钱。
两个身份相差极大的人,最终使得“龙骨”一鸣惊人,惊动了世界。王懿荣还因不惜重金收购“龙骨”一事,风靡京城,引起达官文人们纷纷效仿,导致“龙骨”的价格节节高升,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二、谁被誉为“甲骨文之父”?那么,能治病的“龙骨”又是什么呢?为何王懿荣发现了“龙骨”之秘密,却被称作“甲骨文之父”?
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药典古籍中,“源易缘”注意到,曾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龙骨”是一种高寿的爬行动物化石,有防腐生肌的奇特疗效,是一种名贵药材。
王懿荣发现的“龙骨”,后来被证实为是殷商时期古人占筮用的“卜骨”,又称”商朝卜骨“。
在殷商时期,古人最常用的就是第一种龟占的办法。王懿荣通过治病发现”龙骨“,又进一步慧眼得到”卜骨“的发现,可谓石破天惊,被称作”甲骨文之父“,也不足为奇。
据河南省文物部门提供的文献资料中显示:193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窑穴中,仅完整的龟甲就有300多块,是中国殷墟历史上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文最多的一次。
三、20片甲骨文,拍卖了4800万而在2004年7月份,上海举行的全球首次”甲骨文“拍卖会上,参与拍卖的20片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被人誉为”殷契国粹“。
最终这20片甲骨文,因为货真价实,最终以4800万人民币的价格,一锤定音。
查阅《安阳志》等文字资料,可发现,甲骨文主要出土安阳殷墟。而”殷墟小屯村“早在汉朝时期就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上。
据考证,现代成熟的楷书,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因其新材料少、突破维艰、出成果难,如果说古文字学是当今“绝学”,甲骨学已然是“绝学”中的“绝学”。
此前,全世界收藏、整理中国文字最完整、最具规模——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就奖励10万元;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公告发布后,引起网络和社会的一片哗然……
四、安阳——史上最早的文明都城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不仅重现了中国的上古文明,为我们找到了现代汉字的根源,还把中国的文字信史向上推演了一千年。
综上可知,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是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迁至的都城,开创了殷商基业。此后550年多年的统治大业中,殷商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成为“中国史上最早的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
当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代文明早已烟消云散,殷墟却以它不可阻挡的魅力让世界为之震惊。神秘的甲骨文,高贵的青铜器,依旧记载着千年文明的传承,以及殷商王朝说不尽的前尘往事。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与药材有关。
1、龙骨是发现甲骨文的重要契机。不少传奇重见天日,往往出于偶然。
2、1899年,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身体抱恙,通晓医术的他从药店抓回来的中药里,他发现有一味名为“龙骨”的药材上刻画着奇怪的符号。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王懿荣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早期的文字,自此展开了对这类甲骨的大量收购,首次发现了甲骨文,并将这种文字的年代断定为商代。
3、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源自王懿荣的一场病;在他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中,“疾”、“病”的偏旁——“疒”(nè)出现在很多地方。甲骨文中的“疒”横过来看,左边是“爿”(pán),一张床板,右边是人的侧面形象,有的还要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人生病卧床出虚汗,这多么的形象。
4、诸如此类的甲骨,在本次展览中得以呈现。“疒”、“疒首”、“心疒”等龟甲上的字样,时隔千年依然清晰可辨。它们来自被誉为“中国考古学摇篮”的商都殷墟;出土于此的十多万片龟甲兽骨中,有不少关于“疾病”的刻写,被视作中国最早的医药文字记录。
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1、对中国文化史的完善,对汉字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的意义。
2、是中国商文化史的最好实特佐证。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以实特形式展示商代的存在,在甲骨文未发现前,西方人只承认周朝是我国最早的朝代,以前的历史权当是神话。
3、甲骨文上的信息给后人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代时事和生活。
4、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他两个标志是城市与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只有在出现文字之后才可以被叫做文明史,之前叫史前社会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被发现,使得中华文明史的起始时间大大地提前。
5、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其实主要是目前能解读公认的最早文字甲骨文是商朝中晚期出现的。
在之前,虽然发现了大量的历史的遗迹,根据考古的时间证据,也应该是对应的夏朝时期的。但你没有找到文字记载的证据。
就好比现在发现一个古墓,你要是找不到铭文,找不到记录墓主人身份的文字信息,那么关于墓主人是谁,就只能是猜测,你无法肯定。
所以那些古城遗迹文物可能是夏朝的,也可能是其他的文化或者一些小国部落的,因为你缺乏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其实甲骨文发现之前,对于商的历史,外界也是存疑的。
本文2023-08-05 15:10: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