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汪姓收藏家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明朝汪姓收藏家有哪些?,第1张

汪砢玉

汪砢玉,(1587~?)明收藏家、书画家。字玉水,号乐卿,自号乐闲外史。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一说为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人。寄居秀水。崇祯中,官山东盐运使判官。父爱荆,与项元汴极友善,建“凝霞阁”,藏贮古籍、字画。收藏富于一时。他又广为搜罗,别置“莲登草堂”、“韵石阁”等。并就其所藏及闻见所及,撰《珊瑚网》,崇祯间成书,收录并评记所见书画之得失。朱彝尊称其堪与《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并驾。

在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凤彩村熏一座刚竣工的大型博物馆拔地而起熏这座名为“华夏历史博物馆”的私人博物馆占地25亩熏气势雄伟熏外观典雅而富有现代气息熏与周围的民居相比熏显得十分雄伟壮观。带着浓厚的兴趣熏近日记者前往寻访博物馆的主人、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洪木荣先生。

初见洪木荣先生,年已不惑的他朴实勤快、干练沉稳的个性给记者一种坚忍不拔的感觉。他告诉记者熏新落成的“华夏历史博物馆”将陈列洪家几代人收藏的几万件艺术珍品。这些珍品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最真实的见证。

两万多件文物精品奠定他在中国收藏界的地位

在洪木荣先生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他位于潮州市区的“韩苑收藏馆”(没对外开放的藏宝之地)熏这里暂时存放着他的部分藏品。一打开馆门,映入眼帘的是近500平方米的场地,里面陈放着一排排多层结构的专柜,杂乱摆放的各种艺术珍品使记者目不暇接:从商代的原始陶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皿到唐宋的官窑瓷、元明清的各类瓷器……林林总总的藏品几乎记载着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史!洪木荣先生说:“这里仅仅是我收藏的一部分,我的收藏总量已达二万多件。”他随手拿起一件瓷器向记者介绍,这花瓶是最古老的元代青花瓶,此花瓶用彩全是波斯料,与刚在英国被拍走的超二亿元的一件元代青花瓶相似,目前已是稀世国宝;这彩碟是吉州绿窑,瓷质光彩照人;这是清康熙的一个粉胎碗,是为皇帝专用的特制品……提起眼前一件件珍品的收藏经历,洪先生一腔自豪,一番感慨。他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这一件件藏品的年代、制作方法、价值和藏品的由来。他指着一件约1米高的花瓶说:“这件清乾隆时烧制的青花瓶瓷器,让我苦苦等了13年才得以到手。”十几年前,洪木荣先生到汕头一刘姓家中作客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令他兴奋不已的青花瓶。该青花瓶保存完好、画艺精湛,极具收藏价值。洪木荣欲以重金购之,经自己多次登门、托朋友说情,刘家就是不肯转让,致使洪木荣13年间日思夜梦、眷恋不已,直至两年前刘家移居外地,洪木荣再次前往苦苦说情,方得此青花瓶。像这样的收藏故事还不少。

为了得到更多的精品,洪木荣经常在全国各地爬山涉水,有时一蹲点就是一个多月。有所收获时,常常爱不释手,欣喜若狂。

目前,在他收藏的大量艺术珍品中,不少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的是价达上亿元的传世宝贝。他多次前往广州、上海等地举办个展,博得中国收藏界同行的好评。几年前,国家文物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带着怀疑的心态来到他家参观,一进家门,他们都惊呆了:没想到生活在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的洪先生居然有这么多文物精品,“冷藏”有这么大的收藏家!其后,中国几大文物拍卖机构还多次为他举行专场拍卖会,使洪木荣的名字在中国收藏界如雷贯耳。

洪木荣告诉记者,这些藏品不仅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汗水和心血,还耗尽了他毕生的积蓄。

收藏世家成就了一个知名的鉴藏家

洪木荣出生在潮安县浮洋镇凤彩村一个收藏之家,从其曾祖父算起已有四代收藏的历史。孩提时受家庭的影响,洪先生常常将好玩的瓷器收集起来,藏放家中。当洪木荣对古陶瓷的收藏意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后,兴趣更大了,也收集得更认真了。时至今日,儿时的一些藏品不仅还保留着而且已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中国素有“陶瓷之国”的别称,陶瓷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历3500多年,为人类留下了不少艺术精品。二十多岁时,洪木荣先生师从著名的古陶瓷鉴藏家乔德光先生,系统地汲取收藏与鉴别的有关知识,感悟收藏学问的博大精深并全面投入对古陶瓷的专业研究中,并在国内多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从一个收藏爱好者转而成为中国文物鉴定界的一个造诣颇深的鉴藏家。

洪木荣认为,搞收藏不分先后,关键是要有“功底”,而要打好“功底”,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鉴赏实践才能炼就较高的鉴赏眼力。另外,一个合格的鉴藏家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历史学家的渊博,又要有艺术家的品味和修养。一个成功的鉴藏家决不能以买卖的态度来做收藏,否则就不是一个鉴藏家,而是一个商人。

如今的洪木荣先生已是国家文物学会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被授予中国古陶瓷优秀鉴定家、广东省十大“优秀收藏家”等荣誉称号。他还多次以文物鉴定专家的身份上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谈古论今”,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同。

老祖宗留下来的文明瑰宝不能随便卖

有人开玩笑说,如今的洪木荣先生是坐在金山上的鉴藏家,那些藏品的总价值无法估量。面对着一件件价值不菲的藏品,记者问,如果有买家向您高价购买,您是否出让?洪先生说,一般不行,鉴藏家言藏不言卖!他认为,一件件古文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不能用钱去衡量,更不能随便出卖。

提起不久前中国的一件元代青花瓷在伦敦拍出两亿多元人民币一事,洪先生显得有点激动。他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决定了中国的文物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引以为豪的事情。

在收藏古陶瓷之余,洪先生还喜欢写字作画,同时也收藏不少古字画、古家具。在另一间藏室里,挂满了历代名家的书画。有明朝举人杨向荣、清朝名人黄香铁、许集等人的作品,还有一幅是清道光潮州知府的书法作品,室内还陈放着明、清的多件古家具。洪木荣率直地说:“我痴迷的是古陶瓷,而古书画、古家具是在10年前才开始收集的”。

在洪先生“拥挤不堪”的收藏馆里,记者发现了一张画桌,正纳闷间,洪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他不但收藏,而且一有空暇就挥毫写书作画,他现在还是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终生艺术委员呢

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建一个大型的博物馆,将洪家几代人收藏的二万多件古陶瓷全部陈列面世,给更多的人欣赏,发扬光大我国古陶瓷文化。如今“华夏历史博物馆”的建成,无疑使他的这一夙愿得以实现。他告诉记者,“华夏历史博物馆”是在国家文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馆里的展品将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来陈列,首期将摆放二万多件古瓷器,等二期工程竣工后再摆放收藏的古字画、木雕作品和古家具,到时,华夏历史博物院将会成为潮汕地区一颗耀眼的“夜明珠”,通过里面的展品,将能见证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所创造的辉煌。

收藏石头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古代也有很多名人也会爱石成痴,并将石头收藏于家中。就我所知道的就有陶渊明、芾以及苏轼等人。

相信大家对陶渊明都非常的熟悉吧,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到的很多诗词都是他写的。据说陶渊明的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在大石头的周围还种有菊花,而每次陶渊明每次醉酒后就对这块石头念念不忘,然后来到这个石头这里,醉卧其上。只要他在石头上就会诗兴大发,写下来很多首诗词,尤其是那首著名的诗句“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据说就是醉卧这块石头上写的。长此以往,陶渊明就发现这块石头能让他有写诗的灵感,因此便给这块石头取名为“醒石”。

其次是被称为第一石痴的米芾米芾是我国北宋著名的书法家,鉴定家以及收藏家,据说米芾曾经对着一块石头行跪拜之礼,让人觉得他荒诞不经,所以称他为米颠。因为米芾在收藏奇石的过程中,他的审美能力不断的提高,并且对奇石鉴别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就著作了《砚石》这部作品,其中就提出了“相石四法”,也就是“瘦、透、漏、皱”四字诀。

最后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是爱石的爱好者。一次苏轼偶然间得到了两块奇石,分别是绿色与白色的,因为这两块石头展现出美妙的奇景,所以他给这石头取名为“仇池石”。而且他还把石头放在他的案头,每天都要把玩一番。

http://newsifengcom/a/20170509/51066852_0shtml

别人不太清楚,陈岷可以的!

齐鲁晚报讯 中医文化,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从而保证了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使得千百年来的医学理论及其表达方式、评判标准等有着系统的统一性。陈岷30年风雨无阻一路探索,他的中医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对中医文化的一种传承、民族情怀的一种体现。

陈岷先生与中医打交道30多年了,其间不仅医术上日益积淀,文化藏品也渐渐从挂满一面墙,发展到堆满两套房的规模。早年的“小神医”,对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收藏偏爱有加,如今更是众人眼中的“国粹传承人”、“传统文化守望者”。

一直以来,陈岷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医道文物典籍,以书为师同时治病修行。记者第一次见到陈岷时,他正埋头梳理一摞古籍,眼睛从书里一时拔不出来,恰恰与满屋子的藏品构成一座独立静默的世界。陈岷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像朝圣,在古人与今人、古物与今物的对话中寻求超越时空。

陈岷的中医文化藏品数以万记,医药典籍、匾额药号、制药器具、名医塑像、药瓶药罐、图章药方……这里有不足十元的药瓶,也有价值连城的名医手抄孤本,有古南京专治跌打的冯了性药酒瓶,也有旧上海滩最著名的四大堂药罐,300多个药章像兵马俑一般排列,木头、黄铜、青花、铁、石头等各式材质的碾药锅伫立遍地,神农、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董奉、苏耽等历代名医的古董雕像和光辉事迹高悬满堂。

值得一提的是,据资料记载,中国建立最早且颇具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馆藏是14000余件。而陈岷几乎凭借一人之力成就今日规模,品种之多、数量之众、藏品之精,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也实属罕见。

中医藏品里的日月山河

陈岷说:“瓶瓶罐罐里写的都是中医故事。”不少中医爱好者慕名拜访,普通人眼里破旧的瓷瓶、泛黄的古籍、斑驳的牌匾,他们看来尽是无价之宝。如果客人要求,陈岷就算再忙,也多会带他们去“藏宝库”开开眼,于满目琳琅间,咂摸每件藏品的历史和韵味,及其凝聚的传统文化精髓。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一枚枚始于清代的青花小药瓶,宛若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青花花纹多采用图案与纹饰相结合的画法,线条简单,结合点染,使得图案勾勒的景致“似是而非”。这些小瓷瓶不仅造型精美,图案也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

药瓶中有不少记载功效各异的“花露”,而市面上现存的“露”类药品,仅有缓解小儿痱毒的金银花露。偶然机会,陈岷从一位杭州收藏家手里收得名唤“仙佛香露”的药壶,此壶浑圆而无手柄,壶身绘画九名仕女,手持灵芝与寿桃,身傍蓝色独角麒麟。

“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他的国药字号起名,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择“庆余”二字。仙佛香露就是胡庆余堂所制,此露不仅是上等饮品,还具有神奇疗效。陈岷解释说:"壶身设计寓意‘悬壶济世’的医道情怀,仕女象征九阴之术,麒麟又与民间古话‘麒麟送子’相合。”

同仁堂曾出产过一种手工救命小药瓶,铜制瓶身前后分刻“京都同仁堂”、“救苦还魂丹”,瓶帽与瓶座空心,以绳子相串联挂于脖子。药丸存入瓶中,遇突发情况一取即服,十分便捷。“这才是急救啊!”每念及此,陈岷都对前人智慧赞叹不已,伴随着他的娓娓讲述,这些深具年代感的药罐医书仿佛也瞬间亮堂起来。

一片冰心三十年

虽生长在大都市,陈岷却有着与都市儿童不同的世界。长辈们平时喜欢种花养草,陈岷耳濡目染,也对花草产生了特别的感情。许是爱屋及乌,陈岷从小就对中医药物格外喜爱,小时候路过中药房,总要进去嗅嗅味儿,留恋上一阵才悻然离去。

在收藏药瓶的过程中,陈岷偶然得知日本人、韩国人对药瓶大量收购,这激起了他内心的民族情怀。他告诉记者:“20年前,一个小药瓶市场收购价是5元,而日本人、韩国人竟可以开出300元天价,对我来说简直难以匹敌。”当时,他暗暗发誓,力所能及时绝不能让传统瑰宝流落国外。一个小小的药瓶,就这样开启了陈岷20年中医文化研究、收藏、传承之路。

陈岷常告诫学生,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当我们还在进行中医废存之争的口水战时,国外的收藏家们却在不惜重金收集我们的中医文物。“所以我能多收一件,就是给我们的国家、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一件。”

几年前,陈岷得知有一套珍贵的古医书现世,立马放下碗筷驱车数百公里赶往。而几乎同时一位日本藏家得知消息,并开出了更高的价格。卖家在重金面前有些犹豫,见天色已晚,请买家回去等消息。结果陈岷就在门口守了整整一夜,最终打动卖家求得宝物。

受制于时间的侵蚀,搜集来的古书很多已经支离破碎,陈岷把它们送到专业人士手上仔细修补。有一位前清贡生手抄《医肇津梁》,悟道后出家归隐。此书的卖家是一位重庆人,当时与陈岷交易六年没见过面,只一个电话,两人就定下来。线装抄本辗转到陈岷手中时,大量纸张无法打开,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修复了大半年才得以重见天日。一次分享会上,陈岷在主办方的鼓励下,又将这部医书复印成册,捐给到场的众多医者。

“我跟陈岷十几年的交情,他不仅人品好,待人接物也很大气,”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委员骆中华评价陈岷说,“在中医药文化传承跟收藏方面,肯如此下功夫的人,不多见。”陈岷在杭州收藏品市场结识了不少好友,骆中华是其中之一。如今有三位老友已陆续离世,一人去世前,将收藏四十年的药品悉数相赠,陈岷顿感身肩重任。

传统宝藏社会共享

上下求索数十年,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加,如何对这些医药典籍和历史文物进行有效保存和研究利用,成了陈岷心头一块大石。多年收藏凭一己之力,兢兢业业把这些珍贵的中医药文物抢救下来,到现在形成一个系统庞大的宝库。但要实现藏品的应用价值,还需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7年伊始《中国诗词大会》又烧起一把传统文化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的热度似乎在不断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似乎在觉醒。

“我们希望借助各方力量,成立公益性质的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将这些藏品系统化地向大众展示,成为研究几千年名医药号和推广中医文化的基地。” 据悉,目前中国的民间医药博物馆已有三所,分别在北沪渝三地。

良医曾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之一,在“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之间,还有一个同样体现家国情怀的“医者悬壶济世”。陈岷家中挂有一副匾额,正是“功同良相”四个大字,左右附对联、上下存典故,上联“术迈华佗方药悬之肘后”、下联“名齐扁鹊长桑授以真传”,上刊“杏林春满”、下刊“橘井泉香”。

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千百年来济世良医们在入世、出世间的大智慧,昭然于卷卷字里行间。翻看陈岷的藏书目录,康熙乾隆年间文人传抄的《凤林寺传授女科秘宝》、清政府收藏过的庐陵县《习武跌打治法全书》底稿、刘伯温和郑之龙之辈盖章收藏的药方、流入日本最终返回故土的五岳真形图册,甚至还有上海南汇名家徐镛1826年所著原稿,纠正了部分公开资料徐镛1820年去世的错误……

“只要医书在,中医就一定在。”陈岷展望着,将来他还要把这些宝贝编成书籍,搞一个小型收藏馆,传给世人。护书使者并非谁都可当,陈岷指着一本道书上的话警醒自己:“能可将身坐地狱,不可道法送人情,金宝世间有,法宝天下无,轻泄漏慢者,永受沉沦苦。”

 近几年来,古钱币市场越来越火,也出现了很多的古钱币收藏家,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钱币收藏家的简介,一起来看看。

古钱币收藏家的简介

 蒙奎达

 从牙缝里挤钱买古钱

 初次见到蒙奎达,是在他的家里。虽说是家里的环境不是很好,可却藏了不少宝。如他收藏的古钱币珍品,“中国古钱币五十珍之一”的元代大朝通宝、金朝太和通宝母钱、唐代的大历元宝等。曾有多人想买他收藏的古钱币,都碰了一鼻子灰,以致天津玩古钱币的人都知蒙奎达不卖古钱币。蒙奎达玩古钱币已有30多年的历史,对于经济条件一直不是很好的他,其收藏路称得上是坎坷连连,其买古钱币的钱,用他的话说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有时,看到中意的古钱币,却无力购买,以致错过了不少好钱。收藏之路虽然充满遗憾,但用他的话说是:生命不息,收藏不止。

 王定祥

 天津第一家私人藏馆

 天津有一古钱币藏家王定祥,其藏品每天都在展示。原来他建立了一家古钱币私人藏馆——泉香阁,其馆内现藏有上到殷商的各种贝币、战国时期的各种刀币、布币,下至我国各时期发行的各种纸币和近几年发行的金银币,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历代花钱(压胜钱)等3000余种,近万枚钱币,可谓是琳琅满目。

 王定祥的藏品中有不少珍品,如顺昌银号元宝、一刀平五千、康熙罗汉钱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藏品中有一枚连孔府博物馆也无实物的孔府“一品当朝”之信物“荣华富贵”钱,为了考证此枚钱,他三下山东。最近,王定祥正为新馆的筹备忙着,用他的话说是为了让其藏品全部展示出来,让参观人参观时比较方便,与更多的泉友交流收藏古钱币经验。

 邱思达

 爱捐钱币的人

 邱思达自称自己在“玩”钱币,在他把大多数精品捐给了各大博物馆之后,到了无钱币可“玩”的地步。于是,只好“痛改恶习”,开始潜心钱币的研究,并且颇有成果。著有《中国近现代铸币图说》、《古钱百咏》等。

 王宗发

 古钱币理论与实践共享

 王宗发是远近闻名的古钱币专家,与他聊古钱币,你会发现他对各个朝代的是一目了然,经询问得知,原来在他心里已有一个古钱谱,这是他多年刻苦钻研的成果。王宗发不是一个空谈理论之人,而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之人,用他的话说,是先收藏钱币,后才去钻研钱币知识的。

 他的家里藏有不少精品,如白铜的宣和通宝母钱,白铜铸造的比较稀少(宋代的宣和通宝大多数为铁、青铜铸造);丰业银行伍圆样票,此张纸币不可多得,因为据记载,丰业银行只发行过壹圆的纸币。

收藏家最爱的古钱币

 大清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双旗币,民国政府发行的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

 1911年12月29 日,经辛亥革命后,已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令财政部行文,同意鼓铸纪念币,并命令其余的通用银币新花纹,

 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版别多式,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历为钱币爱好者的珍藏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有不同版式,其中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比较稀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