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介绍一下清代和民国都有哪些著名书局?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897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成昌、高凤池等。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1901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五万元,张元济入股,并主持编译工作。1903年建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改为中日合办,资本各十万元,引进日本先进印刷技术。翌年编印《最新国文教科书》,数月间风行全国。此后,陆续编印修身、算术、史地、英语等教科书,兴办师范讲习班、附属小学、养正幼稚园及函授学校,还出版各种中外文工具书、刊物和学术著作。1907年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新址。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1914年初清退日股,资本增至一百五十万元,职工达七百五十人,成为国内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总务处、编译所、印刷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等被日军焚毁。随后,企业得到部分恢复。抗日战争前夕,在长沙建设印刷厂,往香港和西南地区疏散存书和机器。抗战爆发后,总管理处迁到长沙,后移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五十三年间,除了以编印教科书为主要业务外,还陆续出版了《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重要刊物,整理影印了《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还出版了严复、林纾等人翻译的著名外国小说和学术著作。全盛时期在北京、香港设有印刷分厂,先后在全国各地和新加坡、吉隆坡等八十三个地方设立分馆,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迁址北京。1958年以后,根据国家出版方针的规定调整了出版范围。现主要编译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以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出版《中国语文》、《方言》、《英语世界》等期刊,在读者中有良好影响和声誉。一个世纪以来,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己任,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是“全国优秀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设有25个部门,控股一个合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在职员工260人。
商务印书馆年均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等700余种。100多年来,共出版各类书刊4万余种。代表性出版物有《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故训汇纂》、《四库全书》(影印文津阁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400种)“世界名人传记”(40种)“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00种)“商务印书馆文库”(50种)及《英语世界》、《中国学术》杂志等。有不少品牌书刊相继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和国家期刊奖。
历史
[编辑本段]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0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几代国家***的重视,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老一辈出版家,平地为山、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商务创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等。极盛时期,商务有员工5000多人,在海内外设有分馆36个,各类办事机构1000多个,所出书刊占全国60%以上,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诸多第一,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在海内外铸造了商务印书馆的这个民族出版业最著名的品牌,成为堪与北大媲美的文化重镇。从这座文化重镇里,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陈云、张元济、茅盾、陈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王云五、郑振铎、叶圣陶、蒋梦麟、竺可祯、黄宾虹、袁翰青、陈翰伯、陈原……这些光辉的名字都写在了商务的史册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侵华,国难不息,商务也饱受兵燹,两度惨遭破坏,艰于维持。但是,在百般艰苦的环境下,商务坚持“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之精神,依然举起文化抗战和国家复兴之大旗,与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出书不辍,奋斗不歇。
现状
[编辑本段]
新中国成立后,商务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并1954年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58年,全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和辞书两大支柱之外,商务人锐意进取,积极、稳妥地开拓新的出版领域,比如大力扶持出版国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出版传播国内学者的一流研究成果;针对青少年和大众读者,开发素质教育读物和文化普及读物;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合作,翻译出版哈佛商学院的畅销经管图书;成立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旨在以学术研究带动对外汉语教材研发,把中心建成世界汉语教学精品图书的研发基地和出版基地。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宗旨,秉承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的出版理念,商务不追风,不逐利,踏踏实实为海内外读者服务、为广大学人服务,出版规模不断扩大。近些年陆续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故训汇纂》及“新华”系列汉语辞书,“新时代”“精选”“牛津”“朗文”等几大系列外语辞书,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文库50种等大型原创学术著作,以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10辑400种、《蓝海战略》等哈佛经管图书150种,等等,都深受海内外亿万读者的欢迎,成为图书市场上商务代表性品牌。有100多种精品书刊相继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期刊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一直以来,商务在出版行业处于领军地位,始终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辞书学会、中国版权保护协会等行业团体的副会长单位。
为了长远发展,商务在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开拓经营领域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力气,已经形成业内较强的竞争力,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现有正式员工275人,其中,90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97人拥有副编审以上高级职称,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一批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业务骨干,促进了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商务在出版行业内较早利用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施全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在国内出版界领先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门户网站、管理信息系统,正一步步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此外还积极开拓与出版业务相关的经营领域,目前成立并控股北京群益物业公司、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公司、北京涵芬楼书店有限公司等经营性机构,在上海、太原、长春、武汉、南京等地开设专卖店等,在多种经营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商务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不仅与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海外4家商务印书馆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交流,而且还合资成立并控股了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此外,商务还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拉鲁斯出版公司、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以及小学馆、斗山东亚出版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版权贸易活跃,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200多种。
现在,商务年出图书800种左右,其中新书350种左右,重印书450种左右;此外还出版《英语世界》《汉语世界》杂志及《中国语文》《方言》等重要学术期刊20种,以及部分音像制品。据近几年开卷图书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商务出版的中外语文辞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05年全年出版码洋54亿元,利润超过5000万元。各项指标在全国综合性出版社中均位居前列。
可以说,经过改革开发20多年来的努力,商务印书馆现在已经成为风格比较突出、特色比较明显、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发展势头比较稳健、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拥有独特地位、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一家著名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现隶属于新组建的中国出版集团,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商务之最
[编辑本段]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在中国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择要列之如下:
出版第一部语法学学术专著——《马氏文通》(1898);
出版第一部中英文对照排版印刷的英语教科书——《华英初阶》(1898);
出版大陆第一部英汉字典——《商务书馆华英字典》(1899);
第一个使用纸型印书(1900);
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西方学术论著(1902);
第一个使用著作权印花(1903);
第一个作为文化企业引进外资(1903);
第一个作为民间企业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师(1903);
第一个系统地编印出版《最新教科书》等近现代中小学教科书(1904);
第一个创办《东方杂志》等一系列现代意义的杂志(1904);
第一个采用珂罗版印刷(1907);
出版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编纂的双语辞典《英华大辞典》(1908);
第一个采用电镀铜版印刷(1912);
第一个使用自动铸字机(1913);
第一个采用胶版彩色印刷(1915);
出版我国第一部以语词为主、兼及百科的大型现代语文辞书《辞源》(1915);
出版我国第一部专科辞典《植物学大辞典》(1917);
成立我国第一个中资**机构——活动影戏部(1918);
生产制造我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1919);
制作我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震东华文打字机》(1919)。
商务印书馆对文化的贡献
[编辑本段]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现在所有出版社中资格最老的出版社。它不是我国最早的出版社,在它之前还有很多,竞争中都被淘汰了。开始时它是个小印刷厂。当时正值甲午战败之后,人心思变,出版事业发展。同时代人杜亚泉说,当时“维新同志,皆以编译书报为开发中国急务,而海上各印刷业皆滥恶相沿,无可与谋者,于是咸踵于商务印书馆”。指出了商务成功的关键是讲究质量,因为办事认真,讲信用、保质量,所以南洋公学代校长兼译书院长张元济辞掉公职到这个小印刷厂主持编译工作,从此商务兼营出版。张元济进商务后,陆续进用高梦旦、杜亚泉、蒋维乔、庄俞等一批反对科举有志于维新的年轻人。他们都将富国强兵、复兴中华的希望寄托在未来一代,他们兢兢于小学、中学课本以及词书等学习用书的编写。他们的认真,使出版物获得成功,又注意经营管理,企业就站住脚并得到发展。敬业乐事的精神和注意经营管理代代相传,成为传统。它几十年服务于人民的文化需要,几十年服务于积累文化,对社会有一定贡献,所以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在1952年6月指定商务印书馆为中央一级出版机构,这在私营出版业中是仅见的。公私合营后它在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更加兢兢业业,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工作。在近现代出版史上它努力为人先,开创性活动极多,影响深远。这儿罗列其什一,以见其贡献。
出版社第一个建立编辑部的是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事业虽然源远流长,但其文字工作都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编辑部一说。商务印书馆初创时是印刷厂,兼出一些书,也同样没有编辑部,由创业人之一鲍咸恩先生兼做文字工作。经理夏瑞芳经常向人请教,怎样使出版业务发展,知道要有一批学者。当时与商务印书馆有业务往来的南洋公学译书院,其院长兼代校长、维新人士张元济苦于公学学监、美国人福开森事事牵肘使得无法办事。夏瑞芳与张元济在两年多的业务交往中建立了个人感情,1900年夏先资助张办《外交报》,次年夏建议张对商务投资,进而顺理成章地1902年张辞南洋公学职进商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元济通过朋友蔡元培等聘请了一批各有专长的新派人士进商务,成立编译所。编译所的成立使商务在同业中占有绝大优势。又有高梦旦从事协调,破除文人相轻的陋习,各人发扬专长,又互相切磋,书稿质量自高于同业。商务自此继印刷后在出版上也站住了脚;同业也纷纷仿效,推动了出版业的进步。
近代小学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最早推出的。我国社会的近代形态,基础教育兴起很晚。戊戌时仅康有为《幼学通议》中提到,他是依据《礼记•学记》原则,谈不上近代教育。辛丑“新政”,清廷“令多设蒙养学堂”,同时规定“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教育目的仍是和科举衔接。有志之士进行了改变教育目的的活动,商务印书馆是重要的一环:它提供了近代基础教育第一批课本。最早是1902年6月由杜亚泉编写的《文学初阶》,共6册供3年用。它全部用儿童身边常见的浅近事物做认字课文和内容。如第一课,生字为“大小牛羊”4字,再组成:“大牛、小羊、大小、牛羊”4词作课文。八十课后出现简单句,如“牛负车、牛耕田、桃开花、竹生笋”。第三册开始穿插各科浅近知识,伦理修身,激励发愤读书学艺以振兴中国。后续各册有声光化学,中外史地人物。对道光以还割地“赔款”多有议论。这是第一本同科举教育割断而讲究国民素质教育的课本。1904年2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小学《最新国文教科书》。这套课本由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共同编写,一反历来启蒙读本由一人写的作法。很多关于它编写认真的佳话至今流传。这本书编写认真,影响十分深远:蔡元培当时是旁观者,他叹为观止,说这本书的认真,改变了整个出版业编书草率的风气。这套课本开创了沿用至今的用楷体字排课文和每课都在一个展开面上,并附丰富的插图的作法。这套课本出版后,一直受到学生和家长、老师的欢迎。
我国第一部近代词书——《辞源》。我国的词书起源很早,但千余年来一直分为3个互不照应的体系:《尔雅》、《说文》和韵书——名物、文字和语音。而且主要环绕四书五经,脱离人们生活。《康熙字典》虽在-一定程度上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解释,但它仅顾及字而还不懂复音词,只收列极少一部分复音词作为字(单音词)的义项无规律地安排在某个单字下;而且主要是专有名词。如“仓山”在“仓”字下:“河津”(龙门)在“津”字下,“天一星”在“一”字下。晚清复音词随着西学进入大量产生,没有一本词书搜集、解释,阅读书报常生误会。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高梦旦、陆尔奎有鉴于此,发愤编纂一部集词汇、单字、语音、释义于一书,熔旧学新知于一炉而检索方便的词书。陆、高二位于1908年开始与20多位编辑编写4年后完稿,发现词书释义中引文有因循类书而脱漏、多字——自古词书引文衍夺是常事,《康熙字典》这类问题仅影响字义的就有2600多条。他们硬是再添人全部重查原书,又花了3年时间才发排,于1915年出版。正是由于认真,后来中华书局《辞海》出版,虽后来居上,并不能压倒它,80多年经过修订,现在还在发行。
《辞源》在词书编纂上至少在3个方面具有开创性。首先收录了大量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词汇。其次规定了这些复音词以第一字列于该单字后,便于检索。第三,单字义项严格以单音词所含意义为限,即严格以词为单位释义。第二、三两个原则至今为所有汉语和汉外词典所遵循。
世界词书销售量之最。《吉尼斯世界记录》在1980年版中说,它的这本书各种文本各年累计发行量已达到3200余万册,是世界书籍发行量之最。这个版本传到我国后就有人撰文指出它是夜郎,它的发行量远远落后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当时《新华字典》销售量已达8000万册。《新华字典》是魏建功等5位语言学家商定体例编法,由魏建功率领一批词书工作者精心编成,是以质量上乘。1970年周恩来总理又指示由北京大学文科各系、中国科科学院、商务印书馆、北京市教育系统抽调人员讲行修订,总理不仅多次具体指示,克服修订工作人员中普遍存在的怕被人说右的顾虑,还在百忙中亲自审读修改稿并作改动。当年,《新华字典》修订本全国各省市造货4000万册;以后每年分区造货量在1000一1500万册左右;至今累计发行量已在25亿册左右。这个数量在古今中外无数词书中是绝无仅有的;即使以人均占有量,世界上也没有第二本词典可望其项背。
中国第一部规范词书——《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它有许多差异严重的方言,妨碍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历代政府除了秦始皇“书同文”统一了字的写法,读音和词义始终没有统一。新中国建立后,有了规范语言文字的条件,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也提出了这个要求。这就有了《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必须推广普通话。周恩来总理指出:“学习普通话光靠耳朵和嘴巴是不够的,学了容易忘记,必须有一套标音符号,用来编印拼音的读物和注音的字典,供学的人随时查考。”1956年2月6日周恩来签署总理命令:“为了帮助普通话的教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该在1956年编好以确定语音规范化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字典;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为规范目的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由编辑、排校、出版词书经验最丰富的商务印书馆担任该词典的出版任务。并决定正音字典与词典合在一起。1959年初稿完成,商务印书馆从审稿角度提出意见修改后在1960年出版“试印本”向专家征求意见。各地专家意见汇总后经过修改1965年印出“试用本”送审稿。1973年开始对“试用本”进行修订。由于“四人帮”干扰,1978年才正式出版。至此,我们国家才有了第一部规范词书。这部词典由吕叔湘、叶圣陶、丁声树、李荣等专家审读,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它的科学性无愧于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任务,出版后享有极高声誉,去年又出版了修订本;前后10多年总共出版3000万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题民主之最。商务印书馆出好书,它的功夫从选题开始。1903年10月它就开始实行“编译所会议”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出好书。一百年中,选题民主程度必有不同,但做好做差在出书上大体都获得反映。做得最好,当推1958年独立建制后和1979年重又独立建制后。当时前后两位总编辑都享有国际声誉,他们都极尊重他人,发扬学术民主。1958年独立建制时,4年前三联书店牵头已制订了一个翻译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长远规划,商务接手后,总编辑仍然亲自出马,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学术界广泛征求意见,再制订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文革”结束后继续这一做法,而且学科范围扩大至全部选题内容,包括中外语文和词书。不仅范围扩大,也更加细致,多一个来回:先登门征求专家意见,汇总后再请专家会议确定,称“规划会”。已进行过4次。名著都是有定评的,还有什么意见可征求不一定!哪些应先出,哪些可晚些;哪本书请谁译最合适;用哪个版本最好;国际上有些什么动态,这些听听专家们意见不是更好吗在这样的规划基础上确定的选题计划,绝无商业味,自然经得起检验,符合读者的需求,前几年社科书订数普遍滑坡时,商务版的名著受影响比较小,年年有1/3重印。像这样的选题民主是仅见的。
(原载《中华读书报》1997年5月7 )
香港商务印书馆
[编辑本段]
香港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914年,一直致力推动中国文化和教育,主要出版历史文化画册、经典著作、语言学习及语文工具书和教科书等。2007年10月22日,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举行110周年馆庆酒会。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编辑本段]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是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新加坡分馆、商务印书馆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于1993年共同投资的国内首家综合性合资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致力于促进和加强中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出版面向海内外的语言工具书,知识性丛书、华人学校教科书以及弘扬中华文化的书籍;经营中外文学书刊和与文教有关的声像制品(包括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印刷和销售。近年来,公司先后出版了《最新高级英汉词典》、《新编汉语教程》等精品图书和“中华文明系列”光盘以及《〈英语世界〉100期精华》、《全唐诗》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光盘等电子出版物,深受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读者的欢迎。
商务馆歌
[编辑本段]
千丈之松
陈原集张元济、茅盾、叶圣陶句成歌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
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
世事白云苍狗,风涛荡激,
顺潮流左右应付,稳度过滩险浪急。
论传天演,木铎启路。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敢云有志竟成,总算楼台平地。
从今以后更艰难,努力还需再试。
森森兮千丈之松,矫矫兮云中之龙。
言满天下兮百龄之躬!
你好想再问:“2+2=?说答案是4的就不要再说了。”一样。
答案就是:没有赢政,就有下一位秦君或者是楚国的、齐国的国君统一六国。没有赢政,照样有人推行大一统。这就叫历史发展的趋势。
如果没有秦始皇大一统权力集中,没有焚书坑儒,中国又走回分封制,然后又分裂、打仗。直到另一个人来高度大一统。
而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书同文,中国倒是会像欧洲那样分裂成无数小国!
-----------------------------------
好,继续回答你的问题。
秦始皇没有独尊儒术,秦国崇尚严苛法律;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
秦始皇焚书坑儒确实是对我国文化的戕害,扼杀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是我们看到,之后的汉武帝不是独尊儒术了吗?不是照样扼杀了百花齐放?
生产力发展到那个阶段,中国是农耕社会,战争这样破坏生产力。。。第一,你是否同意统一是必然的;第二,你是否同意,无论谁统一了中国,最终的那个肯定要走中央集权的。中国没有欧洲的宗教统治,其实战国各个诸侯国内部专制已经很发达了,统一中国后,那么大的一片土地,肯定走向更加的专制。
然后你就应该看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就是不断加强专制的路。清朝可怕的文字狱不是如此吗?你不搞专制,要么被架空权利,要么倒台。
所以,就算没有秦始皇,大家还是要走极端专制路线,极端专制就不可能有文化言论的自由。而儒家思想因为能够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服务、帮助更高的专制统一,所以历代被尊崇。
你或许会说那李世民那种呢?你不能指望中国封建社会那么那么多君王都像他一个人那样开明吧。再说他本人也是尊崇儒家、反对佛教的,只是容忍而已。就算李世民很早就出现(这种假设太荒谬了)是他统一了六国,就算他能够容忍继续(那个血腥的年代不像他的盛世,他也未必能够容忍)百家继续争鸣。他总有死的一天。后面的人还会控制思想的。
最后,说说欧洲。欧洲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分裂,它难得被统一的少数时期,思想发展也是被制约的。比如罗马教廷统治,欧洲原来古希腊的那套自由的思想、哲学全都被扼杀了。为什么要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就是要打破罗马教廷的统治,把宗教权利收回国内。
可以这样鲁莽的下一个结论:中国继续分裂,可以继续争鸣;中国一旦统一,就不可能继续争鸣。(仅仅指思想)
中国统一了,思想发展被制约了,但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得益于统一发展得红红火火。你说秦始皇后科学一直停滞?祖冲之(最早的圆周率)、张衡(地动仪)、沈括(梦溪笔谈包括机械、陨石。。。。)等等听到了肯定要从泥土里面爬出来打你。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在世界领先水平,到明朝才开始衰微的。
你对中国国运的遗憾,不应该找秦始皇,要找也要找后面的皇帝。更何况,历史由那么多人共同书写。秦始皇一个人左右不了的。
---------------------
封建社会讲究地位,士、农、工、商。科技工作者是没有地位的。华佗这个名医原先是读书的,他觉得自己是读书人,对被别人认为自己是医生感到耻辱(三国志)
其他几个家大多数都考虑天下大事,天地人之道,注重科技的只有墨家。
经验论也不是不好,就算再欧洲也有经验论和先验论的争执。中医也有强过西医的地方。如果用西方的理论来衡量中国的,肯定被别人比下去了。西方科技史我了解得不多,似乎也是在近代才开始注重理论的。
秦始皇在后人眼中是暴政,但他同时也有丰功伟绩,他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能够统一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朝代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就有人好奇,为何秦始皇只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但是却没有统一一门语言。
一、秦始皇在位时间秦始皇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他才称帝,在这之前他只不过是秦国的秦王而已,并不是皇帝。但是在他当上了皇帝之后,他统一了中国大业,并且统一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可以说秦始皇的这一步,就已经奠定了未来的时代发展,甚至于他还奠定了未来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不得不说,他在皇帝期间所立下的丰功伟业很多,但他采用的方式并不为后人所认可,他焚书坑儒这些事情甚至受到了后人的指责。前期的时候,秦始皇管理各方事务,奠定了自己的统治根基。但是在后期他却想要长生不老,所以开始了自己的暴政,最后导致自己的根基动摇,至此秦始皇的时代便落下帷幕。
二、车同轨书同文最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是非常好实行的,它不需要时间的沉淀,更不需要做额外的事情,他只需要下发到地方,让地方官员去执行就可以了。车同轨只要将每个地区的道路修建好,以及车的轮子进行改动就可以了,而书同文它并不是要人们额外去适应的,它只不过是统一了一种字体而已。
相比之下语言的统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一个人他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地区,他十几年来甚至是一辈子都使用了一门语言跟他人进行沟通,如果突然颁发要统一语言的话,那么其他人需要适应,更有甚者可能会适应不了,所以奋起反抗。
这就像现在,如果我们再去适应另外一门语言的话,会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已经说普通话或者说自己的地方方言已经说了10多年,要突然改变的话,将会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重新学习,但是车同轨,书同文和同一度量衡这些并不需要大家额外学习。
三、统一语言是需要时间沉淀想要统一一门语言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各个地区的方言都不一样,而且各自也有一门自己的语言,就像现在不同地区的方言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前面也提到,秦始皇在位时间并不长,所以他想要统一的话,时间就已经是一个阻碍了。对于他来说他没有时间去整理这些东西,而且语言的确是需要每一个地区共同努力的。
不论是车同轨还是书同文,或者是统一度量衡,这些东西都是死的,但是语言是活的,所以语言如果想要统一的话,是非常难实现的。
在战国之前,华夏民族使用的文字基本上是统一的,比如商朝使用甲骨文,西周和春秋时期使用金文,虽然当时和现在一样存在异体字的情况,但大部分人都是使用“规范字”。然而,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延续几百年的战乱不仅带来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就连文化也开始“各自为政”。汉朝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写到:“诸侯力政不统于往,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意思是每个诸侯国都不愿意服从周王室,并纷纷将之前统一的文化进行修改,欲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秦始皇在文化上控制天下,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统一文字,战国时期天下的文字,不但各国的政治、经济是分裂的,文字也不统一,我这里边拿了一个表,这个表上写了两个字,上面这一行都是马匹的马,大家看,这是齐国的马,楚国的马,燕国的马,韩国的马,赵国的马,魏国的马,写法都不统一。第二行是安全的安,这六国的安全的安的写法,也不一样。这个文字的不统一,是因为异体字、简化字太多,随意简化,随意地写一个同音字,这样一来导致文字不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把文字统一了,统一以后天下的马,都写成这个了,安全的安,都写成这个了,这两个字是小篆的马和安。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六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统一文字主观加强统治,客观上大大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地方太大,方言众多,听不懂,幸亏有文字,全能懂。就弥合了方言带来的障碍。文字成了跨越时空的载体,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凝聚有巨大力量。采取华美的,没采用简便易写的,结果失败了。倒是隶书通行天下。在秦代没有真正完成,在汉代真正完成了。小篆就成了中国文字书写中最短命的一种,流传的时间最短。原因在书写工具上,毛笔,传说是蒙湉发明的。隶书取代也是因为书写工具。现在圆珠笔也不好写。
秦始皇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于是他选择了最为好看的小篆体作为同一天下的文字。做法就是自己先与群臣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宰相等干实事的颁布诏令,告诉全国以后都用小篆。但是小篆难写,因此似乎只有直接跟秦始皇接触的关方文字是小篆(例如秦始皇周游神州留下的几处李斯亲笔的刻石),而民间的文字虽然也同一了,用的却是书写方便的隶书(例如地方关员间写的竹简)。因此,秦始皇为中国同一文字的做法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成功的原因是天下文字的确同一了,失败原因是同一的文字是书写简便的隶书而非看起来很美、书写起来很麻烦、秦始皇自己喜欢的小篆。
文章导读:孔子告诉我们,伏羲是我们远古的先祖,接受供奉已经很久很久了,普天下的人们都爱戴他,他是我们最早的首领。孔子说伏羲创易的时候,仰望苍穹,观察天体现象,体悟宇宙运行规律;低头俯瞰大地,思考地理山川形成的原因,他还观察鸟兽身上的纹路,研究不同地域的生物特征悟出了万事万物运行的奥秘,建立了流传至今的伟大易学。文/伏羲易首席科学家田园
01
道、儒、释三家
说起传统文化,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道、儒、释三家。这三家的文化充满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璀璨明珠。三家之中,道教源于道家,道家始于老子;儒家创始人就是孔子;佛教则发源于古印度,在战国后期才传入中华,入乡随俗,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形成了与印度并不完全相同的佛教。因此,我们对他们充满敬意。
但追溯历史,我们发现,老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悉达多王子,出生于大约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由此看来,这三家的创始人,距今大约2500年,而我们的文明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就说明,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不可能是我们5000年文明的源头。
那么,在老子、孔子时代,人们继承的又是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呢?佛教入乡随俗跟从的中华文化又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开创了中华文明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早就有定论,是伏羲创易肇始了中华文明,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是我们文明的根源,所以易才被尊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从萌生那一天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今天。像易这样生命力旺盛的文化,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绝无仅有。所以,创易的伏羲才被尊为人文始祖。
《道德经》,讲的其实都是道的问题,而道的根本在阴阳,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思想则始于伏羲画卦,创于一画开天,画卦定义了阴阳,伏羲才是“阴阳”思想的开山鼻祖,伏羲画卦标志着易的创立。在《史记》中,司马迁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讲的就是伏羲创易。
而对儒家来说,易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儒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易》排在第一位。所以,历代公认易是儒学的源泉与核心,可以说,没有了易这块智慧的基石,道、儒就成了建在沙滩上的大厦,飘在空中的楼阁。万世师表的孔子,自己说:“假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因而韦编三绝。韦编三绝就说孔子学习易学,非常用功,把书都用烂了。表达了孔子对易的极度崇拜。
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的呢,大家都知道,它在中国发展非常好,不仅继承了佛教的传统,而且发展出了禅宗,而佛教在印度已经是非主流宗教了。就像一粒种子,在一块土壤中生存的很困难,而在另一块土地上却生根开花枝繁叶茂,说明好种子更需要博大土地的滋养,说明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发展,乃至生存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易经系辞》里面,孔子专门有一段关于伏羲创易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孔子告诉我们,伏羲是我们远古的先祖,接受供奉已经很久很久了,普天下的人们都爱戴他,他是我们最早的首领。孔子说伏羲创易的时候,仰望苍穹,观察天体现象,体悟宇宙运行规律;低头俯瞰大地,思考地理山川形成的原因,他还观察鸟兽身上的纹路,研究不同地域的生物特征悟出了万事万物运行的奥秘,建立了流传至今的伟大易学。孔子赞美这个智慧“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易这个智慧可以获得神明才有的能力,掌握它就可以通晓万物运行的变化。
02
伏羲易创立
伏羲创易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一个伟大智慧的诞生,也标志着一个文明的诞生。
我们今天看孔子是圣人、是万世师表,但是通过孔子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孔子的眼中,最伟大的先人是伏羲,伏羲是孔子心目中的至圣。所以儒家重要典籍《左传》称伏羲为“太昊伏羲氏”。在中华文明史上,杰出的人物,被赋予圣人如孔子,亚圣如孟子,贤人如竹林七贤乃至神仙如老子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但唯一被尊为人文始祖、被誉为与日月同辉的,唯有伏羲。“人文始祖”和“太昊”是伏羲独享、至高无上的尊号,在漫长中华文明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太昊”一词中,“太”就是太阳和太阴的意思,太阳就是天上的太阳,太阴是古人赞美月亮的称谓。“昊”指苍穹,也指日月光辉。“太昊”一词就是赞美伏羲象太阳一样光芒四射,象月亮一样皎洁明亮,照耀着天地万物,称颂伏羲的智慧,就像茫茫黑夜中的指路明灯。
那伏羲创的易到底是什么呢?
伏羲所创立的今天称之为易的文化,其实是相当于爱因斯坦所研究的统一场理论,易是一套模拟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模拟系统,类似一套数学模型。
我按照今天对研究对象定义的方式,给出了一个易的定义:“易”是伏羲发明的,是以阴阳为基础的,以方圆结构表示的整体符号体系,是描述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模拟系统,通过联系自然式的思维方式建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认识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个方圆结构的基础模型就称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直接地说来,易的定义就直接指向这张《方圆图》。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张图是怎么来的呢?是在北宋时期由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邵康节向知识阶层公开的。
南宋理学大家、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这张图“传自希夷,希夷又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朱熹所说的希夷是指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到与宋初之间的著名道士陈抟,也就民间传说的陈抟老祖。那陈抟从哪里学来的呢?按照朱熹的说法,他是从修炼的道士、隐士和一些世外高人那里学来的。东汉时期有个著名的道士叫魏伯阳,他写了一本关于炼丹的书叫《周易参同契》,朱熹说这本书的理论依据就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朱熹认定《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在东汉时期就在道家的高层中秘密流传着。
宋代的另一位理学大家、进士朱震曾经更清晰地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种放、穆修、李之才这些人物都是当时一流的大学者。可见,远在邵雍之前这张图就已经在暗中秘密传承了。但是邵雍是第一个把这张图公开的学者,这种胸怀是中国历朝文人中少有的。
03
易的演化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是由六十四个卦组成,六十四卦在典籍中有清晰的记载。儒家典籍《周礼》,相传是周公旦所著,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生活在大约3000多年前。这本书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这句话可不得了!这句话勾画了伏羲创易之后,至少5000年易经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在伏羲创易之后相继出现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并且这三个易在西周初年,也就是3000多年前还同时为人们熟知和应用。这三个易都是基于伏羲易的基本原理,由六十四卦组成的。太卜是个官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是西周时期的首席科学家。他必须掌握易的知识,及时把握自然、社会和统治阶级贵族的兴衰变化,按照三易提供的方法,应对自然、社会的变化,巩固王权的统治。
六十四个卦的排列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的。这张图最早没有文字,是象形文字出现之前的符号系统。
我们经常会听说易、易经这样的词,其实,易和易经并不是一个东西,易是什么呢?“易”是伏羲发明的,以阴阳逻辑为基础,模拟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认识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基础模型就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
“经”,是正确阐述智慧的著作,比如《道德经》、《佛经》、《圣经》等等,《易经》就是阐述易智慧的著作,也就是对易进行解释的文字。《易经》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六十四卦的符号;二是六十四个符号的名称就是卦的名称,比如乾、坤、巽等都是卦的名称;三是“卦辞”,是上古圣人写的,解释卦含义的话;四是“爻辞”,爻就是组成卦的最基本符号,爻辞中记录的都是上古圣人经历的事件,其中最多的是夏朝中期,商部落的两位王子王亥、王恒的经历。
所以,易和易经是有差异的。
那么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易的核心思想是自然,万物之中自然最伟大,一切智慧都源于自然,所以,易提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智慧。伏羲易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南。
伏羲所创立的易包含了六位一体不可分割的知识:
1,预测,使用《方圆图》和易经原文
2,历法,包括物候历法和天文历法
3,地理,西晋后演变为风水
4,人体医药,形成了中医中药
5,宗教,宗庙体系和敬天法祖的礼法
6,法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历史上,《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曾经有过很多名称,比如:
1,五代十国和北宋称为《宓义》
2,唐朝称为《唐卡》
3,老子创造出太极图这个方圆图的缩略图开始有了太极图。
4,《系辞》以乾卦为首的图—易,坤卦为首的图—简。
5,坤卦为首的图称为《归藏》、《坤乾》、《大荒经》
6,以艮卦为首的图称为《连山》、《山海经》
7,商末称为《中》
8,夏中期称为《图》由河部落保存
在战国百家争鸣之前,中国只有一个文化,就是易的知识,就是中的知识,就是图的知识。中华文明起源自无字天书,这个天书就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就是太极图、就是中、就是图,就是易,不管名称如何变迁,他就是由伏羲发明创造出来的那个阴阳知识。也是人类唯一从文明之初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依然生机盎然,依然有无数中国人孜孜以求那个知识。
今天我们因为伏羲,因为中国文化这个共同的信仰再次聚集在一起,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着伏羲的精神。用伏羲所创立的易经的思想来认识伏羲精神,就是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无论朝代更替、无论历史多么久远,在伏羲易文化的指引下,延续着我们以文化为纽带形成的民族,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1、南召猿人 :发现于河南南阳南召县的古猿人化石,证明在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河南就有人类居住。
2、许昌人 :距今约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于2007年在河南许昌被发现。它的发现,通过与其它遗址配合,为中国人不是起源于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3、贾湖遗址: 距今约9000年左右,位于河南舞阳,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轰动世界,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
4、裴李岗文化 :距今约8000年左右,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约7000年,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县,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华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于春秋,扩建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1次御祭。淮阳古称“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长眠之地,也是神农氏定都之地,被认为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是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的圣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因发现于河南三门峡仰韶村而得名。这是同时期影响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发掘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
7、黄帝故里: 河南新郑是国内史学家公认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和定都之地。中国人从春秋起开始在新郑轩辕丘祭拜人文始祖黄帝,一直延续至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而成为中华第一大典,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头文化: 距今约4000年,因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被学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
9、郑州商城: 位于今天郑州市区,是商朝早期比较重要的都城。这是郑州成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阳殷墟: 因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而轰动世界,堪称20世纪人类10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是一种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字。“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要在安阳建设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
11、白马寺: 位于洛阳,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12、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它既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龙门石窟产物。尤其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它那“东方的微笑”将神性与人性、阳刚与阴柔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也因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3、少林寺: 位于登封,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佛教传入中国后,少林僧人将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创立了禅宗。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迅速地传向全国各地及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对中国历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术之大成,总结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经、铁布衫等700多种武术绝技,并对其它武术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从少林拳派生出的拳术就有四五十种。少林的积极入世使它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担社会责任而成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武术也因此广播四方并在实战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少林的与时俱进、开放和积极入世,使它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历经磨难后的今天,禅宗和少林武术依然生机无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将互联网、营销学等现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范,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14、中岳庙:位于嵩山,是五岳名山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共有古建筑514间。中岳庙始建于秦,后来,汉武帝、武则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现存的中岳庙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所建,因酷似故宫,故有“深山故宫”之称。五岳名山为道教所封,而中岳庙是五岳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筑,所以中岳庙被认为是嵩山地位的象征。
15、嵩阳书院: 位于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程颐、程颢、司马光等大儒曾在这里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写的。这里在洛阳附近,二程在这一带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创立了以后影响中国800年的理学。
16、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北宋时称应天府)睢阳区,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说的就是应天书院。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求学于此,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
17、登封观星台: 位于登封,建于元代,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遗址。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取得了领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学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时历”被中国、朝鲜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们国家正以此为依托,在这里建设“中国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18、红旗渠: 位于河南安阳,是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修建这条渠,10万人在崇山峻岭中的悬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干了10年。他们没有钱、没有粮食、没有技术、又不受政策支持,却靠着顽强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头,修建了上百座引桥,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终将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干涸的土地。红旗渠的总渠长超过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从哈尔滨到广州修一条宽2米高3米的石墙!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长眠于河南周口的淮阳。
2、神农氏 : 神农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阳。
3、轩辕氏 : 轩辕氏即黄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创业和定都于新郑。
4、夏 :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三个:洛阳偃师二里头,阳城(今郑州登封,也在洛阳附近),阳翟(今许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迁都,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洛阳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朝歌(在鹤壁淇县)。
6、西周: 西周的国都有两个,一个是镐京(在今陕西),另一个是洛阳。
7、东周 : 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持续时间达数百年。
8、西汉: 西汉的主要国都是长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阳。
9、东汉: 东汉定都洛阳。东汉末年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长安几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许昌,后来曹丕定都洛阳。
11、西晋: 西晋定都洛阳。西晋末年皇帝被挟持到长安几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来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
14、唐: 唐的主要国都是长安,洛阳为东都。晚唐时朱温把唐朝皇帝挟持到洛阳几年。
15、武周: 武则天篡夺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阳,称洛阳为神都洛阳。
15、后梁: 后梁定都开封,后迁洛阳。
16、后唐: 后唐定都洛阳。
17、后晋: 后晋定都开封,曾短期都洛阳。
18、后汉: 后汉定都开封。
19、后周: 后周定都开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开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迁都开封20年,直到灭亡。
(三)河南与“中国”的得名
河南不仅被称为“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和“中土”。今天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却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这是史学界的共识。
“中国”一词,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阳附近)用土圭测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测影台遗址),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并在附近营建了成周洛邑。洛阳也因此被历代文人认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献也可以证明“中国”一词源于河南。“中国”一词,曾见于《诗经·民劳》中:“中国,京师也”,而当时的“京师”正是东周国都洛邑(今洛阳)。另见于《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见于《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另由出土文物来看,“中国”一词,最早见于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ㄨ民。”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洛阳一带。 《史记•刘敬传》说:“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应该也是后来河南地区被称“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一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带)。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
由于河南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而且数千年都是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国”一词渐渐成了正统国家的代称。历史上无论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失掉中原的汉族政权,都自称“中国”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编辑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历时近20年才完成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两米多厚。限于篇幅,下面仅从中原文化的简易读本-----《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书中选取部分内容,简要介绍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甲骨文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姓氏总数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四)农耕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五)商业文化
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
本文2023-08-05 15:15: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