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资源转化利用不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中医药古籍资源转化利用不高,第1张

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存在不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传统观念和教育体系: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在传统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利用的缺乏。

2、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古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现代医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古籍研究的培养相对较少。

3、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化还相对不完善,这也限制了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中医药古籍的应用往往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和转化。然而,对于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市场需求的培育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的教育力度,培养更多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6、推动研究和创新:加强中医药古籍的科学研究,建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创新和转化。

7、促进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满足市场需求。

8、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 名称职能馆长全面主持本馆日常工作。办公地点位于前栋二楼东。书记全面主持本馆党建、工会工作。办公地点位于前栋二楼东。副馆长协助馆长、书记工作。 办公地点位于前栋二楼东。办公室负责行政管理及业务协调,包括文秘、财务、总务、后勤、设备、保卫、对外联系、宣传、勤工俭学事务管理等。办公地点位于前栋二楼东。采编部主要负责中文书刊、数据库、电子文献的采访、订购、分编、加工; 新书分配;书目数据质量控制,以及书目数据库管理编目数据和馆藏信息; 书目建库工作;全馆新书入藏、馆藏统计、财产注销; 学院资料室自购图书的报帐与统计; 典藏目录和典藏数据库的组织管理。办公地点位于后栋一楼西。流通借阅部组织管理图书及新书的验收、入库工作; 提供书借还、馆藏检索等服务 期刊阅览部负责阅览室的日常接待服务及组织管理; 新杂志的验收、登到工作; 阅览室文献资源开发、书目宣传、检索服务;期刊下架整理、送出装订工作; 馆藏杂志、报刊的异动和复审剔除; 参考咨询及导读工作。办公地点位于后栋四楼东。馆网咨询部主要负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管理; 电子资源数据库的采购与维护工作; 门禁系统的更新与维护工作;图书馆网络建设与规划;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电子阅览室、自习室管理、维护;《文检课》的教学、新生入学教育及图书证办理。办公地点位于后栋2楼东。湖湘中医药文化研究室主要负责中医文献整理工作和湖湘文化研究。医药版本及古籍阅览部主要负责馆藏古籍管理和利用;馆藏医学图书版本管理和利用;馆藏书复审剔除。办公地点位于后栋三楼东。(表格资料来源于: )

中医古籍出版社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国家级医药项目的出版工作。主要出版中医古籍珍本、现代中医药系列图书、医学院校教材等。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著作的出版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医古籍出版社始终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一流的出版精神,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的精品意识,出好每一本书。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不是什么几本院校,是属于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举行五十周年院庆时,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中心任务。   该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于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6家医疗机构,3家教育单位,2家分院,5家学术、出版单位,3家挂靠单位;有职工58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工作以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基础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资源保护、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及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院办产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办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医药技术开发公司成立,成为我院兴办产业的标志。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院办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医药贸易等方面积极开拓,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人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产业的兴办、发展和壮大,不同程度地支持了我院科研、医疗、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院科研成果市场化,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院于1990年12月成立经济管理处;2001年10月,更名为产业管理处,主管院直属产业工作。现在,我院把产业发展提高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院办产业将成为我院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柱。我院出台各项政策规范产业单位管理,逐步加强对产业的扶植与支持,为产业创造科学、有序、快速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院办产业加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即将问世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持编纂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项目近日完成,并将于2006年初出版发行。

书目类书籍,是科学研究乃至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工具书。尤其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自战国以来世代相传积累至今约有万余种,编著全面涵括中医古籍的书目,有利于中医各领域的研究活动。然而,自明代殷仲春编撰《医藏书目》后,未见再有大型中医专科书目的编纂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中医研究院,于1958年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主编了第一部《中医联合图书目录》,收录了全国59个图书馆和两位私人藏书家收藏的中医图书7661种。可惜当时受条件所限,此书未能正式出版。1979年后,又着手进行全国中医文献资源调查,重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经过10年的努力,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此书收录了全国三大系统113家大型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2124种,是迄今为止记载全国中医古籍及民国年间出版物收藏分布情况最系统、最全面的文献检索工具书,在国内外中医界和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国力的增强,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蓬勃兴旺。藏书单位对古籍的收集、整理、保存与应用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现代化手段被大规模引进,地区性的古籍目录和书目数据库不断涌现。鉴于这种情况,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感到经过短暂的20余年,中医古籍资源的收藏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世纪80年代的调研结果,尽管在资源分布的格局框架上变化不大,但一些新的有潜质有特色的藏书单位的发现,预示了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工作有了一个更加广阔深邃的操作空间,为再次进行更为广泛的中医古籍资源调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医古籍存世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力求在91版《联目》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编写一部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现存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专科书目,以适应新形势下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需要。

目前已经编纂完成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151个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000多种,其中古籍新增品种达1000多种。其收录重点是1911年以前历代刊行的中医古籍,及其这些古籍在民国期间的重刻本、影印本、复制本。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些书并未见于历代书目,有些则已被列入亡佚书目录中,此次被发掘收录,实为一大收获。如宋·杨介所撰《存真图》,已被文献辞典列为亡佚类,现已发现该书的清抄绘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又如明·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一书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珍品,堪称国宝级文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除了古籍新品种的发掘外,还涌现出大量的古籍新版本,不仅给过去认定为孤本的书摘掉了孤本的帽子,甚至为在国内原以为失传的书填补了空白。同时,鉴于91版《联目》中收录的1911至1949年间出版的近代中医药著作,其文献价值、保存价值现在已不亚于一般的古籍,为系统反映民国期间中医图书的出版状况和当前收藏分布情况,以便学术界使用,因此该书亦予以保留。为了吸纳中医文献学、目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著录不准确的书目数据进行准确的订正,他们邀请了多年从事专科文献研究的学者、专家担纲各学科的分类主编,使其在文献调研、目录学研究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充分发挥,订正了91版《联目》在学科的划分、著作人的判断、成书年的确认、版本源流的梳理等方面存在的错讹不足之处,保证了《总目》的编纂质量及学术水平。

《总目》的参加馆达到151个,较91版《联目》新增了38个,其中有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5个,中医专业图书馆5个,省市公共图书馆19个,少数民族地区(巴彦淖尔盟)图书馆1个,藏书楼1家,出版单位图书馆1家。新参加馆的成分变化,突破了原有三大系统图书馆的格局,增强了参加馆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也显示着中医古籍资源蕴藏的潜力是巨大的,范围是宽广的,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掘。

 家门口看上好中医,不再是大城市才有的待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超过26万个;目前,我国98%以上的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近90%的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国办不久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建设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在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做强龙头中医医院、做优骨干中医医院、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4个方面具体措施。

 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要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规划》提出,持续加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名医堂工程,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

增强传承创新发展能力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的重要知识载体,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创新的源头、底气和信心。

 《规划》提出,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提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整合优化中医药科技资源,构建“国家—行业—地方”三级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据了解,近年来,中医药标准化快速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已发布中医药国家标准72项、行业标准9项(406个病种)、团体标准1919项,ISO/TC249中方主导发布标准54项。

 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持续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提升中医药标准质量。

以满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治未病是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提倡“预防为先”,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如何彰显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规划》从提升疾病预防能力、增强疾病治疗能力、强化特色康复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