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在古代被叫做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熊猫在古代被叫做什么?,第1张

我们大家都知道熊猫现在属于国宝级别,看起来萌萌哒的十分可爱,但是千万不要被它的可爱外边所迷惑,熊猫又称“猫熊”,在我国古代有“食铁兽”的称呼,看到这个名字相信你一定会联想到猛兽的一种,不错熊猫属于猛兽的一种,人家不是纯粹的食草动物,而是杂食性动物,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还会捕猎或者食用腐肉。熊猫究竟有多“萌”呢,举几个例子:古代打仗都讲究用勇猛的动物来做图腾,一般都是老虎豹子老鹰等等,但是汉朝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周亚夫,他率军平定了七国之乱,他手下有一支军队叫“细柳营”,这支军队的军旗上边就绣有一只熊猫,此外相传上古魔神蚩尤的坐骑也是一直熊猫,蚩尤骑着熊猫和轩辕黄帝在巨鹿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虽然最后败了,但是熊猫的威力还是不容忽视的。实际上我们想想也知道,熊猫生活在竹林中,但是又没有进化出保护色,肯定是因为没有天敌或者不怕敌人袭击,反正有证据表明狼在熊猫面前真的不行,据说熊猫为了领地还会偶尔和老虎争霸,虽然败多胜少,但是老虎一般也不愿意轻易惹它们的。

  大熊猫古代名考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历史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了,随着时序和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其名称不断演变。

  貔(pí)貅(xiù)或貅 《诗经》、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礼记》、《峨眉山志》、《洪雅县志》等。

  白狐 《尔雅》。

  豰(hù)(幼子) 《尔雅》。

  执夷 孔注 《书经》、陆玑(吴)注疏《毛诗》、《尔雅》郭璞注《尔雅疏》、《尔雅翼》等。

  挚兽 《礼记》。

  白罴(pí) 陆玑《毛诗广要》。

  文罴 《庄子》。

  皮裘 《峨眉山志》。

  角端 《洪雅县志》。

  或干将(指雄兽名) 《辞源》、《尔雅翼》。

  貅或镆(指雌兽名) 《辞源》、《尔雅翼》。

  貘或 《尔雅》、《雅》、《本草纲目》、白居易《貘屏赞》、《东周列国志》、《说文》、《南中志》、《旧唐书》、司马相如《上林赋》、《雷波县志》、《酉阳直柰(nai)州总志》、《竹山县志》、《长阳县志》等。

  貊或 《新论》、《兽经》、《广雅》、《直隶澧州志林》、《后汉书》、《中山经》、《蜀中广记》、《酉阳杂俎》、《广志》、《巴东县志》(指秭归)和唐刘良注等。

  玄貘 《王会篇》。

  貘 《神异经》。

  白豹 陆玑《毛诗广要》、《尔雅》。

  猛豹 《蜀中广记》。

  猛氏兽 《蜀中广记》。

  啮铁 《神异经》。

  食铁兽 《蜀中广记》、晋左思《蜀都赋》、《北川县志》、《酉阳直隶州总志》等。

  林云 《尔雅》。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远在4000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

  春秋战国时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经》中记叙,它很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并说它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汉代(2000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列为前茅。

  西晋时(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当两军交战,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之,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诗人借大熊猫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生存,抒发他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

  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貘皮可作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作为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尿加水饮,可溶解误食入人体内的金属杂物。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籍和地方志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神秘的传奇式的异兽,十分珍惜。还可以确认,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南,西北地区的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华南地区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等地。

为何被称为活化石?

答: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誉为“活化石”。

详细信息:

熊猫

熊猫翻开历史的长卷,可以追溯出许多关于大熊猫的充满传奇的记载。由于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其地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编汇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 (大熊猫皮)是向皇帝进贡的珍品;貔象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 "貔"、"貅"的旗号,象征神勇之师。

西晋时 (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 "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两军交战中,只要有一方举起 "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止。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 《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将一对活体白熊 (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西方世界对大熊猫的认识,应首功于法国苦修会神甫、博物学家戴维 (Amand Pere Ddvid 1826一1900)。戴维从1826年至1874年在中国住了1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传教,同时担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

戴维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869年3月11日,在返回教堂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1869年3月23目的日记中戴维写道:"我的猎人在离开十天之后,今天回来了,他带给我一只年幼的白熊。捕到时是活的,为了携带方便,它被杀死了"。"他们以很高的价格把这个年幼的白熊猫卖给了我,它除了四肢、耳朵、周围为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它的体色同我以前看到的成年个体毛皮的颜色是一样的。因此,这一定是熊属的一个新科,这很明显,不仅在于它的体色,而且因为它的脚底有毛和它的其它一些性状"。

戴维将白熊标本寄给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melne edwaeds),爱德华认真研究毛皮和骨骼后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胳特征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它肯定构成一个新属,我称之为Ailuropoda"。为了纪念戴维对大熊猫的这一新物种的发现,爱德华将大熊猫的学名定为Ailuropodamelanoleruca David这一学名一直沿用至今。戴维收集的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是在四川宝兴县得到的,一直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珍藏着;

自1869年戴维首次向世界介绍大熊猫后,西方国家曾一度掀起 "熊猫热"。许多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狩猎家不远万里,纷纷进入中国,想捕捉到这种唯有中国才有的珍奇动物。但是大熊猫是一种独栖的善于隐蔽的动物,整天游荡于高山密林之中,极难觅其踪影。

现代第一个把活体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是美国一位叫露丝·哈克纳斯的女服装设计师,其夫威廉·哈克纳斯是一位动物学家和探险家,新婚不久便进入中国寻觅大熊猫,可惜尚未进入大 熊猫产区,便病死于上海。哈克纳斯夫人继承丈夫遗志,带了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作响导和翻译,进入四川汶川县,继而来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东河一带,开始了寻找大熊猫的艰苦历程。机遇偏爱有心人。露丝终于在夹金山下约2000米的山林竹丛中,发现一只不到两磅重,出生约30天的大熊猫幼仔,露丝欣喜若狂,象对婴儿一样细心照料它。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它那黑白花的小园球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地找到了我的乳房"。露丝给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苏琳",在朋友帮助下,露丝以两美元 "贿赂",用竹筐装着"苏琳",海关登记上写着 "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登上麦金莱总统号海轮,混出了中国。1937年春,"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立即成为该城明星,参观者一天达4万多人。从此,"苏琳"和露丝的故事厂为传诵,引发了又一次世界大熊猫热。大熊猫成了摇钱树,成了国际猎获目标,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活体大熊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西方掠夺大熊猫的历史。大熊猫成为国家最珍贵的政治礼品,从1957年到1983年,我国赠送给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西班牙等九个国家,共24只大熊猫,但是目前仅有2只活着,而且已入暮年,其中朝鲜活着1只,柏林1只,幸运的是墨西哥竟有3只后代大熊猫健康地生活着。

从1983年以后,中国政府再也不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了。但是大熊猫仍有不少

查看全部11个回答

比熊多少钱逛京东,劲爆低价,乐享品质优选!

关注比熊狗的人也在看

比熊多少钱京东,多一点选择,品质行货,极速物流,塑造品质生活。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哪种猫舍好?买猫舍,来上海专宠到家 专业繁殖 品

关注猫猫的人也在看

上海专宠到家 专业繁殖各种宠物猫 欢迎实地挑选可送到家 货到付款

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哪里有猫舍——选「Lauren」猫舍!送猫上门

纯种猫咪购猫,要认证猫舍,疫苗/购猫合同/血缘追溯等都可提供。找猫舍选上海萝伦猫舍!

572020-05-29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国宝,活化石?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是咱们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对很多学科都有巨大意义,因此被称为国宝。

284 浏览12202019-06-11

人们为什么叫大熊猫为“国宝”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是咱们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对很多学科都有巨大意义,因此被称为国宝。

288 浏览9272019-06-11

熊猫为什么称为“活化石”

为何被称为活化石? 答: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誉为“活化石”。 详细信息: 熊猫 熊猫翻开历史的长卷,可以追溯出许多关于大熊猫的充满传奇的记载。由于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其地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编汇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 (大熊猫皮)是向皇帝进贡的珍品;貔象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 "貔"、"貅"的旗号,象征神勇之师。 西晋时 (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 "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两军交战中,只要有一方举起 "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止。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 《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将一对活体白熊 (大熊猫)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西方世界对大熊猫的认识,应首功于法国苦修会神甫、博物学家戴维 (Amand Pere Ddvid 1826一1900)。戴维从1826年至1874年在中国住了1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传教,同时担任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通讯研究员。 戴维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869年3月11日,在返回教堂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1869年3月23目的日记中戴维写道:"我的猎人在离开十天之后,今天回来了,他带给我一只年幼的白熊。捕到时是活的,为了携带方便,它被杀死了"。"他们以很高的价格把这个年幼的白熊猫卖给了我,它除了四肢、耳朵、周围为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它的体色同我以前看到的成年个体毛皮的颜色是一样的。因此,这一定是熊属的一个新科,这很明显,不仅在于它的体色,而且因为它的脚底有毛和它的其它一些性状"。 戴维将白熊标本寄给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melne edwaeds),爱德华认真研究毛皮和骨骼后在187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同熊非常相似,但它的骨胳特征和牙齿,明显地与熊不同,却与小熊猫和浣熊很相近,它肯定构成一个新属,我称之为Ailuropoda"。为了纪念戴维对大熊猫的这一新物种的发现,爱德华将大熊猫的学名定为Ailuropodamelanoleruca David这一学名一直沿用至今。戴维收集的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是在四川宝兴县得到的,一直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珍藏着; 自1869年戴维首次向世界介绍大熊猫后,西方国家曾一度掀起 "熊猫热"。许多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狩猎家不远万里,纷纷进入中国,想捕捉到这种唯有中国才有的珍奇动物。但是大熊猫是一种独栖的善于隐蔽的动物,整天游荡于高山密林之中,极难觅其踪影。 现代第一个把活体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是美国一位叫露丝·哈克纳斯的女服装设计师,其夫威廉·哈克纳斯是一位动物学家和探险家,新婚不久便进入中国寻觅大熊猫,可惜尚未进入大熊猫产区,便病死于上海。哈克纳斯夫人继承丈夫遗志,带了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作响导和翻译,进入四川汶川县,继而来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东河一带,开始了寻找大熊猫的艰苦历程。机遇偏爱有心人。露丝终于在夹金山下约2000米的山林竹丛中,发现一只不到两磅重,出生约30天的大熊猫幼仔,露丝欣喜若狂,象对婴儿一样细心照料它。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它那黑白花的小园球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地找到了我的乳房"。露丝给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苏琳",在朋友帮助下,露丝以两美元 "贿赂",用竹筐装着"苏琳",海关登记上写着 "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登上麦金莱总统号海轮,混出了中国。1937年春,"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立即成为该城明星,参观者一天达4万多人。从此,"苏琳"和露丝的故事厂为传诵,引发了又一次世界大熊猫热。大熊猫成了摇钱树,成了国际猎获目标,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活体大熊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西方掠夺大熊猫的历史。大熊猫成为国家最珍贵的政治礼品,从1957年到1983年,我国赠送给前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墨西哥、西班牙等九个国家,共24只大熊猫,但是目前仅有2只活着,而且已入暮年,其中朝鲜活着1只,柏林1只,幸运的是墨西哥竟有3只后代大熊猫健康地生活着。 从1983年以后,中国政府再也不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了。但是大熊猫仍有不少短期出国,参加诸如奥运会庆典,联合科研展出等机会,这使得大熊猫的身价更高,它无疑是各国动物园梦寐以求,最想得到而最难得到的动物! 对大熊猫的认识,虽然中国经历了3000多年,西方世界也经历了100多年,但对它的认识远远不够,从它的进化历史,分类地位,野外生态,种群繁育,遗传保护等诸方面,对世界范围的许多学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学术研究上具有不少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熊猫亦称“猫熊”、“大熊猫”,属猫熊科。熊猫体形似熊,很肥壮,成年的熊猫多在100公斤,体长1.5米,尾短小仅20厘米长。头圆吻短,脸廓很像猫。四肢粗短,前后足都是5趾。它们栖息在2000-35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虽是食肉动物,但现在已演变成主要食竹的素食动物了。它的食量很大,日需10-15公斤的箭竹。熊猫性格孤僻,喜独来独往。每胎一仔,幼仔十分弱小(重仅2市两),极易夭折。寿命为15年左右,目前总数不超过1000只。熊猫产于中国,分布在四川省凉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和陕西秦岭的南坡也有分布。 别名 大猫熊、竹熊、花熊 学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猫科 Ailuropodidae 分布 四川、陕西、甘肃局部地区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研究大熊猫对研究整个生物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与熊类是表兄弟。其体型似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极短。一般成年大熊猫体长在120-18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高65-75厘米,胸围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后足长12-20厘米,耳长72-115毫米,体重60-110公斤。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周及四肢全黑。 大熊猫因其浑圆的体型,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睐和喜爱。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 大熊猫行动缓慢,视觉较差,性情温顺,很少有攻击行为。 大熊猫发情期一般为每年4-5月,也有秋季交配的,一般每胎1仔,偶有2-3仔。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誉为“活化石”。 如今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是被全世界公认的自然遗产和活化石,从其祖先出现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万年。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大熊猫, 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与熊类是表兄弟。其体型似熊,头大而圆,身体肥胖,尾巴极短。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其实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斋”,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 一般成年大熊猫体长在120-18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高65-75厘米,胸围87-89厘米,臀高64-65厘米,后足长12-20厘米,耳长72-115毫米,体重60-110公斤。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周及四肢全黑。 大熊猫因其浑圆的体型,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色彩博得世人的青睐和喜爱。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行动缓慢、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当大熊猫听到异常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避。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即将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以竹茎、竹叶和竹笋为食,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 大熊猫平时孤居,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即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也有秋季交配的),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大熊猫的婚配属于多雄争配制。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一般每胎1仔,偶有2-3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大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如今留下来的大熊猫数量很少,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研究大熊猫对研究整个生物进化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 熊猫亦称“猫熊”、“大熊猫”,属猫熊科。熊猫体形似熊,很肥壮,成年的熊猫多在100公斤,体长1.5米,尾短小仅20厘米长。头圆吻短,脸廓很像猫。四肢粗短,前后足都是5趾。它们栖息在2000-3500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虽是食肉动物,但现在已演变成主要食竹的素食动物了。它的食量很大,日需10-15公斤的箭竹。熊猫性格孤僻,喜独来独往。每胎一仔,幼仔十分弱小(重仅2市两),极易夭折。寿命为15年左右,目前总数不超过1000只。熊猫产于中国,分布在四川省凉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和陕西秦岭的南坡也有分布。 熊猫不仅是中国最稀有的珍贵动物,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最珍贵最稀有的动物,世界各大动物园内每种有绝灭危险的珍稀动物笼前要悬挂熊猫为图案的徽志 大熊猫现代分布区 据调查,如今仅有不到1000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这对于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历史分布区 据古籍及地方志记载,在近2000年前,在我国的湖南、湖北、山西、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均有大熊猫分布。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半径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逐渐减少,现仅分布于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部高山深谷地区。 化石分布区 大约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9百万年时,始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随后,在更新世早期,开始出现大熊猫小种,其化石发现于广西柳城、广东罗定、四川巫山县、陕西洋县和云南元谋等地。到了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发展到全盛时期,大熊猫巴氏亚种出现,并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北和西北十六个省市――北京周口店、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国外越南和缅甸北部。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何?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以至濒临绝灭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终生不育。 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在野外,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亲睐。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体力极度衰竭,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在哺乳期结束后,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发情,暂停生育,直到儿女长大成“人”,远走高飞。 大熊猫的野外栖息地被严重地隔绝成小块地域,偏偏他们又必须独占很大面积的领土才能保证生存,所以在小块的栖息地内,能容纳的大熊猫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种群太小,不可避免会导致近亲繁殖,降低遗传多样性,造成遗传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猫,可以减低野外天敌和疾病的危害、保障营养供给、消除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通过合理配对,可有意地避免近亲繁殖,改良繁殖和遗传机能;通过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配种怀孕率;通过对母仔的精心看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双胞胎成活率,并促进其正常发育,也有利于母兽身体健康,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备。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大熊猫是“草食动物”吗?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食,从食性看似乎应该划入“草食动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的观点来分类,它们却是道道地地的肉食动物。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你看,如此可爱的大熊猫竟与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事实上,在肉食动物家族的进化史中,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食性的“大有人在”。与大熊猫血缘非常接近的熊类,不是也变成了荤素不论的“杂食动物”了吗? (图2--正在吃竹子的大熊猫) (图3--成都大熊猫基地实验室) 大熊猫的世界影响 一百多年以来,西方世界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中国发现大熊猫开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猫"苏琳" 带到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以大熊猫作为国礼相送--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开始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一位苏联动物学家如此赞美道: "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大熊猫是面临濒危的珍贵稀有动物 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但是,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於一种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颁,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资金如何用于大熊猫的保护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大熊猫进行保护。 1通过

  大熊猫在古代被称为“食铁兽”,貔貅,貘、貊、花熊、白豹。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注:大熊猫科属分类以CITES和IUCN为标准),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形态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毫米,尾长100-120毫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

  进化历史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182697-19001110),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4月1日,他采集到白熊标本,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它的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古今命名

  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中文名称),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凉山彝族叫峨曲。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竹熊则以它主要食性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特产的珍奇异兽。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又一传说,在20世纪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通用的名称了。若沿着这些名称为线索,可以追溯出许多充满神奇的记载。

  发现始末

  宝兴县位于中国四川西北部,该地山峦重叠、溪泉甘美、树木参天,四季景色宜人。处于盆地向高原高山的过度地带。蕴藏着全中国近四分之一的动物物种,其中许多是珍禽异兽。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居住期间,得知四川宝兴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戴维异常激动,他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3月23日,猎人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诞生了!戴维也就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宝兴大熊猫的外国人。

  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迷并猎获这种珍奇的动物。其中包括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两兄弟先是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一无所获,然后又进入大凉山。在越西县他们开枪打死了一头大熊猫,作成了标本带回美国。以后又有德国、英国等国的探险家猎获大熊猫,从中国猎人手中收购的就更多了。一时间不少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了大熊猫的标本。但他们始终没能捕获到一只活的大熊猫。

  在戴维神甫发现大熊猫的67年之后,1936年,35岁的纽约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利斯新婚。她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个狂热的探险家,结婚后两周就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然而威廉还未到达大熊猫产区便病死在上海。露丝决心完成丈夫的遗志,在丈夫去世两个月后的1936年4月启程前往中国。

  露丝的探险队仅有两个人——她和25岁的美籍华人杨昆廷。他们从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达成都,然后进入汶川,在深山老林里寻觅大熊猫的踪迹,设置猎捕的陷阱。1936年11月9日,当杨廷昆从树洞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递到已经冻得麻木的露丝怀里时,她简直难以相信,这就是西方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大熊猫活体,露丝以为这只不到3磅的小家伙是雌性(后来证明是雄性),便用杨廷昆妻子的名字给它取名“苏琳”。幸运的露丝带着苏琳迅速返回成都,随即乘飞机到上海。

  尽管西方人已寻求大熊猫半个多世纪,并且知道它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但直到那时,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猎人可以任意捕猎这种“熊”,政府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规定和措施。露丝的麻烦并不在于她捕获了大熊猫,而是进入中国内地的手续不全,因此不能离境。最后她采取行贿的办法登上了到美国的轮船。她把苏琳装在一个大柳条筐里,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上“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混出了海关。

  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电报早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轮船在旧金山码头靠岸时,正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惊喜万分的美国人在码头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们为珍贵的客人安排了最豪华的套房,召开隆重的欢迎晚会。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曾经为寻找大熊猫到过中国的罗斯福的儿子西奥多见到苏琳时,十分动情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替。”

  经过激烈的竞争,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了苏琳。人们像潮水似的涌向这里,最多的一天达4万人,超过了该动物园的入园最高记录。苏琳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的新闻。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制大熊猫形象的产品。时髦女郎身着大熊猫图案的泳装招摇过市。甚至一种鸡尾酒也以大熊猫为名。露丝和苏琳的故事成为畅销书,并搬上了银幕。

  不幸的是苏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标本永久陈列。苏琳的出现,使大熊猫从博物馆走进大众。它不仅珍稀,而且可爱,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的动物明星。各西方大国竞相到中国捕捉大熊猫,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成都的教会学校华西大学在其中帮了大忙。在大熊猫产区呆了20年,有“熊猫王”之称的英国人丹吉尔·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间,共收购了9只活的大熊猫,并把其中6只带到了英国。

  二战期间,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明”在德机的轰炸下表现镇定,玩耍自如,成为伦敦市民心目中的战时英雄。在战争最严酷的时候,报纸仍然在报道明的生活。明在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报》刊登的讣告称:“她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她给千百人带来了快乐”。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12月,英国人又通过外交途径,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到汶川进行大搜捕,终于捕获到一只大熊猫送到英国。像中国的许多事物一样,熊猫在国外大出风头以后,在中国的地位迅速攀升。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限制外国人的捕猎活动。

没有疑问啊,没参观过大熊猫馆吗?说得很清楚的。大熊猫在远古被称为貔貅,这是有历史记载的,诗经、庄子、尚书、本草纲目都有记载,最出名的莫过于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的记载了,司马相如作《上林赋》也有描述,都曾提过大熊猫貔貅这一古称。至于五大瑞兽之一的貔貅,是根据大熊猫的原型展开想象造就的,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就像凤凰的原型是长雉鸡道理一样。

各朝代大熊猫的名称不断变化,考证出来的有几十个,抄几个有权威的吧。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远在4000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

春秋战国时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经》中记叙,它很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并说它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汉代(2000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列为前茅。

西晋时(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当两军交战,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之,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诗人借大熊猫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生存,抒发他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

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貘皮可作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作为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尿加水饮,可溶解误食入人体内的金属杂物。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籍和地方志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神秘的传奇式的异兽,十分珍惜。还可以确认,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南,西北地区的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华南地区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等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