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瓦猫》丨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一鳞一焰,皆自匠传
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葛亮的《瓦猫》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了三篇小说《书匠》《飞发》和《瓦猫》,分别是修复古籍的书匠、在传统和创新面前的两代理发师和西南联大在西南那段历史的演义。这里面的主角是书匠、理发师和被“瓦猫”串联在一起的那个时代的匠人和读书人。
葛亮说自己写《书匠》篇,是因为先祖父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救护,得以了解“古籍修复师”这一行业。“整旧如旧”是他们工作的原则。这是一群活在旧时光里的人,他们毕生的努力也不过是让他们经手的书作,回到该去的断代中去,维持着旧有的面貌,淡化了时代的痕迹。
书的“尊严”,亦是他们这些修复古籍的书匠们的尊严。
《书匠》所写的两个修复师,有不同的学养、承传与渊源,代表着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脉络,而殊途同归。“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藏书者与修书人之间最大的默契。 一切的留存与等待,都是岁月中几经轮回的刻痕。连同他们生命里的那一点倔强,亦休戚相关。
《飞发》与《瓦猫》,发生于岭南和西南的背景。这其中有器物的参与,作家将西南联大那个神奇的历史命运,和那些历史中生动存在过的大师们的生平,交织成全于历史,当然也受制于文字里不可抹灭的一点盼望与落寞。在葛亮看来,这些人是这个难忘的历史时代的理想主义者,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简是一个生活在香港的女书匠,已经上了点岁数,很有自己做事的风格和原则,故事里的“我”是毛果博士,去看自己的朋友欧阳教授,欧阳教授是毛果祖父的学生,两个人先聊起来,毛果告诉欧阳教授,发现了祖父的一份手稿,但是部分散页粘连在了一起,欧阳教授忽然眼睛一亮,临时起意带着毛果去见一个人,就是修复古籍的书匠,简。
简很不好说话,拒绝了,说是修复不好的话,赔不起。欧阳教授知道这就是送客的意思了,没奈何,两个人只好告辞,毛果不小心碰到了书架上一本书,书落地,毛果赶紧捡起来,掸了掸,顺手捋好书页的折角,放回原处。这举动,在不经意间感动了简,简一周后让他带着古书前来自己处,她要帮着修复。
毛果博士来到这里就书籍的修复和简进行了对接,简告诉了毛果自己改变心意的原因是因为看出他是个真正爱书的人。毛果博士恍然想到了自己的这个习惯来自于谁,南京的老董,另一个书匠,古籍修复师。
这个小说的第二章《老董》就是用的童年时毛果的眼光来写一个原本在路边修鞋的貌不惊人的师傅,却不曾想有一天自己的一张奖状不小心被墨水瓶染上了一大块墨渍,小孩的情绪很受干扰。父亲毛羽忽然说自己有办法,遂带了儿子毛毛去了西桥边找到修鞋的老董。老董真的不负众望,将毛果的这张奖状修复如初,上面的大半墨汁浸泡过的地方完全没有留下痕迹。自此,老董神奇的一生在毛果眼里和父亲的讲述中融在一起,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以修复古籍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书匠。
葛亮的文字很传神,会让你读书的时候忘记了你只是在看一篇小说,倒像是在那个文字搭建起来的空间里跟着葛亮走了一遭。
其实无论是简还是老董,看上去孑然一身的她和他,都是骨子里有坚持的人。因而一个自己觉得当年和乐静宜父亲的爱情似乎在那里亏欠了小女孩,尽管乐静宜的父母亲之间离婚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因为两个人的婚姻只是长辈们之间的约定,而无关乎感情。乐静宜的父亲本来打算去香港和简结婚,但是突发心梗,死在了自己独居的公寓。父亲死前的心愿其实是希望女儿静宜能跟着自己的恋人简学修复古籍的,静宜也到了香港,拜在了简的门下学习修复古籍,只是她当时却一无所知,直到两年后满师,在师父简送的一本书里看到了自己和父亲的合影的藏书票,再想起老师每到初三总要祭奠一个重要的人,而自己的父亲也是那个时间的忌日,静宜才后知后觉地明白了人生的巧合与荒谬。
老董则是单身过了一生,拾了个女儿元子,却又在养大了被元子的生母要了回去。老董孤单漂泊,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刻意的放逐。
《瓦猫》这本集子里最后的一篇是同名小说《瓦猫》,将西南联大迁到西南的那段历史进行了艺术的再创作,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历史中的众多感人时刻,将匠人和读书人交织在一起,用“瓦猫”这个当地流传很久的一种匠业作为联结历史和现实的巧妙切入点,为读者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后人不该也不能忘记的历史。
“瓦猫”,是庇佑匠人的神兽,看得见莽莽过去,亦守望着无尽未来。 昆明农村地区的民居有一种民俗,就是在居所正中上方房顶安置瓦猫。瓦猫是用陶制作的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看上去似乎是面目狰狞的神怪。
瓦猫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并不是所有房屋都要安置。如果自己家的大门外正对的方向有庙宇高房,或正对着一家人的房屋,当地人就会认为不吉利,可能在运势上会被对方“戗”着,影响了自家的财运,甚至带来疾病或灾祸,为此,就在自家房的大门和正堂屋顶安放一尊瓦猫。
《瓦猫》这篇小说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人物的演变原型痕迹,云南昆明的龙泉古镇上,居然有十多处西南联大时期的旧址,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冯友兰、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西南联大迁到这里的时候,在当地掀起了青年人自发的追随,宁怀远和荣瑞红的姻缘也是带着某种隐喻的一个象征手法的运用,这才有了后来的说法,宁家和荣家的后人,后来延续下来的两个,一个是匠人,一个是读书人。
葛亮的文字,轻灵,有生命力,有张力,阅读时得到的文字的滋养是悄无声息的舒畅和自然。
荣家姑娘和宁怀远的命运,在小说中,交织与成全于历史;这些匠人和读书人,都是为了自己梦想努力做好手头那一份事的坚持理想的人。
他们的尊严、执着与信仰,如棱镜,折射着这世上大多数的我们;他们是这时代的理想主义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飞发》是写理发师的小说,父子两代人,用同一种行当来谋生存资本,仅仅当成工作还是当成自己毕生追求,带来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父亲和儿子,理想与现实,理解与误解,就这么在两代人的坚守中默默地溶解那些不和谐的声音。
葛亮的小说,是好的文学该呈现出来的样子,不狗血、不低俗,有的是街头巷尾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在那些安静绵长的炊烟袅袅中,用文字给我们读者一个或祥和或纷繁的尘世间,让我们在那些兜兜转转中感叹人生,认识自己。推荐给你这本好的小说,教你明白什么才是文学该有的样貌。(END)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_文学创作 (lamsrscn)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文学创作来源:文学创作发表于:2022-11-07阅读:115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先秦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 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口”、“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3《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春秋》
《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炼,但又因为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两者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5《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国语》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之《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
7《战国策》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刘向整理并取名《战国策》,至此成为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
8《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在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则基本上是对话体。《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0荀子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11《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老子和《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传世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后世又称之为《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老子》以“道”为核心,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哲学体系。相较而言,《老子》与《论语》,是先秦王官之学“六经”之外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基本性格的两部著作。
13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 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出入。
14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的言行录,为其弟子及墨家后学所记。《墨子》虽不重文采,整体风格为“意显而语质”,但是在对话体的结构中,每一篇都首尾完备,条理明晰,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在记述有情节有人物的历史故事时,能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营造出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效果。
16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年兵家孙武及其弟子门人所著。《孙子》虽是实用的兵书,可它的散文艺术却不容忽视。其文字简练,多用 排比句进行铺叙,用生动、通俗的比喻解说用兵之道,力求委曲详尽,明晓易懂。
17《易传》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除《易传》之外,还包括《易经》。《易经》部分,除卦名、卦象之外,还包括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易大传》,包括《彖》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史记》 认为《易传》出自孔子之手,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当为战国晚期儒者所作。
18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 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 375 句,2456 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 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战国策》(刘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vq4j
书名:战国策
作者:刘向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1-1
页数:316
内容简介:
《战国策》简称《国策》。相传原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 这部书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战国策》是彪炳千秋、影响深远的一部谋略宝典、论辩宝典、文学宝典,它记录了波澜壮阔、活跃自由的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略权术和词锋潜厉、汪洋恣肆的雄辩口才,是当时的英雄才俊们制不定期各项事业战略策略、用言辞游说政要辩驳对手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其中众多的游说辞、论辩辞文采与义理都堪称绝唱、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千百年来,《战国策》被广泛运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公关等领域,极富成效,极享盛誉。《战国策》和《鬼谷子》同是纵横家一派的名著,但《鬼谷子》多是精要的哲学话语和抽象的原则,晦涩艰深,而《战国策》是由鲜明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组成的无数案例,是运用、证明和实践《鬼谷子》的一个巨大的口才、谋略案例宝库。
本书即是以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战国策》汇注本为底本,兼校以其他诸家版本及《史记》、《战国纵横家书》等文献。
作者简介: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汉朝宗室。著有《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五纪论》等书,并且编订了《战国策》、《楚辞》、《孙卿新书》。刘向曾官中垒校尉,故世称刘中垒。明人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又有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经学家刘歆为其子。
马和车轮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一本书写尽波澜壮阔的春秋战争史
春秋时期,公元前521年,宋国发生内乱,权臣华氏、向氏起兵对抗国君宋元公。双方的军队展开大战。忠于宋元公的军队里有一个将领,叫作公子城。而华氏那一边呢,也有一员勇将,叫作华豹。这两个人的兵车相遇了。
公子城掉转车头往回走,他的对手华豹在后面喊他的名:“城也!”我们的古人,有名有字,字是比较亲切的,生活中互相称呼,都用字。名是比较严肃的,一般用于很正式的场合,比如会盟、考试、上书,写在文件上,或者自称。称呼别人,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这是不礼貌的。比如刘备,字玄德,所以他平辈的那些人一般都叫他“玄德”。你要是直接叫他“刘备”,那他会很生气,因为这是对他不礼貌、不尊重。
华豹一喊公子城的名,“城也!”公子城就被激怒了,他不走了,掉转车头,就来和华豹对阵。但是公子城刚刚把箭搭在弓上,那边华豹已经把弓拉满瞄准了。只听得“嗖”的一声,华豹的箭已经射过来了,但是准头差了一点,没射中,从公子城和他的御者之间穿过去了。
公子城虚惊一场,他再次搭箭,但那边华豹又已经把弓拉满了。这速度真是快啊!有道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公子城的第一支箭还没射出去,华豹的第二支箭又要射出来了。
公子城技不如人,眼看就要糟,他急中生智,大喊一声:“不狎,鄙!”(《左传 · 昭公二十一年》)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个人太不讲竞赛规则了,一人一箭啊,你射完一箭又一箭,不让人家还手,太卑鄙了!
华豹一听,有点惭愧,于是就把箭从弓上抽下来了。公子城倒也不客气,稳稳当当射了一箭过去,正中目标,把华豹射死了。
华豹的车上还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车右,叫作张匄。他抽出殳,一种长杆兵器,从车上跳下来,直奔公子城而来。公子城一箭射过去,把张匄的大腿射骨折了。张匄倒在地上,他非常顽强,一路爬过去,用殳猛击公子城的战车,把车厢底部的横木打断了,这力气也不小。但是没打着人。公子城又补了一箭,把张匄射死了。
现在华豹的车上就剩下一个活人了,就是驾车的御者,干犨。干犨一看,两位战友都死了,于是就对公子城说:“请你也给我一箭吧,把我一起射死得了。”
公子城说:“别啊,我帮你去向国君求情,或许可以免你一死呢。”
干犨说:“不和战友同死,是犯了军中的刑法的。我犯了法而跟随你,国君肯定会看不起我,又怎么会用我呢?少啰嗦,快射,给我个痛快吧!”
于是公子城满足了干犨的心愿,把他也射死了。本来死定了的公子城,居然利用对手的君子之仁翻了盘,大获全胜。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胜唏嘘,也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了解了春秋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争的三个特点:
第一,崇尚礼义、讲究规则的古典精神。春秋时代的战争,虽然在战场上也是生死之争,但在生死之外,还有着一种崇尚道义,讲究礼法的精神,这也是一种贵族精神。命可以不要,但这种礼义要讲,在战争的血腥气之外,体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崇高感。
华豹在明明已经把对方的性命攥在自己手里的情况下,放弃了第二次射箭的机会,而让对方也射自己一箭,结果使自己丢掉了性命,还害得同车的两位战友也丢掉了性命,更害得己方输掉了这场战争。春秋之后,当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残酷的时候,这种谦谦君子、光明正大的作战方式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元气丰沛的慷慨从容。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深深的战友情谊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华豹一方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同车战友之间那种生死与共的情谊,让人动容。御者干犨、车右张匄在主将已死,己方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逃走,而是留下来继续战斗。车右张匄跳下车扑向敌人,中箭,断了一条腿后仍然坚持进攻,爬也要爬过去,战斗到了最后一息,给敌人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震撼。而御者干犨,也不愿意独活,不愿意投降去获取荣华富贵,而是主动请死,最后与他的两位战友一起殒命沙场。这种同生共死的袍泽情谊,这种勇敢和血性,千载之后,依然让人感佩。
第三,以车战为基本的作战方式。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力,就相当于现代的坦克,对于装备简陋的步兵来说,在高度、速度、冲击力、打击力、防护力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双方战车在平原上对决,是最基本的作战形式。
春秋时期的战车,是单辕、两轮、四马的。前面一根很长的车辕,又叫“辀”。车辕的左右两边,各有两匹马,一共四匹,牵引着马车前进。车辕连着后面一根车轴,两者垂直相交。车轴两头各有一只轮子。车轴上面有一个车厢,车上乘三个人。
中间的为御者,负责驾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司机。开头故事里的干犨,就是干这个工作的。站在车左边的人称为“车左”,负责射箭,他的地位也最高,是指挥官,公子城、华豹就在这个位置。而站在车右边的人称为“车右”,负责近距离格斗。那位勇敢的张匄,就是车右。
车左射箭,车右格斗,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古人也与今天的人一样,大多习惯右手用力。因此,车左射箭比较方便,左手持弓,右手引弦搭箭;而车右执戈、矛、戟、殳等兵器击刺、勾杀、打砸,用力也很顺。如果对换一下,就很不方便了。
车左又称为“甲首”,负责指挥全车及附属步兵,相当于今天的坦克车长。当然,他也可以是更高级别的指挥官。他的射箭技术应该要比一般人高超,远距离打击的任务,就交给他了。车右又称为“戎右”“参乘”,是负责近战的勇力之士,不但要与敌人进行近距离格斗,保护车左和御者,擒拿敌人,还要兼管车辆的维护与修理。
当然这些岗位不是绝对固定的,那些武士们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技能,在这三个岗位上都能够干得很好。有的人在更高级的官员甚至是国君的车上,可能担当御者,或者是车右,但下到自己主管的部队中,他又成了主将,站到了车左的位置。
上述情况,是春秋时期——车战的成熟和巅峰时代——战车的基本形制和武力配置。但是战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让我们从头说起。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的意思是中华千百年来,各种国家重器都承载着工匠精神,那些文化典籍都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从镌刻华夏民族内聚内敛、崇尚和平性格的万里长城,到展现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敦煌石窟。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凝结在遍布神州大地的文物之中。正是这些珍贵的遗产,为我们回首过往、立足当下、开创未来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启示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保护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人们日趋丰富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更多文物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潮起来。
之前也许只在教科书上有“一面之缘”的国宝,借助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和设计精巧的互动小游戏,形象愈加丰满而生动。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的文物和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持续绽放。
本文2023-08-05 17:13: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