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谢谢!我看了好几个版本都蒙了!我想要最原始的版本!没标点的!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道德经原文!谢谢!我看了好几个版本都蒙了!我想要最原始的版本!没标点的!谢谢!,第1张

前言:《道德经》原名《老子》,其内容被后人多次增加,已经有所偏离,如果想要更好的寻找古老文明,首先要去除后人追加部分,寻求最接近原始的《老子》版本,然后还需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文以郭店楚简《老子》为基础进行解读,与各位专家的解读在多处有极大的不同,从新的维度观察道德经,供修行的同仁参考。——如来末子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对照通行本《道德经》解读。

甲本

(甲一)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三言以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对应通行本第十九章)注:不受世间小聪明所障碍,人们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货利为贵,心贼难起。不欺伪,行直心,人们将回到上孝下慈。这三条不足以说明,应依本命本心,或晓得根本归处,归元守一,无欲无求。(则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注:江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因它处于百川下,所以能成为百川王。圣人被众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圣人被众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视众人。因此,圣人虽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虽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因为圣心无私、与人无争,故无人能与他争。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六章)注:罪孽没有比纵私欲更严重,错误没有比渴求有所得更危险,一切祸患没有比不知足还大。要知道本来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恒的圆满无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章)注: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强迫他人。善果成时瓜熟蒂落,不宜用强。善果成就,确不夸耀,不骄傲、不封执,可以称为善果非强取而得(觉者自觉、悟者自悟、证者自得、行道自利。度一切人得道,而觉海无增减。无所得、无所度),这才是真正长远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对应通行本第十五章)注:古时善修道的人,定不弱于玄妙通达,深邃的难描述,(勉强形容为):谨慎(怕恶造因)如冬天踏着薄冰(过河)一样;畏惧(恶果成熟)就像四面都是强敌;尊重规律(因果)就像客随主便。(顺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其心)就像本源一样淳朴,就像浊水一样(无分别而融为一体)。谁能将浑浊的烦恼流静定,(他)将逐渐智慧澄明;谁又能安于(无住,为而无为,)动而未动,(他)将(生而无生)逐渐化生(一切)。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

(甲六)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对应通行本六十四章)注:有所为、则所为必败,有所执、则所执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圣人(为而)无为(行善不执)因此无失败,(无所得、)无所执故无失去。(圣人)面对事物时,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是不会失败的。圣人不为众生欲望牵引,心不滞与外物,行不言之教,(从众人过往错误中吸取教训)补救众人的过错。因此圣人能教化万物如万物自然如是,而实无所为。

(甲七)

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七章)注:道本来就无所为(,无所得),觉悟的人如果能坚守道,则万事万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将观其本质归于本真。晓得心本具足,知足则(乱求之心歇以)静,如幻的万物自然安定。

(甲八)

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注:善为而无为,善事而无事,五蕴浮云空过。(圣人)将成大事从小处做起,将难成的事从易处做起。因此圣人(对待简单的像对待困难的一样)谨慎行事,因此没有难事。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对应通行本第二章)注:天下都迷恋的事物,是恶的根源。都偏爱于某种好,是不好的根源。有和无相对生出,难和易相对生成,长短相比而显现,高下相互依存,音声波动相互应和,时间前后相随。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行的是不用言语的教育。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绎道却像还没有开始,所为甚大而无所着,成就一切而不占有(无所得),(因不占有无所得,)也就没有失去。

(甲十)

道恒亡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对应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着于名相,本源虽无限小(如自由的能量无内外,无大小、无先后),却没有任何事物能将其束缚、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则能化万物而自成一体。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众生没人命令却能安守本分。万物从生就有名相,名相虽然有,(但名相归止的本体平等清净无二,)知其名相归止之处,就不会真的死亡。道显现于天下,如百川(名相)于江海(水之本体)(用百川有波澜涨落、变迁生灭而水体不生灭来比喻名相有变异生灭而本体清净无别、无生无灭)。

(甲十一)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应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注:有东西混然一体,先宇宙万物而生,寂寥独立而不改,为天下万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么(世间名相不能描述),起个名字叫“道”(道字拆开:二点分别归一处+自我修行方可得),我勉强(就像给生盲的人用触觉描述阳光的色彩一样)叫(它)做无边大,也可叫(它)最终归处、也可叫(它)(寿量)无限长远,也可叫(它)最先开始。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觉者大。四大中觉者占其一,觉者从心地悟道,地(一切束缚状态)取法于天(一切半自由态)、天(一切半自由态)取法于道(一切自由态)、道(一切自由态)本如是。

(甲十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对应通行本第五章)注:宇宙万物,就像风中两端开口的袋子吗?虚无而又自成时空障,不停运转而生生不息。

(甲十三)

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对应通行本第十六章)注:不着空有,至常道,守中道(不执两端分别),则笃定。宇宙万物周而复始地空运作。天道昭昭,其小根本暂归业果,其大根本终究归于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四章)注:事物,在稳定状态好掌握,在还未萌芽时容易引导。在脆弱时易判灭,在微弱时易散。在未发生时做准备,在没有混乱时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树,从很小的种子生长成。九层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尘埃累积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从一小步开始。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光,同其尘,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六章)注:晓得的人不经常说,整天说的人不晓得。堵住眼耳鼻舌身意,关闭向外攀缘之门,和光同尘,放下纷乱的烦恼,顿入平等玄觉。亲近也不可得,疏远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违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轻视也不得。(这才是天下)最为难能可贵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七章)注:以规范治理国家,以无规律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乱的越厉害;人民先进的器具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混乱;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兴盛;法令越是详明,欺世盗就越多。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而人民自觉富足,我无所为而人民自觉开化,我好清静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鼓励单薄欲望则民风自然纯补。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虿虫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对应通行本第五十五章)注:德行深厚的人,像刚出生的婴儿,毒虫毒蛇不蜇它,猛禽凶兽也不搏击它。紧固柔弱而拳头紧握,不知男女交合而小阴茎自动勃起,是生机和精气充沛(的缘故),整天哭嚎也不沙哑,是元气柔和之至的缘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别)利益慧命是(真)吉祥(另,执着于寿命、分别取相是假吉祥);(心和柔软、广大无住是真强大,)心若使气、着形着相是假刚强;事物发展到假刚强、假壮大则难以进取,背道而亡。

(甲十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注:名相与本体哪个更应亲近?本命与外物哪个更重要?被物所累与自由自在哪个更有害?所有爱染深重终将别离,所有聚敛宝藏终将散失。因此知道本来具足才不会自取其辱,晓得最终归止处(清净无别,无依无住)、才能长久地安其心(于无所住)。

(甲十九)

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章)注:物极必反是道在运行(的表象);柔弱有生机的逐渐强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万物出生缘于有,有(有缘于爱取,爱取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入,六入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有无同生)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福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应通行本第九章)注:装的过满而溢出,不如适可而止。汇聚成一群,必不能长期保持。满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长久守护,富贵而骄傲,自己引来祸患。功德圆满而(不执有)身心隐退,才是天道。

(乙五)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

中士闻道,若闻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进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象亡形,道隐无明。

(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注:大根利器的人修道,能勤勉于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听见又好像没听到(多闻不信记得少,修行更少)。小根听人说道,大笑而去,这些人如果不笑话,你说的就是不是道了(因为他们只对外道感兴趣,对于真道嗤之以鼻)。

因此古语讲,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满坎坷,精进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样低下空无,极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广大圆满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刚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质纯真(的德行)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广(反而)是没有边畔的,真正的大器成就时间很长。真正的大音我们听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无形相的,真正的道没有名相的。

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分两个抄本,主要区别是抄写年代的不同:

 

1、甲本的文字介於篆隶之间,文字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 邦"字讳,其抄写年代,应当是早於高祖在位时期,因此推断可能是在秦汉之际;

 

2、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字讳,但是仍然使用"盈"和"恒"两字,因此推断其抄写年代可能是在文景之前。

 

 

其中,帛书老子"甲本"是历史上最好的版本,脱漏较少,内容完整,包括其後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发现的"简本老子"也无法比拟。

 

——马王堆老子甲本帛书(帛宽24cm 每行字宽7~8cm),书体在篆隶之间,卷后有佚书4篇,分别是《五行》、《九主》、《明君》、《德圣》。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

老子道德经导读:安民

 经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帛书甲本:不上贤,□ □ □ □ 。□ □ □ □ □ □,□ □ □ □ □。□ □ □ □ 。使民不□ 。是以声人之□ □ □…

 帛书乙本: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是以人之治也,虚亓心,实亓腹,弱亓志,强亓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翻译

 不崇尚钱财,让人民不争斗。不珍爱难得而稀有的宝物,让人民不偷盗。远离物欲,让民心不惑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会放空人民的心,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少他们的心志,加强他们的骨骼,经常让人民不需使用知识和欲望。行使这种无为的治理方式,那么天下就无所不治了。

 释义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崇尚钱财,让人民不斗争。

 此言为政者不应当追求财富,上之所为下必效犹,为政者贪求物欲,人民也将彼此斗争以累积财富,这也是国家之乱源。

 贤原意为「多财」,后引申为人之「多才」,也是贤人、贤能之人。又贤与臤可互为假借,古贤字作臤,臤为「坚」的意思,因此这里老子用一「贤」字,可从钱财引伸至人之才能、人性之坚毅。

 尚:通上,帛书甲乙本皆作「上」。崇尚、尊崇,重视。

 贤:本义为多财,引申为多,后来用以形容人时意思为「多才」,很有才能的意思。贤又有劳,辛劳的意思,因为贤为多,事多则劳。《说文》:「贤,多才也。」才为「财」字之误。段注:「财各本作才,今正。贤本多财之偁,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小雅》『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传曰:『贤,劳也。』」谓事多而劳也,故孟子说之曰:我独贤劳。」《说文》又部:「臤,坚也,从又臣声,凡臤之属皆从臤。读若铿锵之铿,古文以为贤字。」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河上公注:◎ 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 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追求难得的珍稀宝物,让人民不因此而偷盗。

 此言为政者不应当玩物丧志,追求珍宝,这是盗贼兴起的最终原因。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为政者喜爱珍宝,在下者必争相收敛珍宝,上行下效,盗贼由是兴起。

 贵:《说文》:「贵,物不贱也。」「贱,贾少也。」贾即价,价值的意思。贱是价值很低,很没有价值;贵则是价值很高,很有价值。贵做动辞则有重视、珍爱,给予很高价值的意思。

 难得之货:很难获得的货物,也就是珍宝,很稀有而很难得到的宝物。

 盗:《说文》:「私利物也。」将好东西占为己有即是盗,也就是偷窃、盗贼。

 河上公注:◎ 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 上化清净,下无贪人。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远离那些引起欲望的事物,让人民的心不会惑乱。

 为政者当远离物欲,不追求物欲的享受,如此则人民不会迷惑混乱。

 此句河上公本无「民」字,作「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注曰「放郑声,远美人」,「不邪*,不惑乱也」。

 不见:见为视,不见为不视、不看。不看即远离的意思。

 可:《说文》:「肎也。」「肎,骨闲肉,肎肎箸也。」肎即今之「肯」。可通肯,肯原本为骨间之肉,后来引伸为允诺、同意,现今说的「可以」。

 河上公注:◎ 放郑声,远美人。◎ 不邪*,不惑乱也。

 王弼注: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天下),放空人民的心志,填饱人民的肚子。

 「虚其心」河上公注「除嗜欲,去乱烦」,也就是去除欲望的意思。王弼注「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心装的是聪明智慧,而肚子装的是食物。「虚其心」就是要去除聪明智慧,不运用心机。「实其腹」为填饱肚子,让人民的生活无所馈乏。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河上公注:◎ 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 除嗜欲,去乱烦。◎ 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王弼注: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

 弱其志,强其骨。

 减少运用心智,强化其骨骼。

 志:《说文》:「志,意也,从心之声。」「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志」在小篆以前的写法都是上之下心,到隶书之后才写为上士下心。志就其本字来看,为心之所之的意思。《说文》志与意互训,所以我们现在说「意志」,意为志,志为意,为察言而知意,则志为「运用心力」的意思。老子主张绝圣弃智,返朴归真。本章前言「虚其心」,都是要人不用心机,不让心动则无惑乱,永保心灵之清净与纯真,那么就几近于道。「弱其志」也是第四十八章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弱」即「损之又损」的损。

 强:通强,帛书乙本作「强」。

 河上公注:◎ 和柔谦让,不处权也。◎ 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王弼注: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心虚则志弱也。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经常使人民放空聪明智慧,无所欲望,让聪明的人不敢有所做为。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帛书乙本作「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较好的句读为「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那么此句应作「使夫知不敢」。让人知道不可进取。夫为男子,成年男子。

 此言绝圣弃智,以至于无为。

 敢:《说文》:「进取。」「敢」字在甲骨文作,钟鼎文作,为拿尖物刺杀猪,或是以手抓猪尾,象进取的意思。

 河上公注:◎ 反朴守淳。◎ 思虑深,不轻言。夫,音扶。知,音智。

 王弼注:◎ 守其真也。◎ 知者谓知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无所不治了。

 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即是自然。顺其自然,百姓各得其所,万物皆适其性。生命各自得,则无所不治。本章言圣人应当从自身开始,远离物欲,则不淆乱民心;不运用心机,保有人心之纯朴而免于机巧;只要让人民的生活免于匮乏,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得到治理。

 《史记。 老子列传》: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河上公注:◎ 不造作,动因循。◎ 德化厚,百姓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