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第1张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

本篇共收录了415册古代影印珍版资料,可以说是目前网络上最全的古代天文、历法大合集资料,收集这篇四百多册的资料非常不容易

过程不必细说,也收集整理了这类古代影印版的天文书籍很多年了,目前整理的这些可以说是我能搜到的最全的天文历法类最多最全的书了

部分内容截图:

目录

│ 《清史天文志》稿本01pdf

│ 《清史天文志》稿本02pdf

│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pdf

│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pdf

│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pdf

│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pdf

│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pdf

│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pdf

│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pdf

│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pdf

│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pdf

│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pdf

│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pdf

│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pdf

│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pdf

│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pdf

│ 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pdf

│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pdf

│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pdf

│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pdf

│ 恒星星座书苏菲pdf

│ 授时历议pdf

│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pdf

│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pdf

│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pdf

│ 晋书·律历志pdf

│ 步天歌(影印版)pdf

│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pdf

│ 玉烛宝典pdf

│ 甘石星经pdf

│ 目录树bat

│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pdf

│ 观象玩占pdf

│ 通雅·天文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上)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下)pdf

│ 隋书·律历志pdf

├─七政推步 (明)贝琳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一-卷二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三-卷四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五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六-卷七pdf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一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七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三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二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五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八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六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四pdf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一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三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二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五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六pdf

│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四pdf

2000多年前,怎么知道月亮不发光?古人对月亮的认知超乎想象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破旧的书柜,柜子里有诸如《汤头歌》、《康熙字典》零散的散页,以及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我很喜欢读书,虽然这些书或者被老鼠咬了,或者一翻就会有碎纸掉下来,放学以后没事儿的时候,还是喜欢去翻一翻。

古籍和真实的历史,常常让我们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读这些书,有两个事情特别令我惊奇,一个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里面居然讲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普及的暖气,以及暖气的原理等等。还有一个则是《康熙字典》月部,对于月亮的记载,“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

这段话的意思,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就能看懂。简单来说就是,月亮不发光,太阳照了之后才生出光来,照一半是弦月,照全了,就是望月(满月)。

开始的时候,我还想着原来在康熙年间,人们就已经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了,真了不起。等后来再大一点,学到历史课本,才知道这样的记载是在《左传》里,而《左传》则是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一本重要的历史书。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可能就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

虽然,这段文字,是唐朝儒学经学方面非常厉害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对《左传》的注解和梳理。而且,早在《易经》的小畜卦里,就有“月几望”的说法了。显然,孔颖达的注解和梳理,并非自己的独创,而是来源于更多的先秦古籍。那么,在古籍的记载中,人们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月亮不发光的?又是如何确认的?

先秦古籍中对于月光的相关解释,彰显古人智慧

我们都知道,《周髀算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数学专著,同时也是伟大的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大约公元前1世纪,书中的部分内容,比如第一部分的商高问答,甚至可能作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

《周髀算经》这本书,在唐朝的时候,曾经作为国子监的算数教材来使用,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此书曾经起到过的重要知识传播意义和作用。

《周髀算经》中,对于月光的论述

我们小时候学的勾股定理,同样也是来自这本书。书中推衍的四分历,一年有365天又四分之一,应该说在历法上至今适用,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周髀算经》中,还有寒暑五带的知识,说北极夏天仍然有冰,在中衡地区冬天有不死之草。

读这本书,不得不赞叹我国早在先秦时期的各种成就,可谓非常了不起。这些论述,与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相差无几的,而且这些论述显然并非偶然与巧合,而是源自古人的知识积累与观测。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这本下卷的开头,对于月光的描述:

日者,阳之精,譬犹火光。月者,阴之精,譬犹水光。月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月禀日光而成形兆,故云日兆月也,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大意是说,日光如火,月光如水,月亮上面有景致(影子),因此月亮的光源自太阳光的反射,冲着太阳的一面是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暗的,太阳光的照射产生了月光,成为明月。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人们通过对月亮的观测,“月含景”,对着太阳的一面是亮的,已经确认了月光的来源是太阳。这样的论述简洁有力,寥寥数笔,就将这件事论述得非常清楚。而且,这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也许人们已经有了月光来自太阳光的认知也说不好。

而且,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月光是反射太阳光),到东汉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解释了月食产生的原因。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天地如何起源,月亮为何圆缺,昼夜怎样形成等大量问题;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努力设法解释昼夜、四季、天体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的成因,对日月不均匀运动也曾以感召向背的理由给予解释;后代学者对气的讨论,右旋,左旋的争论,地游和地转的设想,天地起源和衰亡的思辨等等,都反映了探求原理的思想。尽管他们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不能因为不成功而否定他们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这引起了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

《春秋》中关于哈雷彗星的描述

中国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24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司,从事观象授时。那时一年分为366天,分为四季,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阴、阳历)的基本内容。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天文学已经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中,记录了37次日衰,现已证明其中有32次是可靠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象记录。当时还有天琴座流星的最早记载,也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天文学的专门著作,齐国的甘公(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石申著有《天文》八卷。

和春秋时期天文学相联系的是历法,到春秋后期,采用的历法是一年为365日,19年7闰,这种历法叫古四分历。古四分历比真正的年长度每年多11分钟。欧洲古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即比中国晚500年的时候才知道采用古四分历。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春秋战国时期,还逐步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平均15天设置一个节气,这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识大量出现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的一种,叫做“视”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 天官书》和《淮南子 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西汉的《周髀算经》,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

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的地理学资料 介绍国内地理资源,地理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书籍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当时丰富的天文学记载资料

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历法 回归年的精密计算为世界第一

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游记》,除了很详细的地理知识外,还包含各地的风土人情

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近代史中国认识世界的著作 全方位介绍各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状况。

此外,《二十四史》中有十几卷介绍天文地理的著作。

这些年我个人共收集了415册古代天文历法资料,目前整理的这些可以说是我能搜到的最全的天文历法类最多最全的书了,可以说是目前网络上最全的古代天文、历法大合集资料,

然而说到古代天文书籍不得不说   古籍阁   可供参考的天文类藏书,是我见过最多最全的古代天文书籍库,有兴趣不妨看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古代天文书籍推荐目录如下:

《步天歌(影印版)》《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嚣嚣子历镜 (清)》

《四时气候集解明》《回回历法释例 (明)》

《民历铺注解惑》《玉烛宝典》《甘石星经》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隋书·律历志》

《唐月令注全一册》《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

《大统历注》《天文略》《晋书·律历志》

《宣西通 (清)》《恒星星座书》《授时历议》《推春秋日食法 (清)》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春秋日食辨正(清)》《乙巳占 (唐)》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历象本要 (清)》《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古周髀算经 (汉)》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宋)》《七政推步 (明)》

《地球图说  (法)》《观象玩占》《通雅·天文》

《三才实义天集 (清)》《全史日至源流 (清)》

《历算全书 (清) 》   《周髀算经 (汉)》

《六经天文编 (宋) 》   《历代长术辑要 (清)》  《历学假如 (清)黄宗义 姜希辙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