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记载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都有哪些?,第1张

一般的通史类书,上起三皇,下至满清,写到蓝朝和红朝的就比较少了,因为蓝、红朝典故不属古代史范畴,要了解袁皇帝的故事,恐怕得另寻他书了。

话说,关于妃子。。呃,宫里的那些事儿一般在通史里不会特别提及的。二十五史里通常会写,不过此书楼主必然不会去看。 -。-

推荐楼主看一套叫做“中国历史宝库”的书,通俗史类,学究气不重,不过是繁体竖排的,楼主看多了也就适应了。

简介: 《中国历史宝库》是一套分叙中国各朝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丛书,共十二册,以散篇小品的方式,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把历史上的大事与小片段,盛衰兴亡,原原本本地带给读者。「君是中国人,应知中国事。」本书正好作为窥探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给你把书名也发上来:

《文明曙光-上古秦代卷(中国历史宝库)》(冯宝志)扫描版[PDF]

《治乱嬗替-魏晋卷(中国历史宝库)》(曹文柱)扫描版[PDF]

《胡汉分治-南北朝卷(中国历史宝库)》(曹文柱)扫描版[PDF]

《大河滚滚-隋代卷(中国历史宝库)》(王素)扫描版[PDF]

《流金岁月-唐代卷(中国历史宝库)》(董乃斌)扫描版[PDF]

《乱世风云-五代十国卷(中国历史宝库)》(田居俭)扫描版[PDF]

《两京梦华-宋代卷(中国历史宝库)》(汪圣铎)扫描版[PDF]

《塞北三朝-辽夏金卷(中国历史宝库)》(聂鸿音)扫描版[PDF]

《大汉烟尘-元代卷(中国历史宝库)》(星汉)扫描版[PDF]

《枯荣之间-明代卷(中国历史宝库)》(刘新风)扫描版[PDF]

《冷月清风-清代卷(中国历史宝库)》(赵伯陶)扫描版[PDF]

--------------------PDF的分割线--------------------

或者楼主可以看一套叫做《中国断代史系列》的丛书,起始同上,简体横排。不过此书学术性就较上者要强,不知楼主爱不爱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pdf 详情 27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殷商史pdf 详情 32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西周史pdf 详情 52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pdf 详情 32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pdf 详情 16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pdf 详情 639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魏晋南北朝史pdf 详情 525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上)pdf 详情 44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下)pdf 详情 4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pdf 详情 407MB

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pdf 详情 439MB

中国断代史系列-辽金西夏史pdf 详情 434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上)pdf 详情 358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下)pdf 详情 475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pdf 详情

------------------详情的分割线-------------------

上述两套丛书,在电驴(Very CD)里分别搜索“历史宝库”和“断代史”两个关键字,都可找到并且免费下载。

表告诉我你不会用电驴。 ╮(╯﹏╰)╭

或者,如果楼主嫌书太多眼太花,那就直接看顾颉刚口述、何启军执笔的一本小册子,《中国史学入门》~~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隋唐篇参考书

《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

《资治通鉴》(隋唐部分)。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辽宗夏金篇参考书

《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

《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

《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元朝篇参考书

《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明清篇参考书

《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专题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

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_、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如果是指24史的话:

  《二十四史》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二十四史》以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中国几千年的沧桑历史,是中国惟一一部完整的、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官修史(有几部为私修而为官方所认可)总集。它规模宏大、卷帙浩繁,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的一部最重要的传世文献,是我国史书中的泰山昆仑。长期以来,学习、研究《二十四史》,已是无数中国人一生追求的一项极限运动。

  《二十四史》以帝王纪传为纲,贯穿历史事件,辅以“表”连接时空、人物,用“志”补以典章制度与天文历法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中国历史全貌。其中记载的人物,举凡帝王、贵族、官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经学家、说客、策士、游侠、隐士、商贾、医者、卜者、俳优等,无所不有;记载的社会生活,则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科技、外交、文学、艺术、农商、财税、天文、地理、历法,乃至道德、宗教、民族、民俗等,无所不包。《二十四史》是诸多学科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鉴往知来、治国安邦,士族文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

  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不但改变着中国自身的面貌,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重新唤起世界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记载中华文明的《二十四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华文化的基因深植其躯体之中。读中国不可不读《二十四史》。

  举凡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尼罗河、印度河、幼、底两河与黄河流域四大源地,只有中华硕果仅存,其三中道夭折,早已花凋脉断。

  中国文明由古到今延绵传承已是人类奇迹,完整记述这一过程更是全球列国特例。一部二十四史勾勒了上下五千年中华疆域内,以黄河文化为核各种文化碰撞融汇的主线,录入中原汉族为核各地各族冲突磨合溶炼中华民族的全景式扫描。

  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合二十四部史书而成,计三千余卷,四千多万字。系统记述从中华始祖黄帝起始(前二十六世纪)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公元一六四四年)间,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由乾隆帝钦定典名《二十四史》。此后即以国史流传后世。

  二十四史以帝王纪传为纲,贯穿相关事件,辅以“表”联接时空、人物,用“志”补以典章制度与天文历法等其它内容,全方位、大视角、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中国历史全貌。记载社会各层人物几无遗漏:举凡帝、王、公、侯、将、相、官、吏、文、哲、兵、策、僧、道、士、子、侠、隐、经、说、医、卜、商、贾、妇、孺、优、妓,无所不有。涉及财、政、经、军、法、科、教、文、艺乃至道德、宗教、民族、民俗、社会、生活无所不备。

  《二十四史》作为官修“正史”与其它记史有着其不同寻常的政治内涵。史记背负“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任务,始终是围绕着各朝统治者的作为而立论,这其中折射出大量的历史嬗变的信息,不容各历史阶段的各界领袖人物所忽视。因此《二十四史》文化现象在中国也是非常特殊的。

  �

  首先治史即由“国家开局,宰相监修,董事而成”。各史中主持修本的唐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宋曾知全、欧阳修、元脱脱,明宋濂,清张廷玉等都是当朝名重一时的权臣兼学者。其中更有“御撰”之说—开中国官修国史之先河的一代圣主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亲自为《晋书》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二传写了四篇史论,中有评司马炎“居冶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的议论,对前朝治乱兴亡进行探讨。“天命靡常”,使政治家们不敢无视历史的教训。

  �

  如此丰富的内容,已经使每部“正史”不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史,而是使之具有了百科全书的性质。加之“国家开局”的严肃性,以及“近古易悉,情伪可求”的可靠性,成为后代研究各种专门学科、各类专史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正史”的教化功能,也为历代政治家们认可。对“正史”的校注整理也就成了历朝与纂史同等重要的传统选题。如今可见就有自从雕版印刷技术成熟的宋代以来,国子监主持校勘、翻刻的宋监本(17史)、明监本(21史)直至清乾隆帝“宸断”,《二十四史》由此定篇。当今世界上公认的领袖人物毛泽东,曾有二十四年时间间断研读《二十四史》,并批注颇多。早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始的50年代,他就指示中华书局在全国范围内调集人才,对二十四史进行整理校点。从1958年到1978年历时二十年,终于出齐点校本《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仅对于政治家是如此重要,它同样在民间也至深人心。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典籍里的中国》拍摄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中国历史。

我始终认为什么时候中国的文化产业不在整天盯着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搞来搞去才是真正的成长,老祖宗的东西固然好,但不免有股旧时代的腐味。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如果依旧一味沉醉在老祖宗的东西里无法自拔,再把古时的东西拿出来嚼烂了也只不过是茴的四种写法,再多也是无用。

相比每天拿着所谓的传统文化消费来消费去,既然怀念古代,那也没见到谁愿意过和古代人一模一样的生活,这么歌颂古代,也不见得守孝三年,沐浴更衣。

各位媒体,还是找找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拿出来搞搞吧,中国文化绝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那几本古籍,那几件古董,那几首古诗词。找找中国文化真正的家国情怀,真正的处世哲学来挖挖吧。

看来我是被批判的最惨的啊,原因就是我不喜欢这个节目。

所以在你眼里,只要是传统就是优秀的是吗?

只要是古人的就是智慧是吗?

三纲五常,天圆地方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啊。

如果古人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用新文化运动去推翻呢?

古代典籍千千万万,你就能证明古籍里的东西都适合现代社会吗?

所谓的创新就是把古籍里的故事在电视上演一遍吗?

你们在乎过真正的中华文明的内核其实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国民性吗?

你们不知道,你们只觉得中国文化那些代表古代贵族文化的士大夫写的酸臭文章。

看看你们脚下的土地吧!

中华文化之所以千年不断,不是这几部古籍的功劳。功劳属于在这片大地上留下汗水,留下鲜血的万千普通百姓。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