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术丸,历代医家加味组方;医生说:方子好用就好,不在药味多少
中医用药,一般是几味药组合起来成一方,有的方大,有的方小,大的方不一定强,小的方也不一定弱。关键在于熟悉适应证。
枳术丸是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的,从名字可以知道组成,里面含有枳实、白术两个药。
白术与枳实的用量比是二比一。白术甘温的,能够健脾除湿,帮助脾胃运化,枳实是微寒的,下气消之,散积消痞。一两药一个补一个行,一个温一个寒,一个升一个降。组合的非常好,运化中焦的气机。
治疗的是脾胃虚弱,饮食积滞不消,胃脘部满闷不舒的表现。方子重在健脾,使脾胃好起来,避免经常饮食不消。重在补虚。
枳术丸不是独创的,最早是在《金匮要略》中的枳术汤变化而来,金匮中是重用枳实的,是用来治疗心下也就是胃脘部水饮停聚情况,水饮堵在胃里面就要给排掉,就用枳实来攻逐停滞的水饮,散结消痞,再用白术来培土制水,方子重在消水饮,补虚为辅助。
所以,这个比例是可以调整的,重在补脾就白术多一点,重在消积就枳实多一点。
对于小朋友、老年人,脾胃虚弱得比较明显,饮食不容易消化,容易积滞,可以稍微加一两个轻柔舒缓的和胃理气的药,比如李东垣就在枳术丸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陈皮,成了橘皮枳术丸。
如果是青壮年,被人一直劝酒、劝饭,吃太多了,这种情况健胃消食的可以重一点,可以加上麦芽、神曲来消食。
如果不止是脾比较虚,胃也虚得比较明显,胃不爱动,不想吃东西,就需要用一些醒胃的中药,比如加上木香,组成木香枳术丸,能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如果吃冷食,冷水过多,导致食滞的情况,可以加上半夏,组成半夏枳术丸,增加化湿、利水的作用。
对于那种脾胃虚弱后,暴食辛辣油腻食物的,可以加上清热、燥湿、通便的中药,比如加上黄连、黄芩、大黄、神曲、陈皮,组成三黄枳术丸。
对于脾阳虚的,脾胃虚寒的,可以家用温中散寒,开胃醒脾的中药,比如加上干姜、木香组成木香干姜枳术丸,能破除寒凝气滞,消寒饮食。
还有加上干姜、生姜、木香、人参、陈皮组成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加上木香、砂仁组成香砂枳术丸;加上半夏、陈皮组成橘半枳术丸等。
这些方子都是治疗脾胃虚弱,饮食积滞的情况的,根据每个人细微之处的不同,进行加减运用。从众多医家对枳术丸进行加味组方可以看出,枳术丸的实用以及用处之广。
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本意不取食速化,胃气强实不复伤。
20种以上中药在一起熬,而且服用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像这种我们需要高度警惕, 大家自己也可以考证一下,历史上有名的大医,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一般有多少味药,再比如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不仅是所用的药物种类少,而且服用的剂量也不多。其实但凡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名方,所用药材种类都不多
太多味药材在一起熬,表面看起来想面面俱到,其实非常容易适得其反,不然的话历代的名医们早就想到了。我非常欣赏中医里面的一句话,即“用药如用兵”,因为药材本身有偏性或毒性,太多味的药材在一起混用,是极容易出问题的
你好,中药的方子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后开的,方子中的中药一般包括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共同起到对症治疗的作用。当然,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一个方子中的药味可多可少,主要还是由医生依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后进行相应开方。
最近遇到好几个打鼾很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带呼吸机睡觉才行,那中医对这个病症有没好的方法呢?二羊我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但是可以学吗,查找资料。那我将我学习整理到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打鼾,又称打呼噜,鼾眠。
鼾,俗称打呼或打呼噜,是指人在“熟睡时发生的鼻息声”。严重的有鼾声如雷之称。
查古书:
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将鼾释义为“卧息也”。
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第六条》中,“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 多睡眠,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明代张景岳在他的《景岳全书》中论阳虚喉闭时曰:“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禀空虚亦伤胃气者,……以至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
导致打鼾的原因是什么呢?
《诸病源候论》是一本专门讲许多病史怎么得来的,从这本古籍中二羊查到有这样的记载:
另外,中医界的“九阴真经”黄帝内经也有记载,
黄帝内经就说,有的人气上逆不能平卧,呼吸有声音。有的人起居如正常人,却又呼吸声音很大。有的人平卧或者行走都喘气大口呼吸。这里边讲的有一种类似打呼噜,就是起居如常“ 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解释说,这是 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
什么意思呢?这个肺本来气是要肃降的,肺呼吸的气要吸到肾里边去,到丹田的地方去才行。这个叫肾纳气。 有的人呼吸很表浅,气只是吸到胸口就下不去了。气不能正常的上下,停在那,络脉不行,也就是毛细血管循环不好了。这其实也就是是有淤血了。
参考以上两点可以总结得出。导致打呼噜的原因有两点:
1、 气血有不调和,
2、肥人气血沉厚。
当然,上面总结的是功能为主的,另外还有一些器质性病变,特别是鼻子和咽喉有问题的也容易引起打呼噜。
例如先天因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鼻咽有问题的。
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下颌后缩、小颌畸形、巨舌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畅而出现鼾声,呼吸不利而出现暂停。这种情况往往有一定的家族史,也就是说是祖辈遗传下来的。什么好的不传,你看这个病给完整的传下来了。害得子孙后代也跟着有这个病,没办法。
那治疗怎么办呢?打呼噜有得治吗?
如果是遗传导致的器质性的病变就不好办了,有得可以借助手术来治疗。这种情况,中医效果也不是太好。
那对于上面总结那种功能上引起的打呼噜,中医还是有办法的。
按中医辨证来治疗。一般分虚实两种
实证的主要病机为 痰瘀互结 。第一祸首就是 痰 。大写黑体的偌大一个 “痰”,肥人胖子就属于这一类。再一个就是有淤血,很多瘦子也打呼噜这类常见。
金元四大中医的李东垣在他的书《脾胃论》记载:
吃太多肥腻的食物,体内容易差生痰湿。这个痰湿是什么东西呢?不仅仅是肺器官中的那个痰啊。这个痰湿是体内代谢不了的废水、垃圾等。停留在人体内,代谢不了,日积月累,导致体态臃肿。
所以肥人,哪里都是肥的,咽喉部自然也是,这样最容易导致气道狭窄,壅滞不畅。
所以呢。治疗打呼噜的关键点在于解决掉这个“痰湿”。
治疗打鼾的秘诀就是:减肥
减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难题,也是女性同胞们一个永恒的命题。
中医来治,还得看什么人,用什么药,和方法。
下面提供几个配合减肥方一起调治的方子,你看看中医治疗打鼾,顺便把肥胖也治了:
1、单纯性肥胖
这类人通过减肥,把体重减下来,鼾症就会减轻至消失。
治疗方药 畅通散 ,
基本组成: 桔梗,杏仁,茯苓,炒莱菔子 。根据个性化身况加减,配合物理运动减肥即可治愈。
2、复合型肥胖
这类人单靠减肥能减轻鼾症,但不能治愈。因为复合肥胖是痰加瘀型肥胖。减肥治痰不能消去咽部充血水肿局面,甚之有“痰加瘀血,遂成巢囊”现象。这类人需要 治痰同时化瘀 。
可以用 畅降散 ,参考上方。
加上活血化瘀的方药。
具体操作,用 畅降散的药物煮好水后, 用药水送 化瘀丸 。这个化瘀丸是一条活血化瘀的方子做成的丸药。可以买同仁堂的。
3、瘦子打呼噜
这个世界就是很公平的,打呼噜不能你肥胖人全占了,很多瘦子一样的打呼噜。
这种叫瘦人鼾症
这类人体瘦不肥,睡觉却打鼾,甚至酒后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主要是血瘀体质引起咽部充血炎症。
也就是黄帝内经里边说的,肺络脉不得上下。
当然引起瘀血的原因很多,最最常见的有两个:气虚血瘀、气滞血瘀。
中医说气为血之帅,气是血运动的动力啊。这个气堵了或者不够了,也也就停住了。最容易导致瘀血的产生。
治疗呢,当然也得分情况。
属气虚血瘀者,可服 补阳还五汤 加减,
属气滞血瘀者,可服血府逐瘀汤加减
总之以活血化瘀为主才有可能可治愈。
4、微胖界人士
这世界除了瘦子、胖子之外,还有这么一类人。就是正在去往胖子的路上的人。
这类人,其实有一定的体质特点。俗称的“微胖界人士”,这类人肌肉特别松软,颈短,脖子粗,下巴后缩。天生父母给的,就这副五短身材。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变成胖子。
如果加上后天不注意,特别是损伤脾胃之后,中医说的有气虚、脾虚、心阳虚等,这类体质舌体肥大,带有齿痕,睡觉时,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
这类人通过上面说的减肥,除痰化瘀,能减轻打呼噜症状,但是很难治的一种。先天条件摆在那,也是最难治的一类人。除非体质改善,解决舌体肥大,要不只能打呼噜‘酣睡’了。
中医有得治吗?应该有,只是比较困难些。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心脾阳虚最容易导致齿痕胖大舌。
要治的话,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减肥,除痰化瘀,把这个“标实”,体内的垃圾排掉。第二步补脾阳、温通心阳。把根本补起来。
方药可以用温阳的四逆汤、理中汤打底:
附子,茯苓,甘草,桂枝加减治疗, 其中桂枝、甘草量要大。这个两味药是一个小方子,医圣张仲景的桂枝甘草汤用来温补、温通心阳。
同时,平时生活一定要注意,要不然,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子回到解放前。一杯啤酒、一盘水果、都有可能导致复发。导致脾胃损伤的食物尽量少吃,例如生冷蔬菜水果、冰冻饮料、你看冰冻啤酒就最伤,男人一吃肚子就大起来。
另外,对于严重器质性病变成形者,如鼻息,咽喉息肉,囊肿,肿瘤等造成的鼾症可行西医手术治疗。
当然,手术后改善后,也得治疗本。如果痰湿瘀血的体质没有改变,这些有形的东西还会涨起来的。
讲了那么多,打呼噜中医能治吗?
我想应该可以,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临床上小试牛刀了。如果你或者家人恰巧也有这个问题,不妨试一试。当然最好有医生指导为好。
最后。中医都是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上面总结的内容只是代表一个方向,具体用药得看个人。例如药量的把握,还有其他症状要不要加减等。
附录验方:
验方一、宣肺消鼾汤
组成: 麻黄8克,半边莲15克,桔梗10克,红茶10克,银杏叶15克,苎麻根15克,甘草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
功能: 通利咽喉,宣畅肺气,针对合并鼻炎不通畅,体表有寒气的。
验方二、消鼾灵
组成: 苎麻根15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用法法: 水煎2次,将两次煎取的药液合并,浓缩至50毫升,加60%酒精沉淀,滤取上清液,回收酒精后,浓缩至30毫升。每晚临睡前半小时用以漱口,可将30毫升药液分作2~3次含漱后咽下。含漱时应尽量将头向后仰,以使药液达到咽喉部位。14天为1疗程。
功能: 宣肺利咽,消肿解毒。一般针对咽喉容易红肿热证为主。
验方三、止鼾汤
处方
炒杜仲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石菖蒲15克,焦神曲30克,竹茹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黄芩10克,苍耳子6克,辛夷花10克(包煎),丹参20克,合欢皮15克。
功效益肾健脾、化湿和胃、涤痰降脂、宣通鼻窍、安神止鼾。
适应症适用于久治不愈,难治性打鼾病人;也可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病、后鼻道阻塞性病变。
用法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毫升,每次100毫升,1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7剂为一疗程,大部分病例一疗程即可,极少部分人需要2~3个疗程。
福利减肥方剂:
1、 实证: 大柴胡汤、
2、虚症:补气消痰饮
2、虚实夹杂:五通汤
麻黄l0g,桂枝l0g, 干姜l0g,半夏15g,细辛6g, 白芍l0g,甘草l0g, 陈皮15g,厚朴20g,枳实15g,柴胡15g, 白术20g,茯苓20g, 泽泻30g,人参l0~20g, 当归15g,川芎15g。
小贴士
睡眠占生命的1/3的时间,几乎和食物一样至关重要。打鼾影响自己,同时也影响别人,应该高度重视,及早治疗。
1.对于轻度打鼾病人,只要把仰卧姿势变成侧卧躺,再适当调节枕头高度,就可减轻症状。
2.对于中、重度者则应减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解除阻塞,进行颈部按摩等。
3.此方不适用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引起的打鼾。
中医二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主导针药并治的大中医观,一个推崇经典古中医的80后中医。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四十个方子也太多了,上述医案,一诊是四逆散合缩泉丸加味,不效。后来加上了小柴胡汤治愈
我在考虑除了头面部五官是孔窍病,大小便也应该是孔窍吧,加了小柴胡汤后遗尿就好了。
古人有七窍流血的说法,按理说大小便问题也应当是孔窍病
医案学习分享
几条经合病,要分清主次,可能某条经只需加几味药即可,不必成方,阳明湿热和太阴里虚寒同时出现的情况要注意
舌暗就可以考虑有瘀血的存在,用桂枝茯苓丸。
对于太阴虚寒症,如果没有下利,鲍艳举一般用小建中汤加炮姜,有下利用理中汤,四逆汤
有黄痰一般加鱼腥草30g
痰热咳嗽加鱼腥草30g 桑白皮15g
精神焦虑患者,可以使用柴胡剂,可以考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温胆汤。
腹痛病情复杂,望其舌暗,考虑瘀血,且治疗腹痛基本芍药必用,《神农本草经》芍药治疗邪气腹痛。
多经同病,要多经同治,仅治疗一经可能不效。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医开药方讲究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症状表现、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方剂中的中药的也不一样。少的只有一种,例如:独参汤就只有人参一味中药;多的有几十种,例如:大活络丸有五十多种中药。 所以,药方的有效与否,不在于由多少味中药组成。
以上各位先生回答都是比较普遍知道范畴; 此类简单提问,可以达到普及,中医基本概念之一。 中国三大奇书; 一,易经=时空自然 二,德道经=时空有无 三,黄帝内经=生命//健康//预防//治疗,同阳光,空气,水,人类须臾不能离开的基本保障。 旧新石器万年今,人类所需,生命,健康,预防,治疗,为基本,叙述了包罗万象知识。 伤寒诸病源原论=目前称;伤寒,金匮//当然有散佚。 立论;三阴三阳=六经,疾病由浅入深,变化规律,或者突变于此类步聚=基础。-----开创;《《《四性,五味,归经,酌功效//组方合理的处方,变化之道=医圣》》》》=结果。 例如;由此,亿万民间有效,单味药,几味药,偏方,秘方,局限性被打破;标准中医形成。============== 千金方,千金翼方属于目前称药王//孙思邈所著。 基本有经验方组合而成=概言,每方值千金,病愈更比命重要之意 《《《实际上非常少,按药方出现病,而是,病变药亦变,病万变,药亦万变=医生》》》============ 本草纲目;明代四本书之一, 徐老前辈;翻译了国外的,目前称之为几何 自己书写农耕天物, 从修历法=明万历 李时珍,书写本草纲目神农本草=365味药,以来到,明代药物最多的,分类纲目的第一本书; 内里;简单验方比较多,一般市场卖的;一百简单药方=卖一元大多出自,本草纲目。 英国某科学家说,本草纲目是当是的百科全书。 钱文忠先生讲到; 英国达尔文同样引用过有关,鸡的描述。----------------------------------------------------
本文2023-08-05 16:44: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