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版古书一定要印成繁体字并排成竖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为什么出版古书一定要印成繁体字并排成竖版,第1张

不是一定要印成繁体和竖排哦,现在出版的古书、史籍等,很多都是简体横排,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做成繁体竖排是一种怀古,一种文化的保留,另外就是有些影印版的图书保留了书籍原貌是繁体竖排,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阮元刻《十三经注疏》等。——上师文化传媒图书出版。

繁体字的起源: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

1950年代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

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使用,繁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

扩展资料: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字形本身的差异外,还存在词汇的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称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

简体中文里的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

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

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说法应为台湾用语、香港用语等,而非繁体用语。

—繁体字

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简化字。

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

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简体字实施之后,许多人看不懂前人的书画、古籍、以及古迹上的题字,这将造成文化断层的现象,于是提倡“识繁应简“。

也就是鼓励写简体字,但是要多认识繁体字。就好比实施白话文之后,仍然要阅读文言文。大陆很多招牌常看到繁体字,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南方航空、“宏_“电脑。大部份圣诞卡、贺年卡多为繁体字,匾额、书法繁简并存。

在北京,“中国海淀购书城“大招牌、北大的“艺专“大浮雕字,许多招牌为求美观,使用繁体字较多。不过,教科书、出版社、电视等则一律用简体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体。

作为独特的一门艺术:中国书法,在中国大陆一直没有被简化字所约束。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举世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艺术的功能不在于传递信息和记录历史,所以,没有必要用简化字的形式。事实上,草书艺术本来就是简化字。要把一个多重笔划的字,艺术的简化,再表现美的形态,这绝非易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简体中文

中国为何要废弃繁体字而整出简体字呢?

晚清民国时期普通人基本不识字,识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学习机会,学习成本也太高。因此自从民国时期起就开始搞简体字了。在建国初期的50、60年代政府曾举办了很多识字速成班、扫盲班来普及文化教育,这也反映了旧时代国人普遍低识字率的事实。

繁体字在过去大多数是用于官府公文、文人作品、经典古籍等层面,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则大多使用不同程度简化了的字,这也被成为俗体字。

除了民众识字率低下,素质较低的原因外。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激进思想,认为繁体字代表一种落后、愚昧的专制象征,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教育文化发展,因此要实现汉字的拉丁化。在这方面,鲁迅先生、胡适都是大力提倡者。正是中西文化剧烈的碰撞刺激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本国的文化传统,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白话文运动更加深入人心,繁体字显然被逐步取代。

从民国到新中国也经历了多次讨论。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随后的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陆费逵等教育文化界人士的呼吁推动了民国时期汉字简化运动的进行,也是简化从民间无意识到较大规模的一个转折。后来胡适、钱玄同等人也积极提倡,胡适曾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在胡适等人的推动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简化字的方案正式推出,但由于抗战和内战的耽搁,实质上简化字的适用范围仍很有限。

建国后在吴玉章、黎锦熙等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简化字运动蓬勃发展,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后有了一简与二简,关于汉字的简化其实也是一种大的历史趋势。当然我认为学习古代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有必要多学习了解繁体字的知识,但普通人并没必要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会书写辨认较复杂的繁体字。

总而言之繁体字的废弃与简化字的推广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大势所趋,顺应了社会经济需求与文化教育的发展。其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可以通过更正修改解决,因此网络上流传的关于人大代表提议恢复使用繁体字的说法在我看来并不可取,每个人只要有兴趣学繁体字也不难,但无必要强制要求,全面展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