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法学领域的应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人工智能在法学领域的应用,第1张

人工智能在法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成法律大数据的存储工作:法律是一个需要大量阅读和记忆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没有出现之前,完成阅读与记忆的工作全部需要在图书馆或者相应网站去搜索,费时费力。而有了法律数据存储服务器,我们只需要通过输入关健信息,就可以从大数据库中提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方便很多。

二是完成法律数据分析工作:法律数据分析是建立在数据存储、数据分类管理、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的。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比如可以根据案件的数量来分析案件发生的诱因是什么,从而起到预警作者,比如在打官司的时候根据你主张的诉求和提供的证据,会为你分析出打官司的胜算在多少。

三是完成法律数据应用工作:不论是数据存储,还是数据分析最终目的都是为应用提供服务。而法律数据的应用主要是为需要法律服务的人群提供更快捷和便利的服务。比如针对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文书撰写、法律服务咨询、法律知识普及等常规的服务。针对律师提供法律法规查询、判例查询,基于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应诉方案选择,或者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律师和专家的观点。小到日程安排,大到案件分析,都可以起到作用。以至法官审判依据的法律,或者大到根据不同时间的数据分析那社会活动应该进行立法制约等,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

今天(2月23日),2021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21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影响,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9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61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9972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416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之比为24∶480∶49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392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3858美元)。

财政收支。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26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31亿元,增长141%。全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444亿元,增长116%,其中交通运输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和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658%、424%和122%。

就业和再就业。全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44万人,4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完成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26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1%。

市场价格。全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212%。12月全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3%,同比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排第27位。

二、 农业、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生产。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粮食产量678万吨,增长06%;肉类总产量85万吨,增长120%;禽蛋产量37万吨,下降60%;牛奶产量42万吨,增长393%;水产品总产量1071万吨,增长45%。全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累计达32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1家。

美丽乡村建设。全年全市新增新一轮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街道)12个、特色精品村36个,累计分别达到1个、67个和193个。新增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2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3个,累计分别达79个和29个。完成农村公厕改造1131座。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全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2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其中民营企业增长130%。分行业看,在35个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7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7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3%,股份有限公司增长55%,有限责任公司增长72%,私营企业增长158%,外商投资企业增长83%,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33%。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17273亿元,增长216%,其中出口交货值40754亿元,增长2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25638亿元,增长94%,其中利润总额17241亿元,增长102%。

图2  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前十行业增长情况(单位:%)

工业转型升级。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5030亿元,比上年增长281%;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6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43%。规模以上工业中,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3%、175%、166%、161%和161%。年末全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56家,实现增加值38762亿元,增长116%。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8家,累计达63家,占全国比重为74%,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7家,累计182家,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建筑业。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78亿元,比上年增长03%。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0%。全年全市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6062万平方米,下降136%。

城市建设。城市快速路建设稳步推进,环城南路西延(薛家路-望童路)、世纪大道快速路跨北外环段、余慈胜陆高架建成通车;新增城市快速路22公里,累计总里程达129公里。新建成绿道260公里,绿道总里程超1700公里,全市域“沿山、沿江、沿湖、沿海”的绿道格局初步成形。全年全市完成“三改”建筑面积151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115万平方米。创建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05个。

五、贸易、旅游、会展

贸易业。全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91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59亿元,增长151%。从限额以上主要商品类别看,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60%,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06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5%、41%和78%;粮油食品下降11%。年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达7333家,全年完成营业收入336098亿元,利润总额5009亿元。

电子商务。全年全市完成网络零售额28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年全市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7861亿元,其中网购保税进口122亿单、货值2586亿元。

旅游业。全年全市完成旅游总收入8388亿元,比上年增长55%。接待国内游客51511万人次,增长81%;完成国内旅游收入8378亿元,增长55%。接待入境游客48万人次,完成入境旅游收入014亿美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80家,其中五星级21家;共有4A级以上景区37处,其中5A级2处;共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7处,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

会展业。全年全市举办各类会展项目超过300个,其中举办展览54个,展览总面积95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18个。县级以上举办商务会议(论坛)超过200个,特色节庆活动19个。年度获“2020年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计划单列市)”等荣誉称号。

六、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货物贸易。全年宁波口岸完成进出口总额205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全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19261亿元,增长216%,其中出口总额76243亿元,增长190%;进口总额43018亿元,增长263%。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为305%。全年全市新增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企业5337家,累计达57366家;全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24532家。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进出口额84000亿元,增长201%,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704%。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77%。从贸易伙伴看,直接与我市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223个,其中对欧盟、美国和东盟的进出口额分别为21277亿元、20844亿元和12489亿元,分别增长245%、201%和155%。全年全市完成对“一带一路”沿线65国进出口额33306亿元,增长203%,其中对中东欧国家进出口额3927亿元,增长404%。全年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额31234亿元,占同期我市进出口总额的262%。

利用外资。全年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数564个;合同利用外资8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9%;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增长327%。第三产业新批项目492个,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增长660%。至年末,累计有6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全市投资153个项目(分支机构)。

对外合作。全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86家;备案中方投资额2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全年完成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88亿美元,增长62%。

服务贸易。全年全市完成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4019亿元,其中出口额9470亿元,进口额454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8%、379%和346%。全年承接服务外包执行额5260亿元,增长204%,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874亿元,增长252%。年末全市服务外包企业1745家,从业人员68万人。

国内合作。全年全市上缴省财政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68772万元,追加拨付凉山财政资金3200万元,安排帮扶项目193个;落实财政对口支援资金502亿元,实施援助项目72个;全年全市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67个,实到资金433亿元。

七、港口、交通、邮电

港口生产。全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22亿吨,比上年增长44%,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位,其中宁波港域完成吞吐量62亿吨,增长37%。全年宁波港域完成铁矿石吞吐量95989万吨,增长59%;煤炭吞吐量63393万吨,增长181%;原油吞吐量62753万吨,增长10%。全年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079万标箱,增长82%,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中宁波港域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373万标箱,增长86%。年末宁波舟山港共有集装箱航线287条,其中远洋干线134条,近洋支线101条,内支线20条,内贸线32条。全年宁波港域完成海铁联运1204万标箱,增长198%。

交通基础设施。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5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839公里。宁波港域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已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114个,码头前沿最大水深275米。

综合运输。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79亿吨,比上年增长95%,货物周转量43951亿吨公里,增长54%。全年完成全社会客运量07亿人次,下降46%。其中,公路客运量14270万人次,下降412%;铁路客运量46205万人次,增长140%;民航客运量9463万人次,增长55%。

公共交通体系。年末全市共有公交运营车辆9850标台,运营线路1212条。轨道交通建成投运全省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5号线一期,新增运营里程279公里,累计运营里程1823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26亿人次,增长631%。年末全市共有公共自行车42万辆,全年累计租车20269万辆次。年末全市共有出租车6111辆。

邮电业。全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末全市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3752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329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711万户。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153亿件,增长33%。

八、银行、证券、保险

银行业。年末全市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5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大型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外资银行6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9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4家。

证券业。全年全市完成证券成交总额1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额76万亿元,增长233%。年末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2454亿元,增长289%。期货代理交易量113557万手,增长134%;代理交易额76万亿元,增长346%。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2596万户,增长98%。年末全市共有1家证券公司、29家证券分公司、168家证券营业部、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期货公司、13家期货分公司和39家期货营业部。继续推进“凤凰行动”宁波计划,年内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4家,完成首发(IPO)融资871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107家。全年各类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公司债券等工具再融资9108亿元。

保险业。年末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产险机构32家、寿险机构25家、专业中介机构93家。全年全市完成保费收入3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57亿元,增长24%;人身险保费收入1994亿元,增长07%。全年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84万亿元,增长585%。全年赔付支出159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204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393亿元。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全年全市完成专利授权7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7819件。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17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919家;新认定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832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87家,累计685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8家,累计166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9家,累计40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累计13家。全年全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824项,比上年增长153%;完成技术交易额3195亿元,增长177%。

教育事业。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51所,在校学生总数1452万人。其中,在甬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学生184万人;普通高中84所,在校学生99万人;中职学校33所,在校学生61万人;初中238所,在校学生222万人;小学418所,在校学生538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全日制民办中小学(幼儿园)789所,在校(园)生25万人,占全市全日制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数的207%。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段学校100%全覆盖。

人才开发。全年全市新增就业大学生216万人,比上年增长307%;新遴选支持市级高层次人才项目309个,增长82%;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3家,累计277家。新增高技能人才82万人,累计达633万人;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累计115家;全年全市完成技能人才培训423万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建设。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38项。奉化博物馆成功创建4A级景区。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红帮裁缝制作技艺、象山竹根雕入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吕岙遗址、胡坑基遗址入选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年末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主要国有博物馆16家。

卫生事业。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786家,医院198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家,三级乙等医院11家。年末全市实有病床45万张,拥有各类专业卫生人员97万人,卫生技术人员8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34万人,注册护士35万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73张、134人、55人和57人。全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96%。

体育事业。全年全市共举办全国性以上赛事和活动22项。组队参加东京奥运会,7人参赛夺得5枚金牌,创造1个世界纪录、1个奥运会纪录和1个亚洲纪录,创造宁波参赛历史最好成绩。组队参加陕西全运会,在竞技体育项目上摘得20金、11银、11铜,共42枚奖牌,成绩居全国第4、全省第1。截至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27227个,总面积达239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25平方米。全年完成新建(改建)体育公园12个、百姓健身房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10个,足球场(含笼式)10个。全年体育**销售额达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年末全市拥有户籍人口6183万人,其中市区3112万人。全年全市出生37599人,其中男性19547人,男女性别比为108︰100。人口出生率为610‰,死亡率为697‰,自然增长率为-086‰;人口净迁入52199人,净迁移率为84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954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784%。

居民收支。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36元,比上年增长91%。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69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增长97%,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172。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78元,增长175%。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362元,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451元,增长169%。

社会保险。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112万人、4771万人、3335万人、4432万人和313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14万人和3156万人。年末全市累计发行社保卡9735万张,社保卡金融账户激活率达741%。

民生保障。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60个,床位55万张。全年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9万人,低保资金实际发放57亿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2280元/月、2070元/月两档。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217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年有48万名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89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全市26万名有康复服务需求的残疾人全部得到康复服务。年末全市特困对象集中供养2560人,集中供养率为738%。

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年发放租赁补贴25万户,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并在33个商品住房项目配建221万平方米人才安居专用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21个、建筑面积1133万平方米。筹集新改建租赁住房69万套,盘活租赁住房57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住房租赁市场试点任务。探索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并在全省率先将符合条件的一线环卫工人全部纳入住房保障。

慈善事业。全年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105亿元。市慈善总会救助支出19亿元,受益群体10587人次;历年累计支出96亿元,受益群体300万人次。全年市慈善总会各直属义工队伍累计开展活动2400多场,服务时长超28万小时,受益25万人次。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建设。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59%;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全年全市新增排污权交易90笔,交易金额24481万元;新增有偿使用674笔,金额195亿元。全年全市污水处理量78亿吨,污水处理率为99%,COD减排总量162万吨。全市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75%,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88%,与上年持平。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100%达标率。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9个。

“平安宁波”建设。2021年,宁波市成功捧回“一星平安金鼎”;截至年末,全市10个区县(市)全部迈入“金鼎”时代。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60起,死亡114人,与前两年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264%、262%。全年全市共立案查处食品安全各类违法案件4709件,其中大要案10件,罚没款3015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犯罪案件29件。全年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事纠纷978万件,调解成功976万件,成功率达998%。

注:(1)本公报所列2021年的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4)根据上级文旅部门统一部署,旅游业的统计方法和口径有调整。

(5)2021年邮政业务总量计算使用2020年不变单价。

因部分保险机构目前处于风险处置阶段,保费收入相关数据口径暂不包含这部分机构。

蓝媒联盟·宁波广电集团记者:缪靖

","force_purephv":"0","gnid":"9ffdf8c083d64caa8","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35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d336fb7d193e01cjpg","width":"486"},{"desc":"","height":"56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cd5188f8efa88ae7jpg","width":"814"},{"desc":"","height":"30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7b50d00f6a20fe4jpg","width":"640"},{"desc":"","height":"37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05ed5535dd91052jpg","width":"640"},{"desc":"","height":"40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6780984bf865a6ajpg","width":"793"},{"desc":"","height":"39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8cb5821b4562782jpg","width":"590"},{"desc":"","height":"53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b2da9393311f31f1jpg","width":"660"},{"desc":"","height":"48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3b72e58677db9cajpg","width":"641"},{"desc":"","height":"48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3b79e63c821dc17jpg","width":"674"},{"desc":"","height":"42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24a64899895148cjpg","width":"796"}]}],"original":"1","pat":"mass_adver_offline,piece_72time,art_src_1,socialc,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45581958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1397136e0417ac50881835885cf8a903","redirect":0,"rptid":"26ffa0548ec07dc2","src":"中国蓝新闻","tag":[],"title":"宁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 2021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21年中国GDP超114万亿元,在世界排名第几 - :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2021年中国GDP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一定的数据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世界GDP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球GDP数据已经出炉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 : 2005年美国GDP为1245万亿美元 2005年世界经济排名顺序为: 美国(1245万亿美元) 日本(467万亿) 德国(279万亿) 英国(219万亿) 法国(213万亿) 中国(19万亿) 意大利(171万亿) 西班牙(112万亿) 加拿大(110万亿) 韩国(7990亿) 巴西(7957亿) 俄罗斯(7720亿) 墨西哥(7580亿) 印度(7460亿) 澳大利亚(6830亿)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最近几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占世界总 : 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12,486,624 百万美元 06 年国民生产总值 13,221,685 07 年国民生产总值 13,980,000

雅玛预言~世界末日来临2021年12月22日!: 不知道楼主注意到没有,前四个“预言”说的似乎就是水、风、火、土古代人能认 从四五百年前至今,墨西哥地区的玛雅印第安人似乎一直是二等国民的地位,前几年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 : 2016年全球GDP排名前十的国家(括号内为该国GDP总量):1、美国(1803万亿美元)2、中国(11万亿美元)3、日本(438万亿美元)4、德国(336万亿美元)5、英国(286万亿美元)6、法国(242万亿美元)7、印度(209万亿美元)8、意大利(182万亿美元)9、巴西(177万亿美元)10、加拿大(155万亿美元)

2021年中国gdp总量是 - : 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国家统计局与10月19日公布我国2021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初步核算主要结果:第三季度GDP 为290964亿元,1- 3季度GDP为82313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9%和98%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 - : 2007年度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24万亿美圆日本为422万亿美圆,中国为386万亿美圆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有人知道吗 - : 12,486,624 百万美元

美国年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占世界百分之多少 - : 2007年美国总的GDP为139800亿美元,估计2008年将保持差不多的值而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9月10日发布的数据: 2007年世界GDP总量为:54,347,038百万美元 那目前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 257%

人工智能成为近期热词。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会上,张景中院士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开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

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这已经不是传说,不是遥远的想象,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课堂会发生什么变化?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时代,什么不会改变?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这篇文章也许会给你答案。

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

人类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有关人工智能的预言、讨论铺天盖地,催生众多不同的视角和声音,但有一点却是共识:未来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替代,包括翻译、律师、护士、程序员、记者、作家,以及绝大部分体力劳动……

在这份长长的“黑名单”里,教师的地位晦暗不明,是否会从人类社会的职业榜中消逝,尚未形成定论。不管怎样,人工智能与教师的相遇已经不可避免。在此前提下,一个重大问题跃然而出,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究竟会发生什么?

首要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

教师如何才能拥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这需要先洞悉人工智能将为“学校”、为“学生的学习”、为“课程与教学”等带来了什么变化,以这些变化为前提和依据,再来聚焦教师是否能够在这些变化面前有所作为,以及如何作为。

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还存在吗?

对于“学校”而言,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同样具有生存危机,它未必会“脱胎换骨”为大小不一的“学习中心”,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校这座“孤岛”会在信息技术带来的开放中,与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学校空间的利用率、学校时间的弹性化也会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在于,学校的功能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走向“精准教育”,通过“精准定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精准服务”。

例如,一位家长带着15岁的孩子来问学校:“我”的孩子想成为一个哲学家或物理学家,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学校应该告诉家长,“我”这所学校是否可以提供这样的帮助,有什么独特的环境,有什么教师,有什么课程,有什么方法(如提供大量苏格拉底式或爱因斯坦式的教学方法)等,可以帮助这个学生成为他希望的那类人?如果学校无法提供这样的“精准服务”,至少可以告诉家长,“我”有别的“精准服务”,有别的什么充足条件,有助于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如服务型、善用AI型、创意型、领袖型等。

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最根本的变化,学校不再是为未来职业做准备,而是真正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而准备。同样是“准备”,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准备是“精准准备”,与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的“精准特色”有关,这样才可能带来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学习目标上,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普遍目标。它的重点不再是习得为将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而是拥有合理的价值观、强大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根基性前提。

其次是特殊目标,它与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有关,是真正的“学以为己”。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不只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化知识体系。

在学习资源上,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来源与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与课堂。学生会使用Sri、Cortana、Alexa等人工智能寻找学习资源,也不再拘泥于制度化、固定化的“课堂时间”。

与此相关的是学习方式的改变。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便携设备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和遇到的地点,它在改变现代社会知识的性质与来源的同时,也改变了知识习得的方式,最终形成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并驾齐驱、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比翼齐飞、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交融共生的新格局。

在学习伙伴上,昔日近乎同龄的“学习共同体”成员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年龄差异会加大,来自学前教育的“混龄教育”将会逐步蔓延、延伸到不同学段的教育。例如,斯坦福大学提出开放式大学的概念,本质上是“混班制”。学生在一生当中任何六年时间里完成学业,即可拿到本科学位。

人工智能时代,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于课程与教学而言,各种课程资源和课程定制的丰富性、专业性,已无须学校和教师过多参与,课程外包或订购逐渐成为主流。课堂教学的“人工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例如,除了白板之外,未来的显示屏可能大到覆盖整面墙壁,可以操纵显示几乎任何课堂需要的内容。智能屏幕成为现代黑板,智能课桌成为现代课桌的升级版本,教师可以随时插入并控制屏幕与课桌。这些联网的平板提供了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在线资源并实现“课堂在场”。

这样的课堂,是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课堂的穿梭转换,学生在线上通过网络社群、创客空间与智能机器人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在线下集中时进行分享、交流、讨论、练习、创造等活动。

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会更加趋向“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它是介于“碎片化学习”与“学校内系统学习”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解决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而不只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系统学习。在此过程中,通过平时碎片式的“零存”,最终实现系统性的“整取”,将碎片化知识按照个人的需要逐步建构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更加精细、精准地了解学生特点、个性和需要。例如,教师运用一个软件大致可以知道哪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学生会了,什么还不会;利用英语语音分析智能软件,学生跟随软件讲一句,软件马上一点一滴地帮助教师指出学生的发音问题在哪里、怎么改?又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教师知晓哪些学生在听“我”讲话,或在走神,或在睡觉,甚至可以通过脑电图了解学生课堂上的思维走势和情感波动……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不会改变?

到此为止,已经无须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做过多描述,现在最紧迫的问题依旧是:既然如此,教师怎么办?什么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什么无法被替代?教师需要做出什么改变才可能适应这个变化,并掌握主导权,重新置于时代的潮头。

可以被替代的是那些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需要大量信息资料搜集、数据积淀和分析的事情(如把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汇聚到机器里,计算所有的可能性,找到最佳路径),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如学生的个性特质、个性需求,学生的学习难点、障碍点等)。这些事情被替代,是对教师的解放。当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的时候,何乐不为?

什么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决定教师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能,是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需要,是贯穿其中不变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回答“人工智能时代什么将发生改变”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出另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来了,什么不会改变?这个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就围绕着这些不变的东西“教书育人”。

首先,不变的是教育本身。无论是通过“学校”还是“学习中心”,或者“社区”等其他载体,人类始终需要教育,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使用始终也离不开教育。既如此,“教育在”则“学生在”,“学生在”则“教师在”。

其次,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教育是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为叶澜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变革与发展的。不论何种时代的教育,概莫能外,任何人工智能都不能改变这一真谛。

再次,不变的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不会自动发生,也不能只凭自学养成,学生的成长始终需要“教师”这样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这些角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需要承担的角色。他们是陪伴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重险滩和荆棘中前行的人,是通过赋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给予学生打破旧知识、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从而是引导、帮助学生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获得不可被替代的自主、自立、自强和自由能力的人。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三大本领,即“爱商”“数商”“信商”,才能成为依然被学生需要的人。与人类的智商、情商相呼应,“爱商”是教师最核心的情商,“数商”和“信商”是教师最重要的智商。

“爱商”与价值观、情感实践相关。这是人工智能无法给予学生的。教师首先应是仁爱之人,具备“爱的能力”。这种能力兼容了“情感之爱”与“理性之爱”。它不是有条件、有选择的“小爱”,而是无条件、一视同仁的“大爱”;不是“抽象的爱”,而是“具体的爱”;不是“模糊的爱”,而是“清晰的爱”。因此,教师能够精准把握、了解、洞察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细致入微的个性化关怀、呵护、尊重,因而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了编程、编码、算法的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度、生命的温暖和仁爱的力量,进而学会相互传递温暖和仁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