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与《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请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与《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第1张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开始出版“经部”的《中国古藉善本书目》,是集录了全国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献馆、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及所屑各研究所,其他科研单位等781个单位所藏古籍善本13万部,是我国目前收录善本书最为齐全的一部书目。全书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分。各书著录了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等。从本书目还可查知有关善本书的收藏单位。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出版。本书是北京图书馆编制的第六部馆藏善本书目,在一九五九年由赵万里、冀淑英先生主持编制、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选入善本的古籍一千余种,使总数达到12 000千种以上。这本书目继承了前五部书目在收录标准、版本考订、款目著录、编目体例、分类原则等方面的优良传统,纠正了一些以往著录的失误,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丛书类归于子部下,每种书著录书名、卷数、著者、板本、稽核、附注等项,于版本注明刻本活字本的行格字数,以供考订各书板本。北京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它所收藏的善本书在全国最为宏富,因此该书目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遗产、整理利用古籍以及图书馆古籍、编目都有重要作用。本书后附书名和著者的四角号码索引,便于检索使用。

这两本书说不上谁好谁不好。他们都是我国珍贵的古籍善本书目录,只不过前者的范围要宽一点。

参考资料:

读秀词条: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文学答问总汇》

合肥市图书馆藏有各类图书、报刊40万册。社会科学方面有特色的重点藏书包括:地方文献、人物传记、港台书刊和解放前的影印报纸等,还有大型文化典籍《四库全书》和《续四库全书》;自然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医学以及适合我市农村种、养殖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等。该馆还收藏了美籍华人贾成宽、石以明,德国侨胞周仲铮,香港石景宜以及作家鲁彦周、那沙和画家韦君琳等社会名人的赠书近万册,增加了馆藏的品种,现已初步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藏书体系。

特色馆藏

合肥市图书馆现有藏书四十万册,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与科技和经济建设有关的建筑、轻工、电子、食品类,以及适合我市“三县一郊”种养殖业特点的农业科技图书;社会科学方面的重点藏书是地方文献、文史类图书等,还有大型文化典籍《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及珍贵的古籍图书。我馆每年还订购报刊近千种。较为丰富的馆藏是开展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的坚实基础,我馆工作人员已利用馆藏资料编撰著作二十多本,撰写论文一百多篇。1997年我馆的图书编目工作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1998年我馆的文献信息中心已进入国际INTERNET环球网络。

在特色藏书中,值得一提的是我馆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作为一地之百科,它反映了一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化风俗等,是人们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它既是研究地方史地的基本资料,也是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 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大致可分为:

文史资料

这些文史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山川地貌、物产矿藏、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如:

《安徽文史资料》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江淮文史》 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合肥文史资料》 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等

地方性年鉴、年刊

这些年鉴、年刊从各方面反映了我省、我市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变化情况。如:

《安徽统计年鉴》 安徽省统计局编

《安徽经济年鉴》 安徽经济年鉴委员会编

安徽金融年鉴》安徽省金融志编辑室编等志书。它专门记载了本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情况。如:

《嘉庆合肥县志》 (清)左辅篡修

《续修庐州府志》 (清)黄云总修

《皖志概述》 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编等

名人事迹、传记

合肥雄居江淮之间,历史久远,向来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我馆反映这方面的图书很多。如:

《安徽著名人物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

《安徽历代名人》李鹏、张嘉编

《淮系人物列传》马昌华主编

《安徽历代文学家小传》

包公、李鸿章等个人生平事迹或传记

古籍线装书

合肥市图书馆古籍线装书藏量近4000册。

一、有一套较完备的“十三经”。

“十三经”包括: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我馆收录齐全。另外还有少量的十三经注疏,使我馆收藏的“经书”初具规模。

二、有一套较完整的组合柜装,线装二十四史这等于是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正史,再加上其它史书,又使我馆线装书中的史书部分具有规模。

三、收藏《古今图书集成》较多,但还很不齐全。

《古今图书集成》又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代康熙年间,命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印的大型类书,雍正四年以铜活字排印,共印六十四部,全书一万卷,计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汇编;每汇编又分为若干“典”,全书共三十二典;每典又分为若干部,全书共六千一百零九部。每部中又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等等类目。所以说《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材料丰富、分类详细、编排系统的集大成的巨著。

我馆曾重点采集此书,可惜至今只购得十二典,三百一十九册。另有目录六册,考证八册。

四、志书是我馆具有地方特色的线装书。

我馆线装书中的地方志,如:

1、(清)左辅篡修的《嘉庆合肥县志》,共二十四册;

2、(清)黄云总修的《续修庐州府志》一百卷,光绪刻本,四十八册;

3、(清)李恩援篡修的《巢湖志》二册;

4、另外还有外埠志书如《安庆府志》等。

古代通常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部收录了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古代图书分类的发展

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经史子集

  考试科目

  参 考 书 目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图书馆学基础》 1《图书馆学基础教程》 2《图书馆学基础》 王子舟 吴慰慈 武汉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004

  《科技信息检索》 1《科技文献信息溯源-科技文献信息检索教程与学科资源实用指南》 2《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

  3《科技文献检索》 孟连生等 黄如花 赖茂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002

  1994

  《信息组织》 1《信息组织》

  马张华 戴维民 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004

  《目录学概要》 1《中国目录学史》

  2、《图书馆古籍编目》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

  姚名达 商务印书馆(上海) 中华书局 1957或重印版 1985或重印版

  《情报学基础》 1《信息管理教程》

  2《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 张广钦 贺德方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2006

  《计算机软件基础》 1《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版)》(第二版) 国外计算机科学教材系列

  2《软件工程》(原书第6版)计算机科学丛书

  3《数据库处理——基础设计与实现》(第八版) 国外计算机科学教材系列 Clifford AShaffer[美]著,张铭译 IanSommerville(英)著,程成 陈霞等译

  DavidMKroenke[美]著,施伯乐 顾宁 孙未未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003

  2003

  《文献资源建设》 1《中国图书馆藏书发展政策研究》 2《信息资源共享》 肖希明袁琳著 程焕文潘燕桃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004

  《编辑学概论》 1《编辑本论》 2《知识传播学》 3《出版发行学基础》 吴平 倪延年著 罗紫初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5

  1999

  2000

  《程序设计》 在《计算机软件基础》三本参考书的基础上参考:计算机科学丛书《Java编程思想》(第3版) Bruce Eckel(美)著,陈昊鹏 饶若楠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 1994或重印版

  《信息分析》 1《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 2《信息分析导论》 朱庆华主编 包昌火孙振誉等 科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007

去除封皮污垢的方法。

   假如封皮是塑料压膜的,只需用肥皂水清洗,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假如封面是纯纸面的,无论是灰尘、蝇屎还是一般的污迹,都可以用清水浸泡的方法去除。

   假如封皮有笔迹等污迹,处理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铅笔痕迹:用橡皮擦。

   2墨水痕迹:据说可在书页下垫一张吸水纸,用20%的双氧水溶液浸湿污斑,然后在书页上再放一张吸水纸,上边压以重物。等到墨水被双氧水溶解吸收,纸张干后,墨迹也就跟着消失。但这种方法我没用过。

   3油笔(圆珠笔)痕迹:我只能用细砂纸反复摩擦。这种方法实在粗暴,可我没有别的好办法。

   4油迹:据说,在油迹上放一张吸水纸,用熨斗轻轻熨烫几遍,油垢即可被吸入纸内,使书页平整干净。这种方法我也没用过。

   假如封皮原有破损,又被书商或某人修补过,处理方法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胶布粘贴:很多人喜欢用透明胶布(带)粘补书页,但时间久了,胶布会起化学反应,严重腐蚀书页。因此,胶布粘补法最不可取,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狠狠心,把胶布撕掉了事,虽然这有可能损坏书页的完整,可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可用。

   2糨煳或胶水粘补:糨煳或胶水对书页的损伤也很大,更会将前后几页书粘连在一起,不利于阅读。对此,可以采用清水浸泡的方法,去除书页中的糨煳或胶水,然后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小纸条重新粘补。

   2004年9月3日,我曾买过一本封面与扉页被糨煳紧紧粘连的《阿凡提的故事》(张世杰编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初版,1979年4印),我将该书的封面与扉页泡在水里,再一点点地揭起,最后终于让完整的扉页展现在眼前

   这里提到的乳白胶,学名叫做“聚醋酸乙烯乳液”,呈乳白色,不透明,故名。在我看来,它的粘补效果最佳,而且也不会让书页起皱。

   《中国书画装裱》(王栋编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中介绍过一种修补书画的方法,在修补旧书时也可借鉴:“下水浸泡,放进有泻水孔的水池或水盆内,塞住泻水孔,将开水倒进水池浸烫,浸泡半日后,最上一层老尘即脱离画面,溶于水中,水呈黄赭色。然后拔出塞子,放出脏水,查看浸泡效果。……如果经过几次浸泡仍不能使积尘尽去,可在清水中加进少量漂白粉,漂去最后一层积尘。”

   假如封皮有未曾处理过的破损,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裂口:假如裂口处露出明显的纸纤维,又不“缺肉”,将少量乳白胶涂抹于患处,抚平裂口,干后即可粘合(裂口两面最后垫上塑料薄膜,免得乳白胶粘在衬页或扉页上)。假如裂口“缺肉”,只能用涂抹乳白胶的小纸条粘补,最好使用与封皮纸质、颜色相同的纸条,这样看起来更加美观自然。《中国书画装裱》中说:“补救裂缝用签条法,即在裂缝处用宣纸在背纸后面煳上一条,上覆背纸夹在中间……”这种方法跟我采用的似乎差不多少。

   2书脊开裂:假如仅仅是开裂,用乳白胶粘补即可;假如书嵴破损严重或者已经不复存在,可以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纸条粘补,纸条的宽度要恰好覆盖过封皮一点,这样才能耐翻。

  3破洞:用涂抹过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纸条粘补。《中国书画装裱》中曾这样说:“网纸法:在残洞处涂上浆糊,贴上一块宣纸,待干后用手撕去四圈边,由于残洞处已经贴牢,四边撕去后的形状正好和残洞一样,覆盖后将这层纸夹在中间。用这种方法补残,就叫‘网纸’”。

  

   3

  

   再说说书页的处理方法。

   其实,上述的各种方法也适用于书页,但书页的破损有几点特殊之处。

   1霉斑:封皮很少有霉斑,它一般都存在于书页上。《中国书画装裱》中介绍说:“在霉斑处涂上‘灰锰氧’,霉斑即变成紫色;然后再涂草酸,即可由紫转黄,轻霉即可尽去,重霉即可减轻。……唯有紫斑难去净,只能减轻。”在网上查,《劳动报》上有篇文章《各路藏品价值打折后的“消梅”攻略》,说“用高锰酸钾溶液3%,以棉签或者毛笔涂刷霉渍处,一二分锺后,再用5%的草酸溶液涂上,即可去掉霉斑。”

   这些方法我都没试过,因为我对霉斑不太反感。2003年2月24日,买到一本《庾信诗赋选》(谭正壁等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初版),书页上有一些紫色的霉斑,看起来有如水墨画,漂亮极了,至今仍然留着它们,舍不得清洗掉。

   2铁锈:有的旧书用铁钉装订,受潮后钉子容易生锈,据说用草酸或柠檬酸液可以擦去铁锈,然后用清水洗,用吸墨纸压好书页,晒干即可。但这种方法我没用过。

   3裂口:一般情况下,用涂抹乳白胶的同质同色的小纸条直接粘补。假如裂口比较长,或者出现在正文上,却不能随便粘补,因为书页两面都有字,处理时必须慎重。但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用及窄的小纸条粘补,粘补时让纸条粘在每行的空隙处,这样就会影响正文的阅读了。不管怎样,我只用乳白胶粘补,绝不用糨煳、胶水或透明胶布,因为它们对书页的危害太大。

   2004年8月1日,我曾经买到一本《古城秘密》下册([法]勒白朗着,周瘦鹃译,文艺书局康德五年十一月一日印刷),当时只修补了破损的封面。几天后,它不知怎麽,从书架上落到地上,我却没有发现。我的猫觉得它是磨炼爪子的好工具,嚓嚓几下,撕裂了几页正文,我只好用小纸条来粘补,使用的就是上面说的那种方法。

   4菜渍:总有人看书时喜欢大吃大嚼,嘴巴又闭不严实,或者原本有漏洞,把红烧狮子头、鸡蛋炒柿子之类的残骸洒到书页上。这怎麽办?我无计可施,只能在心中咒骂那些馋鬼。

   5潮迹:总有人喜欢把书往水里丢,以为这样就可以教会它游泳。据说,可用明矾溶液涂洗书页上的潮迹,但我没有试验过,因为我索性不买浸过水的旧书,除非毫无选择。

   6虫洞:书上的虫洞,可以参考上面介绍过的“破洞”处理法修补。但我从未试验过,因为我喜欢虫洞。一次,朋友送我一本商务印书馆民国版《西画概要》(吴梦非着,百科小丛书),里面的虫洞缥缥缈缈,形态万千,巧夺天工,美不胜收,令我叹为观止。这样的精美的虫洞,我说什麽也要保留下来。

   7折角或缺角:很多人看书时喜欢对手动手动脚,拥有把每一页书看成毛边的本事。时间一久,很多书页上都会出现折角或缺角,不利于书的翻阅。我的处理方法是,用涂抹乳白胶的纸条粘补在书页的折角或缺角上,增加它的硬度或使其恢复原来的长度。对于有折角或缺角的封皮,也可用这种方法处理。

   8图书馆印章或签名:很多旧书里都有图书馆印章或签名,有的可以用上述的化学方法去除,有的我实在无能为力,索性用剪刀剪掉,然后以白纸粘补,只图眼前清静。

  

   4

  

   有的旧书装订质量欠佳,尤其是铁钉书和胶粘书,开裂现象比较严重。我认为,唯一可行的处理方法就是小心地撕下旧书封皮,然后给书钻孔,用敲直的曲别针代替缝纫针,用细线装订。然后,用乳白胶粘补好封皮。以后,此书基本不会出现开裂现象,除非遇到非常非常严重的损伤。

   再简单说说旧书的保养。《图书馆古籍编目》(中华书局1985年初版)中还介绍说,旧书应该防火、水、潮、虫、鼠、尘、强光、高温,书房窗户应装上毛玻璃或百叶窗。我却没有这些条件,只是让我的旧书随遇而安,因为我始终相信,在一般情况下,书的生命永远比人长久。

进行编目分类和命名。中国古籍总目的代码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所涉及的各种古籍、经书、文献等进行编目分类和命名的一套代码体系,用于整理、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编码系统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古籍保护修复中心联合开发,于2006年正式发布,采用了数字、汉字组合的方式,共有三级代码,包括十大类别、五十小类别和二百五十子类别,每个代码都有其独立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叶德辉著1957,1987·北京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1985·西安

『中国古代书籍史』李致忠著1985·北京

『中国图书史』陈力1996·台北

『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来新夏著1987·天津

『中国图书史略』昌彼得著1976·台北

『文献学讲义』王欣夫述1986·上海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1982·郑州

『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等著1990·上海

『古典文献学』罗孟祯编著1989·重庆

『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孙钦善著1994·北京

『中国文学文献学』张君炎著1986·南昌

『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著1930,1967·台北

『古籍整理论文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1984·兰州

『版本目录学论丛』1/2昌彼得著1977·台北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编1983·北京

『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编1981·北京

『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吴枫主编1987·长春

『中国文学目录学』谢灼华编著1986·北京

『访书见闻录』路工著1985·上海

『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钱存训著郑如斯增订1988·北京

『肩朴集』李致忠著1998·北京

『文字の文化史』藤枝晃著1971·东京

『图书の历史と中国』刘国钧著松见弘道译1980·东京

『图书馆と汉籍』松见弘道著1981·东京

『书学序说』山岸德平著1977·东京

『汉籍整理法』长泽规矩也著1974·东京

『近藤正斋全集』第三卷1906·东京

『中国典籍之最』徐状华著1987·兰州

『图书馆古籍编目』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1985·北京 『书目丛编叙录』乔衍☆辑

『东湖丛记』清蒋光煦撰用光绪九年刊云自在龛丛书本影印

『古文旧书考』岛田翰撰用明治三十七年民友社排印本影印

『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

『经籍访古志』森立之等撰覆昭和十年用稿本影刊本影印

『艺风藏书记』缪☆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缪氏原刊本影印

『艺风藏书续记』缪☆孙撰用民国二年缪氏原刊本影印

『滂喜斋藏书记』清潘祖荫撰用民国十三年陈氏慎初堂排印本影印

『拾经楼 书录』叶启勋撰用民国二十六年叶氏拾经楼排印本影印

『日本访书志』杨守敬撰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邻苏园刊本影印

『文禄堂访书记』王文进撰用民国三十一年文禄堂书籍铺排印本影印

『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丁氏刊本影印

『曝书杂记』清钱泰吉撰用同治七年杜文澜重刊本影印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撰用光绪二十四年瞿氏重刊本影印

『五十丌卷楼藏书目录初编』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二十年莫氏排印本影印

『荛圃藏书题识·补遗·刻书题识·补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八年刊本影印

『荛圃藏书题识续录·杂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刊本影印

『藏园群书题记初集·续集』傅增湘撰用民国二十七年三十二年排印本影印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

『读书敏求记校证』清钱曾撰管庭芬章☆校证用民国十五年刊本影印 『书目续编叙录』乔衍☆辑

『内阁藏书目录』明张☆等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

『适园藏书志』张钧衡撰用民国初年张氏家塾刊本影印

『仪顾堂题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六年序刊本影印

『仪顾堂续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九年序刊本影印

『百宋一廛赋注』清顾广圻撰黄丕烈注用嘉庆十年刊黄氏士礼居丛书本影印

『徵刻唐宋秘本书目』清黄虞稷·周在浚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

『澹生堂藏书约』明☆承☆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

『流通古书约』清曹溶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

『藏书纪要』清孙从添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

『☆宋楼藏书志·续志』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八年陆氏十丌卷楼刊本影印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後编』清乾隆·嘉庆勒撰用光绪十年王氏刊本影印

『史略』宋高似孙撰用古逸丛书本影印

『子略』宋高似孙撰用四明丛书本影印

『授经图』明朱睦☆撰用惜隐轩丛书本影印 『书目三编叙录』乔衍☆撰

『文选楼藏书记』清阮元撰李慈铭校订用越缦堂抄本影印1969·台北

『双鉴楼善本书目』傅增湘撰用民国十八年序刊本影印

『双鉴楼藏书续记』傅增湘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

『孙氏祠堂书目内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

『孙氏祠堂书目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

『平津馆鉴藏书籍记』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

『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续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

『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补遗』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

『廉石居藏书记内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

『开有益斋读书志』清朱绪曾撰用光绪六年翁氏☆古阁刊本影印

『群碧楼善本书目』☆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

『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

『☆圃善本书目』张乃熊撰用抄本影印 『书目四编叙录』乔衍☆撰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同馆编用民国二十二至二十五年排印本影印

『☆山书影』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用民国十八年同馆石印本影印

『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用同馆排印本影印

『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瞿启甲辑用民国十一年常熟瞿氏石印本影印 『书目五编叙录』张寿平著

『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清顾广圻撰用民国二十四年百拥楼刊本影印

『方志商』甘鹏云撰用民国戊寅崇雅堂刊本影印

『留真谱初编』杨守敬编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刊本影印

『留真谱二编』杨守敬编用民国六年杨氏观海堂刊本影印

『☆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序排印本影印

『续校雠通义』清刘咸☆撰用民国十七年刘氏自刻本影印

『观古堂书目丛刻』叶德辉辑用民国八年叶氏观古堂刻本影印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宋绍兴改定叶德辉考证

『古今书刻』二卷明周弘祖撰

『南☆志经籍考』二卷明梅☆撰

『百川书志』二十卷明高儒撰

『丌卷堂书目』四卷明朱睦☆撰

『绛云楼书目补遗』一卷清钱谦益撰

『静☆堂宋元人集书目』一卷清曹溶撰

『徵刻唐宋人秘本书目』一卷清纪映锺等撰叶德辉考证

『孝慈堂书目』四卷清王闻远撰

『佳趣堂书目』一卷清陆漻撰

『竹☆☆传钞书目』一卷清赵魏撰

『结一庐书目』四卷付宋元本书目清朱学勤撰

『别刻结一庐书目』一卷清朱学勤撰

『求古居宋本书目』一卷清黄丕烈撰

『潜采堂宋元书目』一卷清朱彝尊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