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中管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中管简介,第1张

中管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穴。出《备急千金要方》、《脉经》。

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 CV12,RN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中管(《备急千金要方》)、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详见百科词条:中管 [ 最后修订于2017/2/20 10:09:57 共438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类中风·寒中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43 治疗 5 邪在脾胃而见里寒的病证·寒中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 53 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寒中的穴位 2 治疗寒中的方剂 3 治疗寒中的中成药 4 寒中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寒中 1 拼音

hán zhōng

2 英文参考

cold parapoplex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寒中:1类中风;2邪在脾胃而见里寒的病证。

4 类中风·寒中

寒中(cold parapoplexy[1])为病证名[2]。又称中寒[2][1]。是指暴中寒邪,以突然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栗,猝然眩晕,身体无汗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1]。类中风之一[2]。

41 病因病机

由于暴中寒邪所致[2]。

42 症状

《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

43 治疗

治宜温里散寒[2]。用姜附汤或附子麻黄汤加减[2]。重证先用苏合香丸以开其闭[2]。

5 邪在脾胃而见里寒的病证·寒中

寒中指邪在脾胃而见里寒的病证[2]。见《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及《内外伤辨惑论》等。

51 病因病机

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传变而成[2]。

52 症状

症见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2]。

53 治疗

治以温中散寒为主[2]。用沉香温胃丸加减[2]。

6

长期劳累、工作过于忙碌、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若遭受风邪侵袭,脸部经脉气血容易阻滞,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作。

一如往常,蔡先生在起床后,揉一揉惺忪的双眼,走进厕所,随意地瞥见镜内的倦容,打了一个哈欠后,感觉不大对劲,但也说不出哪里怪怪的。等刷完牙,含水漱口,水竟然从左侧嘴角流了出来,他连忙在镜子前挤眉弄眼一番,完了,左眼闭不起来,嘴巴歪向右边,赶紧呼喊太太:「我好像中风了!」

紧急去医院求诊,神经科医师听完蔡先生的叙述,请他配合指令做几个脸部表情,诊断是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开立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并帮他排定颜面神经传导检查。

吃了几天药,左脸歪斜的情况似乎没有起色,蔡先生心里开始慌了,向朋友诉苦,朋友以自身亲友的例子,建议他可以接受复健、针灸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那一天,他来到我的门诊,听了他的陈述,我观察了一下他的表情动作,就知道他为何而来。在针灸科门诊,这一类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的病人很常见,正准备要说明时,他紧张地问:「医师,我的脸,是不是中风造成的?」

我解释了颜面神经的来龙去脉,当脸部发生一侧肌肉无力或脸颊不对称,要考虑是颜面神经的问题。颜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可控制脸部肌肉动作、调控唾液腺和泪腺分泌、传递舌头前三分之二部分的味觉。最常见的贝尔氏麻痹(Bell's palsy),是一种急性、周边性、原因不明的颜面神经麻痹。每年大约每万人有1~3个案例,临床症状多是单侧脸部的眉毛下垂、眼睛闭合困难、法令纹变浅或消失、向上看时患侧前额无皱纹、患侧嘴角往另一侧歪斜、患侧口角渗漏口水等。

蔡先生追问:「我父亲中风的时候,脸也歪了,我的脸真的不是中风造成的吗?」

(示意图,非文中个案。来源:shutterstock) 面瘫古名「中风」 和现代的脑中风不完全一样

我递了一面镜子给他,请他眼睛向上看,并解释:「 颜面神经麻痹可分为周边型与中枢型两种,中枢型的原因多是脑中风,周边型是病毒感染造成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周边型患者不会有脑中风半身感觉或运动异常的症状,而且周边型的不会有抬头纹,你的抬头纹不见了,所以是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这一类疾病好发于季节交替之际,尤其是免疫力低落的人,容易感染病毒,特别容易发生。 」

颜面神经麻痹在中医称作「面瘫」,古时候认为脸部肌肉的无力歪斜与风邪侵袭人体有关,称之为中风,仅是表达症状来得很急、很突然,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脑中风不完全一样。

古籍有一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当人体正气不足,再遭受风邪侵袭,容易造成脸部经脉气血阻滞,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作。哪些人容易正气不足?多发生在长期劳累、工作过于忙碌、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身上。

听完解释,蔡先生又问:「那我要吃什么,可以比较快好?」

他的问题显示了民众的通病,用吃东西来治病,我再说明这一类疾病来自于正气不足,也就是免疫力的低落,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息。

「可以的话,至少要休养1周,如果要快一点好转,请放下你手边的工作,调整生活步调,尽早配合复健、针灸治疗。」一般来说,8~9成的病患可以在2个月内逐渐恢复,少数比较严重,或者年纪较大、糖尿病的病患,复原时间可能会拖得比较久。

蔡先生听完,满意地开始每周2~3次针灸治疗,调整工作、生活作息,随着左脸肌肉歪斜逐渐好转,让他比较愿意和别人面对面交谈互动,1个月后,他带着两侧对称的笑容,向我握手道谢。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孙茂峰)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风邪犯表所致的一种外感轻证·伤风 6 伤寒病太阳中风·伤风 61 关于中风 7 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类外感热病·伤风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伤风的穴位 2 治疗伤风的方剂 3 治疗伤风的中成药 4 伤风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伤风 伤风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āng fēng

2 英文参考

mild mon col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catch a cold [朗道汉英字典]

mon cold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伤风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1147 183 破伤风抗毒素 注射剂 1万单位(冻干粉) 瓶(支) 154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1148 183 破伤风抗毒素 注射剂 1500单位(冻干粉) 瓶(支) 36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4 概述

伤风:1风邪犯表所致的一种外感轻证;2伤寒病太阳中风;3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类外感热病。

5 风邪犯表所致的一种外感轻证·伤风

伤风(mild mon cold[1])为病名[2]。是指感受风邪,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即风邪犯表所致的一种外感轻证[2]。见《伤寒直格》卷中。又称冒风、感冒[2]。《景岳全书·杂证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感冒为病名[3]。指外感风寒或时令不正之气所致的病证[3]。见《丹溪心法·中寒》。有轻重寒热之分[3]。《证治要诀》卷二:“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起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证见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恶风寒,或发热,或咳嗽,或咽痛等[3]。

治宜辛散,风寒感冒者,宜辛温解表,如荆防败毒散等方;风热感冒者,宜辛凉解表,如银翘散等方;虚人感冒者,宜兼扶正,可用参苏饮等方[3]。感冒为流行性者,称时行感冒,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3]。感冒又称伤风[3]。《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感冒,肺病也……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3]。桑菊饮、银翘散等亦可选用[3]。

6 伤寒病太阳中风·伤风

伤风为病名[2]。指伤寒病太阳中风[2]。《时病论·伤风》:“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

61 关于中风

中风(zhòng众)病名[2]。

1中风又名卒中[2]。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的病证[2]。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2]。《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丹溪谓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2]。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2]。《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2]。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脑病等[2]。

2中风指外感风邪的病证[2]。是太阳表证之一[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7 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类外感热病·伤风

伤风为病名[2]。指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类外感热病[2]。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载六经皆有伤风:太阳伤风,症见发热,恶风,自汗,头项强,腰脊痛,脉浮等[2]。宜桂枝汤[2]。阳明伤风,症见发热,腹满,烦渴,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脉浮弦长而数等[2]。宜杏子汤[2]。少阳伤风,症见身热,恶风,自汗,颈项强,胁满,口苦而渴,脉浮弦等。宜柴胡加桂汤[2]。太阴伤风,症见自汗,胸满,腹痛,自利,咽于,脉弦大而缓等[2]。宜桂枝芍药汤[2]。少阴伤风,症见口燥,舌干,咽痛,心烦,自汗,腰痛连胻骨酸痛,脉沉弦等[2]。宜桂枝汤[2]。厥阴伤风,症见恶风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脉微而迟等。宜八物汤[2]。

8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