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涵套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书的涵套是什么?,第1张

准确的写法是函套。

是书籍装帧的一种模式: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简单来说就是书籍封面外的一层包装

木匣是木匣,函套是函套,还是有区别的。至于木匣里能否做函套,想必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常见罢了。

科举考试殿试赐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经过第一次童子试后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之后以童生身份参加第二次考试—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第三次考试叫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被荐举之人。其中乡试里边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四次考试叫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到皇帝那儿的考试叫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扩展资料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参考资料:

-科举制度

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有两种版本,一种是繁体字,竖版的;另一种是简体字,横板的。繁体字竖版的邮古人为之作的注解,虽不方便现代中国人阅读却能使人更容易明白史书内容;简体字版本的虽然方便阅读,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一些内容或恐是看不明白的。另外,简体字版本的分精装和简装。您可以自己任意选择需要的形式。

附加资料: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组织了全国近百余位文史专家,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展开全面整理,改正错字,填补遗字,修改注释,加注标点,划分段落,并撰写了内容翔实的校勘记。直到1978年整理工作全部完成,“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完成。

另外,有一本书叫《二十四史全译》,应该也是不错的。

附加资料: 《二十四史全译》

图书册数 全213卷 含精美函套 编号收藏证书 仿古书柜

出 版 社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作者: 主编 许嘉璐 副主编 安平秋

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 《二十四史》国家译本

《二十四史全译》从1991年立项,到2003年完成,历时十三年。前后投资五千万人民币。

二百多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古籍研究所专家,二百多名资深古籍编辑、校对、制作人员,经十三年奋斗,始竟其功。全文五千万字的译稿反复修改,每一部史书的译文都整体修改三次以上。出版前,古文、今文近一亿字的校对做了十二遍。可谓呕心沥血。

最高水平的译文质量

许嘉璐先生是我国著名训诂学家,由他主编本书,并亲自参加翻译、审读。各高校古籍所的专家执笔。严格按照古籍整理原则。译文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全面体现了二十四史的史料价值。

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要求按照词序、每字每典都有落实,而又不随意添加成分进行解释,最能传达原文的原汁原味。

译文语言精练,白而不俗。文中的歌赋及乐词,乃至诏书奏章中的对语,译文尽量对仗、压韵,典而雅,形与神兼备。志书(制度史)部分的翻译,尤为注重专业用语的准确,由专家再三核准,特别艰深的志书由国宝级专家审读把关,是各种专门史绝好的参考研究资料。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

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扩展资料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做“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

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古籍

古代书生要金榜题名需要经过五次考试。这五次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其中,县试是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的考试,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府试是由知府主持的考试,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院试是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由各地学院主持的考试,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七月。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阴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最后是殿试,由皇帝亲自在金銮殿上监场进行考试,考中的直接成为朝廷官员。殿试中的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