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书古籍的时间排序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_文学创作 (lamsrscn)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文学创作来源:文学创作发表于:2022-11-07阅读:115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先秦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 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口”、“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3《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春秋》
《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炼,但又因为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两者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5《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国语》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之《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
7《战国策》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刘向整理并取名《战国策》,至此成为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
8《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在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则基本上是对话体。《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0荀子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11《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老子和《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传世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后世又称之为《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老子》以“道”为核心,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哲学体系。相较而言,《老子》与《论语》,是先秦王官之学“六经”之外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基本性格的两部著作。
13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 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出入。
14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的言行录,为其弟子及墨家后学所记。《墨子》虽不重文采,整体风格为“意显而语质”,但是在对话体的结构中,每一篇都首尾完备,条理明晰,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在记述有情节有人物的历史故事时,能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营造出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效果。
16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年兵家孙武及其弟子门人所著。《孙子》虽是实用的兵书,可它的散文艺术却不容忽视。其文字简练,多用 排比句进行铺叙,用生动、通俗的比喻解说用兵之道,力求委曲详尽,明晓易懂。
17《易传》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除《易传》之外,还包括《易经》。《易经》部分,除卦名、卦象之外,还包括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易大传》,包括《彖》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史记》 认为《易传》出自孔子之手,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当为战国晚期儒者所作。
18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 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 375 句,2456 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 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有朋友提问: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这种假设性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呢。
虽然在先秦的时候,墨家壮大,甚至有和儒家一争天下学说的迹象,所谓“非儒即墨”是也。但是墨家逐渐消失是现实,也是必然。我们从思想的底色来看,当中国的统治者走向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使用墨家思想。
这个问题的假设前提根本就不存在。
对统治者而言,墨家就是天生造反派,绝不可能被用。
而一种思想,只要对统治者没有用处,就会被坑杀,这是多年前秦始皇做出的榜样。而墨家,不像道家之类的其他思想流派,都是在为统治者建议。说到底百家争鸣其实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也就是说为了让统治者治下的百姓更加安生乐业。即便对统治者没有威胁,也被消灭,何况墨家的思想对封建王朝的独裁统治危害巨大。
儒家通过礼法限制百姓,同时也要求统治者;道家促进统治者无为,让百姓自由发展;法家通过严格的法规来约束百姓,实现统治者的目标。从大的角度来看,都是从统治者角度出发,只是治理的方式或宽松、或严酷。百家争鸣,争的是如何管理百姓。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最终选择了说起来伦理道德,实际上严酷冰冷的外儒内法。
这是历史,而且如果再重新走一遍的话,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人都是自私的,既得利益者、统治者也是自私的,自然会通过对自身有利的思想学说控制和管理民众。
焚书坑儒并非只收烧了儒家的书,是烧了所有思想流派的学说。在秦始皇的眼里,朕做什么,无需你们这帮知识分子多言。其后秦朝灭亡,这些学说都慢慢开始复兴,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虽然董仲舒的儒学已经为了统治者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思想源流和口头上还是儒家。
唯独在先秦时期与儒家同样流行的墨家在这些学说的复兴中不见踪影。
为什么墨家势衰?为什么到今天又有人来研究墨家?墨家的复兴在什么时候?到底为什么统治者这么不喜欢墨家?“非儒即墨”,为何沉寂了两千年?是秦始皇烧墨家的书烧得特别干净吗?
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自然也就可以假想墨家如果成为国家指导思想,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不过并没有什么意义。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简而言之,墨家就是个黑社会类型的结构,而“巨子”就是大哥。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谁可以凌驾到王权之上,哪怕像西方一样主教和国王平分秋色,都是不允许的。
在中国,天命之人,只可能是王。墨家从形式上就是和王朝作对,他就是最大的反对党,要想君临天下,不消灭你怎么可能?
形式上还好说,毕竟黑社会作为政党打手的事情在哪个时代都屡见不鲜。梁山好汉不还被派去打方腊嘛?关键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墨子的“兼爱”不是孔子的“大爱”,墨子的爱是平等的,孔子的爱是分阶层的。统治者会和你们讲平等?做梦了吧。所以孔子才是帝王之师,因为董仲舒修改过的儒家首先确立了统治者的地位,然后再谈礼义廉耻。大家的“仁和义”都是有阶级局限的,这才是儒家理论能在名义上一直占据中国官场的原因所在。
墨家的政治主张就是要讲民选。这在奴隶社会,封建王朝,岂不是天方夜谭?
正因为这个原因,墨子学说在清末民初被高度重视起来。因为中国文人从墨子学说里看到了真正的平等,他们已经认识到能够救中国的不是经济、不是枪炮、不是技术,而是制度、是文化,尤其政治文明。
墨子学说在清末民初出现了多个注本,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研究最高峰。
现在知道为什么汉武帝不会去选择墨家学术作为统治阶层意识主流了吧?
因为墨家思想和集权统治者是天生的八字不合。
所以不要去做这种假设,我们做假设只能做原本可能发生,但是却因为其他偶发原因错过了的事情,而不能做这种从一开始就绝不可能发生的假设。
这是毫无意义的。
蚩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苗族尊称为榜香尤、姜尤、姜公。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和黄帝同时。蚩尤部落于涿鹿之战中败于黄帝,炎帝的部落联盟。部落族人四散。其中一部分族人归附炎黄部落的华夏族,一部分南迁,形成了今天的苗族、羌族等多个民族。与黄帝、炎帝合称为中华三祖。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领袖,是苗族的祖先,也是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
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龙鱼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黄帝所杀,黄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
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原上古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神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传说蚩尤制造金属兵器,又善作战,故被尊为战神、兵器之神受到崇拜。
蚩尤败后,族人流散,一部分归附黄帝,一部分则向他处迁徙。
蚩尤与炎帝蚩尤与炎帝的关系相当复杂,说法各异。一种观点认为,蚩尤可能一度臣属于炎帝或曾经加入以炎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但后来蚩尤与炎帝发生激烈冲突,并大败炎帝。
以夏曾佑、丁山、吕思勉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蚩尤即炎帝。他们以《水经注》对涿水的记载为主要根据,考证出蚩尤、黄帝对战的涿鹿和炎黄对战的阪泉实为一地。两次大战实为同一次,而蚩尤与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为图腾,这与蚩尤在后世的图腾形象一致。
而另一种观点提出,蚩尤为炎帝之后。二者属于同一部族,均为部族或其首领的称号。则黄帝先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为炎帝后代,为报仇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被擒杀,部分族人则归顺黄帝为臣。
蚩尤与黄帝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黄帝伐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
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
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1973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黄帝十六经》中记载,黄帝在打败蚩尤,活捉了他后,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翦其发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蚩尤与九黎和三苗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论。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
但是多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九黎和三苗并无渊源。
另一种解释是,蚩尤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共同称号,因而既是炎帝后裔,又是两昊集团首领,也是九黎之君,后来三苗集团也加以袭用。[1]后世民族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苗族、汉族、羌族等。
与苗族的关系根据一些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一些学者特别是苗族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与汉族的关系蚩尤败后,部分族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族,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黎、蚩,屠、刘等。
与羌族的关系根据《后汉书西羌传》,三苗部分族人向西迁徙,若承认蚩尤与三苗的关系,蚩尤也可能是羌族的先祖。
《孔丛子》三卷,二十一篇,旧题孔鲋撰。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即孔鲋)等人的言行,书末又附缀孔臧所著之赋和书上下两篇,而别名为《连丛》。到宋仁宗嘉祐时,宋咸曾为该书作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孔丛子 书籍 :《孔丛子》 国家 :中国 作者 :王钧林 定价 :1800 元 开本 :16开 ISBN :9787101070088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古籍内容,四库提要记载,托名由来,真伪说及整理,图书内容,图书目录, 古籍内容 现传《孔丛子》七卷,除卷七为《连丛子》上下篇外,其本书六卷之《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主要记孔子言行,《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主要记子思言行,《小尔雅》为训诂字书,《公孙龙》、《儒服》、《对魏王》主要记子高(孔穿)言行,《陈士义》、《论势》、《执节》主要记子顺言行,《诘墨》、《独治》、《问军礼》、《答问》主要记子鱼(孔鲋)言行。 四库提要记载 《孔丛子》·三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曰孔鲋撰。所载仲尼而下子上、子高、子顺之言行,凡二十一篇,又以孔臧所著赋与书上下二篇附缀于末,别名曰《连丛》。 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仕陈涉为博士。臧,高祖功臣孔藂之子,嗣爵蓼侯。武帝时官太常。其书《文献通考》作七卷。今本三卷,不知何人所并。 晁公武《读书志》云:《汉志》无《孔丛子》,儒家有《孔臧》十篇,杂家有孔甲《盘盂书》二十六篇,其独治篇,鲋或称孔甲。意者,《孔丛子》即孔甲《盘盂》,《连丛》即孔臧书。案《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谓孔甲黄帝之史,或云夏后孔甲,似皆非。则《孔丛》非《盘盂》。又志于儒家《孔臧》十篇外,诗赋家别出《孔臧赋》二十篇。今《连丛》有赋,则亦非儒家之孔臧。公武未免附会。 《朱子语类》谓:《孔丛子》文气软弱,不似西汉文字,盖其后人集先世遗文而成之者。 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谓:案孔光传,孔子八世孙鲋,魏相顺之子,为陈涉博士,死陈下。则固不得为汉人。而其书记鲋之没,则又安得以为鲋撰?其说当矣。 《隋书·经籍志·论语家》有《孔丛》七卷。注曰:陈胜博士孔鲋撰。其序录称《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则其书出于唐以前。然《家语》出王肃依托,《隋志》既误以为真,则所云《孔丛》出孔氏所传者,亦未为确证。 朱子所疑,盖非无见。即如舜典禋于六宗何谓也,子曰:所宗者六,皆洁祀之也。埋少牢于泰昭,所以祭时也。祖迎于坎坛,所以祭寒暑也。主于郊宫,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幽禜,所以祭星也。雩禜,所以祭水旱也。禋六宗,此之谓也。其说与伪《孔传》伪《家语》并同。是亦晚出之明证也。其中第十一篇即世所传《小尔雅》,注疏家往往引之。然皆在晋、宋以后。惟《公羊传疏》所引贾逵之说,谓俗儒以六两为锊,正出此书。然谓之俗儒,则非《汉·艺文志》之《小尔雅》矣。 又《水经注》引《孔丛子》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云云。今本无此文,似非完帙。然其文与全书不类,且不似孔氏子孙语。或郦道元误证,抑或传写有讹,以他书误题孔丛欤? 托名由来 《孔丛子》的成书时间及其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的一大疑案,其书之真伪也必然成为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了便于对《孔丛子》的真伪问题有个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历代学者的《孔丛子》真伪观进行综合的梳理与分析。 关于该书的真伪,历代学者多有考索。旧题该书为孔鲋所撰,实不足信。按孔鲋为孔子八世孙,秦朝末年曾出任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博士,不久即死于陈县(今河南淮阳),他似乎没有可能坐下来撰写此书。尤其是该书记述了孔鲋死亡的情形,更显而易见该书决非孔鲋所撰。 《孔丛子》于目录书中的着录,始见于《隋书·经籍志》,题“陈胜博士孔鲋撰”,其序录称“《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汉书·艺文志》曾着录《孔子家语》,注云“非今所有《家语》”,但对《孔从子》并无着录。故二书真伪即成为学界争论热点。由《隋书·经籍志》着录《孔丛子》称孔鲋撰来看,证明当时编辑史书者并未对其真伪产生疑问,此亦证此书在唐以前人是视《孔丛子》为托名之书的。 《太平御览》曾引《孔丛子》一百余条,证明当时编辑此书者尚未对《孔丛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产生疑问。其后,宋咸于嘉祐三年注《孔丛子》以献,始疑《孔丛子》有后人增益的内容,故其删削旧本并增加自己的注释。《孔丛子》一书内容颇杂,其记人自孔子始,下历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迄东汉孔子二十代孙季彦,因此,此书决非出自一人之手。宋咸即疑至汉桓帝、灵帝时孔氏子孙又有补益,然犹信《孔丛子》实当成于孔氏之手。宋咸于嘉祐三年进《孔丛子》时,虽然怀疑《孔丛子》有后人附益成分,但尤以此书为孔氏遗作。大概与其同时之人亦多信此书为真,如司马光在编辑《资治通鉴》时多采《孔丛子》内容即证。 新旧《唐书》着录《孔丛子》,同《隋书》皆归于《论语》类,可见当时皆以此书为孔氏言行记载。《宋史》着录《孔丛子》,已归于“儒家子类”,并引朱熹言云此书为伪书。《崇文总目》以《孔丛子》为杂家,私家目录书着录《孔丛子》,有的亦从此说,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可见宋人对(孔丛子》一书的性质已产生歧义,对《孔丛子》一书真伪的辩诘即应首发端于北宋之末,而人们多断此书为伪则是朱熹之后的事情。 故由宋至今,持“《孔丛子》伪书论”者历代不乏其人。其中虽偶有异声,亦属林中微响,不足与伪书论相抗衡。又况古无实据、今无新证,真书论仅属猜测,绝无科学的说服力,因此宋明许多学者也只能含糊地认为此书可能真伪参半。 真伪说及整理 有宋以降,视《孔丛子》为真书者鲜有其人,捡掇《孔丛子》之鄙陋以刺其伪者反而比比皆是。多数学者视《孔丛子》为伪书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汉书·艺文志》不见其载,而《隋书,经籍志》突然出现。枚乘《与吴王濞书》有与《孔丛子·嘉言》相同的材料,而《汉书》注诸家皆未引证,惟李善注《文选》有之,因此洪迈怀疑,《汉书·艺文志》既未载《孔丛子》,可能刘向父子未见此书。他进一步从文章的“气骨”分析,认为《孔丛子》毫无楚汉间气骨,可能是齐梁以来好事者所为。晃公武等人亦疑《汉志》未载《孔丛子》事,但他们又怀疑《孔丛子》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的异名书之流传。明胡应麟也有相似观点。高似孙认为,如果晁氏等人所说为是,则《汉书》中之异名书非今所见之《孔丛子》。同时他由子思与孔子问答事时间之谬推断,“此又出于后人缀集之言”。可见高氏亦疑《孔丛子》非真书。朱骏声云“《孔丛》一书,不载前史”,因此他认为将《小尔雅》依托摭取入《孔丛子》当是魏晋人所为。 朱熹亦从文章“气骨”推定《孔丛子》非真本,如他说《孔丛子》“文气软弱,全不似西汉文字”。但朱熹对此书之由来也无定论,如他怀疑此书是“所注之人伪作”,但又疑或者“此书必是后汉时人撰者”。这可能是朱熹针对《孔丛子》中不同的材料所发的评论。明宋濂亦发此论:“嘉祐中,宋咸为之注。虽然,此伪书也。伪之者其宋咸钦?”然当时胡应麟即指出:“体不甚类宋人,或未必然也。”宋人多有以《孔丛子》为孔氏季彦辈蒐集先世遗言佚行之说为书者,如陈振孙即主此说,其《直斋书录解题》云:“孔氏子孙杂记其先世系言行之书也。”他人如李熑亦谓“或子丰、季彦辈集先世遗文而成之”,然正如陈振孙所疑,《连丛》所记“迄于延光三年季彦之卒”,季彦恐无能力为此事,或季彦卒后他人为之。胡应麟亦同此说,但他又认为《孔丛子》的成书比较复杂。他认为《孔丛子》非孔鲋撰,乃孔氏子孙杂记先世言行,间有魏晋手笔;或者为孔季彦一辈蒐集孔氏先人遗言佚行而成,至宋又增宋人润饰。至于《连丛子》,他又进一步怀疑是宋咸取《汉志》之《孔臧集》中杂记孔氏先代者,“傅以六经诸子所载厥宗言行,缀集而成此书”。 《孔丛子》可能的作伪者,最有影响的说法,当然也是最大的怀疑对象,是魏晋人王肃。如臧琳以为《孔丛子》像《孔子家语》一样,都属王肃伪造,是王肃“恐后人并以《家语》为己之私,故又著之《孔丛子》以证之”。其考证说:“《孔丛子·书论》云:‘祖迎于坎坛,所以祭寒暑也。’皆与伪孔及王肃合。”因此他怀疑《孔子家语》、《书传》、《孔丛子》皆出于王肃之手,故“其文往往互相祖述”。此三书皆为王肃之罪案。《四库提要》引朱熹说“《舜典》‘禋于六宗’,何谓也?子曰:‘所宗者六’”云云,因此其证《孔丛子》有些说法“与伪《孔传》、伪《家语》并同,是亦晚出之明证也”。顾实《重考古今伪书考》云:“《孔丛子》、《孔子家语》二书并出王肃依托。”近人罗根泽《(孔丛子)探源》亦张此说。由此可见,对《孔丛子》一书真伪的怀疑,自宋代以至今天,一直绵延未断。 《隋书·经籍志》与新旧《唐书》着录《孔丛子》,称孔鲋撰,证明唐宋编辑史书者皆视《孔丛子》为真书。宋咸注《孔丛子》,以为前六卷二十一篇为孔鲋撰,《连丛子》上下篇一卷为汉武朝孔臧附益。但他又以为其中“有语浅固,弗拯于道,疑后人增疑,乃悉诛去”。个中原因,宋咸以为或者“盖著非一时”之故。《连丛子》之《叙世》篇,叙事至东汉孔子二十代孙季彦,而汉献帝后之孔氏子孙却毫无记载,因此,宋咸以为孔氏子孙必与汉桓、灵之际对此书有续修之举。宋咸之“鲋撰臧附”说,颇得有些学者认同。宋明以降,诸私家目录书载《孔丛子》,即多题“孔鲋撰”,且有的序录中称“《连丛子》孔臧附”,如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即主此说。但他又怀疑,《孔丛子》即为《汉志》中的孔甲《盘盂书》,而亡六篇;《连丛子》即《汉志》中的《孔臧书》,而其子孙又有续修。王应麟《玉海》着录《孔丛子》,即直书“一名《盘盂子》”。然明宋濂、李熑以为孔鲋著《盘盂》毫无证信,清姚际恒也认为《盘盂》与孔鲋毫不相干。《四库全书总目》据《汉志》颜师古注,以为《孔丛子》非《盘盂》,《连丛子》非儒家之孔臧。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疑晁氏之说,他认为《连丛子》下篇既然载汉元和间孔僖,延光间长彦、季彦事,则《连丛子》决非孔臧所撰。同时,他又认为《孔丛子》有记孔鲋将没之事,则《孔丛子》又决非孔鲋所撰。但他又在详细分析《孔丛子》篇章结构的基础上,认为此书实为东汉孔氏子孙所蒐集而未著名氏,但非古书。张之洞《书目答问》虽称《孔丛子》“不尽伪”,但无详考。另外,《水经注》以及隋唐宋的类书引《孔丛子》多有不见于今本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怀疑《水经注》所引此佚文或为误引。但《水经注》卷六又引《孔丛子》猗顿事却见于今本,因此证明《水经注》所见《孔丛子》应该不同于今本。 对《孔丛子》一书真伪的重新考订是近二十年的事情。李学勤先生在其《〈孔子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中以为,晋皇甫谧之《帝王世纪》既已引《孔丛子》,证明《孔丛子》成书必久。他推测此书“很可能出于孔季彦以下一代”孔氏子孙之手;且《孔丛子》“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着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的过程”。同时,李学勤先生在将《孔丛子》中的《尚书》资料与今本《孔传》本比较时,发现二书篇目相合,因而他断定《孔丛子》所说孔氏世传的古文《尚书》,就是《孔传》本《尚书》。另外,李学勤先生认为《孔丛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称为“孔氏家学的学案”。今人黄怀信先生按照周中孚的分析以及李学勤先生的思路,结合史书,考证《孔丛子》材料实有孔鲋手笔,但又有后人最后之编订。他的《〈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考证其书材料来源,分别来自汉以前的零星材料荟萃、子思书、子高《谰言》、子顺书等。至于此书作者,他认为当是孔鲋与其弟孔子襄。至于全书最后的编订者,他认为孔仲渊即孔扶是“今七卷二十三篇本《孔丛子》的最后编订者”,且其将最终编订时间“推定在西汉桓帝永康元年(167)至灵帝建宁元年(168)之间”。此文材料翔实,考证丝丝入扣,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材料逐渐面世后,为研究《孔丛子》的真伪提供了新的资料。李存山根据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与《孔丛子·记义》中孔子论诗的材料,通过比勘认为,《孔丛子》六卷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其前三卷可能是先秦孔氏遗文。并且作者认为,《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有内在关系,二者可以纳入同一个体系。付亚庶的《(孔丛子)伪书辨》则从传统的伪书说中剔出几种代表说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判伪的材料进行了辨析与反驳,从而证明《孔丛子》一书中的确有可靠的先秦资料。 图书内容 《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以前孔子世家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学传授等等,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图书目录 卷一嘉言第一 论书第二 记义第三 卷二 刑论第四 记问第五 杂训第六 居卫第七 卷三 巡守第八 公仪第九 抗志第十 卷四 公孙龙第十二 儒服第十三 对魏王第十四 卷五 陈士义第十五 论势第十六 执节第十七 卷六 诘墨第十八 独治第十九 问军礼第二十 答问第二十一 卷七 《连丛子上》第二十二 《连丛子下》第二十三 ……
古书籍大全经典读物如下:
1、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孝经》、《弟子规》、《四书集注》、《增广贤文》等。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
2、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公羊传》、《读通鉴论》等。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3、老庄之学:《道德经》、《庄子》、《有子》、《韩非子》、《墨子》、《孙子兵法》、《鬼谷子》、《明夷待访录》等。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新道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继黄老之学道家衍生出的一个新门派,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
4、其他子部古籍:《论衡》、《幼学琼林》、《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
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
5、先秦文选:《楚辞》、《汉赋》、《昭明文选》等。
《先秦散文选》是1997年10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根泽 ,戚法仁。
6、唐宋诗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乐府诗集》、《十八家诗抄》等。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无知”与“有知”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儒、道、法、墨等家影响较大,特别是儒、墨两家,当时就有“非儒既墨”之说,并被称为“显学”。随着历史的演进,为什么儒、道学说能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而法、墨却逐渐淡去呢?
我一直想不出答案。
近日读了《中国哲学概论》,才明白一二。
人是有限性的动物,而人作为有限性的动物试图去超越这种有限性,就必须力图去发现生活的意义。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礼”才能使个体生命获得不朽;或者说,“礼”才是个体生命实现其意义与价值的方式。
与儒家主张“礼”不同,道家提倡一种无为而治与强调个人自由的道德。在道家看来,任何人为的道德规范,都是对人的本性的束缚与羁绊。儒、道两家的主张正好相反。
稍晚出现的墨家,也反对儒家的“礼”,特别是厚葬之礼。在墨家看来,儒家的礼只是繁文缛节。因为人死了,再怎么厚葬,死人也无法感知。与其死后厚葬,不如生前尽孝。可见,墨家对儒家礼的看法仅仅着眼于其功利的一面,而无视这种“礼”寄寓的符号内容。在对“礼”的看法上,墨家学派完全是实用主义者与功利主义者。对人生的看法,墨家学派完全缺乏超越之思。我想,正是因为墨家仅仅关注实用的人生而缺乏对人的无限性的向往与追求,导致墨家在初期繁荣一时而后来长期成为绝学。
法家反对儒家,也是基于功利主义。不同于墨家的是:墨家强调的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而法家则着眼于国家统治者的利益,法家对人的认识仅仅着眼于人的有限性。
总的来说,由于儒家与道家较之其他各家都更关注在现实条件下,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如何统一这个问题,致力于人的本质的研究,致力于人与社会的和谐,致力于人的生命的无限延伸。而墨、法学派只关注现实问题,功利倾向较强,自然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经典古书排行榜
《春秋》《周易》《金刚经》《六祖·坛经》《开元占经》《黄帝内经》《山海经》 《史记》 《道德经》《资治通鉴》《三字经》《论语》《三言两拍》《法华经》《易筋经》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荆川先生批点史记,绣像第六才子书,周易本义,昌黎先生集,第一才子三国志,第四才子平山冷燕,东医宝鉴,东垣十书,文中子中说,等等好多了 都是鄙人所见之非常好的古籍! 希望可以帮到您! 您要的岳氏族谱可以去孔夫子旧书网上找找看
古书籍大全
一、 儒学类 《周易》(上古伏羲) 《论语》(春秋孔子) 《孟子》(战国孟轲) 《大学》(西汉戴圣) 《中庸》(西汉戴圣) 《吕氏春秋》(秦吕不韦等
中国文化根深叶茂,古典书籍种类繁多,列举最经典的几类如下: (1)经史子集类: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
这个说不完吧介绍几个好的给你 《四书》《五经》 《诸子集成》 《诗经》 《左传》 《国语》 《晏子春秋》 《楚辞》 《春秋三传》 《吕氏春秋》 《官场现形记》 《二
中国最好的古书
《春秋》《周易》《金刚经》《六祖·坛经》《开元占经》《黄帝内经》《山海经》 《史记》 《道德经》《资治通鉴》《三字经》《论语》《三言两拍》《法华经》《易筋经》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免费古籍网
古诗文网/古诗词网/国家图书馆网站
最大的散文网 wwwsbkk8古文学网 wwwguwenxue/圣言学堂 wwwfainfo/puton/indexasp诗词总汇 wwwsczh
迅雷 土豆 百度 谷歌
中国最有名的风水书籍
当属曲炜写的《风水宝鉴》,集古今风水绝学之大成之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作,其作者为了验证风水理论的实用性,考察近千个名人故居和祖坟,他写的东西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是风水著述中少有的经典之作!
杨救贫的书本本都是经典,非经典中的经经典~ 他是风水地理堪舆的祖师,一代宗师~ 杨救贫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你看懂看透这些书就可以让现代的易学大师叫你师父了~
这些书籍都是简体中文文字版本的,可以访问原文下载 网页链接 本书将晦涩难懂的风水理论运用于现代生活中,侧重于追求家居生活的健康和品位,更科学、更专业地传
本文2023-08-03 19:47: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