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炭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栀子炭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栀子炭的炮制方法 5 栀子炭的性状 6 栀子的性味归经 7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8 栀子炭的炮制作用 9 栀子的炮制研究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3 工艺研究 10 栀子炭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栀子炭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栀子炭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栀子炭 1 拼音

zhī zǐ tàn

2 英文参考

classed FRUCTUS GARDENI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栀子炭为栀子的炮制品。栀子的炒法晋代已有,见《肘后备急方》。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

4 栀子炭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擘破(《注解伤寒论》)的炮制方法[1]。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备急方》)的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炙法(《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医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医学入门》)、蜜制(《寿世保元》)、盐水炒黑(《宋氏女科秘书》)、炒焦(《景岳全书》)、酒洗(《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经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本草》)[1]。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净栀子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1]。

栀子炭的炮制方法为: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1]。

5 栀子炭的性状

栀子为不规则碎块状[1]。表面红**或棕红色[1]。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1]。种子扁卵圆形,红**[1]。味微酸而苦[1]。

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6 栀子的性味归经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

7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1]。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8 栀子炭的炮制作用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9 栀子的炮制研究

栀子含都桷子苷(京尼平苷geniposide)、栀子苷(gardenoside)、山栀子苷(shanzhiside)、栀子酮苷(gardoside)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熊果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类[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京尼平苷的影响:以栀子中京尼平苷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1]。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栀子和

焦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栀子比炒栀子更明显[1]。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上述大同小异,同时测出炒炭后栀子苷含量下降幅度较大[1]。

(2)对熊果酸的影响:对熊果酸的研究是采用薄层扫描法,分析比较了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结果表明,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温度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明显降低[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1]。

(2)止血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给家兔注射15g的剂量时均有显著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作用,焦山栀则无此作用[1]。

(3)退热作用:对注射酵母液而引起发热的家兔,生山栀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焦山栀无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的栀子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降低[1]。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1]。栀子加热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热破坏或分解所致[1]。

(5)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栀子水煎液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1]。

(6)护肝作用:栀子生品有明显对抗CCl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护肝作用均降低[1]。实验初步认为,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1]。

另据报道,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生栀子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一致的[1]。

93 工艺研究

对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生栀子、焦桅子、烘栀子的栀子苷含量,从定量结果看,烘和焦制品中栀子苷无显著差异[1]。从两种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说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便于控制质量[1]。考查不同温度炮制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炮制后,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明显变化,随温度增高,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炮制温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超过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解严重[1]。鞣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以上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从而认为炒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1]。

10 栀子炭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鸡冠花炭的炮制方法 5 鸡冠花炭的性状 6 鸡冠花的性味归经 7 鸡冠花的功效与主治 8 鸡冠花炭的炮制作用 9 鸡冠花炭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鸡冠花炭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鸡冠花炭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鸡冠花炭 1 拼音

jī guàn huā tàn

2 英文参考

charred FLOS CELOSIAE CRISTAT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鸡冠花炭为鸡冠花的炮制品。鸡冠花炒炭清代已有,见《幼幼集成》、《串雅内编》等。鸡冠花为苋科植物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的干燥花序[1]。鸡冠花炭表面焦黑色,质轻,味涩[1]。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涩作用增强[1]。常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反复不愈及带下、久痢不止[1]。

4 鸡冠花炭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微炒和焙令香(《太平圣惠方》)的方法[1]。

明代则沿用微炒的方法[1]。

清代有烧灰(《幼幼集成》)或烧灰存性(《串雅内编》)及炒法(《本草从新》)[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1]。

净鸡冠花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茎叶,切段[1]。

鸡冠花炭的炮制方法:取净鸡冠花段,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净火星,取出晾干[1]。

5 鸡冠花炭的性状

鸡冠花为鸡冠状不规则短段[1]。表面紫色或红色(鸡冠花),或者黄白色(白鸡冠花)[1]。种子黑色,细小,有光泽,质轻,味淡[1]。

鸡冠花炭表面焦黑色,质轻,味涩[1]。

6 鸡冠花的性味归经

鸡冠花味甘、涩,性凉[1]。归肝、大肠经[1]。

7 鸡冠花的功效与主治

鸡冠花具有收涩止血、止带、止痢的功能[1]。用于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带下,久痢不止[2]。

生鸡冠花性凉,收涩之中兼有清热作用,多用于湿热带下,湿热痢疾,湿热便血和痔血等证[1]。如治五痔肛边肿痛的淋泽鸡冠散(《卫生宝鉴》)[1]。

鸡冠花炭凉性减弱,收涩作用增强[1]。常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反复不愈及带下、久痢不止[1]。如炒白鸡冠花、棕榈炭、羌活为末服用,治下血脱肛(《永类钤方》)[1]。或本品煎酒服治赤白下痢(《濒湖集简方》)[1]。

8 鸡冠花炭的炮制作用

鸡冠花味甘、涩,性凉[1]。归肝、大肠经[1]。具有收涩止血、止带、止痢的功能[1]。生鸡冠花性凉,收涩之中兼有清热作用,多用于湿热带下,湿热痢疾,湿热便血和痔血等证[1]。如治五痔肛边肿痛的淋泽鸡冠散(《卫生宝鉴》)[1]。

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涩作用增强[1]。常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反复不愈及带下、久痢不止[1]。如炒白鸡冠花、棕榈炭、羌活为末服用,治下血脱肛(《永类钤方》)[1]。或本品煎酒服治赤白下痢(《濒湖集简方》)[1]。

9 鸡冠花炭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牡丹皮炭的炮制方法 5 牡丹皮炭的性状 6 牡丹皮的性味归经 7 牡丹皮的功效与主治 8 牡丹皮炭的炮制作用 9 牡丹皮的炮制研究 91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91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913 工艺研究 10 牡丹皮炭的贮存方法 1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丹皮炭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丹皮炭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丹皮炭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牡丹皮炭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牡丹皮炭 已经自动替换为 丹皮炭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dān pí tàn

2 英文参考

charred CORTEX MOUT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丹皮炭为牡丹皮的炮制品。牡丹皮炒炭元代已有,见《十药神书》。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1]。丹皮炭呈黑褐色,气香,味微苦而涩[1]。炒炭后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具有止血凉血作用,常用于血热出血[1]。

4 丹皮炭的炮制方法

元代有烧灰存性(《十药神书》)和“铡细用”(《卫生宝鉴》)[1]。

明代有醋制(《仁术便览》)、酒洗(《济阴纲目》)、童便浸炒(《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还有面裹煨(《外科证治全生集》)、炒焦(《吴鞠通医案》)等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1]。

净牡丹皮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1]。

丹皮炭的炮制方法:取净牡丹皮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黄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筛去碎屑[1]。

5 丹皮炭的性状

牡丹皮为中空的类圆形薄片[1]。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呈粉红色[1]。内表面淡灰**或浅棕色,常见发亮的晶点[1]。质脆,粉性[1]。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1]。

丹皮炭呈黑褐色,气香,味微苦而涩[1]。

6 牡丹皮的性味归经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1][2]。归心、肝、肾经[1][2]。

7 牡丹皮的功效与主治

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能[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2]。

生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或发疹,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肠痈,痈肿疮毒,肝火头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1]。如治温热病、身热发疹的化疹汤(《温病述要》);治阴虚发热的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及肠痈初起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1]。

丹皮炭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具有止血凉血作用,常用于血热出血[1]。如治吐血、衄血等的十灰散(《十药神书》)[1]。

8 丹皮炭的炮制作用

生牡丹皮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毒发斑或发疹,阴虚发热,无汗骨蒸,肠痈,痈肿疮毒,肝火头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1]。如治温热病、身热发疹的化疹汤(《温病述要》);治阴虚发热的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及肠痈初起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1]。

炒炭后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具有止血凉血作用,常用于血热出血[1]。如治吐血、衄血等的十灰散(《十药神书》)[1]。

9 牡丹皮的炮制研究

牡丹皮中含有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和牡丹酚新苷[1]。还含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鞣质等成分[1]。

91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丹木(丹皮根木质部)和牡丹皮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表明,丹木中所含化学成分与丹皮相似,并且细根的丹皮酚和单萜苷均较粗根为高[1]。丹木仅占全根重的10%,丹皮和全根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提取,总提取物收率相近似[1]。有人对牡丹皮在切片前软化处理中丹皮酚的损失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损失量为:水淋法<水洗法<水浸泡24小时淋润<浸泡至软[1]。干燥时阴干又比烘干损失小[1]。实验表明,各炮制品中丹皮酚的含量比生品均有下降,尤以牡丹皮炭损失最多,其丹皮酚的含量为生品的1/5~1/4,可能由于丹皮酚易挥发所致[1]。其含量顺序是生丹皮>炒丹皮>酒炒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工艺条件所炮制牡丹皮炭中丹皮酚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炮制温度的增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丹皮酚的含量逐渐降低[1]。各炮制品丹皮苷含量却比生品高约4~12倍[1]。其顺序是酒炒品>炒黄品>酒蒸品>炒焦品>炒炭品>生品[1]。丹皮炒炭后鞣质含量增加不明显,但具有强致癌作用的成分苯并(α)芘含量却大幅度下降[1]。

91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丹木与丹皮水提取液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抑制纤维蛋白酶原活性及抗纤维蛋白原作用等药理活性相同[1]。甲醇提取液对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及抗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丹木比丹皮强[1]。

913 工艺研究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牡丹皮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1]。结果表明,牡丹皮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250℃,炒制10分钟,该炮制品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升高[1]。

10 丹皮炭的贮存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乌梅炭的炮制方法 5 乌梅炭的性状 6 乌梅的性味归经 7 乌梅的功效与主治 8 乌梅炭的炮制作用 9 乌梅炭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乌梅炭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乌梅炭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乌梅炭 1 拼音

wū méi tàn

2 英文参考

charred FRUCTUS MU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乌梅炭为乌梅的炮制品。乌梅炒炭宋代已有,见《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1]。乌梅炭皮肉鼓起发泡,质较脆,表面呈焦黑色,味酸兼苦[1]。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1]。

4 乌梅炭的炮制方法

晋代有炙制、熬制(《肘后备急方》)法[1]。

唐代除沿用汉代方法外,还有蜜醋渍蒸、单蒸、熬制(《备急千金药方》)等法[1]。

宋代有制炭(《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焙(《洪氏集验方》)、炒焦(《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1]。

元代有煮法(《世医得效方》)[1]。

明代用醋煮(《普济方》)、酒浸(《保婴撮要》)、蜜拌蒸(《寿世保元》)等法[1]。

清代有麸炒(《食物本草会纂》)、盐水浸(《本草便读》)的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去核取乌梅肉、炒炭、醋蒸等[1]。

净乌梅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1]。

乌梅炭的炮制方法为: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皮肉发泡,表面呈焦黑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中华本草》)。

乌梅色黑,炒炭不易掌握颜色变化,以炒至皮肉鼓起,黏质变枯,色焦黑为宜[1]。

5 乌梅炭的性状

乌梅为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表面乌黑色,皱缩不平[1]。果肉柔软,果核坚硬,椭圆形,棕**,内含淡**种子1粒[1]。味极酸[1]。

乌梅炭皮肉鼓起发泡,质较脆,表面呈焦黑色,味酸兼苦[1]。

6 乌梅的性味归经

酸、涩,温[2]。入肝、脾、肺、大肠经[2]。

乌梅味酸、涩,性平[1][3]。归肝、脾、大肠经[1][3]。

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脾、肺、肾、胃、大肠经(《中华本草》)。

7 乌梅的功效与主治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能[1]。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3]。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中华本草》)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2]。

1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烦渴,蛔虫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遗尿,带下不止[2]。煎服:3~9g[2]。

2治牛皮癣[2]。熬膏服:每次9g,每日三次[2]。

3治疮疡胬肉,乌梅炭研末敷;鸡眼,用乌梅和盐水、米醋研烂涂敷[2]。

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1]。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1]。如治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虚久咳的一眼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蛔厥腹痛呕吐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1]。

乌梅肉的功效和适用范围与乌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强[1]。

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1]。如治下痢不能食的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用乌梅烧存性为末,醋打米糊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严氏济生方》);治小便尿血(《本草纲目》);或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治妇人血崩(《妇人良方》)[1]。

醋乌梅功用与生乌梅相似,但收敛固涩作用更强,尤其适用于肺气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1]。

8 乌梅炭的炮制作用

生乌梅长于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安蛔[1]。多用于虚热消渴,肺虚久咳,蛔厥腹痛[1]。如治消渴证,烦渴多饮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虚久咳的一眼散(《杂病源流犀烛》);治蛔厥腹痛呕吐的乌梅丸(《注解伤寒论》)[1]。

乌梅炭长于涩肠止泻,止血,常用于久泻,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1]。如治下痢不能食的乌梅丸(《杂病源流犀烛》),用乌梅烧存性为末,醋打米糊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严氏济生方》);治小便尿血(《本草纲目》);或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治妇人血崩(《妇人良方》)[1]。

9 乌梅炭的贮存方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