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之道文言文翻译
1 《爱子之道》文言文翻译
我五十二岁开始得到一子,哪有不爱的理由!然而爱的一定的方法。虽然游戏玩玩,务必让忠厚,不要为刻薄的。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需要长的忠厚之情,驱使他的残忍的本性,不能认为与子而姑纵爱惜呢。
家里人儿女,都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珍惜,不能让我的孩子虐待其他。凡鱼飧果饼,应均匀分散给,大家欢嬉戏跳跃。如果我的儿子坐着吃的好东西,让家里人我站在远处,望,不到一个展唇齿相依;他父母看见而可怜的,无可奈何,叫他离去,这不是割心剜肉吗!
望采纳,亲!
2 一念孝心文言文翻译一念孝心
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各与以食物,自负以归,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干,无应者。幸井底气温,又有饼饵可食,渴甚则咀水果,竟数日不死。会屠者于以胜驱豕归,距井犹半里许,忽绳断豕逸,狂奔野田中,亦失足堕井。持钩出豕,乃见瞽者,已气息仅属矣。
外不当屠者所行路,殆若或使之也。先兄晴湖问以井中晴状,瞽者曰:“是时万念皆空,心已如死。惟念老母卧病,等瞽子以养,今并瞽子亦不得,计此时恐已饿莩,觉酸彻肝脾,不可忍耳。”先兄曰:“非此一念,王以胜所驱豕,必不断绳。”
译文
离我们老家十几里的地方,有位姓卫的盲艺人。乾隆戊午(1738)年除夕之前,他走家串户为各家演唱辞年贺岁的小曲。每家也纷纷赠送给他一些食物,他便用口袋背着这些食物往家走。半路上,他不幸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中。这口枯井地处荒郊旷野,又刚好是除夕,家家团圆守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盲艺人在枯井里喊哑了嗓子,也没人听见:幸亏枯井底下温度暖和,又有口袋里的干粮可吃,渴便细细地嚼几口水果,竟然几天不死。
正赶上有位叫王以胜的屠夫驱赶着一口猪归来。在离枯井半里多的地方,那猪忽然挣断绳索,在田野里狂奔乱跑,结果也掉进了这口枯井里。王以胜用挠钩把猪钩上来时,发现枯井中还有一个人,这样,盲艺人才得救,但已奄奄一息了。
这口枯进原本不在王以胜所要走的路途上,他之所以被引到这里来,大概是有鬼神在暗中指使吧。先兄晴湖曾问过盲艺人身处枯井中的心情状态,盲艺人说:“我当时万念俱空,心如死灰。只惦念家中有老母亲卧病在床,还等着瞎儿子回来赡养呢!如今,她连个瞎儿子也失去了,恐怕此时早巳饿得不行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心潮汹涌,肝胆欲裂,痛不可忍,”
先兄晴湖说:“如果盲艺人当时没有这个念头,想必王以胜拴猪的绳子也不会断了。”
3 修业之道 文言文翻译《修业之道》出自孟子所著《孟子》一书。
《修业之道》原文: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孟子》翻译:
除了坚持不懈,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让你勤奋。一匹好马,虽然擅长奔跑,但已经精疲力竭,中途会停下来。坏马走得慢而不间断,但要先来。因此,做一件事,学习一项技能,真的可以不断提高,一定会有一天成功,(关键)就是要善于利用能源。
现在有的人有求学的愿望,一直在努力工作,无论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懒惰的情绪逐渐出现,最终放弃了学业。孔子说“太急而达不到目的”,孟子说“进得太快,退得也快”,这是事实。
有一个人栽了树,枝叶茂密,结了果实,别人追不上他。当被问及他在植树方面的经验时,他说:“我没有任何巧妙的方法,只是为了确定物理性质,确定合适的土壤,定期耕种和施肥,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灌溉水。
当人们刚种下树苗时,他们迟早都会仔细观察它们。我很自然地听他们说话,好像我不在乎似的。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已经累了,忘记了,但我更勤奋。
一个宋国的人担心秧苗生长缓慢,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拔起来,累了回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累了。我帮助幼苗长高。”他的儿子冲到田里,看到幼苗死了。
如果我们看这两件事,我们就会知道学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真理。如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志向,专心致志地处理事情,我们不仅要有一天的收获和进步,而且要夸耀我们的成就和成就。
以100英里的公路为目的地,90英里后的快速步行停止了,这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是有益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成效。有学问的人应该深思熟虑。
扩展资料:
《修业之道》创作背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修业之道
—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
4 阮孝绪传(古文翻译)译文
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孝绪十六岁时,父亲死了,孝绪 布衣,即使蔬菜有味道也吐了。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不会牵连到我们的。”竟然获得赦免。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被当时的名流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天监十二年,孝绪与吴郡范元琰一起被征召,都不 。陈郡袁峻对他说:“古时候,天地闭合,贤良的人隐藏不露。现在世道清明,而你还躲避起来,可以这样吗?”孝绪回答说:“古时候周代的朝政虽然清明,伯夷、叔齐还是不厌弃采摘野菜;汉代的世道虽然兴盛,黄石公与绮里季也不以在山林中生活而苦闷。做符合仁的事全靠自己,哪里在乎什么人世?何况我也不是古时候贤哲一类的人?”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母亲说:“孝绪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撰写有《高隐传》,上自炎、黄时代,下到天监末年,反复考虑,分为三品,共有若干卷。又在文章中写道:“至道的根本,其可贵之处在于无为。如果能体会这道的根本和行为的踪迹,领悟那或隐抑或显露的道理何在,那么,孔子、庄子的思想就能明白一大半了。”
5 一念孝心文言文翻译一念孝心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
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各与以食物,自负以归,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干,无应者。
幸井底气温,又有饼饵可食,渴甚则咀水果,竟数日不死。会屠者于以胜驱豕归,距井犹半里许,忽绳断豕逸,狂奔野田中,亦失足堕井。
持钩出豕,乃见瞽者,已气息仅属矣。外不当屠者所行路,殆若或使之也。
先兄晴湖问以井中晴状,瞽者曰:“是时万念皆空,心已如死。惟念老母卧病,等瞽子以养,今并瞽子亦不得,计此时恐已饿莩,觉酸彻肝脾,不可忍耳。”
先兄曰:“非此一念,王以胜所驱豕,必不断绳。”译文离我们老家十几里的地方,有位姓卫的盲艺人。
乾隆戊午(1738)年除夕之前,他走家串户为各家演唱辞年贺岁的小曲。每家也纷纷赠送给他一些食物,他便用口袋背着这些食物往家走。
半路上,他不幸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中。这口枯井地处荒郊旷野,又刚好是除夕,家家团圆守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
盲艺人在枯井里喊哑了嗓子,也没人听见:幸亏枯井底下温度暖和,又有口袋里的干粮可吃,渴便细细地嚼几口水果,竟然几天不死。正赶上有位叫王以胜的屠夫驱赶着一口猪归来。
在离枯井半里多的地方,那猪忽然挣断绳索,在田野里狂奔乱跑,结果也掉进了这口枯井里。王以胜用挠钩把猪钩上来时,发现枯井中还有一个人,这样,盲艺人才得救,但已奄奄一息了。
这口枯进原本不在王以胜所要走的路途上,他之所以被引到这里来,大概是有鬼神在暗中指使吧。先兄晴湖曾问过盲艺人身处枯井中的心情状态,盲艺人说:“我当时万念俱空,心如死灰。
只惦念家中有老母亲卧病在床,还等着瞎儿子回来赡养呢!如今,她连个瞎儿子也失去了,恐怕此时早巳饿得不行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心潮汹涌,肝胆欲裂,痛不可忍,”先兄晴湖说:“如果盲艺人当时没有这个念头,想必王以胜拴猪的绳子也不会断了。”。
6 吴孝子传文言文翻译李孝子传
嘉定的曲江里有个孝子叫李维煌,字是裕光。他的父亲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后就去世了。家里没有贮藏的食物,母亲靠缝补衣物来供应孝子到外塾读书,(孝子)哭着说:“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于是就舍弃了学业,努力耕种,买珍稀食物,给母亲吃,而自己情愿吃素淡的食物。母亲的喉咙有疾病,他就用勺子喂食。但是母亲连续三昼夜一喂就吐,食物难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亲梦见神人用针刺着她说:“我是哀怜你儿子的孝心啊。”一觉醒来,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风,城中洪涛滚滚。孝子家的房子本来就有洞漏雨,半夜里屋就摇晃起来。孝子赶忙背起母亲,趴到案几下面。不一会儿,前前后后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们躲避的地方完好无事。
孝子的父亲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时候,正值严冬时节,孝子的身体本来就羸弱,手跟炭土一个颜色,冻僵在大雪中。几个负责修筑坟冢的匠人,点燃麻绳暖和他,再用热水浸泡,他这才苏醒索还。五十五岁那年去世。死前抱着母亲悲恸大哭,叮嘱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传他幼小时,在为父亲服丧期间,在苫块中睡觉,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门,邻人指点着他议论说: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禀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礼堂。
评论:《孝经》这本书,圣人用来教化孩子的内容已经达到了极致了。不过,世人正用读书来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独因孝心而废弃了读书,这是为什么呢?《中庸》里说:“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学习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则,慈鸟反哺母鸟,羔羊跪着吃奶,他们读了什么书呢?
7 关於孝顺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释 (有分加喔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111)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原文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5)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3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
注释
(1)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
翻译
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
4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翻译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5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翻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1 有谁知道古人孝敬父母的文言文呀
古人二十四孝
作者:zbdl 发表于:2003-06-30 20:02:50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
2 孝的文言文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亚 关于孝到的文言文篇一:关于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3 中华古代孝子典古文言文24遍精锐老师为您解答:1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3 鹿乳奉亲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
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4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5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6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7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
4 古文:孔子论"孝"翻译急~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注释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原文2、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篇》注释 ① 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②文:指古代文献翻译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解读 “入”“出”互文见义,意即不论是“出”,还是“入”,都要讲究“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句紧随,一气呵成,鱼贯而下,语势自然孝、悌、谨、信、爱、仁,孔子从六个方面告诫弟子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在前,修业在后这段话表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姴秱憗啶弑 2014-10-02。
5 中华古代孝子典古文言文24遍精锐老师为您解答:1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3 鹿乳奉亲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
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4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5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6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7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
1 论语五则 翻译
这回好了吧~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2 古文:孔子论"孝" 翻译 急~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3 古文:孔子论"孝" 翻译 急~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4 求“《论语》论孝道”的翻译1、父亲(长辈)在的时候,考察这个人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和父亲长辈的要求相符,父亲长辈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还和以前一致。父亲去世之后能够有三年遵从父亲长辈的传统,这就称得上孝了。”
2、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3、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总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4、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能奉养父母就被认为是孝了。可狗和马,都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麽来区别这两者呢?”
5、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从第二个开始!!!
5 《论语五则》的译文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原文,所以就先不译呢,如果是可以联系我QQ285516110
6 论语五则阅读答案《论语》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4分)
(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3分)
(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杨伯峻说,“‘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论语译注》)可从。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宁可不享受。
(2)君子哪怕吃一顿钣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仓促的时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颠沛困顿的时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出仕就去实行我的主张,否则就把它收藏起来,等待时机,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罢了。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丢了性命也不后悔,我不同这样的人共事。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①也!上好礼, 莫敢不敬;上好义, 莫敢不服;上好信,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注] ①樊须:即是樊迟。②襁: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1)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孔子说:“这我不如老农民。”
(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哪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2、孔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路》)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年轻时,血气未稳定,要警惕的是贪恋女色;
(2)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的是贪得无厌。
(2)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人应该要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7 《论语》五则的翻译《论语》五则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原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扩展资料:
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8 《论语》五则的翻译1。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回答,不要欺骗,要犯颜直谏。
2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3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4孔子说:做人疏狂却不直爽,知识有限却不谨厚,才能不足却不信实,这样的人,我也不知该如何说才好了
5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9 论语五则阅读答案《论语》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分) (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3分)(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 ①杨伯峻说,“‘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论语译注》)可从。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宁可不享受。(2)君子哪怕吃一顿钣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仓促的时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颠沛困顿的时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出仕就去实行我的主张,否则就把它收藏起来,等待时机,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罢了。(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丢了性命也不后悔,我不同这样的人共事。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四、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①也!上好礼, 莫敢不敬;上好义, 莫敢不服;上好信, 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注] ①樊须:即是樊迟。②襁: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1)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
孔子说:“这我不如老农民。”(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哪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2、孔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路》)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1)年轻时,血气未稳定,要警惕的是贪恋女色;(2)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的是贪得无厌。(2)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人应该要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1 文言文关于孝心的段落
1、胡秉言《懿德》毕生劳作善为荣淑惠贤明俊秀清雅敏懿德邻里敬宽恩睿孝有谦恭思念父母思忆椿萱泪雨涟念合容貌在跟前亲情无法能割舍人去楼空寂寞添信义人伦初涉步堂庭礼信恭德悌孝明社会结交仁义记椿萱燕绕乐融融承孝春至又清明携亲祭祖灵磕头焚纸课礼孝在传承2、《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3、《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4、《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5、《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3 文言文关于孝心的段落1、胡秉言《懿德》
毕生劳作善为荣
淑惠贤明俊秀清
雅敏懿德邻里敬
宽恩睿孝有谦恭
思念父母
思忆椿萱泪雨涟
念合容貌在
本文2023-08-05 17:04: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