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神农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神农简介,第1张

神农,又称炎帝、农皇,姓姜,名魁。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是距今约4700年原始农业社会的首领,在位一百二十年。与传说人物燧人、伏羲合称“三皇”。《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后世有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之传说。神农历来被视为药物的发现者和使用者,尊奉为中国医药学之创始者。正因为如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生活十分艰苦,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瘟疫和伤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人们凭借着生存下去的本能,和无尽的智慧,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在这场斗争中,草药的发现对于挽救人们的生命和治疗伤痛和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神农氏是一位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人,他见到人们被疾病和伤痛折磨著,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定决心去寻找可以治病救命的药物。他顶烈日、冒酷暑地在山野之间采集各种草木的花、实、根、叶,细心的观察形状,仔细的品尝味道,并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使人呕吐、腹泻,也有的让人精力倍增,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当。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的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终于有一天,他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味和功用,把它们带给了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从此,人类的生命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护。这便是神农氏,他还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详见百科词条:神农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2:35:09 共86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肯定有的,因为《齐民要术》不单单是一本古书,里面记载很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加上《齐民要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地位就越来越重要,所以现代农业经常要借鉴《齐民要术》。毕竟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又是综合性的农业全书。

一、《齐民要术》的重要性

《齐民要术》是关于农业方面的书籍,也是古人整理农学方面的巨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齐民要术》里面的内容是非常实际了,就算是放在现在,书里面的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作为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农学研究方法深受传统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其采用的“采捃经传”和“验之行事”的农学研究方法同儒家的经学方法———既崇尚经典又重视实际考证的儒家经学传统是一致的。

二、《齐民要术》存在意义

虽然《齐民要术》要古人写出来关于农业方面的巨著,就有同学担心,《齐民要术》还有必要研究吗?都已经作古的东西,其实《齐民要术》对于现代农业方面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不要以为我们现在都是高科技,就用不到古书了。

古人花那么大力气写出来这本书,无非就是为了后世人少点在农业方面走弯路,要是我们一味否定《齐民要术》,那是非常不行的。要知道种田也是需要经验的,所以现在农业很多方法和理论都是借鉴《齐民要术》。

后稷。

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父帝喾,母姜嫄(“帝喾有四妃,元妃姜嫄生后稷,同母弟曰台玺”)。《山海经》:帝俊生后稷,按照诗经记载为上帝之子。

后稷少年时,被父母所弃,但却有神异一路保护,《诗经大雅生民》描述后稷是踏着上帝脚印生存出来的,后被唐尧提携为相(晋语辰以成善后稷是相)。

唐尧封后稷与有邰(古籍有三种说法:一说虞舜封后稷有邰,一说成汤封后稷有邰),曾在尧舜时代为相,是第一个建立国库粮食储备和畎亩之法,放粮救饥,(一说后稷周弃是始作解梦)赐给老百姓种子,教民耕种,被认为是上古时代功德最大的三公之一,拯救民众免受饥荒灭种。

扩展资料:

上古西方周民族所奉祀的祖神和农神名叫“弃”。弃又命名为“后稷”。稷,即粢,俗称“粟”。周人的农业生产是从种植稷开始的,稷是百谷中最重要的一种农作物。汉蔡邕《独断》云:“周弃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长也,因以稷名其神也。”

周人祭祀的农神叫“稷神”。在我国古代的典籍和绘图中,许多神是人和动物的结合体,如创世神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道家天神西王母是豹尾虎齿人身,人和植物结为一体的神祇比较罕见。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有幅岩画:大地上生长呈辐射状的农作物,上面是生有双目似有嘴鼻的人面像,也有只有双目而无脸的轮廓的,但都有一根直线和下面农作物相连接,人面像俨然成了农作物结出的果实。有专家把这幅岩画称为“稷神崇拜图”。

那炯炯有神的双眼,成了活生生的植物之神,这直观生动的形象说明“后稷”的命名是对农作物稷崇拜的结果。

-后稷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上农学史上最早的著作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这本书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的一些经验以及农作物如何加工储存?详细的介绍了气候季节和不同土壤,以及不同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概述了农林牧渔等各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本书共十篇,92卷,书中引用的古籍近200种。齐民要术也是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一本综合著作。为了许多可行的经营方式,能够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的增加。

齐民要术成熟的时间是北魏时期,北魏之前中国处于长期分割的局面,100多年之后拓跋氏统一了北方地区,建立了北魏政权,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促进了农业的生产。贾思勰年轻的时候正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高峰时期,朝廷以农为主,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也给贾思勰成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贾思勰做官的时候,曾经到过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他非常注重农业的生产,曾经亲自参与实践,躬耕于田野,向经验丰富的农民学习。曾经养殖过畜牧,种植过粮食,进行过各种实验,吸收劳动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宝贵经验。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以及自己的实践经验,系统的整理概括总结了齐民要术这本著作。

贾思勰,山东人,出生在一个务农的书香世家。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是却有很多书,这也为他写齐民要术这本书打下了基础。成年之后,他就走向仕途,学习经验之后返回故乡,开始进行农牧业的生产,最后总结成书。这本书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们农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成就。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后,一说为533年至44之间。《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书前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外,书前的“自序”、“杂说” 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中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重要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成书背景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北魏之前,中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根据2016年1月该馆官网显示,中国农业博物馆保存有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其中文物2万余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余册。

石器:收藏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文物约200余件。

陶器:陶器有彩陶、素陶、元黑陶、彩绘陶、单色釉陶、复彩釉陶、唐三彩等几大类,其中除彩陶以外,其他类型以明器居多。

青铜器:青铜器大约100余件,包括兵器、生活用具或礼器。

铁制农具:铁制农具300余件,以出土的辽金时代中国北方铁器为主。

农画:农业宣传画2000多幅,包括著名画家如金梅生、韩美林、戈湘岚、刘文西等的获奖作品和代表作。

传统农具:传统农具5000余件,范围覆盖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区。

自然标本:自然标本主要包括珍稀动物标本、珍贵植物标本和全国土壤标本三大类,其中珍贵自然标本3000余件。

文献:馆藏文献近7万册,其中珍品特藏近3万册。

(有关各类藏品的具体介绍,可参阅:藏品分类 )

现存最古老的农政历法类典籍是《夏小正》。

《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物候学著作。

《夏小正》因为原稿散佚与成形的问题,成稿年代争论很大。相传夏禹曾“颁夏时于邦国”,据记载表明,《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因为春秋时代的杞国在使用它。夏纬英、范楚玉认为《夏小正》是春秋以前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时的杞人整理记录而成的,经文成书年代可能是商代或商周之际。

一、古代历法: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

2商朝时,改进了“殷历”。殷历采用的干支纪日发,是世界上沿用至今、历史最长的纪日方法。

3秦汉以后,我国历法越来越精确。

4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二、我国古代农书:

我国古代成就卓越的四大农书。

分别是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我国的古人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哪些古代典籍至今仍对我国部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古代都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中国十大古代著名典籍,一起了解下吧。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文化典籍

1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这个由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和解缙主持编撰而成,全书共22877卷,约37亿字的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编撰队伍累计多达3000多人,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最终因惨遭浩劫使得目前仅存800余卷。

2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这本由清高宗乾隆帝主持编修而成的大型丛书,是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写而成的大型丛书,是覆盖了文、史、理、工、农、医等个门类学科的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并手抄有7部,乾隆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这部由北宋科学家沈恬于1031至1095年撰写而成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是有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美誉,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各个门类学科,在世界范围中有着极大影响的典籍。

4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这本共三卷十八篇的著作,是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创作于1637年的世界上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收录有农业、手工业、机械、陶瓷、采煤等生产技术的中国古代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有着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美誉。

5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这本由贾思邈创作于北魏末年的综合性农学著作,是共10卷92篇,系统总结了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治荒、黄河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的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有着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的美誉。

6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这本由徐光启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是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总结了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的大型纯技术性农书,书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有用植物的栽培方法,至今也是农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7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这本由张苍和耿寿昌增补和整理于公元一世纪的数学专注,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了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数学成就的数学专注,其中首次阐述了世界数学史上的负数及加减运算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8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这部共52卷的本草著作,是由李时珍撰写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里流年,是集几千年的食物、药材的种植、收采、调制和一样供销于一体,内部设计饮食烹饪学、食物养疗学、医药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世界科技史上最宏大的中医百科全书。

9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由孙思邈撰写在唐朝永徽三年的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共计30篇的综合性临床医著,有着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的美誉,并对后世的中医疗法,乃至国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史记

史记最早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从上古传说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二十四史之首,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这部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的史记,对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影响较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