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例介绍一部古籍,包括体例、内容、特点、价值、作者等。求高人指点,多谢多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请举例介绍一部古籍,包括体例、内容、特点、价值、作者等。求高人指点,多谢多谢!,第1张

  嘉业堂《二十四史》书箱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编辑本段

  二十四史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1]

  编辑本段

  主要版本

  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编辑本段

  相关评价

  梁启超评价二十四史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点校本二十四史评价

  点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选择精当,点校体例谨严,点校确当,版式设计,清晰便览。

  点校本动员了全国史学家许多学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历时二十余年,于1978年全部出齐,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本。

  编辑本段

  二十四史内容

  史记

  汉·司马迁著,130卷。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庇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东汉·班固著,100卷。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详细的展现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著,120卷。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西晋·陈寿著,65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

  唐·房玄龄等著,130卷。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成书时间之所以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晋书》由于有政府作后盾,人力、物力、财力和图书档案资料都有保证,这些条件,是私人修史无法比拟的。二是有多种晋史著述可供参考。由于有蓝本作为依据,成书自然较为容易。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宋书

  南朝梁·沈约著,100卷。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纪传部分成于南齐永明六年,诸志当成于隆昌元年之后。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记三国以来地理沿革并及东晋以来侨州郡县情况,有补于史事考证。《律历志》全载景初、元嘉、大明三历文字,为历法学的珍贵资料。

  《乐志》记叙汉魏及两晋乐府情况,乐府诗章有分类开录,并保存有汉魏以来大量乐府诗篇及乐舞文辞,其中“古辞”多为汉代遗篇,是研究乐府及诗史的重要文献。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父沈璞,刘宋时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于皇族争权夺位之乱中被害,沈约时年十三岁。少年时代,沈约横遭家难,潜窜流寓,家境孤贫。他笃志好学,读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属诗文。天监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岁,谥曰“隐”,后世亦称“隐侯”。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著,59卷。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朝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萧子显博学多识,长于写作,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都为萧子显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梁书

  唐·姚思廉著,56卷。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

  唐·姚思廉著,36卷。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北齐·魏收著,130卷。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徙,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三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氐族建立的前秦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珪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的政权。《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拓跋时就曾命令邓渊撰《代记》十卷,按年月编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三十卷。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本纪缺二卷,列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它史书补足。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齐书

  唐·李百药著,50卷。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公元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袭父爵为安平公。贞观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岁。

  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这个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换了六个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权势争夺有较多的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隋书

  唐·魏征等著,85卷。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如隋文帝之“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来,了无隐讳。再次,《隋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南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算命类的术数非常多,比如道家五术玄学、山、医、命、相、卜,你要是想学命相之术的话建议你可以先学手相、面相、看相,相比之下会比较容易上手,学习的兴趣很重要,你要是学看相能学进去的话,如风水、八字、占卜、解梦、测字、起卦之类的知识他会比较容易引起你的兴趣,还有比如八字、大六壬、四柱、六爻、梅花易数、紫微斗数、奇门遁甲、都可算命,还有相面、看手相等这类的,学会一些简单的相学之后你可以免费的给人看相,看一个人的八字手相面相也能看出一个人是否适合学算命,如果有算命天分就要珍惜好好利用,不要放弃一直坚持下去你就注定会成功。

图中右下角处注意看一下,这些算命的书籍均可在那里找到,都是电子版的

1、看相、手相算命入门类

《五枚硬币算命》《神相水镜集全编》《三世演禽》《中国古代测字秘传心法》《中国古代算命术》《中国鉴人秘诀》《相学绝学:惊天眼》《中国秘传手相术》《伍柳仙宗》《伍柳仙宗》《中国古代算命术》《神相全编》》《五台山秘传-手相绝对符5》《相学实战》《相面算命真相》《医学手相》《阳宅相法简析》《五官相手抄本》《五形相法》

2、周易术数类算命入门书籍:

《五枚硬币算命》《神相水镜集全编》

《卜筮正宗》《周易述》《梅花易数》《纳甲筮法》《风角》《高岛易断》《周易注疏》《周易尚氏学》《周易集解》《周易折中》《河洛理数》《增删卜易》

3、紫微斗数入门类算命:

《紫微斗数论命详批》 《紫微斗数大突破》《紫微斗数授课讲义(手抄)》

《紫微斗数占病断诀实例》《神妙玄微紫微斗数》《华山钦天四化紫微斗数飞星》《神妙玄微紫微斗数》 《斗数秘仪下厨房(合并版)》 《道传飞星紫微斗数诸星问答论注解》  《紫微斗数论命详批》-紫微斗数古籍

4、四柱八字算命入门类:

《四柱测疾病一语定位法》《三命通会》 《八字渊元》《滴天髓》《蔡昔琼四柱函授资料》 《实践应验断语八百条》 《断流月流日流时的一般技巧》 《盲师断命秘诀集锦8增补四言独步》   《渊海子平》《八字大全》《八字命理真传》《八字断病》《一掌经》《渊海子平》《三命通会》 《穷通宝鉴》 《民间盲师门八字初级班讲义》 《命学精粹》   《浅谈断命技巧》   《穷人十缺》 《数术小窍门》《算命100法》 《依偏枯混乱速断》 《八字批论选集》《八字批命要法口诀》《八字神煞秘诀》《八字泄天机》《八字真鉴》

5、奇门遁甲算命入门类: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奇门主客概论》   《天地人遁歌》《学习奇门》 《奇门遁甲统宗大全》

《景祐遁甲符应经上部三卷下部三卷宋杨维德等撰明末朱丝栏钞本》  《奇门遁甲择日法》

《奇门运筹秘法》 《奇门掌中金要诀》  《奇门之秘》  

《重刻校增武侯八门神书明胡献忠著明万历43年刊本》 《奇门遁甲秘笈大全》《诸葛亮金函玉镜奇门遁甲全书》  《五总龟》   《太乙金镜式经》   《烟波钓叟赋》  《阳遁六局值符天蓬落七宫值使休门落六宫》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王阳明行书太极图说宋周敦颐撰明王阳明书清末填墨本》     《奇门遁甲元灵经》       《图解经典90-图解奇门遁甲大全(第2部):阳遁540局祥解》

《刘伯温著金灵子编-稀世珍本铁算盘》《奇门先天要论》《日家奇门》 《神煞表》  

《新镌徐氏家藏罗经顶门针上下卷附简易图解鄙言明徐之镆定式朱之相图解三乐斋藏板明天启时期金陵书林唐鲤耀刊本》

《奇门有三才》《奇门法窍》  《奇门与玄空地理真传》

《奇门金章(玄机赋)》

6、大六壬预测算命入门类

《御定六壬直指上下卷附析义清康熙时期精钞本》《壬学琐记》《六壬军帐神机》《六壬仙师法》《六壬占事略决》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大六壬心镜》 《六壬通天》《大六壬指南》《六壬说约》《大六壬玉藻金英》《六壬存验》《六壬大全》《大六壬秘本》 《大六壬探源》《六壬穿金演卦法概叙》    《壬归》  《大六壬管辂神书》 《大六壬金铰剪》 《大六壬类集》 《大六壬灵觉 经》《壬学琐记》《六壬辑要》《御定六壬直指》

1摆正心态,学习一门知识,尤其是周易这种非常深奥的知识,首先要有恒心和毅力,请记住周易是终身知识,不是一时就能学会弄懂的。另外很多人是图着算卦、预测的目的去学周易,那我劝那些人还是尽早放弃。周易是可以预测,但这只是周易庞大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罢了。

2了解周易,知道它大概是什么、讲什么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了解的话请参见和维基百科)。

3寻找合适的入门书籍,周易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文字拗口晦涩难懂,所以作为入门最好选用有翻译的书。小编入门用的是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周易还算权威,现在市场上关于周易入门的书籍俯拾即是,但真正权威的并不多。我并不是说他们的入门书有多么多么错误,但总感觉他们的解释主观性太强,个人水平有限、不适合入门。还有大家要想再买点其他的书中华书局的书也不错,推荐购买,民国的那几个人还是很牛的。

4有了学习教材后就要刻苦学习了,先要了解周易八卦与六十四卦基本构成即卦象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周易也是一门符号学)。背诵八卦的卦画、名字、代表方位及实物。背诵六十四卦卦象、卦名、爻辞(这个最难)各宫归属。我说的背诵是指达到随意默写的程度,越熟练越好。最后强调爻辞最好结合着解释背诵。基础一定要打好打牢,这好比大厦的根基,根基稳了大厦才能更高。

5接着背诵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要怕辛苦,慢慢就会适应,随着了解的加深,慢慢的自己的感悟也会加深。背的同时可以结合着生活经历学习了,比如世间万物在八卦中各有所属,世间万事在六十四卦中都能找到原型,周易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趋利避害。

6基础打牢后,推荐三本进阶书,朱熹的《周易本义》、孔颖达的《周易正义》程颐的《伊川易传》,这三本是周易易理派的代表作。如要想学习象数,推荐读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这部书收集了许多汉代的经典之作。另外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7如果你对周易的学习如饥似渴,且前面的知识都已掌握。我推荐学习清朝修的四库全书的易类六卷及易类存目四卷共十卷。据说现在已有电子版,可以试着找一下。

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最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一方面可以互相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讨论问题。当然了,如果能找到老师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最后希望大家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周易,周易这部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弄懂弄透的 ,但我敢保证周易学一点就能有一点收获。

1李商隐的文学常识

一、关于李商隐的简介如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二、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思想,其人基本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但看中实用,对儒学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认为不必规规然以孔子为师,不必以“能让”为贤等。他还有佛道思想,主张以“自然”为祖。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而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

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

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

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 三、列举李商隐的无题: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7]里所收诗歌的统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 《无题》(八岁偷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 《无题》(近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无题》(万里风波)。

2李商隐的资料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登“进士” ,只因处于“牛李党争}的政治?⑽兄校馐芘耪郏送疽蚨部溃实菇K身。

他擅写骈丽文,更厉害作诗,为中国的大诗家,是中国文坛上灿烂光??的一颗星。他的诗,内容广泛,构思新奇,?字绝妙,作句清丽,爱用典比喻,善借物托意,读之隐约有所领会,似有共鸣,又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尤其他的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至今。但他的诗,意境过于隐晦迷离,千多年来,众人难解读其诗,各说纷纭,难有定论。

注: “牛李党争”--- 唐朝宫庭有段宦官专权的历史,反对者都被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 互相斗争,这造成唐王朝走向灭亡。

若要想真正了解李商隐的诗中的乾坤妙意,那就必要了解当时他的处境和一些基本情况: 时代背景:唐朝势微,走向没落。 地方势力不断扩大,宦官专权日益加重,朋党斗争加剧发生。

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经常侵扰边疆。 文宗大和九年,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事败,还发生了一场流血事件的“甘露之变”( 注)。

武宗在位期间,大唐政治中心地竟被公开割据。 宣宗后期,各地镇将杀害主帅而占据一方,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

李商隐死后不久,终于爆发了浙东 “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注: “甘露之变”---大和九年(835年),宰相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

“裘甫起义”---这是一场唐末农民战争的开始,公元859年在裘甫发动浙东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宗教背景:道教得势,佛教被压。

唐武宗大举灭佛,历称“会昌灭法” ,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最具毁灭性的遭遇。那时中国僧尼是30万人左右,被迫还俗的有26万人之多,毁掉的寺院有四万多所,各宗的经典、寺院几乎全部被破坏了,他们真正做到了像毁佛健将韩愈所说的“人其人”(要和尚还俗)、“庐其居”(把和尚庙变成在家人的房屋)、要“火其书”(把经书全部烧掉)。

这是对佛教采取的“三光”政策 道教,是晚唐时代的"国教",有鲜卑族血统的唐帝,自称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连公主也要去?倘バ掊?。学仙修道, 成了当时的风尚,也有皇帝因修服金丹而死。

文学背景:创作自由,言论开放。 中央王朝势微,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地方夺权,人民疾苦,阶级斗争尖锐,但文学言论是不受压制的,都可自由发表心中的不满。

有人忧时悯乱,有人沉声迷色,这期间有人以锋芒锐利的诗歌和小品文反映和痛斥政治的混乱和腐败,也有人只着重华艳纤巧的形式来弥补和激活精神的空虚。 玄学背景:八字法理,民间盛行。

唐人李虚中(762ˉ813),官至殿中侍御史,喜研究阴阳五行,其主要方法就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干支来立柱而推断这个人一生的贵贱夭寿、吉凶祸福,史载“百不失一”,算命极准,声名远扬,是八字法的创始人。 他这种以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对一个人的一生前途进行推断的方法。

此法经过五代的徐子平的有系统整理而完备,后人称此法为“子平法”,宋人徐子升根据徐子平的命理研究而编辑了《渊海子平》一书。 家庭背景:孤寡家世,衰落家族。

曾祖父李叔恒,未到30岁溘然长逝,曾祖母卢氏夫人担负起教育其子李?Y的责任。 李?Y曾做了邢州录事参军的官职,却因病早逝。

曾老夫人含悲担负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 10年后,曾老夫人寿殁,李嗣还小。

李嗣长大后,得殿中侍御史衔后,死于江南任职之时,撇下妻子,10岁的李商隐,及其姐弟。 李商隐母子,费力将李嗣与曾祖母的灵柩运回原籍安葬。

李商隐的一位姐姐未婚早逝,另位姐姐嫁后因故被遣回娘家,十九岁即郁郁去世。 生命历程:生时凄凉,活时坎坷,死时悲惋。

5岁,诵经书。劝奋读书。

7岁,弄笔砚。他跟随堂叔学古文,能写一手好看漂亮的毛笔字。

10岁,父殁在外,随母还乡,贫苦过日子。 16岁,擅长古文而得名。

17岁,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亲自授以今体(骈体文)章奏之学,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20岁,大和六年(832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入王屋山和玉阳山之东峰学道。 23岁,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女道士宋华阳有了恋情,后因事发,被迫下山。

25岁,开成二年(837年),在赴科场途中,得识柳枝姑娘,但良缘错过。考试间,得令狐綯(令狐楚之子,后来做了丞相)推荐,而得中进士。

及第后,他一度入令狐楚之幕。 楚死后,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邀当文职。

26q,开成三年(838),就婚王茂元之女。 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锐,(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

李商隐本是令狐楚门生,却与王氏结亲,引起令狐綯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 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后被刷落,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就与此有关。

27岁,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出仕秘。

3李商隐的诗有什么特点

李商隐(约813—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诗作的文学价值非常高,诗歌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有二十二首诗作被收录,位列第四。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稂丽,爱情诗尤其擅长,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

但由于诗中意境过于隐晦迷离,难以索解,以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李商隐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郁郁不得志。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具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对其评价又极具分歧的诗人。他的近体诗,特别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他的诗有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的,有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感伤身世之作的,然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则是他的爱情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句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李商隐的代表作有《锦瑟》、《无题》、《贾生》、《安定城楼》等,著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也工骈文,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4李商隐无题诗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化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花,一寸相思一寸灰。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屡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 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近知名阿侯,住处小江流。

腰细不胜舞,眉长惟是愁。 黄金堪作屋,何不作重楼。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不知你要的是他哪首无题诗,所以把他的无题诗全都发上去,你自己挑选吧。

5介绍一下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 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

开成进 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 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 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 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 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 等较突出。

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 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 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 晦之病。也工四六文。

有《李义山诗集》,文集 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 编》。

集解

1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2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

索隐,即索引,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它将图书或报刊中的字、词、句、人名、地名、书名、主题等著录成简括的条目,注明其出处和卷次页码,按一定的检索方法编排成册。我们从一套大部头的书中找一名一事,要从头翻到尾,耗时又费力;成千上万种报刊,要从中寻找某个专题的资料,也好比大海捞针。假如利用索引,就可按图书索骥,二索即得。不但节约时间,还有助于了解学术发展动向。

索引分为两类。一是图书索引,按其索引的对象分为字句索引、主题索引、篇名索引、人名索引等等;二是报刊索引,有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如《全国报刊资料索引》、《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等。

索引的编排,有的按学科、有的按笔顺。使用之前务必先看编排说明,以免费时。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下文从网上转载,

皇甫诞君碑碑文注释

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公于志宁制

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1,忠臣彰於赴难。衔须授命,结缨殉国2,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旂常3,岂若衅起萧墙,祸生蕃翰4,强逾七国,势重三监5。其有蹈水火而不辞,临锋刃而莫顾,激清风於後叶,抗名节於当时者,见之弘义明公矣。

1 叔世:叔,衰,末。叔世即末世。艰虞:指艰难困苦的时代。

2衔须:口含胡须,表示临难不屈、大义凛然的样子。《后汉书独行传温序》:“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结缨:系好帽带,表示从容就死。《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3记牒:史册、文字记录。旂常:“旂(qí)”和“常”,指王侯的旗帜,代指王侯。

4衅:同“衅”,祸患、祸乱。衅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藩翰:指诸侯王国和大臣。

5七国,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诸侯国,因于前145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三监: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殷都以西为鄘,殷都以北为邶(bèi),分别有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监之,总称“三监”。见汉郑玄《诗经邶鄘卫谱》。

君讳诞,字玄宪,安定朝那人也6。昔立效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裏,司徒胙土於耏门7,是以车服旌其器能,茅社表其勋德,铭功卫鼎,腾美晋锺,盛族冠於国高8,华宗迈於欒郤9,备在史牒,可略言焉。曾祖重华,使持节、龙驤将军、梁州剌史,润木晖山,方重价於赵璧10;媚川照阙,曜奇采於随珠11。祖和,雍州赞治、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胶泾二州刺史。高衢将骋,遽夭追风之足;扶摇始搏,早坠垂天之羽12。父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长乐恭侯。横剑梐枑13,威重冠军;扸瑞蕃条14,声高渤海。

6朝那:安定郡朝那县,在今甘肃平凉一带。康熙字典解释,朝,《集韵》追输切,音株。朝那,县名。那,《正韵》奴何切,音傩(nuó)。《说文》西夷国安定有朝那县。可见,朝那应读为zhū nuó。

7昔立效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裏,司徒胙土於耏门:这一句涉及两个典故。

立效长丘,司徒胙土於耏门:《左传文公十一年》:“初,宋武公之世,鄋瞒(sōu mán,春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小国,属长狄的一支)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ér)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关于这段文字的解释,历来争讼甚多,此不赘述。从碑文意思看,于志宁是理解为司徒皇父(通“甫”)受封于耏门。上句“立效长丘”,即指“败狄于长丘”事。胙zuò,赐予:胙土,帝王以土地赐封功臣,酬其勋绩。

树绩东郡,太尉裂壤于槐里:指东汉太尉皇甫嵩受封为槐里侯。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东汉末期名将。汉灵帝时为北地太守。黄巾起义爆发时,任左中郎将,与朱儁(jùn)率军镇压起义军,后官至太尉,封槐里侯。上句“树绩东郡”,即指皇甫嵩曾于东郡仓亭大破黄巾军事迹。

8国高:国子和高子,二人皆春秋时齐国上卿。《左传僖公十二年》:“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杜预注:“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

9栾却:晋国旧时的望族。

10润木晖山,晖通“辉”。赵璧,即和氏璧,战国时为赵惠文王所得。

11随珠,随侯珠。《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12高衢:大道,要路。比喻高位显职。追风:形容马行之速,此处比喻升迁。

“遽夭”,“早坠”:表示皇甫和去世较早。王昶《金石萃编》将“夭”释为“犮”应为误。

扶摇:暴风由下向上升腾。抟(搏):凭借。此句喻仕途得志。

13 梐枑,bìhù,亦作“梐枒”,俗谓“行马”,古代官署前拦挡行人的栅栏,用木条交叉制成。

14 扸瑞:扸,古同“析”。扸瑞,相当于“剖符”,指受封拜官。

番条:即“藩条”,汉代州刺史以六条考察州郡官吏,后以此指代刺史之职。

公量包申伯,禀嵩山之秀气15;材兼萧相,降昴纬之淑精16。据德依仁,居贞体道17。含章表质,讵待变於朱蓝;恭孝为基,宁取训於桥梓18。锋剸犀象,百练挺於昆吾;翼掩鸳鸿,九万奋於溟海。博韬胥产,文瞻卿云19,孝穷温凊之方,忠尽匡救之道。同何充之器局,被重晋君20;类荀攸之宏图,见知魏主。斯故包罗众艺,囊括群英者也。

15 申伯:周宣王的母舅,封于申,故称“申伯”。《诗经大雅 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崧,即“嵩”。《崧高》一诗,相传为尹吉甫叙申伯之功业,并为之送行而作。

16 萧相:指萧何。昴纬:昴星,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又名髦头、旄头。传说萧何为“昴星精”。后以“昴降”为称颂显贵之词。

17据德依仁:把德和仁作为言行依循的标准。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居贞体道:遵守正道,躬行正道。《易颐卦》:“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18 含章:包含美质。《易坤卦》:“六三,含章可贞。”孔颖达疏:“章,美也。”表质,显示出朴素的本质。讵:岂,怎。朱蓝:朱色和蓝色。此句比喻人有朴素美好的本质,有待加以显现。碑文作反问句。桥梓:桥木和梓木,古代比喻父子。这里桥梓引申为孝道。

19锋剸犀象:剸,割断。剑锋可以斩断犀牛和大象。

翼掩鸳鸿:比喻才能超越同辈。

胥产:春秋名臣伍子胥和子产。子产是春秋时郑大夫,治郑多年,美有政绩。

卿云:汉代辞赋名家司马相如和杨雄。司马相如,字长卿;杨雄,字子云。南朝陈徐陵《报尹义尚书》:“才冠卿云,智同荀郭。”

20 何充,字次道(不是“永和拥卷,次道藏书”的那个宋次道),晋灊(qián)县人。俊逸而能文章,成帝时为宰相,后辅佐幼主,所任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使国家安定。传见《晋书》卷七七。

起家除周毕王府长史。策名蕃牧,则位重首寮;袨服睢阳,则誉光上客21。既而苍精委驭,炎运启图。作贰边服,实资令望,授广州长史22。悦近来远,变轻訬於雕题;伐叛怀柔,渐淳化於缓耳23。蜀王地处维城,寄深磐石,建旟玉垒,作镇铜梁,妙择奇材,以为僚佐,授公益州总管府司法24。昔梁孝开国,首辟邹阳;燕昭建邦,肇徵郭隗25。故得驰令问於碣馆,播芳猷於平台,以古方今,彼此一也26。

21 起家除周毕王府长史:史载皇甫诞“周毕王引为仓曹参军”,碑文或有溢美。

策名:指为官献身于朝廷之事。蕃牧:指镇守边关的大将、大臣。

袨服:盛装艳服。睢suī阳:即商丘。梁孝王在睢阳建东苑(又称“梁园”、“兔园”),此园规模宏大,宫室相连,供游赏驰猎。梁孝王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均为座上客。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22 苍精:苍帝之精。苍帝为传说中主东方之神,名灵威仰。炎运:古时五行家称以火德而兴的帝业之运。旧以“苍精”和“炎运”指西汉刘邦的兴起。此处系泛指,代隋文帝杨坚称帝。

作贰边服:边境叛乱。此句意为边境叛乱,需要有德之士前去掌守,故被任命为广州长史。

按:广州长史,《隋书》作“出为鲁州长史”。《金石录》卷23《隋皇甫诞碑》:“传与墓志皆云为‘鲁州长史’,而碑作‘广州’,则疑碑之脱漏。”事实上,鲁州,乃隋仁寿末避杨广讳改广州置,治所在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大业三年(607)废。隋末王世充置,唐武德四年(621)废,后复置,九年又废。可知,鲁州、广州实为一地,传、碑、墓志(今不传)均不误。若以皇甫诞所在时而言,则应以“广州”为正,故碑用之。

23 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亦谓远近归服。语本《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

轻訬(chāo):轻捷,浮躁,轻率。

雕题、缓耳:均为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

伐叛怀柔:伐叛,讨伐叛逆。怀柔,用政治上笼络的手段使之归附。

24 蜀王:隋文帝杨坚第四子,徙封于蜀,曾任益州刺史,后为宇文化及所害。

维城:连城以卫国。《诗经·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故“维城”也借指皇子或皇室宗族。

磐石:比喻分封的宗室。

建旟:大将出镇。玉垒:玉垒山在四川省理县东南。玉垒也常作成都的代称。

铜梁:铜梁山在四川省合川县南。山有石梁横亘,色如铜。

25 邹阳:西汉著名温士。原为吴王刘濞门客,吴王谋反,邹阳谏止而不听,遂与枚乘、严忌等离吴而去,为梁孝王门客。后被诬陷入狱,险遭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释,并尊为上客。见《史记·邹阳列传》。

郭隗wěi: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要燕昭王招纳贤士,并说“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燕昭王纳其谏,“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等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从此强大起来。见《史记·燕召公世家》。肇:启,开始。

26 令闻,美好的声名。问,通“ 闻 ”。

碣馆:即碣石馆,碣石宫。为燕昭王为邹衍所建之宫。

平台:汉时梁孝王建,并曾与邹阳、枚乘等游此。

芳猷:美德。唐 白居易 《祭咸安公主文》:“承渥泽於三朝,播芳猷於九姓。”

寻除尚书比部侍郎,转刑部侍郎。趍步紫庭,光映朝列;折旋丹地,誉重周行27。俄迁治书侍御史。弹违纠慝,时绝权豪;霜简直绳,俗寝贪竞28。随文帝求衣待旦,志在恤刑,咒网泣辜,情存缓狱29。授大理少卿,公巨细必察,同张季之听理;宽猛相济,比于公之无冤30。但礼闱务殷,枢辖寄重,允膺此职,实难其人31。授尚书右丞,洞明政术,深晓治方,臧否自分,条目咸理。丁母忧去职,哀恸裏闾,邻人为之罢社;悲感衢路,行客以之辍歌32。孝德则师范彝伦,精诚则贯彻幽显。虽高曾之至性33,何以加焉。寻诏夺情34,复其旧任。

27 折旋丹地:折旋,古代行礼时的一个动作。丹地,宫殿中涂红色的地面,借指朝廷。

誉重周行:周行,周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