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最有名的文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必看国宝
《平复帖》
《平复帖》为西晋陆机书法作品,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陆逊、父陆抗,都是东吴名将。少负才名,工诗文,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为《文赋》,另有《君子行》、《辨亡论》等诗赋著述。

《平复帖》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其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赏给亲王。后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名士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图轴纵104cm,宽36cm,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沈子蕃,南宋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沈子蕃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原清宫养心殿所藏花鸟图轴、重华宫沈子蕃缂丝梅雀图轴等均为其传世佳作。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酗亚方樽
方樽传世较少,酗亚方樽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酗亚方樽,高455cm,宽38cm,口径336×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口内侧铸铭文2行9字:亚(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铭文大意: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

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樽是盛酒弦纹樽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上世纪70年代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加上众多带有亚铭记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族。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属国宝级文物。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为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是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

青玉云龙纹炉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椟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乃故宫金器,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金瓯永固杯,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高125cm,口径8cm,足高5cm,用八成金制成;杯为圆形口,口边刻有回纹。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 、“乾隆年制”篆书;通体錾刻缠枝花卉,其上镶嵌数十颗硕大珍珠,红、蓝宝石和粉色碧玺。杯两侧为双立夔耳,夔龙头各嵌珍珠一颗;底部是三象首为足,外形呈鼎式。

目前所知存世的四件“金瓯永固”杯为伦敦华莱士收藏馆的金杯、鎏金铜杯各一件,两岸故宫金杯各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金嵌宝金瓯永固杯为乾隆六十二年所作,在艺术风格、镶嵌位置数量上与华莱士金杯接近,后因陈列补粘而造成部分宝石错配或错位。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漆器之宝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
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是伪作。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
郎廷极(1663-1715),清代隶汉军镶黄旗,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湖南布政使、山东巡抚郎永清子,累擢江西巡抚,督造官窑瓷器,世称郎窑,官终漕运总督。

景德镇流传一句话“若要穷,烧郎红”,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康熙红釉是在当时景德镇督窑官朗廷极主持下仿烧宣德宝石红的红釉器,而且仿得十分出色,故将康熙红釉称之为“郎窑红”。郎窑红色泽艳丽深沉,就如初凝之牛血一般腥红,又称之为“牛血红”。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是一件元代文物,为故宫旧藏器中的珐琅珍品。“景泰蓝”已成为掐丝珐琅工艺的俗名。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

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唯其铜胆和象耳为后配。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
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

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根据记录,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廖翊)记者获悉,《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之《雕塑编》《玉器编》《珐琅编》《绘画编》日前出版,7日在故宫举行新书发布会。
据介绍,《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从故宫博物院180万件藏品中精选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15万件,将按照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器、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分为26编,总规模将达五百卷,被誉为“纸上故宫”。
这次出版的《雕塑编》《玉器编》《珐琅编》《绘画编》为《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第一批图书。
专家学者表示,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可使大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物藏品、国之瑰宝真正成为社会公众共享的文化资源。丛书体现了学术性、资料性、艺术性原则,对于故宫文化内涵的发掘,故宫的整体保护,故宫学研究,以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深远。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由故宫博物院与安徽出版集团合作出版。
前些天我老师买了一套《瓷器篇》,其实这套书只是专业人士参考及非专业人士消遣和拓展知识的工具,目前没有听说限量发行,个人认为升值空间不大,因为需求量太小。
故宫旧称紫禁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明成祖开始修建,历经明、清两代24个皇帝在此执政。紫禁城为皇家宫殿,红墙黄瓦,金壁辉煌,为什么称皇家宫殿为紫禁城呢?大致有如下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与古时候“紫气东来”的这个典故有关。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有紫气从东至,被守关人看见,未久,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守关人便知道这是圣人。守关人请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因此紫气便被认为具有吉祥含义,预示着圣贤和宝物出现。杜甫的《秋兴》诗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从这以后古人就把祥瑞之气称为紫云,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称为紫海,将神仙称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称为紫陌。紫气东来,象征吉祥,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紫”大有来头。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称为紫禁城。
另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迷信和传说有关。皇帝自命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也自然是天子居住之地。《广雅·释天》曰:“天宫谓之紫宫。”因此皇帝住的宫殿就被称为紫宫。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紫禁城的来历与古代“皇垣”学说有关。古时,天上星垣被天文学家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天市垣和紫微星垣。而紫微星垣是代称天子的,处于三垣的中央。紫微星即北斗星,四周由群星环绕拱卫。古时有“紫微正中”之说和“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朝官员四海分”之说。
既然古人将天子比作紫微星垣,那么紫微星垣也就成了皇极之地,所以称帝王宫殿为紫极、紫禁、紫垣,“紫禁”的说法早在唐代即已有之。北京故宫占地1087亩,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约7华里,全部殿堂屋宇达9000多间,四周城墙高10余米,称这座帝王之城为紫禁城不仅名副其实,且含天子之城的意思。
考察故宫中的建筑,象征着“天”的崇高和伟大的太和殿,位于故宫中级,是最高大突出的地方。象征着天和地的乾清、坤宁两宫紧密相连接。它们两侧的日精、月华两门,象征着日和月。而象征着十二星辰的东西六宫以外的数组建筑,则表示天上的群星。这是象征性的建筑群。
故宫的旧称——紫禁城,从“星垣”学来看,其命名与建筑设计可以说是高度统一、珠联璧合的。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indexqid=1406012701202
中国古代的尺度系统,其标准取自人体并主要以十进制而推衍形成,在古籍中原有很多的记载,如《家语》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风俗通》则有云“步始于足,足率长十寸,十寸则尺,一跃三尺,法天,地,人,再跃则步”;“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11尺故曰丈夫”等等。
就建筑而言,古人也非常注重尺度合宜,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其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规定作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所谓“外部模数”,盖源自以人体为准的尺度系统,并以十进制为基础,由室内空间尺度外延形成,即由尺而丈(10尺),再而百尺(10×10尺)、千尺(10×10×10尺),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表现和强化其环境氛围的九鼎之尊,但这种艺术追求却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点,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建筑组群的各个单体建筑,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基本尺度,实际上也是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原则,即从23米至35米为率来控制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而未以尺度超人的夸张来求取艺术上的成功。
以高度而论,紫禁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是午门。这一紫禁城的正门最重要的功能,是征伐凯旋献俘之际,皇帝亲御其门楼,有明确且强烈的镇压威慑作用。虽其如此,自城下地平直到脊高也只有3795米。午门迤北的太和门全高则只有2380米。至于九鼎之尊的太和殿,连同三层硕大的台基,全高也才3505米。除此之外,紫禁城其余所有单体建筑均在35米以下。
以进深而论,太和殿为最大,通进深3333米,其余各单位建筑皆在此限下。又以各单体建筑面阔而论,除中路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如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以至神武门,还有横轴线上的东华门、西华门、体仁阁、弘义阁等外,悉以百尺度控制其通面阔。而这些“居中为尊”处在主轴线上,实际也是对称轴上的主体建筑。以其对称性而言,通面阔则都是按轴线两侧各控在百尺之内而确定的,如午门正楼通面阔为2×30米,太和殿为2×30米,体仁阁、弘义阁皆为2×30米等等。
以近观视距而论,如东、西六宫的绝大多数内庭院,通面阔,通进深就都在35米限内。而最为显赫的三大殿,自其三台迤南而至北端,自东而西,进深和面阔逐段划分,也均在此限,其中三台南丹陛通深33米;台上层南边阶条至太和殿通深29米;太和殿台明通深35米;太和殿北丹陛至中和殿丹陛间距31米;中和殿台明通进深23米;中和殿迤北至保和殿台明南边共深338米;保和殿台明通深25米;北面丹陛通深30米;丹陛北至乾清门台明348米等等,无不严格遵循了“百尺为形”的尺度控制原则。
在远观视距构成上,东华门、西华门距离过大,为仅有特例外,其余所有广场、街巷或相邻单体建筑间距,以及城台、城墙各段落之长,最大的也只在350米左右,以“千尺为势”而限定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正是由于紫禁城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度按百尺为形控制,近观视距亦以百尺为形限定,远观视距则控制在千尺为势的限界之内,其间行程又遵循以百尺为形划分于千尺为势的空间构成原则,因此得以构成一系列最佳观赏视角及空间感,保证了近观、远观以及移行其间,在形与势的时空转换中获得最佳视觉效果。
总之,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数字的应用非常的合理和科学,由此形成的艺术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魄力,极为壮丽恢宏,在远观时尤为显赫。
最近两岸故宫开始互相官方访问与交流, 相关之议题也成为群众之焦点, 大家有兴趣的是台北故宫馆藏偏向哪一方面呢与北京故宫又有什麼不同呢
当初挑选装箱运至台湾的文物, 著重具有在中华文化延续性的文物, 也就是著重在各朝历代的重要文物。但由於时间以及载运船只不足, 因此大件器物大多舍弃不带。也因此大件器物成为北京故宫的特色比如大禹治水玉山以及磁王等。
然,台北故宫带走的器物,以当时的博物学来说, 皆多为上上等。比如:
在书画方面, 当时记载於宣和画谱, 石渠宝笈, 秘殿珠林 中几乎当时国民政府所能拿到的全部的宋元以及重要绘画皆装运至台湾,至於有些留在宫中的,则大多为来不及清点或是在当时有争议的书画, 比如徽宗的听琴图。在青铜器方面, 当时选择自两晋、隋唐、宋、元、明、清代, 历代王朝交替而传下来的传世国器以及重要史料价值的河南出土文物装运至台湾。在瓷器方面选择在该种类中最为精美的,比如红宝石僧帽壶就是当时最好的红宝石宣德款瓷器, 再比如当时所能找到依据”埏埴流光测”中记载的23件汝瓷全都带来了台湾。所谓“天下名瓷,汝窑为魁”, 如果汝窑是瓷器中的第一的话那这件收藏於台北故宫的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就是汝瓷中第一了, 因为她是现存汝磁中唯一完美无暇 几乎看不到显著开片的北宋汝瓷。 此外台北故宫当时著重在年代较久远的宋代五大名窑,因此五大名窑几乎重要作品悉数都运到了台湾。而之后的元代以及明代清代希珍瓷器,比如元朝青花, 成化斗彩, 万历五彩的最精美作品, 特别是康雍乾三代最重要的瓷器-珐琅彩瓷, 当时皇宫中只剩下460几支, 其中460件被带到了台北故宫。
再器物方面(当时仅简单分为这几类) 著重在点集中有记载的器件, 比如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所收载之中华古砚正谱为二百方、另有附录者为四十方,总计为二百四十方。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95方。或是皇宫御用珍玩(比如多宝阁), 或是具有特别难得雕刻技法(比如痕都斯坦玉器), 这是种一器一色 薄胎如蝉翅的玉器, 乾隆诗云:「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痕都斯坦玉精品,原均集中於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暖阁内与圆明园殿座之中。乾清宫於乾隆归政前,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圆明园则在八国联军时被毁, 因此所有现存古籍善本所提及的痕都斯坦玉精品当时几乎全都到了台北故宫。
所以早期有人说北京故宫有宫无宝, 台北故宫有宝无宫, 但是北京故宫经过这数十年来从全国各地徵集以及许多海内外人士的无私捐献, 加上许多考古挖掘, 馆藏文物回到了180几万件, 如果扣除瓷器标本破片, 以及不完整的器物, 或不具历史价值的文物, 精品部份大约有30万件, 这大概与台北故宫近70万件扣除后大约30万件差不多。所以单看一个部分都是不全的。在分类方面, 由於当时清朝才灭亡不过20年因此当时带走时认为清宫的服饰是不重要的, 但现在却恰恰成为北京故宫宝贵并引以为傲的收藏, 再比如当时没来得及运走的明清官窑, 也成为北京故宫重要的收藏,这与台北故宫宋代五大名窑的收藏架构起完整的中华瓷器历史。自解放以来, 北京故宫大肆收购了扬州八怪等明末清初时期的画家。恰好与台北故宫收藏唐宋书画成为互补。所以不论台北故宫还是北京故宫好。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两个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ㄧ, 台北故宫在1960被世人称为世界4大博物馆(有人称为5大, 因为考量冬宫多为18世纪以后文物, 古代文物远不如台北故宫因此难以比较), 而北京故宫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ㄧ。罗浮宫, 大英博物馆, 大都会博物馆都是从其他国家掠夺文物, 而馆藏文物多非自己国家文物的非单一式博物馆。但是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却是全世界公认第一(实在难分轩轾)的单一式的博物馆。都是世界级最伟大的博物馆之ㄧ。
**短袖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枇杷山鸟图,寒山子像图,清明上河图,羲之笼鹅图,清雍正斗彩摘枝花纹梅瓶,珐琅彩山水纹瓶,青花桃福纹橄榄瓶,墨彩山水木纹笔筒,珐琅彩婴戏纹瓶,粉彩百鹿纹双耳尊。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1987年12月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殿宇9000多间, 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 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 金扉朱楹, 白玉雕栏, 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 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紫禁城作为封建皇宫的历史宣告结束。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不仅有近600年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而且还珍藏着近百万件的古物瑰宝,其种类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漆器、珐琅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以及大量的帝后嫔妃的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此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其中国宝珍品数以万计,代表着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
本文2023-08-05 16:46: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