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三大著作有哪些?除了红楼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曹雪芹的三大著作有哪些?除了红楼梦,第1张

《红楼梦》书名来由原名是《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故事。至于《红楼梦》著本是太虚幻境中警幻所演之曲名,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梦\”则是\“本书主旨\”之所在,在提纲挈领的《红楼梦引子》中,作者就明确指出要演出\“悲金悼玉\”之\“梦\”,所以梦觉主人序中说:\“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以为此名总其全部,最为切中题旨。除《红楼梦》以外,曹雪芹还有一部《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残文传世,文章发表后,掀起了几十年来《废艺斋集稿》是否曹雪芹作品的大争论。《废艺斋集稿》目前存世的只有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部分图画和文字。曹雪芹的其它作品《枣窗闲笔》诗集《懋斋诗钞》诗集《四松堂集》《因墨香得观》残稿。《红楼梦》作为世界名著,中国文学里程碑式的标志地位无庸置疑。但曹雪芹的其它作品在文学史上均未入流,仅仅是红学研究的旁门佐道之料。

手艺

葛亮

这篇小说,关于匠人。

数年前写《北鸢》,书名源自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中一章——《南鹞北鸢考工志》。这一番遇见,也是机缘。不类《红楼梦》的洋洋大观,《废艺》是曹氏散逸的作品,得见天日十分偶然。据马祥泽先生回忆,这既是中日文化间的一段流转,但也终于有残卷难全的遗憾。我感兴趣,曹雪芹何以致力于此书。其在《考工志》序言末尾云:“以集前人之成。实欲举一反三,而启后学之思。乃详查起放之理,细究扎糊之法,胪列分类之旨,缕陈彩绘之要。汇集成篇,以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说得透彻,教的是制风筝之法,目的是对弱者的给养。由是观,这是一本“入世”之书,亦是“济世”之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曹氏作此书,寓艺于义。

由此,写了《北鸢》中的龙师傅,便是扎风筝的匠人。失意之时,卢家睦给他“四声坊”一方天地,他便还了他一生承诺。“这风筝一岁一只,话都在里头了。”其三世薪传,将这承诺也传递了下去。

“匠”字的根本,多半关乎传承,抑或坚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在《师说》中批评所谓“君子”轻薄相师之道,犹不及“百工”。匠人“师承”之责,普遍看来,无非生计使然。但就其底里,却是民间真精神。当下,这坚守或出于无意识,几近本能。时代日新月异,他们的手艺及传统,看似式微,曹氏以“废艺”论之,几近成谶。他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若不溯源,甚至不为人所知。其中脉络,自不可浩浩汤汤,但仍有一脉涓流,源源而不绝。

写《书匠》,是因为先祖父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救护,得以了解“古籍修复师”这一行业。“整旧如旧”是他们工作的原则。这是一群活在旧时光里的人,也便让他们经手的书作,回到该去的断代中去。这些书的“尊严”,亦是他们的尊严。我所写的,便是这一南一北两个修复师,他们有不同的学养、承传与渊源,代表着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脉络,而殊途同归。连同他们生命里的那一点倔强,亦休戚相关。他们的命运,交织与成全于历史,也受制于那一点盼望与落寞。他们是这时代的理想主义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也因此,我开始走访这些匠人,于不同的行业,去了解他们手艺和背后的故事。他们多半朴讷,不善言辞。或许也便是这一点“拙”,建造了和这尘世喧嚣间的一线壁垒。只有谈及自己的手艺,他们会焕发光彩,因来自热爱。他们亦不甚关心,如何被这世界看待。时代淘洗后,他们感怀仍有一方天地得以留存。自己经手而成的物件,是曾过往于这世界最好的宣示。这一点信念,是其强大之根本,便甘心暮鼓晨钟,兀兀穷年。

是为《书匠》所记。这个故事,是“匠传”小说系列的首篇。“传”既有传承之意,也为这些匠人们聊作小传。文字绵薄,权当一道时间的铭刻。

葛亮,男,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现任高校副教授。文学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问米》,文化随笔《绘色》《小山河》等。作品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等奖项。代表作两度入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北鸢》亦获2016年度“中国好书”“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 年度中版十大中文好书等。2019年,《北鸢》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 作者获颁《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人物”、“《GQ》中国年度作家”、2017海峡两岸年度作家。

我知道一个:

刘承干(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南浔人。他的祖父刘镛是清朝南浔首富之一。父亲刘锦藻为清末著名学者。 刘承干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苦心读书,曾中秀才,以后潜心于学术。

辛亥革命爆发, 刘承干举家迁居上海。此时,南方一些“故旧世家”也纷纷避难上海,大量藏书流散, 刘承干于此时收进大批珍贵书籍。刘承干在1910年到1925年15年间,共耗资30余万元搜集图本,全盛时期藏书达57万余卷,号称60万 卷,其中珍密之本极多。刘承干不守历代藏书家只重宋元本的陋习,而是广收博取,对于保留古代典籍起了巨大作用。他收藏的明清诗文集,虽在当时不被重视,但在今天来看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海内孤本。刘承干本人还是一个比较开通的藏书家,他得书后从不珍秘,不但将孤本、善本任人借抄,而且还大量刊印古籍,广播为守,使不少濒亡的古籍因此得以流传,对传播古籍作出了贡献。

当年日本人想要将嘉业藏书楼中的珍贵典籍运往日本,刘承干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古书收藏最关键的是齐全,一旦一套书中遗漏了一两本,整套书便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刘承干从收藏的古书中各取出若干本,单独藏在隐秘的地方。日本人当然不愿意送一堆没有用的破书去日本,古书得以留存下来。

l949年大军南下时,周恩来总理指示解放军部队保护好藏书楼。1951年11月,刘承干把藏书楼捐献给国家,由浙江省图书馆接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