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版本书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影印版本书是什么意思,第1张

问题一:复印版和影印本的书有什么区别 影印本与原版无任何差别,是原版的复制。我国加入WTO之前,国外的图书都采取影印本的形式收藏,现在都收藏原版的图书。

严格意义上讲,影印不同于复印,它应是对原版的拍照处理,区别于复印盗版,有概念差异。

第一种解释:

影印版 就是对原版原封不动的 copy !版权还是为原书的版权!由于在本地印刷,可以省一堆费用,所以价格比买原书要便宜得多(有时只是货币单位不同)!

第二种解释:

得到此书的影印授权后,将整本书完全按照原出版社的原书影印过来,再以原出版社的名义出版,并注明是“影印版”。

用影印版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买人家原版的书太贵,为了节省资金,在取得人家的版权授权后,完全复制人家的书,并注明版权为原出版社。影印版大多为英文书籍或者是古籍。

问题二:影印版是什么意思 第一种解释:

影印版就是对原版原封不动的 copy ,版权还是为原书的版权 。由于在本地印刷,可以省一堆费用,所以价格比买原书要便宜得多(有时只是货币单位不同)。影印版

第二种解释:

得到此书的影印授权后,将整本书完全按照原出版社的原书影印过来,再以原出版社的名义出版,就得注明是“影印版”。

问题三:图书影印版是啥意思 影印版就是照排翻版,很多古籍的再版都采取这种方式,看起来和原版是一样的排版方式,因为是原版影印的,当然弗样。

回答者:我爱攀枝花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11-28 13:43

问题四:影印跟盗版的书有什么区别啊 什么叫影印版,

出版社要重新出版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原书是比较完美的,不需要重新修订,就会直接把原来的底版拿出来送印刷厂印刷。影印的情况是原来的底版找不到了或者毁坏了,但是这本书的原貌又比较有意义,就只好去找留存下来的印刷成品,找到以后每页拍照,翻印成新的。

在过去(也就是入关以前把),国内不出足够的银两,当然就拿不到人家的底板,更不愿发时间重新排版,就买一本书来影印,多是盗版(国家盗版,哈哈)

入关后,以上行为当然就不允许的了,但大家都知道原版书(发达国家出版的),无论印刷质量、纸张都比较好,当然价格也比较贵,国内要想买这类书,可以买国际版(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印尼出版的,印刷质量、纸张相对较差)。但如果某本书质量较好,估计国内需求较大,某些出版社就以买断版权形式在国内影印出版。

这种影印书多只对封面作一些调整,内容乃至贰版都不变(要变就不叫影印了),但纸张和印刷质量都不可与原版同日而语。

为什么采取影印方式?决不是上面提到的,找不到底板,本人以为使用原底板版权所需费用要高与影印版权费用。这是从使用底板的印刷数量和国内需求数量等多方面考虑的

总之,影印版内容上应该是原汁原味的

盗版图书从印刷质量来分,主要有两种:

1.低端盗版图书。总体印刷质量较差,容易辨别,表现在:用纸较差(纸质偏薄、发黄、发灰)墨色不匀,色相偏差,套印不准,图像模糊不清,图文边缘往往有胶带痕迹或拼版痕迹,成品裁切不方正,装订质量较差(有很多漏行、错页等质量问题),而且文字和标点符号差错较多(有的错字一码可达十多个)、病句连篇。

2.高端盗版图书。总体印刷质量较高,与正版书差别不大,较难辨别,表现在:用纸较好,墨色较匀,色相较好,套印较准,图像层次较清楚,成品裁切较方正,装订质量较好,而且文字差错较少。

一般来说,低端盗版图书是小型印刷厂或地下印刷厂用低档设备印制而成,是由一些小盗版书商,零敲碎打、游击作战所制作的。而高端盗版图书是实力较为雄厚的大盗版书商使用较高档设备,有的甚至使用进口设备印制而成。

可以这么认为,当前盗版图书还是以低端盗版图书为主,并且这种情况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是也应该看到有少部分的高端盗版图书。因此,不可简单地认为“印刷质量好就不是盗版书,印刷质量不好就是盗版书”,也不可一味认为“盗版书一定比正版书便宜”。

辨别盗版图书,最准确的方法是将其与版次相同的出版社正版书在用纸、印刷、内容上作比较,并且还要查看图书的版权页(正版书的版权页必须包括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出版单位名称及地址、图书开本、版次等)和国际标准书号以及条形码标志是否完备和清晰,必要时向正版书的出版社咨询。当然,如果有防伪标识,还是不难辨别。

一、质量:

1、细审书的外观。具体说来是:一审封面。相形于正版书,盗版书的封面往往色彩不正,要么晦暗得无精打采,要么艳丽得妖冶招摇,套色也常错杂。只要勤加比较,其间的差异不难辨别。二看装订。按出版业常规,一本200页以上的正版书,应弃铁丝订而改用锁线订、塑线或无线胶订。而盗版者由于印刷装订设备的局限或降低成本计,其盗版书300、400页以上仍常用铁丝订。三看印刷厂。每家出版社都有若干家固定的印刷用户,各印刷厂在用纸、油墨、印刷上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平常留心于此,是有助于识别盗版书的。四看用纸。书要两面印,纸张太薄则易掺墨而致字迹模糊难识。所以,除辞典外,正版书用纸均在52克及其以上。一旦遇到用纸薄的书,另一面字迹渗露过来,则务必小心。

2、审书的内文。盗版书在内文上有三种表征:一>>

问题五:影印书是什么 影印书虽然不需要校勘、标点,但要选择和鉴定底本,要检查缺页、漫漶,要做配补描修等工作。中国影印的古籍大体上包括三类:一类是卷帙浩繁的资料书、工具书,如《全唐文》、《清实录》、《佩文韵府》等,主要供查考或供进行学术研究作为参考。第二类是古籍中的善本、孤本。这一类古籍的影印主要在于保存版本,使一些不可多得的宋、元本古籍和明、清刊善本, 得以流传。第三类是一些常用书、必备书,如《 十三经注疏 》、 二十五史、 四书五经、《康熙字典》、《经籍撰诂》等,以满足读者和研究者的需要。不管影印哪一类古籍,事前都需要多征求专家的意见,选择有价值的版本作为底本,盲目影印,不加选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影印书的版式,有多种的不同。具有文献保存价值的,可以照原书的版式大小,一般则是照原书缩小成 32 开本,更能使读者感到方便的,是用拼贴缩小的办法,采取16开本,分三栏或四栏。过去的影印书,基本上采用线装形式,这显示了中国古书传统的特色。但由于线装本不便插架, 价格也过于昂贵,因此目前出版界已很少采用。

至于影印书遇到缺页或漫漶现象时,要进行配补、描修的技术处理,但要十分慎重。有一派学者反对描修,认为选定一种版本,就应存其原貌,任何加工都是对古书的侵渎,但一概反对描修,也会造成读者阅读的不方便。因此在配补描修问题上,处理的原则应是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处理。基本上不需要配补描修的,以保存古书原貌为主。

问题六:原版影印是什么意思? 图书馆需对到馆图书进行加工后才能进入流通为读者使用。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规定:(1)说明图书内容特点的版本文字,例如通俗本、节本、缩写本、校点本、普及本、农村版、少年版、试用本等,(2)是说明图书制版特点的版本文字,如油印本、影印本、缩印本、石刻本等

影印本与原版无任何差别,是原版的复制。我国加入WTO之前,国外的图书都采取影印本的形式收藏,现在都收藏原版的图书。

参考文献部xue

问题七:什么是影印版? 淘宝上的影印版就是盗版,我买刚在淘宝上买了08的cpa全套看,准备是先看着,到时候再买新的教材看。每年都要变的教材,再按原件买上一版的划不来吧。那套书反正一拿着就知道是盗版的,纸张比较薄(但貌似我用中性笔写字还是不会出现翻页有痕迹那种),字的话,如果原书没有什么背景图的话,都是看的清楚的。不过可能看那种书,看久了,眼睛会累。除此之外还没发现有什么错误。

问题八:实体书的正版与复印版有什么区别 其实即使复印出来的书再新也是盗版书,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盗版书的基本特征,或者是盗版书和正版书的区别,详解如下:

一、盗版书简介:

盗版书即翻版书,指非经原作者或原出版商出版的未经授权的书。盗版书一般封面色彩鲜艳,字迹混浊,封面用纸较薄,胶印的胶水外溢。盗版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判断,盗版书的危害众多。

二、盗版书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方式:

1、审核正文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随手翻开一页,细细读上一段,如果发现多处错别字,基本就可以判断你手上的这本书是盗版书了。这是大多数人都在用的辨别盗版书的方法,也是最直观的方法。

其实还有很多方面的。例如章节标题的字号是否统一,字迹是否清晰,书芯用纸是否薄得可疑(一般书籍除字典和艺术书之外,书芯多采用55克左右的书写纸。)还有一些影印的盗版书虽然没有错别字,但难免存在排版上的疏密不一致,或者天头地脚距离不统一等现象。当然盗版书中有一种叫做高仿,单看内容和印刷和正版书是一模一样,这种书一般是不会在市面上流行的,书商会给各大培训直接供应。

2、细看版权页

版权页一般在扉页背面,也有在正文最后的,印有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比较简单的是查看版权页上的国际标准书号即ISBN和封底条形码上方的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一般就是盗版的。还有的劣质盗版书干脆就没有版权页的。排除一套书分几册的版权页在第一册条形码在最后一册或同在最后一册的情况,但这个时候这套书必定是同一书名、书号(ISBN)。

3、积累经验

这里的积累经验指关于版权方面的经验。很多盗版书盗用内蒙古出版社,西 民出版社之类偏远信息不易传达的出版社之名。实际上,这些出版社一般只出版一些由汉语翻译为少数民族语的书籍,而且由于文化相对落后,出书总类是很有限的。看到这些出版社的名著啦箴言妙语啦,你就格外小心了。

盗版书商懂得版权信息的不多,常常出现盗版一套书用了几家出版社的名号。还有一整套不同书名的书用了同一书号,这些书即使不是盗版书,也是违法的。

4、

目测封面

先看封面,可以从色泽,清晰度,封面用纸质量、书的用纸质量,书本的装订等方面观察。具体来说,盗版书一般封面色彩鲜艳,字迹混浊,封面用纸较薄,胶印的胶水外溢,精装本的可能缺少堵头布(堵头布:丝棉质长条布类,一头有圆状紧织垅条。粘于书脊的两端,保护书脊切口,增加书的美观。)或者无前后环衬。

再看封底是否有条形码和定价,没有条形码的肯定就是盗版书了

问题九:扫描版清晰还是影印版清晰 看你怎么用,如果是要打印出来的话,还是用扫描的锭,加深。

如果只是用电脑看,就可以用扫描的。

问题十:影印版和正版图书 什么叫影印版,

出版社要重新出版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原书是比较完美的,不需要重新修订,就会直接把原来的底版拿出来送印刷厂印刷。影印的情况是原来的底版找不到了或者毁坏了,但是这本书的原貌又比较有意义,就只好去找留存下来的印刷成品,找到以后每页拍照,翻印成新的。

在过去(也就是入关以前把),国内不出足够的银两,当然就拿不到人家的底板,更不愿发时间重新排版,就买一本书来影印,多是盗版(国家盗版,哈哈)

入关后,以上行为当然就不允许的了,但大家都知道原版书(发达国家出版的),无论印刷质量、纸张都比较好,当然价格也比较贵,国内要想买这类书,可以买国际版(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印尼出版的,印刷质量、纸张相对较差)。但如果某本书质量较好,估计国内需求较大,某些出版社就以买断版权形式在国内影印出版。

这种影印书多只对封面作一些调整,内容乃至排版都不变(要变就不叫影印了),但纸张和印刷质量都不可与正版同日而语。

为什么采取影印方式?决不是上面提到的,找不到底板,本人以为使用原底板版权所需费用要高与影印版权费用。这是从使用底板的印刷数量和国内需求数量等多方面考虑的

总之,影印版内容上应该是原汁原味的

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

抄本

稿本

批校本

影印本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 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展开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我们通常把研究这些版本的学问叫古籍版本学。

编辑本段雕版印刷的出现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编辑本段书册制度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编辑本段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北宋继承五代的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词条一即监本为主。 南宋泊本中的官刻本仍以国子监粞为主。当时礴京国子监的书版都被金人弄走了,为了满足读书的需要,新京城颐安府即杭州的国子监覆刻了北宋监本的经注和单疏,现存的《周易正义》、《春秋公羊传疏》、《尔雅疏》就都是南宋初年的监本,不过有的版片已经后来修补过。

宋建本

北宋时福建地区刊刻的书,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两部佛教的《大藏经》,一部是北宋元丰三年在今福州开刻的《万寿藏》,一部是政和二年在同地开刻到南宋乾道八年才完成的《毗卢藏》。 古藉版本学上所说的宋建本,主要是指建宁府建阳县的坊刻本。因为建宁府在宋代属于福建路,而福建地区古称为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闽本。北宋时的建阳坊刻本没有能流传下来,传世的都是南宋时所刻,其为数不多,几不亚于浙本官刻而大大超过杭州的陈、尹诸家坊刻。

宋蜀本

唐五代以来,今四川成都成为与杭州东西对峙的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北宋开宝四年中央政府专门派人到成都开刻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印本佛教《大藏经》,也称《开宝藏》,是卷子本,字体颇有唐写卷子本的味道,多少夹杂点北魏字体的成分,现在还保存有一些零卷。早期的蜀本已经看不到了,保存下来的最早也只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刻本,此外都是南宋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辽的刻书技术应是从宋传过去的。刻书中心大概不会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的政治中心上京,辽的南京即今北京,倒有成为刻书中心的可能,但也无明文可稽。刻本则长期以来从未有人见过。今天见到的辽刻本,是在山西应县发现的。应县有个佛宫寺,寺里有座辽清宁二年建筑的木结构的释加塔,1974年在塔第四层主像释加牟尼腹中找出六十一件辽刻本。 金初兴时虽然以武力称雄,但也颇重视文化。现存的金平水本为数极少,只有《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壬辰重改正吕太尉经进荘子全解》、《刘知远诸宫调》、《南帝内经素问》、《重编添补分门事苑撮要》、《萧间老人明秀集注》、《新修■音引证群籍玉篇》等几种,基本上都是坊刻。

编辑本段元刻本

元浙本

国子监这个名称当然取消了,但原先南宋的国子监并没有拆毁,而改成了西湖书院,元黄溍《西湖书院义田记》说:“西湖书院,宝宋之太学,规制尤甚,书所刻经史群书,有专宫以掌之,号书库官,宋亡学废,而板库具在。”据考证,其中绝大多数是南宋国子监遗留下来的,也有个别是元代浙江地区刊刻的元浙本。这些地区的家刻本,也和南宋一样还不如官刻之多。现存较有名的有在今浙江淳安的邵桂子编刻《邵氏世谱》,在今江苏松江的业曾南阜书堂刊刻《东坡乐府》,在今江西南丰的西思敬刊刻《元丰类稿》,在今江西南丰王常刊刻《王荆文公诗笔注》。

元建本

元建本上多有牌记,或曰某某书堂,或曰某某书舍,或曰某某精舍,或曰某某书院,一概都是书铺的牌号,和政府设立的书院是两回事。和南宋时一样,在元代官方有时也把书交给建阳书坊刊刻。

编辑本段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前期的刻本,基本上延续了元刻本的风格。除了北方的临汾人明后不再成为别具格局的刻书中心,不再有明平水本之称外,大体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系统。即建阳的坊刻建本继续局守一隅成其小系统,此外全国各地几悉继承元浙本系统成为大系统。此大系统的主要特点即和元浙本同样使用赵体字,而且不论官刻、家刻、坊刻在字体以至版式上几无甚出入,仅管刻手有精粗之别。这种所谓明初本以官刻为多。官刻中包括内府本,国子监本,其他中央机构的刻本,地方官刊的所谓书帕本,以为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潘府本。明前期家刻本传世的似不如官刻之多。明前期坊刻本除建本外也不算多。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刻本到这个时期起了一次大变化。变化的最显著之点,即字体由前此的赵体突然改换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前此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这个变化始于正德,剧于嘉靖,下及隆庆,其中尤以嘉靖时所刻的数量既多,质量又高,成为明刻本以至我国版本史上的一大特色。“嘉靖本”也随之成为了版本目录上的专用词语。 大概由于这种刻书风格新鲜受欢迎,很快传播到外地,不仅影响到外地的家刻,还影响到官刻、藩府刻、坊刻。这种标准嘉靖本的风格,到隆庆时才逐渐起了变化,向后期的万历本过渡。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从万历开始,明刻本又出现不同于标准嘉靖本的新风格。其主要特点仍在字体和版式,尤以字体的转变更为显著,即由原先虽见方板整齐但仍出于南宋浙本欧体的标准嘉靖本字体,转变成为更加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字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世称“方体字”,但也有人称之为“宋体字”。从现有资料来看,开始用这种方体字刻书是在安徽的徽州。明以来徽州人多外出经商,人称“徽商”。徽商们常到南京、扬州、杭州等地活动或定居,往往会把徽州的刻工带过去,同时徽州刻书又常请苏州的文人主持校勘,因此江浙的刻书风气很快受其影响,随之这种方体字刻本普及到全国很多地区。 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所谓“写刻本”。所谓“写刻本”,而是由于嘉靖、万历时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最终产生了完全脱离普通书写字体而专用来刻书的方体字,这时再重新用普通书写字体来刻书,就被称之为“写刻”,称其本为“写刻本”。万历时出现的写刻本仍用赵体字,但讲究的已不像所谓明初本的赵体那样笔道丰利刚健,而转趋流利生动。 天启、崇祯两朝的刻本通称为明末刻本。明末刻本中除保持了万历时的方体字和少数写刻者外,在杭州的坊刻中又使用了一种新的方体字。它不像万历时始创的方体字那么方,那么横细竖精,而变为字体稍长、笔画较瘦的方体字,可称之为长方体字,看上去颇有清朗醒目之感。

编辑本段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刻本,多数继承了明代后期的传统刻方体字本,其中以万历传下来的方体字为主,也有用天启时创制的长方体字和汲古开创制的扁方体字。这时期的方体字本有粗有精。长方体字的本子比方体字本刻得少。清前期这种方体字本以及写刻本的纸张,一般用厚一点的毛边纸或薄一点的毛太纸,而以毛太为多,早一点的也使用明末刻本常用的质地更差的竹纸,另有用一种白色的纸叫连史纸,这些都比较常见。 清代坊刻的章回小说一般也通用方体字,但多数比明后期的建本小说还要拙劣。清代前期刻本中比上述几种方体字本更具特色的是写刻本。顺治时清世祖还宠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汉经厂等依然存在,内府刻书当仍由宦官掌管。世祖死,宦官即被整肃,其首脑吴良辅处斩,十三衙门撤销,其后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职人员办理。所以清代皇家刻书笼统地自可称为内府本,而习惯上将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还常简称为“殿本”,而顺治时刊刻的仍称之为内府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武英殿刻书在乾隆整六十年间可说进入了全盛时期。所刻书据统计多至三百零八种,到嘉庆时的二十九部、道光时十二部、咸丰时二部就明显地在走下坡路。进入后期同治一部、光绪二十二部、宣统二部然后清朝的统治结束。

在乾嘉学派的推动下,又一次出现了刊刻古书的高潮。这次高潮和明嘉靖时出现的不完全一样,嘉靖时刻古书重在作诗文,乾嘉时则重在讲学问,所刻古书的特点一是注重校勘,多数要写出校语,叫校勘记或考异。再是不惜工本地刻仿宋本,版式行款一依旧本不让变动。这时期不论仿宋本、写刻本、方体字本一般都有内封面,多数是正面题书名卷数,背面题刊刻者或年月,不像明万历以来坊刻本的内封面具有广告性质。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就刻书事业来看,乾嘉的全盛时期过去之后,到这时却颇有点复苏的气象。其标志则是在好些省会正式办起了公家的刻书机构,叫书局,刻印了大量价廉而质量也不坏的书籍。前此地方官刻书全凭官们个人的喜好或需要,不曾设立过专职的刻书机构,所以这时书局的设立可说是我国出版史上一件大事。以致到民国时好多公私出版机构还承用了书局这个名称,即至今日仍有中华书局之称。 按设置地点来讲,在南京的有金陵书局,人民国幷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有江楚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扬州的有淮南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苏州的有江苏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在杭州的有浙江书局(人民国改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附设印行所),在南昌的江西书局,在武昌的崇文书局(人民国改湖北官书处),在长沙的有传忠书局、思贤书局,在成都的有存古书局,在济南的有皇华书局(后改山东书局),在太原的有浚文书局(后改山西书局),在福州的有福州书局,在广州的有广雅书局(人民国改为广雅版片印行所),在昆明的有云南书局,在贵阳的有贵州书局。这些书局刊刻的书,人们通称之为“局版”、“局本”。

编辑本段活字本

不用整片的木板来刻书,而改刻单个可刷印的反体字,不要印书不须雕版用这些单个字拼排就能印,印毕拆散这些单个字又可用来印别的书,灵活而不像雕版印刷那么固定死。所以当年沈括把这种用单个字拼排的书版叫“活板”,后来就称这些拼版用的单个字叫“活字”,印成的书叫“活字本”,以便和整片雕版的刻本相区别。

编辑本段套印本

不论刻本或活字本,一般都用一种颜色来刷印,其中最常用的自然是黑色,试印本或其他特殊情况有用蓝色或红色的。套印本则印一部书一页书用两种颜色,即除黑色外还用红色,而且是把这印黑色的文字和印红色的文字分别刻成两副版片,先在纸上刷印黑色的,再把红色的套上去刷印,刷印成既有黑色即墨色、又有红色即朱色的本子,人们称之为“朱墨套印本”,更常省称之为“套印本”。

编辑本段插图本

在书上配刻了图书的

,通称为“插图本”,也可称“带图本”,再由此派生的以图书为主体的书则通称为“书谱”。这些都是我国雕版印刷中固有的东西。

编辑本段抄本

抄本,过去多写作“钞本”,如今则习惯作“抄本”。这里讲的抄本是指刻本出现后派生的抄本,即绝大多数是从当时已难得的旧刻本抄录及展转抄录的本子。

编辑本段稿本

“稿本”,广义的是凡撰写的文章著作没有付印的都应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但古籍版本里的稿本,只是指总论第一章古籍范围之内的书籍的稿本。此外的近现代人著作的稿本如是名字且有价值者自宜珍藏,但不在这古籍的稿本之列。

稿本又应分为三类,即“原稿”、“清稿”和“写样待刻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亲笔。清稿:原稿往往要经作者涂改,涂改得多了,就由作者自己或请别人重抄一遍,叫清稿。写样待刻稿:著作要刊刻时,如第三章所说要在印好的方格纸上用刻书的字体、刻书的要求把全书腾写一遍,叫做“写样”。

编辑本段批校本

“批校本”,是一个笼统的广义词,它包括了“批本”、“校本”、以及既校又指的“批校本”。批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施加批评圈点。校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抄本或其他古籍来校出异文,改正文字。批校本:这是狭义的批校本,即指既校又加圈点评语的本子。

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叫“过录本“的,是借到了一部名人或有价值的批本、校本或批校本,自然另找一部相同的刻本把这种批校原样过录在上面。

编辑本段影印本

这里所说的是影印本,是狭义的专指我国古籍的影印本,是把古籍的刻本以及前面讲过的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等摄影后制版印刷,

印成基本上保留原书面貌的本子。这种摄影和制版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这以前要新本子保留原书面貌,只能用前面讲过的仿刻、覆刻等办法,但即使最精细的覆刻,也不如这种影印的新技术之能不走样。因为这种新技术引进后,很快地“洋为中用”用在影印古籍上面,从清后期开始,到民国时已基本上取代了前此仿刻、覆刻而成为古籍出版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用来影印古籍的技术,大体有石印、珂罗版印、金属版印、照相胶版印几种。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看纸张。

新刷的纸张一定是新的,现在的纸张都是机制纸,没有帘纹,现在市面上99%的宣纸也是机制。以前的宣纸也好,竹纸也好,都是人工制作,有帘纹的。

其次闻气味。现在的墨有化学成份在里面,与老墨不同。这个要体验过才知道了。而且新刷的墨是浮在纸上,用手一擦就会糊掉。真的老书墨色吃进去的。这个很好认。

您说的“影印本”不知是指什么,如果是指现在方式影印的,就是现代印刷方式,不存在“新刷”这个概念了。

再者,近些年老版新刷的书,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您在圈内问一问就行了。

胶装方式包括两种:无线胶装和锁线胶装 一般书本的页数较多的话,会采用锁线胶装的方式,因为牢固度、耐翻度会较好,使用寿命较长;而如果是无线胶装,会很容易出现散页、断胶等现象 买书的时候注意一下就是。看看是不是比较常见的出版社出版的。

逢先知,中国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中共党史研究专家。1929年10月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0年加入中国***,1950年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见习秘书,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毛泽东著作研究组副组长,全国党史研究会第二、三届副会长。中共十三至十五届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绘图增像西游记》,虽是1891年出版的,但毛泽东阅读批注此书,大体时间应是在50年代后期。根据有三:一是50年代初期,毛泽东进城之后,从延安带过来的图书不多,特别是线装本的图书就更少。随着毛泽东的读书需要,根据毛泽东本人的要求,后来田家英、陈秉忱、逢先知等陆续为他购买配置了一部分线装古籍图书。这部《绘图增像西游记》可能就是这一时期购买配置的。二是本书印的字似3号宋体字,小32开本,这样小字号、小开本的线装书,60年代之后,他一般是很少看的。三是从批注的字迹和用笔来看,批注是用黑铅笔写的,因为本书天头空的地方不大,所以批注的字写得也不大,字迹是流畅自如的行书体。

字画保管不妥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因季节更替产生的温差变化,干、湿不匀,阳光紫外线辐射,环境空气尘埃的污染等等,由此而发生虫蛀、霉变、褪色等现象,使一幅完整的字画面目全非,失去其艺术价值。如果我们了解到字画容易受损的弱点,采取一些有效地防止措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其变旧破损进程,从而使字画寿命延长,能保持其原貌。

字画,不论是立轴、屏、对联、手卷、册页、还是扇面、斗方,基本上属纸质品和丝织品两种,因为都含纤维质,所以具有吸湿性。装裱字画用过的糨糊,含有蛋白质和糖,这又是蠢虫赖以生存的食粮。一幅字画若不精心保管,就很容易遭受各种侵蚀,从而损坏变质。

凡收藏的字画,最好放在封闭的箱、橱、柜内,使字画能拥有一个稳定的有限空间,避免直接受侵蚀和污染。但这并不是说一旦放进去就万事大吉,因为它还是会受到侵蚀的,保存久的辽画被虫蛀是常见的一种毁坏现象。这种蛀虫,人们常称“蠢”虫,呈灰白色,身体短小。大约每年五月左右,随着温度的升高,蠢虫也大量繁殖。防止的办法,可用樟脑丸或上海产的樟脑精块等类药物驱虫。这种樟脑药主要通过其自然挥发出特殊的气味来防虫,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使用时可以将樟脑药放在收藏字画的周围。此药一年之中最好分期放二次,第一次在3至4月,第二次在10至11月,这样防虫效果更好。

放在箱、橱、柜内的字画除放药外,还要做到勤翻动,及时清除不洁之物。每隔半年左右就要展开看看,特别是梅雨季节过去之后,最好能分批将字画取出来挂几天这称为“晾画”,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字画生霉。

霉菌在潮湿、温暖和黑暗条件下最易繁殖,因此,字画的贮藏空间,温暖应保持在14℃~20℃左右,相对湿度在50~60%。因为室内相对湿度偏高,容易引起纸张受潮而滋长霉菌。而太干燥又容易引起字画的翘曲变脆,一般的家庭遇天气干燥时,可常用湿墩布拖地,或在房内放盆水,天气潮湿时,尤其在雨季,尽量少开窗户,这样可以使房间的湿度得到相应的控制。

长期悬挂在外面的字面,会受到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使字画颜色褪淡,字迹模糊,发生纤维的老化、变脆。因此,一般不要将珍贵的字画长期地挂在厅室里,更不要挂在太阳能直射到的壁上。应挂一段时间再收藏起来,若字画数量多,则可以采取轮流悬挂的办法,这样做,既能展开收藏字画的不同风格,欣赏佳作,又能延缓老化变色过程。

尘埃也是字画的大敌之一。挂在墙上,或存放在箱、柜中的字画,同样会受到尘埃的影响,细小的尘埃沾在字画表面,遇到一定的湿度,它能成为不洁净的小颗粒,等小颗粒的水分蒸发,会在画面上留下**斑点。

除此之外,对字画保护还应注意,在欣赏观看时,不要用手指指点点接触画面,唾沫沾染。展开和收卷时不要将画折坏留下折痕,因收藏的字画由于年久而变得较脆,容易弄折裂,所以一般不要随便动手,就是收、拿、卷、挂等动作,也一定要格外小心,做到轻手轻脚。

以上介绍的几种保管字画的简易方法,仅供一般爱好字画的收藏者参考。

“古籍的修复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绝不仅仅是你想象用浆糊粘贴那么简单。不同年代、不同损毁程度,乃至不同纸张和印刷方式的书籍都有不同的修复方法。就拿最简单的浆糊粘接来说吧,用浆糊粘接书,其黏稠度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依纸而定,否定的话很容易造成书页走形、卷边。粘接也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越牢固越好,因为过稠的浆糊会让附着在上面的已经很脆的书页板结,甚至开裂。”

“干我们修复古籍这行,每拿到一部需要修复的古书籍,都会非常小心地斟酌着适当合适的修复方法。如果书的四边适中,有一定的空间,我们往往会在书页中间加一层棉质的衬纸,就像一个支架一样把它撑起来,然后再把书页裁齐,用砂纸打磨光滑。而如果留下的空间不大,为了不损伤到书的印刷内容,我们往往就会采取金镶玉的修复方法。”说着,余国同随手拿起放在桌上正准备修复的棋谱,“你看这是旧纸,旧纸泛黄似金,而新纸则色白如玉,如果把旧书的纸页用新纸加边,不就成了金镶玉吗?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用金镶玉的办法来修复一部内涵丰富的古书籍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