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彪佳文言文
1 求文言翻译
我家住在高士里,在原来的山 上。家旁有一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缘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幼小的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做小孩的游戏。等到后来二十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弃掷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之始末。
中国历史上,小于二十岁中进士的人很多,比如唐代的莫宣卿中进士时,只有十七岁。另外,明朝很年青就考出好成绩的进士杨廷和是一个他当时十三岁吧,还有一个好像是徐阶(记得不太清楚了)反正明朝总共有两位是十多岁就参加考试而且成绩是全国内的尖子生。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①以…称,因…著称故选B②根据语境,应是把“祁彪佳”外放到苏州任职(2)A前后相同,都是承接前文指代,他的;B前后相同,都表示承接关系;C前者是定语后置,后者是宾语前置; D前后相同,都是连词,相当于“来”(3)B的解释有误,虽然认为祁彪佳说的话正确,但却不愿意支持(4)“执”,拿;“扶”,辅助;“藉”,借助;“终其身”,一辈子(5)原因各是什么,所以答案应有两点第一次的抗言是:“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认为这样有所朝廷威严,在政局上对朝廷不利;第二次是:“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6)首先从原文中找对应的句子,然后概括归纳“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为“募勇士”、“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概括为“平乱兵”或“斩乱兵”最后一件是与兴平伯、高杰的较量,所以是“摄兴平伯(杰)”答案:(1)①B ②C(2)C(3)B(4)如果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泅水(5)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祁彪佳认为这有损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结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6)募勇士、斩乱兵、摄兴平伯(杰)。
3 柳陌古文翻译柳 陌
作者:祁彪佳 朝代:明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圃,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耳。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注释
豳圃: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
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
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
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
主人:作者自称。
荇藻交横: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参考译文
出了寓园,从南堤抵达豳圃,北堤就是从丰庄进入豳圃的路。在两堤之间,有如排列着的屏风的,由张灵墟书写的“柳陌”。堤边相间种着桃树、柳树,每到春天,桃花飘落,凉风偶尔吹过,红色的花瓣像雨点飘落,沾满游人的衣襟。但我认为(桃树)不如那数株垂柳,绿影摇摆,能让渔翁在绿荫下停船,静听黄鹂鸣叫,更加符合陶渊明隐居生活的风貌。这就是我不拿“桃”命名,而以“柳”命名的用意啊。至于堤岸之外,藻、荇纵横交错,整条河包含着绿色,水波云影,烟雨迷蒙,在河上荡舟,无处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4 张岱的文言文翻译《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来岸边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渐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
5 古文:不责僮婢翻译明·冯梦龙《不责僮婢》白话释义:
唐临性情宽厚仁慈,很宽容。曾经准备去吊丧,让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得不敢进来。
唐临觉察到了这件事,对他说:“今天天气不顺,不适合悲伤哭泣,先前要你取白衫的事暂且停止。”又曾经让童仆煮药,煮坏了。唐临暗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原因,于是对他说:"今天天气阴暗,不适合吃药,可以把药扔掉。"(唐临)最终没有张扬童仆的过错。
阳城曾经断粮,派遣奴仆去买米。奴仆用米换酒,醉卧在路上。阳城去接他,他还没醒,就把他背回家。等到奴仆睡醒了,向阳城谢罪。阳城说:“天寒冷喝酒,有什么害处呢?”
原文:
唐临(人名)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人名)尝绝粮,遣⑾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濛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6 智囊知微 文言文翻译“智囊知微”的故事的翻译: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人家,曾经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着粪倒入他的船里,溅到了夏翁的衣裳,然而此人还是旧相识来的。
他的僮仆很生气,想去教训他,但是夏翁说:“这是因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什么会冒犯我呢?”然后就用用好话把他打发走了。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帐册查索,原来这个人欠了他们家三十两钱,最后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
夏翁因此撕毁契券,干脆不要他还。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
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这个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而且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骠悍不驯的样子。 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有必要在这里争吵吗?随后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清点出来一共有四、五件衣服。
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之物,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衣物,自然可以留在这里。”
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开了。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
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自行服毒后在没有发作前,打算以此讹诈他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诈的念头。之后事情暴露了,又转移到别人家去。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的事情,一定有他的理由。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
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 “智囊知微”的故事是出自冯梦龙的《智囊全集》。
“智囊知微”原文内容: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
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
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 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 ,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 ,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
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智囊全集》的介绍: 该集是2011年1月1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梦龙。该书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
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智囊全集(全译珍藏本)》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是十邵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集,辑录了一千多则小故事,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术计谋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冯梦龙的介绍: 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65646234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
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阮大钺、王思任(1646),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下夭折了。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
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7 古文一则,急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8 八年级上册古文《湖心亭看雪》翻译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我痛饮几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在网上找的哈~~~希望对你有帮助~~
9 “余”字在文言文中有什么翻译1、我。
《核舟记》:“尝贻余核舟一。”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多余的。《论语》:“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那其他多余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3、遗留的。
《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译文: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4、盈余。《论积贮疏》:“苟粟多而有余,何为而不成?”译文:如果粮食很多有盈余,那么办什么事情还能办不成呢? 5、表示整数后的不定的零数。
《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白话版《说文解字》:余,表示语气舒缓的助词。字形采用“八”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囗”的“舍”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1、多余[duō yú] 超过需要的数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钱存入银行。2、业余[yè yú] 工作时间以外的:业余时间。
3、富余[fù yu] 足够而有剩余:这里抽水机有富余,可以支援你们两台。4、余味[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
歌声美妙,余味无穷。5、余威[yú wēi] 剩余的威力:傍晚,地面仍发散着烈日的余威。
10 文言文翻译冯梦龙《笑广府》《笑广府》选段:
“或人命其子曰:‘尔一言一动皆当效师所为。”子领命,侍食于师。师食亦食,师饮亦饮;师嚏,生不能强为,乃揖而谢曰:‘吾师此等妙处,其实难学也!’”
《笑广府》原文:
有人告诉他的儿子说:"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学习你老师的所做所为" 他儿子记住了父亲的活,在陪老师吃饭时,老师吃饭他也吃饭,老师喝酒他也喝酒,老师侧身他也侧身。
老师偷偷看他的行为不自觉的发出笑声,放下筷子而打个喷嚏,他不能硬学这种做法,于是佩服的说:"我老师的这种奇妙的做法,实在是很难学习的"
此文出自明代·冯梦龙《笑广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广笑府》,明代中国文言谐谑小说。明冯梦龙纂辑。共13卷,分《儒箴》、《官箴》、《九流》、《方外》等14部,总计401条。梦龙有《古今小说》等三言已著录。此编在作者《笑府》基础上略为增益的笑话集(末卷附录谜语)。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中国十大奇书分别是《鬼谷子》、《素书》、《长短要术》、《八面锋》、《智囊》、《冰鉴》、《厚黑学》、《观人学》《博弈论》、《人性的弱点》
1、《鬼谷子》
《鬼谷子》是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2、《素书》
《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书中语言高度精炼,字字珠玑,句句名言。书中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点恰到好处。
3、《长短要术》
《长短经》又名《长短要术》,在古代也被称作《儒门经济长短经》,是我国唐代的一部智谋奇书,因为主要讲帝王权谋、有资于治国之道。因为书中常常从反面来谈权谋之事,所以也有些人称之为《反经》。
《长短经》的作者是赵蕤。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唐代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入。传说其冼祖是西汉宣帝时蜀地著名的《易》学大师赵宾。赵蕤的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①,大致生活于唐朝中期,主要活动于唐玄宗时代。
赵蕤博学多才,精通经世致用之术,但未入仕途,而是与妻子一起隐居在郪县长平山安昌岩,著书立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很敬佩赵蕤,曾登门拜他为师,跟从学习了一年多时间。
4、《八面锋》
这是一部为宋以来历代帝王将相奉为“治国方略无所不备,国家政事触之即解”的治世宝典,故宋孝宗赐名为“八面锋”。乾隆皇帝告诫皇子皇孙“必须熟读此书”。
自宋以来,科考举子人手一册,各级官吏案头必备。此书“家传人诵,与六经并轶”,被誉为“万世良策”、“天下之奇宝”。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治国大政方针和权术思想的经典性专著。
5、《智囊集》
《智囊全集》作者是冯梦龙。该书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
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6、《冰鉴》
《冰鉴》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7、《厚黑学》
《厚黑学》为民国年间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学一书中,阐述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以刘邦、项羽、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人物实例为主线,探讨论证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成败得失。
-中国历代奇书
A 捞铁牛这一课写捞铁牛分为什么和什么两部分那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1),用铁牛八维(2)之,一牛且(8)数万斤。治平(3)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9)于河,募(7)能出之者。真定(4)僧怀丙以二大舟实(11)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5)状钩牛,徐(6)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翻译
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桥,用八头铁牛连结它,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治平年间,洪水暴涨冲断浮桥,牵动铁牛,沉到河里,招募能够捞出铁牛的人。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铁牛浮上来了。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汇报了朝廷,皇上赏赐他一件紫衣。
注释
⒈浮梁:浮桥
⒉维:系,连结
⒊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⒋真定:即今天河北正定
⒌权衡:秤砣秤杆
6徐:慢慢地
7募:聘请;招募
8且:将近
9没:沉没
11实:充满
道理
文章叙述一个“智慧和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起重设备和打捞技术,“智慧和尚”能够把几万斤重的铁牛从河中捞出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他让我们懂得了做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会把事情做成功的道理。
B 捞铁牛的 写作顺序是什么
《打捞铁牛》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记叙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其中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捞其余七只,只用了一句话,这样写,既抓住重点又避免了重复;最后才点出和尚的姓名和身份。
《打捞铁牛》出自明代作家冯梦龙的《智囊全集》第六部,原文如下: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译文: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桥,用八头铁铸的牛来固定着它,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断了浮桥,牵动铁牛,沉到河里,朝廷招募能够捞出铁牛的人。
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浮上来了。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赐给他一件紫色裟衣。
(2)听过捞铁牛故事的进来有没有别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扩展阅读:
《打捞铁牛》发生的历史背景
在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后来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自己的知识,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篇文章所讲述的道理
《打捞铁牛》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智慧和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因为没有像现在这样先进的起重设备和打捞的技术,所以“智慧和尚”怀丙能够把几万斤重的铁牛从河中捞出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善于变通,开动脑筋,事情就会有好的结果。
C 怀丙捞铁牛的步骤
根据课文的介绍,顺序是摸清位置-船上装沙-拴船搭架-牛船相拴-沙铲河中-船浮牛拔-拖牛回岸。
《打捞铁牛》,指的是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浮上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会把事情做成功。
(3)听过捞铁牛故事的进来有没有别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扩展阅读文章叙述一个“智慧和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没有像在这样的起重设备和打捞技术,“智慧和尚”怀丙能够把几万斤重的铁牛从河中捞出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善于变通,开动脑筋,事情就会有好的结果。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D 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在我国古代巧用浮力原理的事例还多得很。与曹冲称象相似的,还有山西省永济县的铁牛搬家。
北宋时候(960年—1127年),山西河中府的黄河上,有一座浮桥。浮桥又叫舟桥,是用粗铁索将许多小船并排地连接而成的。这座桥是用四根大铁链把许多小船串连起来,再在铁链上架上木板搭成的。在浮桥两边的河岸上,各有四头大铁牛,每头都有几千千克重。把每根铁链的一头紧紧地拴在铁牛的身上。这样,浮桥既牢固,又稳当。
有一年夏天,黄河河水暴涨,把浮桥冲断了,连岸上的大铁牛,也被拖到水底下去了。这么一来,浮桥两边的人们,有事过不了河,很不方便,纷纷要求官府快一点把浮桥修好。可是要修好这座浮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拿拴浮桥的铁牛来说,一头铁牛有几千千克重,一下子怎么能铸造得出来?于是决定把原来的铁牛从水底下捞上来。可是黄河水那么深,又那么急,铁牛那么重,怎么个捞法呢?人们一时都想不出办法来。于是,官府贴了一张告示,要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
这时,一个和尚说“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没的地方。他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慢慢地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反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拉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靠着水把船向上托的浮力,铁牛从淤泥里一点一点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搬空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让水手使劲划桨,两只大船终于把水里的铁牛拖回到岸边。和尚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一只大铁牛都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就是怀丙。
现代打捞沉船也是利用浮力。办法是派潜水员下潜到沉船地点,清理现场,给沉船拴上好些个软浮筒;这些浮筒原来是瘪塌塌的,充气后胀大,产生浮力,将沉船拉上水面;最后用拖船将沉船拉回来。这与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真是异曲同工呢!
E 《捞铁牛》为什么先将铁牛往上拔后,才在水里拖动自如
古人做事未必都是在使蛮力,比如小时候学过的《曹冲称象》,还有《捞铁牛》,这些都是古人借鉴“水有浮力”的原理,将原本看上去很难办的一件事轻松自如的就给办妥了。特别是《捞铁牛》,利用了水的浮力将水牛从河里拖出没错,但是有一个细节,在人们“捞铁牛”的过程中是先从船上往水里铲沙子,使铁牛在河底足够拔高后才借助水的浮力来拖,那这是为何呢?省了这一步不行吗?
《捞铁牛》
正因为阿基米德“浮力”原理所界定的起作用的范围是“要求物体的下表面部分必须与流体接触”这一前提条件,所以,在《捞铁牛》中,那深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八只笨重铁牛,由于它们的底部完全脱离流体的接触,因此阿基米德“浮力”原理对它们则是完全失效的。因此,在捞铁牛的过程中,只有先通过“借力打力”的方法,通过在船上向河中铲沙子,利用浮力对船的作用将铁牛从淤泥中拔出,使之底部彻底浸润在水中,这样,阿基米德“浮力”原理才对铁牛完全有效。
F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捞铁牛还有什麼办法把铁牛捞上来
其他方法:
1在铁牛上游建造水库大坝,将河水拦住,可以将铁牛找出来;
2采用现代机械打捞,吃水很深的大船加上吊车。
捞铁牛原文:
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马上要重修浮桥。可是有哪个大力士能把那么笨重的铁牛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我来试试看。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他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船上装满泥沙,慢慢行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别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渐渐地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铁牛一点儿一点儿地从淤泥里向上拔。船上的泥沙铲空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让水手们使劲划桨,两只大船终于把水里的铁牛拖回到岸边。
和尚用同样的办法把一只一只大铁牛都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名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G 有故事是讲捞铁牛的故事 一个铁牛掉河里了 该到上游还是下游打捞 为什么呀
到上游 人们到下游找没找到 一个老和尚说 水底全是沙子 由于河水冲 把铁牛前面沙子冲走 逐渐形成一个坑 铁牛就向上游方向动了一下 如此下去 往上游跑了 同理还有一个故事是捞石头狮子 道理一样
H 解释捞铁牛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告诉我们,解决事物的发展要善于动脑,结合实际的物理办法来解决问题。
I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捞铁牛一课,还有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
把河床的水抽干了,就可以拉出来了。
用潜水艇拉出来。
用较大的轮船拉出来。
用大力士直升机吊出来。
J 捞铁牛的过程
公元1066年,山西永济县的黄河段发大水把河边拴浮桥的八只镇水神牛冲走了,官府张榜招贤,请能把铁牛从河底捞起来的贤人。和尚怀丙揭榜。他派水性好的人潜到水底,摸清铁牛沉在了什么地方。又叫人把两艘大木船并排拴在一起,船上装满泥沙。
两木船之间还用结实的木料搭了个架子。怀丙亲自带人把两艘装满泥沙的木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又请熟悉水情的人带着绳索潜到水底,用绳索把铁牛绑牢。将绳索拉紧,把绳索的另一端捆在两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怀丙命人把船上的泥沙扔到河里去,泥沙被一铲一铲地扔河里,大船慢慢地上升,终于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出来。怀丙又叫人把船划到造浮桥的地方,两艘大船拖着没在水里的铁牛。回到了它们原来的位置。
文章叙述一个“智慧和尚”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起重设备和打捞技术,“智慧和尚”怀丙能够把几万斤重的铁牛从河中捞出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善于变通,开动脑筋,事情就会有好的结果。
(10)听过捞铁牛故事的进来有没有别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扩展阅读:
《打捞铁牛》告诉人们:做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在生活中活用科学原理,才会把事情做成功。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翻译:
宋朝河中府有一座浮桥,用八头铁铸的牛来固定着它,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断了浮桥,牵动铁牛,沉到河里,朝廷招募能够捞出铁牛的人。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装满泥土,把铁牛系到船上,用大木头做成秤钩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船浮出水面的同时铁牛浮上来了。转运使张焘听说了这件事,赐给他一件紫色裟衣。
本文2023-08-03 19:56: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