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本科四年所用教材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本科四年所用教材有哪些?,第1张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隋唐篇参考书

《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

《资治通鉴》(隋唐部分)。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辽宗夏金篇参考书

《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

《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

《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元朝篇参考书

《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明清篇参考书

《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专题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

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研没有参考书,因为该系不向考生指定,不过北大历史论坛上会列出该系学生上课时老师推荐或指定阅读的一些书。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 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隋唐篇参考书

《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

《资治通鉴》(隋唐部分)。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辽宗夏金篇参考书

《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

《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

《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元朝篇参考书

《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明清篇参考书

《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

《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专题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其他方向的参考书可见我的另一个知道贴: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638827htmlsi=1

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3旧唐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4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本书从秦汉写到民国,全书共一千余回,五百多万字,二千二百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作者是民国演义小说家蔡东藩。

5细说大唐

唐朝(公元618年一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细说大唐大全集》讲述了唐从建立到灭亡的近300年历史,记录了大唐帝国的兴亡沧桑,展现了唐朝的勃兴与衰落。

本书通过对唐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一书在手,遍阅大唐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尽览大唐帝国近300年的盛世传奇。

扩展资料:

唐朝的文化:

文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公元622年的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和781年三元状元。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诗人。

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

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洛阳、长安、金陵。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以上是北京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学用书。。。。。。。。

吕思勉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吕思勉故居位于常州市十子街8—12号。

吕思勉故居坐北朝南,共4进,每进中间设有天井、花坛。,给人以古朴典雅、书香溢斋的氛围。

故居1937年登记时,产权人为"吕诚之"(诚之为吕思勉字;),占地面积共2058亩,南临十子街,北、西两面均邻民居,东侧是局前街街道办事处。东距晋陵中路不到50米。吕思勉父亲曾把东宅房屋典当给他人,全家住西宅。直到抗日战争后期,才由吕思勉收回自用。解放后,故居部分房屋(共10间)曾驻军。吕思勉于1952年5月31日呈文常州市政府民政科,因房屋敝坏,要求发还。文中有"惟此屋年龄已近百年,本非良好建筑"等语,由此可推知吕思勉故居当建于19世纪50年代初年(清咸丰初年),其祖父吕懋先任江西奉新知县时。现有房屋4进21间,均为清代硬山造砖木结构建筑。自南至北依次为:头进门屋临十子街;二进大厅3间,后有翻轩;三进客堂,东、西有卧室各一间,吕思勉出生于西卧室,幼年时生活、读书于此;四进为3开间二层楼房。楼前天井东首有厢房一间通东卧室,保存吕思勉所藏的古籍、图书、字画、生活用品等20余箱。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修复,红木横匾“吕思勉故居”由著名史学家周谷城手书,并对外开放,陈列有吕思勉生平学术展览。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先生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颇为深厚。吕氏先祖原居江苏宜兴,明永乐年间才迁居至常州。吕家世代仕宦,先祖吕宫(字长音、苍忱,号金门),为清代常州第一状元,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出生于书香世家,15岁入县学。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家学渊远,遍读群书

 先生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颇为深厚。吕氏先祖原居江苏宜兴,明永乐年间才迁居至常州。吕家世代仕宦,先祖吕宫(字长音、苍忱,号金门),为清代常州第一状元,官至弘文院大学士,《清史稿》有传;高祖父吕子珊,嘉庆十五年庚午顺天乡试举人,曾任河南偃师知县;曾祖父吕佑逊,道光二年壬午乡试举人,曾任安徽旌德教谕。祖父吕懋先,国学生,曾任江西奉新县知事。

 先生父亲吕德骥(字誉千),生于咸丰二年(1852),年轻时即享有文名,曾任江浦县学教谕,对《易经》深有研究。著有《抱遗经室读书随记》及诗集若干卷。母亲程梫(字仲芬),生于咸丰三年(1853),为武进名士程兆缙次女。亦能诗能文,著有《逸秋诗钞》及《读书随笔》各1卷。

 吕思勉自述治学经过云:

 “初能读书时,先父即授以《四库书目提要》。此为旧时讲究读书者常用之法,律于问津之初,作一鸟瞰,略知全体学科之概况及其分类也。此书经、史、子三部,予皆读完,惟集部仅读其半耳。”

 “予年九岁时,先母即为讲《纲鉴正史约编》,日数叶。先母无暇时,先姊即代为讲解。故于史部之书,少时颇亲。至此,先父又授以《日知录》、《廿二史札记》及《经世文编》,使之随意泛滥。虽仅泛滥而已,亦觉甚有兴味。”

 “至十六岁,始能认真读书。每读一书,皆自首讫尾。此时,自读正、续《通鉴》及《明纪》。先父授以汤蛰仙之《三通考辑要》,予以之与元本对读,觉所辑实不完具,乃舍之而读元本。此为予能自读书之始。”

 “甲午战时,予始知读报,其后则甚好《时务报》……予论政治利弊,好从发展上推求其所以然,亦且性好考证,故遂逐渐走入史学一路。自二十三岁以后,即专意治史矣。”

 以上四段,描写了他二十三岁前的学习情况:(一)他出生于史学气氛浓厚的家庭,幼承父、母、姊之教诲。(二)他从目录学入手。(三)他养成读书必读“元本”以及“自首讫尾”的习惯。(四)晚清内忧外患的局势,使他从注意“时务”、“推求”因果,而专意治史。

 1982年“吕思勉史学论著编辑组”撰写的《吕思勉史学论著前言》提到“吕先生从二十三岁起,就决心献身于祖国的学术事业”,先生幼年起便系统地阅读了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的各种文史典籍,23岁后方专治于史学。在元史专家屠寄(字敬山)的影响下,先生始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研究,并于二十三岁青年之际,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甚至有传闻说先生一生共读过3遍“二十四史”。

 执教于常、苏、沪、沈

 1905年他应常州溪山小学堂创办人朱少堂之聘,执教于该学堂;1906年二十四岁时,由沈问梅先生介绍,赴苏州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因气味不投,至暑假即辞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知府许星璧与士绅挥祖祁等人创设“常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即校长),在校二年又二个月,深受师生(如钱穆即为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时的学生)爱戴。

 1910年,屠宽的父亲屠敬山在南通主持张誉创办的南通国文专修馆,培养办理公文的人才,邀请他去帮忙。他便到南通任教授。

 1912年,又接受杨秉锉先生的延聘,在上海商学公会办的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堂教应用文字,并教商业地理、商业经济。因无教科书,他就边参阅日文书,边讲授。

 1914年7月由沈颐介绍进中华书局当编辑,因在书局专事编辑教科书、参考书的工作,感到乏味,很想远游。1918年秋,先生的表姊夫杨成能介绍他去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于是辞去了中华书局的务。

 1919年冬,沈阳高师仍来延聘,乃于1920年初到沈阳。不久,他深感此间专制守旧,便提倡学生阅读新杂志书籍,认为“生今之世,总不容不了解今人之思想”并专门安排课时让学生阅读。

 20年代初,先生积十余年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就《白话本国史》,于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长期被用作大学的教科书和青年“自修适用”的读物。史学家顾领刚先生对这部通史作了高度评价,说“编著中国通史的,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可以说,《白话本国史》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1923年,应校长王饮鹤聘,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在该校期间,他先后写成有关文字的著作四种。此外还编写了文学史讲义、群经概论、国文讲义等。

 进入光华大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册”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其中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的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的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致哀,美籍校长卜芳济竟然蛮横无理地将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学生553人,教员19人愤而离校,并谋创办光华大学。张寿铺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张韵海、容启兆、颜任光、胡适、徐志摩、朱公谨、罗隆基、潘光旦、吴泽霖、廖茂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来光华执教。

 时先生已应沪江大学之聘,教授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字学等课程。但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应光华国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请,赴光华任教,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直至解放后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他进光华后,初任国文系教授,后历史系设立,即延为主任。每周上课十多个课时,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先秦学术概论、宋明理学、经子解题、史籍研究法及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的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讲课富有魅力,很多受业的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用浅近的文言文,以刚劲挺拔的书法,写上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对学生的考核也别具一格,富有特色。下面录其一组试题,可见之一端:

 《中国通史乙组试卷》

 习惯、法律,村于离婚往往加以禁胆。其故安在其得失若何

 或谓社群制度为女子之友,家庭制度为女子之敌,其说若何

 试述女系氏族易为男系之由。

 宗法之制,所联络之人,血缘关系实多疏远,何以仍能有亲爱之情

 试述氏族崩溃,家庭代兴之故。

 古以多男为福,谚称养儿防老。然实际上,现代父母欲得其子孝养甚难,试就经济制度,刽析其故。

 齐有巫儿之制,本以女主祭祀,然后世宗祧继承,必专于男,其故安在

 或谓今人之牲,实为无用之长物,仅因习惯而存在,其说然欤

 右九题,作一题即可完卷,九题全作,亦无不可,总之多少不构,能勿抄录原文最佳,见解与讲义不同,或相反背,均无不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