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哪些古籍是用繁体字书写的
应该说,中国几乎所有的古籍都是用传统汉字书写的(元代以后有些书刻印时出现不少简体字)。繁体字的概念是针对简化字而言的。而在1956年汉字简化之前,无所谓繁体字。一般只有正体和异体、俗体,通用与非通用之分。
把繁体字转换为现在简化字。
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当中,为方便阅读,出版单位往往采用简体排印的方式,即把繁体字版本整理转换为现代简化字版本出版。然而此项转换工作,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争议。本文就该不该转换,如何转换,转换之益与弊等几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在诸多学科中,没有哪个学科比中医学更加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献有上亿册,其中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仅200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就收录了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达13455种,尚不包括民间的手抄本、中医诊籍等,且经挖掘古代文献还在不断增多。
经国家整理发掘,使得一部分重要典籍按照现行简体字重新校勘出版,虽然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的普及和继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医古籍经简体处理后,不能准确表达含义。如五脏的“脏”,繁体应为“脏”或“藏”(有藏精气的含义,四声),与繁体的“脏”(肮脏之意,一声)简化之后字形相同,很容易造成歧义;再如头发的“发”和发展的“发”,二者简体字都是“发”,在简体版本《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这段话中有两个“发”,字同意不同,前者是说机的微妙,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是不允许的,后者是说没有掌握针刺的要领,即便下针也是无法激发经气针感,发出疗效的。这些差别在繁体版本中一目了然,在简体本中则十分难解了。另外,简化校勘的古籍相较于整个中医文献总量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
简化的概念自古就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简化过的字就保留下来了,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字。现在人们所说的简化字,是指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推行的简化字。你说的古籍中有的繁体字没有简化,主要是为了保持古籍的原有特色,方便读者理解原文本意。因为有些字简化之后失去了原来结构,无法理解其本意,不利于文言文学习。例如:“发”就有“发”、“发”之分,用繁体,就能很容易分辨词义。
繁体字在国外是被称为繁体中文,或者是传统中文。它是在没有简单化文字之前所用文字。
随着时代变迁,文字和文化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复杂繁琐文字,被人们开始简单化,才有了现在简化文字。
繁体字经历过两千年以上历史,从小篆,大篆,楷书,隶书,草书,甲骨文,异体字,各族自己文字,到现在简化文字,繁体字有属于自己文化。
繁体字现在在我国各地华人地区依然在被使用,是他们从小接触文字,所以是不会被遗忘。
例如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华侨等都有在使用繁体字文化,不会被人们逐渐遗忘。
繁体字起源是从小篆开始,到西汉时期,官家规定字体是与我们现在接触到繁体字有点不同。
直到秦朝出现在东汉很盛行隶书,才是与我们现在接触繁体字相通一些。
逐渐随着时代更迭,每个朝代负责编写文字文化官员,根据当时皇帝命令改编规范文字。
然后百姓之间是使用简单化一些文字,毕竟当时百姓没有能力去普及知识,能学习识字人少太多。
所以在百姓之间就开始流传属于自己能认识简单化文字。
这样一来在士大夫之上官方家属就用繁体字文化,百姓之间用简单化文字,用这个方式来区别身份地位。
根据历史记载在秦朝之后每个朝代用之玉玺是用篆体,还有各级官员身份印证,也是用篆体。
而简化文字是在我国1956年开始,针对一些复杂繁琐文字进行改造,形成简化文字。
当时国家觉得繁体字进行简单化原则,是应‘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
毕竟随着时代不同,文化自然也会更新不同。那么有许多事也要改变。
可是我国仍有不少地区和个人喜欢,也习惯用繁体字,所以是不会被遗忘。
简化字是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汉字简化而产生的字体。由此亦产生了繁体字的对称,意指该字在简化前的写法。同一汉字,简化字比繁体字笔画为少。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为规范汉字的一种。不过,传统汉字中也有很多汉字并没有被简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汉字叫作传承字,既不属于繁体字,也不属于简化字。
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
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6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
1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中共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
2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
3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4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5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6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7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8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9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10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11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正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于正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正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12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13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
14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
常的繁体字:常。
常的拼音:cháng,注音:ㄔㄤ_,笔顺:竖、点、撇、点、横撇、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竖,部首:巾,笔画数:11,字体结构:上下结构,繁简对应:常,五笔:IPKH。
详细解释
1、本义:旗。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2、裙子。
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逸周书》
常,下裙也。——《说文》。朱骏声曰:“常裳二字,经传截然分开,并不通借。”
3、规则,规律。
陈常于时夏。——《诗·周颂·思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封建社会宣扬的所谓恒久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即伦常、纲常。
如:常伦(伦常);三纲五常。
5、量词。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酋予常有四尺。——《考工记》
6、恒久;长久不变。
日月以为常。——《国语·越语》
圣人无常师。——唐·韩愈《师说》
7、一般;普通;正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唐·韩愈《杂说》
8、一定。
如:常刑(一定的刑罚);常序(一定的次序)。
9、经常,常常。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韩愈《杂说》
10、通“尝”,曾经。
主父常游于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常”字的繁体字是:常,是它本身。
拼音:cháng
部首:(传统归巾部)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五笔:IPKH
仓颉:FBRLB
郑码:KOJL
笔顺:丨丶ノ丶フ丨フ一丨フ丨
四角号码:90227
释义:
1一般;普通;平常:~人。~识。~态。
2不变的;固定的:~数。冬夏~青。
3时常;常常:~来~往。我们~见面。
4指伦常:三纲五~。
5姓。
扩展资料相关组词:平常 、五常 、经常 、常常 、日常 、常识 、正常 、往常 、非常 、时常 、常客 、常年 、寻常 、异常
1经常[jīng cháng]
属性词。平常;日常:~费用。积肥是农业生产中的~工作。
2常常[cháng cháng]
(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他工作积极,~受到表扬。
3日常[rì cháng]
属性词。属于平时的:~生活。~工作。~用品。
4常识[cháng shí]
一般的、普通的知识(对于专门知识而言)。
5正常[zhèng cháng]
符合一般规律或情况:精神~。生活~。~进行。
6往常[wǎng cháng]
过去的一般的日子:今天因为有事,所以比~回来得晚。
7时常[shí cháng]
常常;经常:~发生。~受到表扬。
本文2023-08-05 15:36: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