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道德经为何不避讳恒字?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在其中的三号墓中同时发现了两本《老子》的帛书。根据推测,这两本帛书《老子》,其中的甲本抄写时间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的抄写时间也在汉文帝登基之前,距今两千多年,之所以能确定抄写年代,主要的证据就是邦和桓的避讳,帛书《老子》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恒”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国”,而“恒”则保持了原貌,这也是历史学家推测其抄写年代的重要依据;
“人总是有会有过失的,有了过失能改正就好”。这句话可以有两种断句方式:“人恒过,然后能改”,或者“人恒过然,后能改”,要想将句意分析的好,我认为后一种更好一些。“恒”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就像字面表现的“总是、一直”的意思,这句话关键是“过”的解释,这里名词动用为“犯过失”。
桓,拼音huán,属通用字。本义是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现多用作姓。汉字演变字源解说形声字,形旁为木,声旁为亘(xuān),本意指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
恒(拼音:héng、gèng)是汉语常用字,古字形写作"亘",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又通"亘(gèn)"指绵延,延续,读作gèng。月亮弦、望有常,故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又引申特指恒心,用作名词;又引申为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用作副词。读héng。
1、永久不变;固定。
《齐桓晋文之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译文: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
2、经常;常常;总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
3、平常;一般。
《童区寄传》:“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译文:假装小孩子哭,惊恐战栗,作出小孩子平常的情状。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闲上下。心以舟施,恒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恒,常久不变。字形采用“心、舟”会义,表示一切在二之间。以舟施心,这就是恒心。
相关词汇解释:
1、恒人[héng rén]
常人,一般的人。
2、恒医[héng yī]
一般的医生。
3、恒准[héng zhǔn]
固定的标准。
4、恒等[héng děng]
完全相等的;产生或实现同一的--主要指逻辑命题和数学的方程与演算所表示、产生或实现的方面。
5、恒交[héng jiāo]
平常的交情。
本文2023-08-05 16:05: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