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陕西省图书馆的历史沿革,第1张

陕西省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与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基本同时诞生,现已有百年的发展史。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清朝末年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许多人主张以西方国家为榜样,设立公共图书馆,以开启民智,继承传统和发展实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07年5月,陕西大员巡抚恩寿、提学史余坤上奏清廷,称“近今轮轨交通,驿鞮四达,欧美各邦,罔不于各都巨埠,广建书楼,征求册典,所以开浚神智,增进文明,法至善也。陕西山河重阻,兵燹屡经,文献凋零,士风固塞,将欲交换知识,自宜广事搜罗。仿照东南各省建置图书馆,收藏报籍,并采购教育品及各国图书,籍资考证,。”经过各方努力,终于月宣统元年八月(1909年8月),成立了陕西图书馆。最初,陕西图书馆设在西安梁府街(原梁化凤府址)学务公所所管辖之陕西官书局中(今青年路共青团西安市委所在地)。民国四年(1915)迁至当时西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带的南院门街之南院的“劝工陈列所”中(原清代陕西巡抚部院东花园旧址上,民国后为省议会所在地),即现陕西省图书馆南院。“劝工陈列所”附设于图书馆,并兼有“西安碑林”,定名为“陕西省图书馆”。这里在明代以及清初,曾是著名的正学书院所在地。今临图书馆东面的正学街,即因此得名。

在陕西省图书馆南院,有一座多处磨砖雕花、不出檐的二层小楼,是最早陈列图书的地方。建于清代末年。公元一九OO年慈禧太后因“八国联军”之祸逃来西安。第二年她返回北京时,无法带走许多各地所送如漆器家具、丝绸、工艺品、宫灯等贡品,遂移入这座楼房,加以陈列,故民间广称为“亮宝楼”。楼门额上有清皇家南书房陆润庠代慈禧太后取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诗句意所书“静观自得”四个大字。十数年后,保皇尊孔的康有为来西安时,又为省图书馆题“兰台石渠”牌匾一块,落款处特书“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冬南海康有为题陕西图书馆”等字。南院的南门,原为陕西省图书馆的正门,门额石上所雕“中山图书馆”五字,为一九二七年时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的于右任先生所书,落款处除“于右任”三字外,特题“民国十六年五一节”等字。

1927年陕西省图书馆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一中山图书馆”,撤消“劝工陈列所”,在馆内设“平民教育委员会”,还在西安莲湖公园内增设“陕西平民图书馆”。于府学街原文庙内设“陕西省立四三图书馆”,并在西安北大街开辟“平民阅览室”,广泛宣传、推荐革命图书。1931年改馆名为“陕西省立第一图书馆”1937年4月再次更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馆藏总计18万余册,初成规模。1944年,原附设于图书馆的西安碑林及历史文物一并划归陕西历史博物馆。1949年5月西安解放,图书馆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接管,更名为“陕甘宁边区西安图书馆”,1950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改馆名为“陕西省立西安人民图书馆”,1953年7月正式定名为“陕西省图书馆”。解放至今的五十余年间,陕西省图书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馆舍面积11万平方米,是解放前的10倍多,馆藏总量截止2008年已达315万册,是解放初期的20倍。其中中文及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约146万册,外文图书22万册,报刊合订本47万册,古籍38万册。古籍文献中有善本古籍6万多册,406部,17308册列入《中国善本书目》,在这些善本古籍中,有为数不少的孤本和稀见本。如,藏量与品位均居全国首位的宋、元刻佛经总集《碛砂藏经》,是宋代佛经总集中流传至今最为完整的一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堪称稀世珍本。全书6362卷,我馆现藏5594卷,4676册,收藏卷数居全国之冠,再如明万历版《海刚峰集》,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刻本,吴晗先生在写著名的《海瑞罢官》历史剧时,便曾参考此书。 海内外孤本明版《襄阳郡志》、清雍正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等以及在地方志、近代文献、碑帖拓片与字画中的大量珍善本,不仅在陕西首屈一指,在西北地区图书馆界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陕西省图书馆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和美国高等教育资料在中国的收藏单位之一,历经数十年藏书积累,已形成了以陕西地方文献、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新兴学科为主体的涵盖各个学

科领域的综合性藏书体系。

2001年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占地203公顷,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予计藏书容量400万册,阅览座位2500个。陕西省图书馆新馆装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局域网可实现馆内各站点与主干网络的高速信息传递,并与国内外主要信息网络联网,馆外读者可通过因特网访问陕西省图书

馆网页。这将是陕西省图书馆跨越时代发展的新纪元的开始。回顾近一个世纪陕西省图书馆发展历程,不止是为了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更为了作为我省现代文明标志的这座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以期为陕西的发展和西部开发及社会文明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侵蚀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这些古籍基本上都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完整的古籍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倒流,为古籍“续命”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偏偏在这三百六十行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乎是不是“状元”,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月入过万,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战——古籍修复师。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导致流传下来的古籍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古籍修复师就负责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这个还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之前的形状,而且要“修旧如旧”,要还原成它们最原本的样子,就像从来都没有被破坏过一样,这是何其的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

九九八十一难,古籍终存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修补过程十分复杂,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拆线、配纸、染色、修补、压平、裁齐、装帧……数十道工序,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师玉祥先生说过“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个工作讲究的是静下来。修书亦修心。

且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行业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是根据统计,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且除了人才数量十分稀缺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行业的枯燥乏味、赚不到钱,从而放弃了,我想说,这些古籍都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每一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延续我们的千年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萧绎在他当皇帝期间,由于战乱,曾经十数万册古籍、书画等文物烧毁,破坏规模之大,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又一次文化大浩劫。

萧绎在所有皇子中排行第七,有着非常聪明的大脑,在众多皇子中学识过人,但奈何在做东湘王期间,因病瞎了一只眼睛。萧绎在家中排行老七,自知与皇位无缘,因而并未把心思放在争权夺利上,但他自控力很高,并没有放纵自己,而是选择了用功读书,多年的勤奋,也让他在文化领域上有着突出的成就。

然而,无论一个人有无决心,当命运选择你时,你都必须迎难而上。没过多久,南朝境内爆发了侯景之乱,正是这一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萧绎的一生。通过这个事件,萧绎步步为营,成功消灭了所有能够威胁到自己地位的血亲,并最终平定了叛乱,登上了皇位。然而萧绎虽然做学问很厉害,但在治国方面却水平有限。

五代十国期间,梁国周边险象环生,但萧绎对于这一点并没有任何准备,外交方面也不擅长,最终惹恼了宇文泰,使得国家陷入了危难之中。战败之后,萧绎唯恐自己多年收藏的字画、书籍等珍贵文物落入他人之手,于是在国破之际,将这些文物一把火全烧了。据不完全统计,烧毁的文物共计14万余册,可谓是我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文化大浩劫,比之“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

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沙俄侵略军张贴布告,禁止中国人民反抗,说"遇到执枪械华人,定改必即行正法。若由某房放枪,即将该房焚毁"。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大肆屠杀,被捕的义和团威武不屈,视死如归。

八国联军经常强指人说是义和团,不由分说加以杀害。侵略军把西四北太平仓胡同的庄亲王府放火烧光,当场烧死1700人。德国侵略军奉命"在作战中,只要碰着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格杀勿论。"法国军队路遇一队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15分钟,不留一人。日军抓捕中国人,施以各种酷刑,试验一颗子弹能穿几个人,或者故意向身体乱射,让人身中数弹才痛苦地死去。杀人时,八国联军全副武装"监斩",人各个角度照相,企图恐吓中国人民,如今成为八国联军罪行的铁证。

据记载说:"城破之日,洋人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幼呼救声,街上尸体枕籍。"英国人记载说:"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到处都是死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啃食躺着的尸体"。

八国联军侮辱妇女,任意蹂躏,据记载:"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曲老少,仅驱诸裱褙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经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大学士倭仁的妻子已经九十岁,被侵略军百般侮辱而死。许多人不甘侮辱,含冤自尽。国子监督酒王懿荣居住的锡拉胡同11号,愤怒地说:"岂能被所辱?"全家投井自尽。同治皇后的父亲、户部尚书崇绮的妻子女儿被拘押到天坛,遭到八国联军数十人轮奸,归来后全家自尽。崇绮服毒自杀。

8月28日,八国联军在皇宫阅兵,各国军队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集结列队通过天安门、端门,穿过皇宫,出神武门。依次有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等3170人,俄国军乐队吹奏各国国歌、乐曲。这是对中国的严重的侮辱,对中国主权的践踏。阅兵之后,各国军官重新回到皇宫,以参观为名公然疯狂抢劫,一个英国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一大群联军军官见到这些东西伸手就拿,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装入口袋"。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军队又抢劫多日。中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最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国天主教主教樊国梁从一个官员家里抢走价值100万两白银的财物,法国侵略军统帅佛尔雷一个人抢劫的珍贵财物就有四十箱。法军抢劫礼王府白银200万两。东四一带的商店被抢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恒"金号全部被抢。地安门以东、东安门以北,房屋被焚毁十分之七八,前门以北东四以南,几乎全部被毁。

当时一位目击者写道:"各国洋兵,俱以捕孥义和团,搜查枪械为名,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稍有拦阻,即被残害。"一个英国人说:"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一派出一队一队的士兵去抢劫中国人的财产而得来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东西,而中国人稍一迟疑的话,就免不了送命。" 八国联军抢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约6000万两白银,其中日军劫掠户部(今公安部院内)库存白银2914856两,并立即放火烧房,掩盖罪证。鼓楼的更鼓,被日军用刺刀刺破。

古观象台的天文仪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国侵略军和德国侵略军争抢这批仪器,瓦德西说:"这些天文仪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们的造型和各台仪器的龙形装饰都极为完美。"12月2日,法军抢去件,德军抢走天体仪、纪限仪、地平经仪、玑衡抚辰仪、浑仪,运到德国柏林。直到1921年才归还中国。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劫掠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成里,1900年全部被八国联军损坏。《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1772--1782)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掉数万册。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内)收藏了许多宝贵书籍,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继续进攻了保定、易县、永清、张家口、山海关、娘女关等地,沙皇俄国出动17万军队侵占了东北,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把城市乡村变成一片废墟 。

由于古籍书库不达标、专业人才缺乏,河南省图书馆50万册古籍超半数损坏。在一个根本不达标的古籍书库内,记者看到,成堆的古籍凌乱地摆放着。部分古籍,只要吹口气,纸屑就哗哗往下掉。昨天是文化遗产日,河南省图书馆的这一窘境让众多网友唏嘘不已。而据馆长杨扬介绍,23年没有大修过的河南省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都捉襟见肘,直到2011年,图书馆才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将上水管道更换了一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