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古书有哪些?,第1张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006-1-14 林毅夫

(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20年经济翻两番、平均每年增长7%的目标。过去的26年间,我国经济实际年均增长率高达94%,国内生产总值规模扩大了103倍,远高于按每年7%来增长的56倍;外贸年均增长167%,增长了56倍,到2004年底,我国成为全世界第3大贸易国;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4年的2610万。尤其是在“十五”期间,我国战胜了非典疫情,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迎接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走出了自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回升,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但是,在总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国民经济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经济总体水平还比较低。200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77美元,为同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100美元的32%。虽然与过去相比,我国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已经改善了很多,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如果按一天一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9000多万人。因此,我国只有继续努力保持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不断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其次,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26�1,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生产队制,农业发展很快,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到1984年的18�1。从1985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带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农村的增长相对滞后,到2004年城乡收入的差距已经扩大到32�1。而且,即使在城市里,收入格局也不断分化,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劳动力就业市场化,使一些人成为待业、失业的低收入人群,同时,有些能力较强的人利用市场机遇率先致富,更有少数人利用特权和体制的弊端,以权谋私变成暴富。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来看,一般认为如果达到045就达到了收入分配不公的警戒线,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已经达到048。

第三,国民经济“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体制性弊端尚未根除,重复投资、盲目投资、投资过热等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仍存在。

此外,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欠账也很多:教育上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公共财政在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上的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改革不到位,医疗费用高,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惟一的保障是土地,但随着经济发展,不少农民失去土地,出现群体性抗议和纠纷;还有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等等。

(二)

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来说,主要还在于全国总体的收入水平低。以大家常引用的一个数字——银行里城乡居民储蓄的80%是20%的人拥有为例来分析,2004年城乡居民储蓄总额126万亿元的80%是101万亿元,2004年人口总数13亿人的20%是26亿人,我国所谓的富人在银行里的储蓄平均起来每人也只不过是4万元人民币,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不到5000美元,和发达国家的富人比较起来只能说是中产阶层。所以,除了少数利用特权、体制弊端而成为暴富的人之外,我国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这些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因为有穷人,医疗、教育等的开支才成为问题;也因为有人穷,为了生活,即使污染较重、安全达不到标准的工作也有人去做。所以,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全体国民继续积极努力增加财富,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增长,这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要使穷人收入增加的速度高于富人收入增加的速度,这样才能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政府也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环境的建设,补足社会发展的历史欠账,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不管在任何国家和社会,穷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富人则除了劳动力外,还有资本。要使经济快速增长,就要实现这样的政策目标:富人在利用市场机会来创造个人财富时,给穷人创造就业机会和带来更高的工资增长,以及政府集中力量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达到上述政策目标的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我国要素禀赋的特征是劳动力相对丰裕、相对便宜,资本相对稀缺、相对昂贵,所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以及资本比较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区段。发展这样的产业,我国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会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发展,不断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这些产业能够多创造就业机会,只有劳动力的穷人,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能得到充分就业。这些产业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创造的剩余会最多,投资在这些产业的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也会最高,因此,剩余中用来积累的比例会最大。所以,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就会从相对短缺变成相对富余,劳动力就会从相对富余变成相对短缺。这样,劳动力的价值会不断上升,资本的价值会不断下降,穷人有比较优势的资产——劳动力不断升值,富人有比较优势的资产——资本不断贬值,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就会越来越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差距会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缩小;同时,收入提高了,污染的行业和安全达不到标准的工作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做,污染的行业就会萎缩,工矿的灾难就会减少;大量不适宜有经济活动的边沿山区和草原的农、牧民也会转移出来,降低环境的压力。所以,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就有可能实现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的统筹发展。而且,按照这种方式来发展经济,各个行业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有自生能力,只要练好内功、做好管理就能获利,不需要靠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来生存,政府才能不干预市场运行,真正转变职能,关注教育、卫生、社保、环境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反过来讲,如果继续推行改革开放以前的赶超战略,发展的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固然在开始时会有一段投资拉动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建立起来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需要靠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效率会很低,随着可动员的资源的枯竭,经济的增长就不能持续。而且,每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很大,创造的就业机会却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出来,大量只有劳动力的穷人就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收入、工资水平会很低,城乡收入差距会拉大。投资到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只有富人或者与政府关系很好、可以从银行借到钱的人才能做到,但是建立起来的企业要靠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来生存,补贴的钱只能来自不投资于这些行业、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靠收入低的人群来补贴富有的人群的投资,收入分配就会越来越不公平,社会就会积累各种不满的情绪。这些企业还会通过游说等向政府要更多的保护和补贴,政府可以投入到公共财政中的资金就会更少,各种社会矛盾就难于缓解,甚至出现“坏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弊端,使长期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成为不可能。

(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这样我国经济不仅能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在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同时,让只有劳动力的穷人的工资的增长快于富人的收入的增长,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然而,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提法,在先前的几个五年计划中就曾提过,但是并未产生实质性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每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都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来保证。

传统的赶超战略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载体,由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配置资源来实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主体,追求的是利润,关注的是各种产品和投入要素的价格。要企业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前提是有一个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有了这样的价格体系,每个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会按照价格信号的引导,进入到能够多利用我国丰富的要素、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且,采用能够多利用我国丰富的要素的技术来生产。但是,我国从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渐进的道路,传统赶超战略下的价格扭曲没有完全消除,尤其是资金和土地价格还人为地压低,给企业的信号不完全反映我国要素禀赋的实际状况。在这种体制下,只要能够融到资金,批到土地,价格是低的,给了一些人利用特权、体制弊端成为暴富的机会,也使得投资容易偏离我国的比较优势。而且,只要政府放松对投资和信贷的控制,就容易出现信贷过度扩张、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和投资过热等“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问题,结果政府就不得不再靠“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宏观调控。所以,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彻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金融、土地等市场的扭曲,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发达国家政府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府除了公共职能外,能扮演的经济角色有限,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处于最前沿,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方向难于确定,只能由各个企业自己判断,通过市场竞争来选择。但是,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来选择产业、技术。所以,发展中国家产业和技术创新的方向比较清晰,政府可以通过规划部门研究、搜集、整理信息,编制产业政策,提供给企业作为产业、技术升级的参考。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制度安排还不完善,政府在相关的金融、法律、社会制度的创新和建立上,也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配合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和立法来推动必要的变革。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比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不过,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产业政策只能是指导性的,不能是指令性的,这是“十一五”规划从过去的“计划”改为“规划”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我国各地的发展阶段不同,比较优势有异,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根据中央制定的支柱产业,一哄而上。各个地方在“十一五”期间投资的热点应该根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地理、市场条件,选择符合比较优势、易于形成产业群聚、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行业来发展,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增长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http://rdcwhqingdaogovcn/jggw/jggw2nsf/97fe424db84effe748256bd400263b54/007e11e9fa5a268c48256f3b001e288cOpenDocument

关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几个步骤 记得曾经有人提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在实现所谓的共同富裕,现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目的达到,接下来,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却久久不见下文。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现在就应该是进入调节贫富之间差距的第二价段了。

该如何调节,应从大的方面着手,即是全民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问题,首先实现看病不用钱,现在外国,有些国家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按中国现在的情况,如果多加重视,可在20年内达到,如不重视,50年内也不可能达到。可以逐步的进行不用钱,先从大的着手,如全社会性的,像之前的非典,今次的禽流感,这些都是社会的共同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怎可叫个人负起社会的责任呢?然后就是各种疫苗的接种应也不用钱,还有就是各种传染病,如爱滋病,乙肝,肺结核等,然后在到要大花钱的病,如白血病啊,癌症之类,一个人又如何付得起这天价的医疗费呢?之后才是小病之类。虽然中国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迹象,但目标不明显,没有政略指导,只是在瞎走乱走,没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表。

2、教育问题,实现全民教育不用钱,你有能力读,就给你读,全部有国家支付,现在才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说是免学费,应连书本费等什么费都要免了,做到真真的免费,现在的书本费太贵了,绝对的高于造价,说明还有人利用书本费来赚钱,这是不可容忍的,一个国家的教育,竟还有人来赚这种缺德的钱,而且要从九年到十二年,再到大学,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长率,也是在20年内可达到。

3。养老问题,每个达到法定离职年龄的人,都应享受养老费,无论是谁,有没有交养老保险的人,都应该有。有交的按国家规定发给,没交的,按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发。这个问题也应在20年内可实现。

以上是调节价段的几个主要问题,等以上都达到,才能实施下一个价段。下一个价段,简称砍尾巴,也就是逐渐的消除贫困人口,主要有:

1。失业问题,一切没有工作的人,都可以在政府中领取当地最低消费的救助金,等找到工作后,再偿还,这样就可以解决那些连基本生活都过不下去的人了,预计30年内可实现。

2。逐步的将各行各业的工资拉平,国家进行统一标准,如非技术工的一个小时规定是多少,或一天是多少,白领的一个小时是多少,这样就可以逐步的缩小各行各业的差距,不过将是个漫长的岁月,不可操之过急,到完全拉平工资可能要60到80年后。

3。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但那是永远也不可能,我们只能不断的把最低层人的的收入一路一路的提上去,只能在渐断的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直到中国,不应该是世界不再需要钱为止,达到所谓的按需分配,这不是一个国家达到共同富裕就行,只有世界大同,才能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出第三世界大战,如果世界按现这种和平发展下去,也话在200年后,可以看到共同富裕,不过那太遥远,还是实事求是的好,先解决我们有身之年可办到的事好。

http://blogsinacomcn/u/46e0e471010002hi

这个世界会实现共同富裕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1876html

构建和谐梅州逐步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http://wwwmzstarnetcom/web/215/gojianhtm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人民出版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后出版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个“为什么”专题解读》等一大批相关图书。近年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主要做好如下图书的出版工作:

做好马列经典著作的出版工作,大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为出版社重点项目,2009年我们和中央编译局密切合作,由中央编译局提供译文更加准确、资料更加翔实的文集,按照时间高质量地出版,累计实现销售4万套。

优质、快速出版党的会议文件。每年配合全国两会、党代会的召开,出版社优质、快速出版有关会议文件的单行本、汇编本等,每年大概保持在50个品种以上。我们也出版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都是通俗读物。

继续出版弘扬革命精神系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应该形成人民出版社的特色,有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等20多种。另外,在“庆祝新中国60周年”主题出版中,我们有多种图书入选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评选,且市场反响很热烈。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中,我社及时出版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孙中山传》等一大批图书。

以传播工程为抓手,创新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去年“七一”前夕,我社承办的中国***思想理论数据库成功上线正式运行,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社开了两次专题讨论会。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就自己出版社今后的工作形成共识,将继续加强高端学术理论著作的出版。

坚持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相关图书。这方面图书的出版,既是我们出版社的长项,也是长期形成的特色。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我们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一一接触拜访,除了解他们的在研项目外,也要策划一些主题作品。

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认真变成出版社的规划和成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意义深远,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我们深刻领会,需要认真地持续学习下去。

策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丛书。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我们最近专门拜访了学术带头人罗国杰教授,讨论了如何做这一类的书,恰好罗老师牵头的项目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把他们核心的成果引到出版社来,当然还需要讨论的过程,认真地研究。我们最近也想就中国人的价值观推出一个系列,我们计划推出8本,成书的有6本,最近我们想加快编辑,希望能够尽快推出。

创新引领社会阅读

出版社在多年的坚守下,逐渐形成了以学术小众筑就品牌引领大众的精神。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出版社主要形成以下认识:

积极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这两家机构,致力于通过理论的大众化和通俗化,通过理论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来引领社会阅读。日前我们和重庆出版集团合作,共同发行了《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另外,正在组织编译局专家策划了一套经典著作导读。对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著作,以往的学术著作都偏于理论,我们通过讲故事,告诉读者历史背景、为什么马克思要写这部书等,而且派一些专家队伍到国外收集一些资料,尽量让导读通俗化、生动化,抓住读者的眼球。

让中国思想“走出去”。我们将组织出版《于光远文集》、《费孝通文集》等,不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而且让中国思想“走出去”。如何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如何讲好故事,我们现在作为摆渡者一直是引进国外的理论学术著作,同时希望在输出方面有所作为,比如说《中国未来30年》等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坚持优秀文化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战略目标,对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部署。出版社准备把明年的出版计划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版任务结合起来考虑。

积极拥护转企改制。这是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出版社走在了前列,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正好证明了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意义。中央文献出版社于去年12月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注销和工商注册,员工们积极拥护转企改制。我们认为出版社无论是什么形式,都要坚持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继续做好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出版工作。我们出版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党成立90年来的重要文献,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党***民在革命建设伟大进程中的历史。

精心出版党和国家主要***的专题文集。这次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还将继续出版党和国家主要***的专题文集,为党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学习提供教材。

体现文献研究室的性质和特色。

坚持出版育人导向

做好少儿出版,要坚持育人导向。出好书、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少儿出版的一个愿望和要求。所以说,出书育人是少儿出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少儿出版整体呈现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态势。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少儿出版工作中的体现,我自己认为这些年应该说非常不错,从各家出版社的表现都可以看到。

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从中少社来说,有这样一些打算:要贯彻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从编辑队伍当中进一步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做好出版工作,就需要让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少儿出版的中心。这其中,编辑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叶至善曾经讲过,少儿出版第一要好看,第二读了有用。我们要把这个当成少儿出版长期工作来抓。我们自己也要求编辑除了策划重点图书之外,所有的出版工作当中,都按照思想体系的要求来规范。

准确理解全会内涵

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尊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对促进我们部队的建设、科学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认真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培养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策划出版一批重点图书。近几年来,我社每年都面对部队出版上百种核心价值体系阐述、指导部队学习的图书,都产生很好的影响。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我们还要组织力量策划全面阐述相关精神、准确理解全会内涵的图书。

发挥军队优势,出版红色经典。我们出版了一批红色经典读物,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出版好高级将领传、回忆录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占领文化阵地,陶冶情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开拓进取,用新的形式拓展图书出版。我们尝试用新的形式和知识性吸引官兵,例如投建军营图书网,建成以后将通过军队的局域网向官兵免费开放,前一段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我们还承担了部队电子书的制作任务,以战士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在数字出版领域我们起步晚了一些,但是会迎头赶上,也会给部队的年轻官兵带来全新的体验。

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集团、出版社组织认真学习。从我们的出版实践来看,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有必要以及迫切。

做好普及工作,将精神深入到百姓心中。集团首先会对基本价值观念有一个梳理,基本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怎么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怎样发展过来,人类文明、西方文明怎样发展过来等。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工作思路,也是比较基础性的工作。各单位都报了很多的选题。从改革开放30年到新中国成立60年、建党90年,我们真的出了好多书,例如《中国震撼》等。我觉得下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深入到老百姓心中。

集中力量阐述核心价值观。比如说共同富裕等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可以专门出书论述。我们明年有一个重点选题叫《中国精神》,书稿到我们这里一两年了,已经经过反复地讨论,计划明年出版。

作为主题板块来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出版社认真学习,确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我们主题工程板块的一个核心。

打造红色历史文化产品线。相关图书已经出了相当多,这样的工作也不是现在开始的,主要是从革命精神和传统的角度提供营养,最近我们出了《中央苏全史》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等。从通俗的角度,我们还推出过一个红色系列,还有红色名人自述、红色传说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江西在唐宋时期文化还是比较发达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去做一些工作。除了我们原来已经出版的历史文化研究,像《江西通史》等,我们还有像《儒家官德论》,我们计划从优秀的传统精神去提炼江西的历史文化名人,包括像王安石等,做一些整理工作。

调整出版规划选题计划

日前我们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计划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我们企业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对全社进行一次教育;以及根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要求,调整了出版规划和选题计划。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作品。我们已经持续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这本书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社科院两个单位联合推出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相关,具有前沿水准,我们准备继续推进。

利用动漫进行相关普及。我们最近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说经济危机相关图书,通过动漫的方式结合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论的论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以分析,这个书现在是动漫版,预计明年上半年全面推出30卷、40卷,并准备做成成人版。另外图说荣辱观相关图书也是动漫版,本书对于中小学生和年轻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都有很好的意义。

立足传统突破传统

我们把图书产品和陕西历史文化特点结合起来,分为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法律文化、科技文化等系列。

传统文化。我们的《十三经·辞典》,已经坚持出版十几年。对于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国学来说,这个辞典虽然受众小,但是却意义重大。在这一点上,我们无论如何还是坚持把《十三经·辞典》做下去。

红色文化。我们在出版延安历史文化研究题材图书的时候,走的是新路子。我们是在坚持传统但是突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延安历史文化的研究,最近有一本新书,是上海的一位作者写的,从多方面对我们来说都会有全新启示。

法律文化。我们现在组织了一批年轻的作者在撰写法律文化的丛书,他们的角度也已经完全突破了从西方引进移植以及完全从本土资源出发,做到既立足于传统文化又结合西方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文化。另外,还有一套科技史方面的丛书,我们在建设精神家园的时候,科技史是不可以放松的。

挖掘优秀文化资源

作为出版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出版方面。

推动贵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结合贵州的情况,深入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梳理为沙滩文化、本土文化、红色文化等。

策划重点选题,迎接十八大召开。准备在十八大之前推出这样几个选题:《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共九十年评述》、《真诚启示录》、《新中国开国元勋故事》等,这些图书现在已经开始了前期的工作。

大力弘扬贵州的时代精神。为了挖掘和应用贵州丰富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我们将在明年请省内外人士到贵州实地采访,创造一系列的体现贵州时代精神的优秀图书。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社领导班子决定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出好书推精品

我们在深入学习文件精神的过程中体会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要有精品力作的推出,这与商务历来强调重品质、推精品的出版态度是如此吻合。长期以来,我馆一直稳步推行着自己的品牌战略,“学术重镇”和“工具书王国”是构筑我馆品牌的两大基石,这其中涌现出大量的精品出版物,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出版佳品。

由于我们的精品图书大多具有篇幅大、难度高、耗时长的特点,所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仗我馆过硬的编校队伍以及采取一些必要的保障措施。1选题论证会。我馆的选题需要经过责编、编辑室、馆选题小组的三级论证,经过严格筛选和把关。2专家论证会。很多重点图书都会不定期召开专家论证会,延请各个领域的专家确定书目或集中解决稿件中发现的问题。3专项生产会。必要时我们会集中相关生产流程中的负责人协商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特有的审读、校对制度。我馆专设审读室,主要把关各类敏感问题。校对部门对重点图书,特别是一些重点辞书增加校次,如《现代汉语词典》可达10个校次。5专人专岗。对于获得各类出版基金的重点项目,我们设专人专岗对项目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协调和管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恰逢其时地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我馆要抓住这一契机,挺拔主业、壮大品牌,抓好一批具有重大文化传承和积累价值的重点出版工程,推出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精品佳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打造科技出版第一品牌

多年来,科学出版社致力于专业出版领域,特别是学术出版领域做大做强,希望能够打造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特别是科技出版的第一品牌。近年来,我社以重大图书项目为支撑,制定了许多支持措施,并把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编辑部门的考核体系,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精品力作的出版。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主要依靠品种实现增长的问题。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部署是,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发展,以重大出版工程为依托,做好中长期出版选题规划。调整优化出版结构,挺拔主业。协调好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学术期刊,做好集约化出版和经营。

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置于党和国家全面工作重要的战略地位来布局谋篇,为我们广大出版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在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和压力巨大。

在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时,我们对全会提出的“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要求特别认同,并以为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以保证中央的这一要求切实落到实处,为此,特提如下两条建议:

其一,丰富与完善出版业评价体系。出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容产业,负有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这样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它和其他消费产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对出版业的评价就不能仅仅以产值和经济指标为标准,还要考虑它的内容品质、文化价值与传播影响力等真正文化意义上的内在指标。比如承担国家项目的数量、获国家级奖的数量、图书的重印率等,都是考量一个出版社品质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把文化价值、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收益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双效”统一,才能避免“叫好不叫座”和“叫座者恶俗”或完全偏离主业这样两个极端。

其二,激励和扶植应朝优质资源、朝精品出版倾斜。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这些年在明显增加,但是如何让这些投入真正发挥效益,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我们认为无论是对出版物的前期资助还是后期采购,国家的扶植和激励都应该朝优质资源、精品出版倾斜。对当前而言,尤其要处理好项目的大与小、积累与创新的关系。对文化产物,特别是图书来说,规模庞大的未必就一定好。从历史经验来看,真正有思想、有内涵的著作,很少有成于众手的,但不经众手则难成规模。我们有些大型项目,国家投入巨大,印制豪华,但出版后反应平平,除了展示外,很少有实际用处,这类书一般都很难再版。与其这样,还不如好好扶植一些有真正文化价值和学术内涵的作品。在积累与创新的关系上,取向不应放在双方的比例多少,而是要重在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把国家对文化的重视与扶持落到实处。

好内容要有好平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们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要求。对于人民卫生出版社来说,既承担着卫生出版的使命,也承担着文化发展的使命。现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已经转企,在向知名强企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专业化,适应市场化,推进集团化,提升数字化,丰富多元化,发展国际化,努力使图书、报纸、期刊、数字出版和影视互动出版走上轨道,从而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卫生传媒集团。

出版的本质是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好的内容要有好平台、好形式和好服务来实现。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教材、学术专著方面在全国专业出版领域领先,但在科普方面还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为加强科普精品力作出版,我们一是围绕医学发展,紧紧抓住干细胞教材,临床五年制教材来扶持整个医学教育。二是走进农家和社区,真正把科普出版工作作为国家科普方针和大项目深入到实处。三是围绕名院、名科、名医,真正体现我们名家所出版的高水平医学学术精品力作。

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传承中华文化,出版优秀文献,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很有推动性。对于中华书局创建百年优秀出版社来说,是一个难得机遇,我们要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第一,加强精品力作,保证国家项目高质量地完成。2010年我们完成了《顾颉刚全集》的出版。2011年7月完成了《中华民国史》。它们都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华民国史》首印2000套,20天销售告罄。我们另外还有两个长期规划:“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工程,明年5月份第一批成果《史记》就要推出。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为核心工作,从书局的使命来说,完成国家交办的重大出版工程和任务是我们重要的主业。

第二,响应中央号召,抓好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建设、争取国学教育进课堂的大好契机,为广大青少年读者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第三,加强中华国际文化的传播能力,力争在数据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巩固港台,加强周边,突破欧美。港台地区是我们最主要的版权输出地,去年版权输出96项。现在我们的重点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比较大的地区,再重点就是突破欧美。《于丹〈论语〉心得》精装本在法国一年卖出10万册以上,连续十几周登上法国外文引进版的排行榜。我们相信好书不只这一种,相信奇迹不只这一次,在海外推广上我们将加大力度。

第四,在数字出版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继续领先潮流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创新突破,引领发展。我们正在建中华古籍语料库系统、中国历史资源数据库,已经列入了总署“十二五”规划。我们建议历史文献资源总库由中华书局牵头,联合重要的古籍出版社一起来做。中华书局将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秉承弘扬传统,服务文化,传承文明,优化创新生活的出版理念,继续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作出我们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2012年中华书局的百年华诞。

用创新提升竞争力

三联所有的改革和创新都不能脱离三联自身的特点和历史传统,一切出发点都必须立足于弘扬品牌,提升三联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联的学术出版历来强调出精品,把一流和新锐作为出版标准,一年虽然仅出版60种到80种,但是口碑很好。学术出版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联出版的比较有光彩的小书多,但是大书、套书和有分量的书比较少。三联的书比较注重品位和雅趣,制作讲究,也强调要出精品力作,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大众读物,目的是取得文化认同,不至于和三联的定位、品牌形象相冲突。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后,我们经过研究想从下列角度入手,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二是要有创新精神,敢闯新领域,实施新策略、新方法和新模式。就图书出版来讲,三联需要出版学术著作,也需要出版大众读物。以打造精品为目标,无论出版哪个层次的出版物都要多出好书。

大概两年前,为加快发展,我们调整出三条产品线:一个是高端学术的,中层是文化的,低端是大众的,编辑部也进行了重组。现在看来,调整是有效的,在确保三联学术文化影响力的基础上,出版影响力年年增长,年累计增长70%。

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清华出版社作为教育类的科技出版社,在发展规划中要明确怎样整合自身资源,形成自身的出版品牌。出版社是出版好书的地方,出版社的历史也是出版好书的历史。我们既要出版阳春白雪的高雅图书,也要出版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书。要强化品牌,注重品牌理念,加强一些机制的保障。如质量保障体系。一个出版社的图书,前期花了很大的工夫,到后期则是质量的问题,要加强印前和印后的审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应该发挥清华优势,挖掘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自己的出版风格。如加大土木建筑工程出版。另外,还有学术出版,打造清华文库等。

打好作家这张牌

作家社有一个很坚强的后盾:作家协会。我们就是打好作家这张牌,利用这个优势和品牌,组织好作家的精品力作,打造好品牌丛书。我们将继续力推有影响的品牌丛书,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推出共和国作家文库共计100多种。我们还要认真挑选出10本获得茅盾文学奖作品的书,作为共和国文库里的茅盾文学奖专集。我们还要重版一批有影响的文学读物,例如杨红樱的童话,余秋雨的书。我们还要承担作家译丛,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做法。

教科书也要出精品

作为大学出版社,出教材远远不够,精品力作的出版也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目标,我们用10年的时间探索怎么转型,创建有利于精品力作创造的机制,来促进更多的非教材类图书、精品力作的出版。

从管理体制上,我们改变了原来全体编辑都可以做教材、做学术的分工格局。目前社里按照职教、高教的分社和架构,对每个分社或者事业部实行专业归口的管理,在整体的考核体系上,包括基层的比例和激励机制不同,激励了大家专业上的发展。到去年年底,我社供销4047种,学术教材达到2200种,这在我们社的出版史上是制高点。我们重点围绕教育心理和人文学科出版了一套原创和引进图书相结合,资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图书结构。

此外,社里把重点放在重大、重点选题上,包括“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求分社高质量地做好重大项目,其中有9个项目列入总署的规划,包括《牛津世界史》、《中国文学艺术思想通史》等,同时,围绕北师大特色,出版社在“十二五”期间规划的重大项目,包括目前已经启动的《中国教育通史》、《当代中国教育经典》等,我们计划出100本。

对于我们出版社来讲,做好各级各类教材,打造精品是我们的核心工作,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做好精品教科书的系列出版,是我们的重点。

出特色书做品牌社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对于出版单位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十几年前,化工出版社作为化工部的直属出版社,主要任务集中在化学工业出版。近些年,还是坚持专业出版大方向,涉及的图书专著和教材占到3/4以上,内容包括化工、化学、材料、农业、生物、医药、环境、能源等多个专业领域,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我们的编辑部门分工明确,形成了很好的赢利模式和管理模式。为此在专业渠道建设,图书馆市场和图书零售市场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十一五”期间,北大出版社的年均增长率为11%,“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年销售实洋5亿元,零售市场的占有率进入到全国市场前15名,税前出版利润达到11亿元,年版权输出在100种以上,力争进入世界大学出版社规模效益前10名。

围绕精品力作出版,就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坚持图书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我们的出发点是进一步细分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的教材,以打造精品为原则,进一步加大品牌的系列化和多层次化。还要通过出版学术精品,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我们会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到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尽快地转化为精品。

重点工程重点培育

我们出版社规模不大,但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文化强国方面责任重大。我们当前和今后精品力作出版有几个方向: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相关学科的选题。二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文丛,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文丛、史学理论研究文丛,还有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文集等,它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三是最新策划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文丛,目标定在国内一流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这方面的创新成果。同时,我们正在策划相关选题,怎么把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方面、大众化方面渗透到国民教育、党的建设等方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