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的古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汉代以前的古书有哪些,第1张

儒家

论语 [春秋 - 战国]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50年

孟子 [战国]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50年

礼记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荀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孝经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说苑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刘向著

春秋繁露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董仲舒著

韩诗外传 [西汉]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0年

大戴礼记 [东汉] 100年-200年

白虎通德论 [东汉] 79年-92年 班固著

新书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贾谊著

新序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刘向著

扬子法言 [西汉 - 新] 公元前33年-18年 扬雄著

中论 [东汉 (25年 - 220年)] 徐干著

孔子家语 [汉 (公元前206年 - 220年)]

潜夫论 [东汉] 102年-167年 王符著

论衡 [东汉] 80年 王充著

太玄经 [东汉] 公元前33年-18年 扬雄著

风俗通义 [东汉] 190年-200年

孔丛子 [东汉 - 三国 (25年 - 265年)]

申鉴 [东汉] 196年-220年

忠经 

素书 

新语 [西汉] 公元前196年

独断 [东汉 - 三国] 167年-258年

蔡中郎集 [东汉] 152年-192年

墨家 

墨子 [春秋 - 战国] 公元前490年-公元前221年

鲁胜墨辩注叙 [西晋 (265年 - 317年)] 鲁胜著

道家 

庄子 [战国] 公元前350年-公元前250年

道德经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列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鶡冠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文子

文始真经

列仙传 [西汉] 公元前50年-8年

鬻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商君书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申不害 

慎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慎到著

谏逐客书 [战国] 公元前237年 李斯著

管子 [战国 - 汉 (公元前475年 - 220年)]

名家 

公孙龙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兵家 

孙子兵法 [春秋] 公元前515年-公元前512年 孙武著

吴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吴起著

六韬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司马法 [春秋 - 战国 (公元前772年 - 公元前221年)]

尉缭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三略 [西汉] 公元前100年-9年

算书 

海岛算经 [三国] 263年

九章算术 [西汉 - 新] 公元前120年-20年

孙子算经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周髀算经 [汉] 公元前50年-100年

杂家 

淮南子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吕氏春秋 [战国] 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39年 吕不韦著

鬼谷子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尹文子 

邓析子 

史书 

史记 [西汉]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91年 司马迁著

春秋左传 [战国]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00年

逸周书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国语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晏子春秋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吴越春秋 [东汉] 50年-100年

越绝书 [东汉] 50年-70年

战国策 [战国 - 西汉] 公元前350年-公元前6年

盐铁论 [西汉] 公元前81年-9年 桓宽著

列女传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刘向著

春秋谷梁传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春秋公羊传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汉书 [新 - 东汉] 36年-111年

前汉纪 [东汉] 198年-200年

东观汉记 [东汉] 60年-160年

後汉书 [南北朝] 420年-445年

竹书纪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穆天子传 [战国] 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30年

古三坟 [汉 (公元前206年 - 220年)]

燕丹子 

西京杂记 

经典文献 

诗经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尚书 [春秋 (公元前772年 - 公元前476年)]

周易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周礼 [战国] 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00年

楚辞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仪礼 [战国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山海经 [战国 - 汉 (公元前475年 - 220年)]

焦氏易林 [汉 (公元前206年 - 220年)] 焦延寿著

京氏易传 [西汉] 公元前57年-公元前37年 京房著

诗说 

字书

说文解字 [东汉] 100年-121年 许慎著

尔雅 [秦 - 西汉 (公元前221年 - 9年)]

释名 [东汉] 190年-210年

方言 [西汉 (公元前206年 - 9年)] 杨雄著

急就篇 [西汉] 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 - 西汉 (公元前475年 - 9年)]

难经 [汉 (公元前206年 - 220年)]

伤寒论 [东汉 (25年 - 220年)]

金匮要略 [东汉] 170年-219年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曾经伐韩、攻赵、取魏国城,为秦立下了战功。其父蒙武曾为秦裨将军,与王翦一起灭楚,亦屡立战功。蒙恬少年习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秦始皇长子(?—前210)

  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始皇偏执的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就在扶苏热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图之时,始皇一旨诏书传至上郡,竟是责备他办事不利,赐其与将军蒙恬自尽。扶苏悲愤交加,便自刎。

  秦始皇统—中国后,扶苏曾多次议政,对于治国、安定天下颇有见地。秦始皇三十五年(的212),侯生、卢生等人议论皇帝,并双双逃走。秦始皇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下令御史进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阮之之咸阳”。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不同意父亲焚书坑懦的举措,多次上书谏议,劝阻秦始皇。他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皇帝明察秋毫,赶快中止错误的举动。扶苏的劝谏触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派到北方,在上郡蒙恬的大军里面锻炼。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旋即自杀于上郡军中。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这时得宠于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认为不可诛杀蒙氏兄弟。胡亥不听,杀蒙毅。又振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负成王上朝,曾断指起誓忠心为主,终于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长大,却听信谣言,周公旦被诬逃往楚国。后来成王终于反悟,杀了进谗言的人,请回了周公旦。所以《周书》上说:‘君王办事要反复考虑,’我蒙氏一家对君王忠心无二而反遭斩杀,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谋乱,内部倾轧的缘故。周成王犯了错误而能改过自新,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错可以改正,听从劝谏可以觉醒。反复考虑是圣君治国的法则。我的这些话,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备为忠谏而牺牲,希望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考虑遵从正确的治道。”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啦,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司马迁在《史记》中叹道:“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蒙恬之于秦朝的赫赫战功,之于长城的丰功伟绩,让人感叹万千。

  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汉族。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最强武将。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楚汉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刘_:公元76年-公元88年在位,明帝第五子,性情仁厚宽容,儒雅好学。在位13年,施行宽仁政策,废除明帝时的酷刑,使吏治清明,安定边陲。在文化学术方面有很大成就,与明帝同创了一个明章盛世。公元88年病逝,终年33岁,死后葬于敬陵。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

汉章帝刘_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个儿子,生母为贾贵人,因为马皇后没有儿子,贾贵人是马皇后同母异父的姐姐,加上刘_小时候就被马皇后收养,因此就以马家为外戚。

公元60年,4岁的刘_被立为太子,公元75年,明帝刘庄因病去世,刘_即皇帝位,时年19岁。章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汉朝经济、文化在这一时期大大发展。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也比较活跃,出现了王充等思想家。章帝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与汉明帝共称明章盛世。

◆外戚专权埋祸根章帝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直接导致了东汉的覆亡。东汉光武、明帝两朝,鉴于王莽篡权的教训,不允许外戚干预朝政。明帝马皇后的兄弟马廖、马防、马光,在明帝朝虽都是官员,但马廖是虎贲中郎将,马防、马光是黄门侍郎,官位都不高。而刘_一即位,就越级提拔马廖为卫尉,马防为中郎将,马光为越骑校尉。马氏兄弟升迁后趾高气扬,得意忘形,许多官员争相趋附。

刘_想为舅舅们封侯拜爵,马太后坚决不许。马太后是名将马援的女儿,自幼好读书,明事理,严于律己,是汉代名后。

公元77年,一些官僚为讨好马氏兄弟,又上书请求封马氏兄弟为侯,马太后下诏免议。刘_亲自向马太后面请,马太后和颜悦色地劝说刘_,让他考虑安顿百姓,不要再提为外戚封侯的事情,刘_俯首受教,唯唯而出。马太后让三兄弟辞去职位,以特进解职还家。

公元78年,马太后去世。

同年,刘_册立了原大司徒窦融的曾孙女为皇后,外戚窦氏的权力迅速发展起来。在后宫里,妃嫔们也展开了微妙的斗争。窦皇后虽然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没有儿子,宋贵人有个儿子叫刘庆,被立为皇太子;窦皇后设计让宫女作证诬告宋贵人姐妹作蛊害人,命小黄门蔡伦审问宋贵人姐妹,逼她们自杀,使刘_废黜了刘庆,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立为皇太子。接着,窦皇后诬陷梁贵人的父亲,让他死在狱中,使梁贵人姐妹忧郁而死,使刘肇成了自己的儿子。

朝中外戚集团也为实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开始争斗。

由于马太后的去世,马氏兄弟在宫中失去内援,往日聚集在马氏门下的官员和清客渐渐离去。章帝又十分宠爱窦皇后,窦氏借机说马氏腹诽、奢侈,使刘_下令,让马氏兄弟回自己的封地。随着马氏的没落,窦氏外戚的地位陡升起来。窦皇后的哥哥窦宪被任命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被封为黄门侍郎。窦氏兄弟出入宫禁,赏赐累积,广交宾客。第五伦上书要求刘_约束窦氏,防患于未然,刘_不予重视,置之不理,更使窦氏横行跋扈,甚至欺凌刘氏诸王、公主以及前朝皇后阴、马诸家。

窦氏的恶性膨胀,最终因窦宪以极低的价格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引起了刘_的重视。一日,刘_命窦宪同出巡游,路过沁水公主的园田。刘_故意问:公主园田今属谁家?窦宪支支吾吾,不敢正视。回到宫中,刘_痛斥窦宪:朕看你有些能力,又是皇后的亲戚,才让你办些事,你如果嚣张无法,我杀你还不容易吗?真是如同杀一只鸡!窦宪慌忙伏地请罪,窦氏的势力才有所收敛。

为了重建光武、明帝两朝约束外戚的政策,刘_调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周纡进京担任洛阳令。周纡上任就命令署吏通报京师豪强的名单,并严申禁令,声明不论谁犯法,都严惩不饶。一天黄昏,黄门侍郎窦笃出宫回家,路过止轩亭,亭长要求检验。窦笃的仆人推开亭长,亭长拔剑大喝,要求通名并解释晚上通过的原因。窦笃报名后才准放行。第二天,窦笃弹劾周纡纵吏横行,辱骂贵戚,窦皇后也在刘_面前哭诉。刘_碍于皇后情面,将周纡逮捕候审。周纡在审判时理直气壮,依法痛斥窦氏恶行,廷尉实录向刘_汇报。刘_命令将周纡释放,暂免去他的洛阳令。但因刘_对他的忠直很了解,因此不久又任命他为御史中丞。

刘_对外戚专权有所警惕,但他又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狠狠处理,最终没能削弱外戚的势力。

◆通西域,定边陲汉章帝刘_在外交上有很大的贡献,为东汉鼎盛的社会局面做了很好的铺垫。经营西域、维护丝路是明帝时期开始的,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的各国归服,朝廷在西域建立了都护府。不过,这个地方仍然不断发生战乱,局势并不是很稳定。刘_刚即位时,焉耆、龟兹、车师等联合北匈奴,攻打汉朝的军政驻地,形势一度吃紧。刘_派兵西进,解救了边疆的危机。

对于是否继续经营西域,刘_举棋不定,大臣也有争议,最终刘_听从校书郎杨终的建议,选择放弃西域,让滞留西域的班超等人回国。班超住在疏勒国,奉诏后收拾行装,准备返回。因为西域人民爱戴和尊敬他,班超也依依不舍。疏勒国的人民听说他要回国,都惶恐不安,因为班超对付匈奴有办法。疏勒都尉流泪满面,对天长叹:汉朝使节弃我而去,我国必定被匈奴所灭,与其日后死,不如今日死,魂魄还能随着汉朝使节,送他东归。

说完之后,引刀自刎。班超因王命在身,只好东行。班超到了于阗国,百姓拦道迎接,但一听说他要东归,都失声痛哭,抱着马腿,不让他离开。班超只好留下来,同时上书请求留守西域。刘_同意了班超的请求。班超在西域团结各族人民,有效地遏制了北匈奴的侵扰。西域各国除龟兹外,都愿意臣服汉朝。

公元83年,班超上书求援,征服龟兹,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意图。刘_支持班超的计划,征集吏士前往支援。平陵人徐干自告奋勇到朝中上书,愿意去西域立功,刘_任命他为假司马,徐干率领一千多人组成的远征军西去驰援班超,并和班超一起击败了反汉的疏勒都尉番辰。在西域诸国中,乌孙的势力最强大,班超请求刘_派使者慰问乌孙国王。刘_同意了班超的请求,派使臣前往乌孙慰问。乌孙国王很高兴,在公元85年派使者回访汉朝,表示友好。

在西域,由于得到了乌孙的支持,刘_很满意,他提升班超为将兵长史,授予他代表东汉政府在西域行事的权力。由于东汉政府同西域保持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乌孙的内附,班超在西域的威望大增,西域诸国都愿意接受班超的节制,这样就为以后东汉政府再次打通同西域的密切交往铺平了道路。

◆宽政疏刑,匡正经学史称刘_忠厚仁慈,轻徭薄赋,是东汉贤君。他的政令刑法都比较宽疏,但他的宽疏也不是都建立在原则之上。按制度,官员贪污要禁锢三世,就是三代人都不能做官,刘_废除了这项制度。而他对官员和贵族的赏赐,往往超过规定的限额,这就造成国家财政的困难,而这些负担最后还是转加在了百姓头上。

刘_的一些政令刑法也不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而是出于灾祥谶语之学。

公元76年,兖、豫、徐等州发生旱灾,饥民遍野。刘_一方面调集国库中的粮食紧急救援饥饿中的人民,一方面召集群臣商讨解决办法。按照当时人民的看法,水旱荒年是阴阳不调,而这又与政事有关。司徒鲍昱痛陈时弊:前些年因为楚王刘英之狱,许多人被牵连,那其中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冤枉的。那些被判了刑的人远离家乡,骨肉分离,死了灵魂也得不到安息。这就导致阴阳失调,水旱成灾。现在不如赦免这些刑徒,解除监禁,让他们回家和亲人团聚,这样也许能制造祥和之气,让上天降下甘露,解除旱情,免除百姓痛苦。

尚书陈宠也上书说:治理国家就如同调整琴瑟的弦一样,弦调得太紧会崩断,刑法太严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建议陛下应进一步宽缓刑法。

刘_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大赦天下,宽缓刑法。

因为相信谶语迷信,刘_亲自主持整顿经学。公元79年,刘_接受了杨终的建议,亲自在白虎观召集将、大夫、博士、郎官和儒士开会,叫他们在太学里研究春秋、谷梁传、尚书、诗经、易经等古籍,让各家把分歧尽量讲出来,集中各家智慧,甄别其中的异同,当然也不尽求一律,议定五经异同,最后由他来判断是非。这次会议讨论后由班固整理成书,命名为白虎通。白虎观会议以及白虎通所标榜的正经义一方面是用谶语来正经学,利用政治使谶语迷信合法化,具有和经书一样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利用官方意志来正经学,更好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因此,白虎通成为把儒学思想法典化的著作。

这本书就是传至今天的白虎通义。这部书除了古籍的研究成果外,还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对董仲舒以来儒家与神秘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刘_在历法、科学方面也有很高的建树。刘_本人在书法上就有很高的造诣,他擅长草书,据说,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书法作品被历代擅长书法者所珍爱,人们称之为章草。

 汉朝哪个太监既与皇帝交欢又跟宫女偷情

 太监娶妻,这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如唐玄宗时的太监高力士,惊于一个名叫吕言晤的刀笔吏的女儿吕国姝之美慧,就娶她为妻。唐代宗时权倾一时的太监李辅国娶元擢之女为妻,元擢因此当上了梁州刺史。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儿子王衍在继承皇位以后,曾经和一个名叫王承休的太监之妻私通,而这个太监也怂恿其妻和皇帝私通以逐宠幸,以后当了天雄军节度使。

 宦官在宫廷中的 ,也是史不绝书。例如在本书第四章第五节所述的李延年,除了作为汉武帝的男宠外,又和宫女发生性关系,这是见于正史的。《史记·佞幸列传》记载:“李延年坐法腐……与之卧起,其贵幸埒如韩嫣也。久之,寝于中人乱。”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上面这段话:李延年是中山国的人,他父母和他以及兄弟姐妹们,原来都是歌舞演员。李延年因犯法被宫刑,然后到狗监任职。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向武帝说起李延年妹妹善长舞蹈的事,武帝见到李延年的妹妹,心里很喜欢她。待到李延年妹妹被召进宫中后,又召李延年进宫,使他显贵起来。李延年善于唱歌,创作了新的歌曲,这时皇上正修造天地庙,想创作歌词配乐歌唱。李延年善于迎合皇上的心意办事,配合乐曲唱了新作的歌词。他妹妹也得到武帝的宠幸,生了男孩子。李延年佩带二千石官职的印章,称作“协声律”。他同皇上同卧同起,非常显贵,而且受宠爱,和韩嫣受到的宠幸相似。过了很长时间,李延年渐渐和宫女有 行为,出入皇宫骄傲放纵。待到他妹妹李夫人死后,皇帝对他的宠爱衰减了,于是李延年及其兄弟们被拘捕而杀死。

 不过这里似有不少问题:李延年与皇帝同卧起时,无疑地他是在扮演女人的角色;而他和宫女发生性关系时,又是在扮演男人的角色。他既已受腐刑(宫刑),怎么还有性能力?

 这个矛盾似乎不好解释,于是后人就挖空心思地为之辩解了,如徐广《史记集辞》云:“一作季弟与中人乱。”又《史记考证》更云:“《汉书》作‘久之,延年弟季与中人乱’,徐(广)一本可据,不然,下文‘诛昆弟’三字不可解。”这都是说,“与中人乱”的不是李延年。

 直到清人命正燮作《癸巳类稿》时,才纠正了这种妄改古籍、肆意曲解的恶习,并一一加以批驳。俞氏从《后汉书·栾巴传》数起,历举唐、宋、明宦者娶妻纳妾之事为例,说明认为阉人一定不能与宫女私通,完全是缺乏史识的谬见。

 古代宫廷中宦者的*行,历史上早有记载。最早的《诗经·小雅》“巷伯”篇,有“萋斐贝锦”之叹,《毛传》乃云:“是必有因也,自谓避嫌之不审也”,乃举颜叔子、鲁男子为例。《郑氏笺注》则云:“此寺人被谮在宫中不谨”。孔颖达《正义》又云:“事有嫌疑,故谗者因之而为罪。”郑玄所说的“寺人在宫中不谨”,就是说宦者在宫中和宫女有不端的性行为。

 到了汉、唐之际,这类现象更多。后汉的宦者栾巴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 复起”者。到唐时由于宦者高力士、李辅国曾奉旨娶妇,所以太监娶妻更为流行。

 《洛阳伽蓝记》卷一节引萧忻语云:“高轩升斗者,尽是阉官之嫠(寡)妇,胡马鸣珂者,莫非黄门(宦者)之养息也。”宦者寡妇多,女人亦多。《后汉书·宦者列传》云:“嫱嫒侍儿,充备绮室”。《后汉书·刘瑜传》又云:“常侍黄门亦广妻娶”。

 在古人的笔记小说中,对这种情况也有反映,如《平妖传》雷太监娶胡媚儿,又如《纪录汇编》卷一八八、田艺术《留青日札摘》、谈迁《枣林杂俎》、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赵翼《陔余丛考》等都可参阅。

 

 为什么有些宦者还有 ,还能“人道”,原因是复杂的:一是 得不彻底,即所谓“净身未净”。二是有的宦者显贵后,想方设法使“ 复起”,虽然此法具体如何今人已不了解了。三是虽不能行房事,但用其它方法代替。四是装装样子,如《后汉书·周策传》云:“竖宦之人,亦复虚有形势,威逼良家,取女闭之”,不过是“虚有形势”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许多宦官虽然失去了性功能,但本能的 求心理仍然存在,“跛者不忘其行,哑者不忘其言,聋者偏欲听声,盲者偏欲窥光”,同理,阉人可能偏思情欲,从而宣*。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2013年4月14日,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根据研究,“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此次研究发现,中国的王、李、张三姓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三姓人群约占中国总人口的21%。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王姓成中国第一大姓。

发展史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朝中,周王所封建的 百家姓 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