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归纳宋元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表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多角度归纳宋元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表现,第1张

宋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如图所示:

宋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上。宋代也是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宋朝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领先的国家。汉朝虽比宋朝长了几十年,但穷兵黩武,经济文化的发展皆受到影响,比起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经济、文化皆大为逊色。

以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介绍: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简而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社会发展指整个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②横向,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社会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

以上资料参考——社会发展

《中华再造善本》是教育部和国家图书馆赠送给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极为珍贵的一部丛书。2002年5月,国家正式立项建设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即由国家投入2亿巨资,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国家图书馆承办,集中国内一批顶尖学者共同参与,通过大规模的影印出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古籍善本的一项气势恢弘的系统工程。工程预计到2007年底结束,共推出古籍善本1300种左右,单是宋元版本就达750余种。

我国的雕版印书兴于中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延袤于元、明、清,时间跨度约为1300多年。在这一千三百年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刀兵水火之灾,所藏文物古籍也随之经历了千难万劫。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两宋间刻书出版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有1万多种。印数则当以百千万计。据说明代权相严嵩被劾而抄家时,抄出的实物中还有宋版书籍6853部。可是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所藏宋刻完轶、复本、残本通计超不过2000部,可谓万不一存。清嘉庆时著名版本学家顾广圻就曾呼吁:“举断不可少之书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缓千百年为今日也。”

善本的再造已并非首次。中国古代的私人藏书家寓藏于用,利用所藏宋元嘉本精心校勘,择善而从,覆刻本便起到了“再造善本”的作用。如明末清初的大出版家毛晋、清朝嘉庆年间收藏家黄丕烈曾经出版过小型的“再造善本”。中华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主持石印了《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此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讲究版本,从宋元明旧刊及精校名抄本中选出477种影印出版。从1919年到1936年共出版了11921卷,3134册,232478页,规模宏大已经让主持者不由得产生“书囊无底,善本难穷,随时搜访,不敢自足”的感慨。

基于我国一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政策背景下,在经过慎重的调查研究和论证之后,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牵头,国家图书馆于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使分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乃至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得以利用现代印刷出版技术获得再生。这种办法既能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可广泛传播,便于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杨学”的目标。

本丛书编纂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凡五编。第一期选目选出唐、宋版本424种,金、元版本326种。明清时代的选目,即二期选目也已几经推敲,基本定稿。另外,还选择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列入再造之内,以体现多民族共铸中华文明的辉煌史实。装帧采取传统的线装形式。正文用纸有两种:大部分用玉板宣纸。这种纸张以前是皇宫才用得起,偏碱性,防虫蛀,便于保管,称为千年寿纸。少数(如《庆赏升平》等)用瑞典进口蒙肯纸,全行彩印。书皮是仿库磁青纸,磁青纸在北宋辽代就已经有了,但是传到清朝的时候,清朝内府藏书的内阁大库也造磁青纸,叫库磁青。

据悉,全套《中华再造善本》共有1300多种、近万册,总价值319万元人民币。此套丛书仅限量发行200套,其中100套赠送给国内100所大学及公共图书馆。上海市获赠此套丛书的高校图书馆共有6家。每套书版均有标号,我馆于2005年4月接收到国家图书馆捐赠的第一批《中华再造善本》12箱100种,标号为034。以后陆续接收到5批。《中华再造善本》的收藏,不仅极大的充实了我馆珍藏阅览室所藏古籍资源,无疑还将提升我校人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实力。

为了收藏这批极其珍贵的图书,图书馆领导极为重视,专门在武川路总馆筹建珍藏阅览室,并专门为其量身订做了32个书橱,以收藏这些远来的客人。李笑野馆长还欣然为此室题字“博雅书堂”,现悬挂于书室正中。过去深藏秘室难得一见的珍惜秘本,如今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对我校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古版本实物参照,欢迎广大师生前往参观和阅览。

是梨园戏

一、梨园戏介绍: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曲目列举:

《王魁》、《赵贞女》、(即《蔡伯嘴》)以及《朱文》、《刘文龙》、《郭华》、《刘知远》等外,另有《韩国华》、《朱寿昌》、《江中立》、《田淑培》、《宋祁》、《姜明道》、《刘永》、《尹弘义》、《刘阮》、《杜牧》、《梁意娘》、《苏盼奴》、《颜臣富》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如水灾、火灾、虫蛀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保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实属不易,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1、文献价值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的价值更高。 3、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版书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如一册《唐人写经遗墨》以88万元成交,《续华严经疏》以40万元成交,《四库全书珍本》以29万元成交,明代版《陀罗尼经》成交价9万元,清乾隆年间《汪由敦诗翰》成交价165万元,民国版《朱拓千叶莲花造像》成交价055万元等等,可见古籍善本近年来已成为拍卖会的重头戏,购买者十分踊跃。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们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还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涨幅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市场价大致在1 万元左右,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100万元左右。由于宋版书十分珍稀,其市场价格有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元版书市场价与宋版书相差不是很大,市场价也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升值。明版书市场价要比宋版书低不少,其价格目前还比较平稳,但明版书要比以后的清版书的价格昂贵。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比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可小视。明代中叶及明未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平稳地维持着原状。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古籍善本由于近年来在收藏品市场上十分受宠,因而各种伪造的古籍善本也应运而生。 

小说家的话本﹐据《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记载﹐从题材上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八类﹐并举出了《红蜘蛛》﹑《卓文君》﹑《三现身》﹑《十条龙》﹑《拦路虎》﹑《赵正激恼京师》等100多种话本篇目。有的话本流传至今﹐如《红蜘蛛》有元刻本残页﹔《警世通言》里的《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当即《十条龙》﹔《拦路虎》见於《清平山堂话本》。还有《也是园书目》和《述古堂书目》(抄本)所著录的宋人词话﹐有《种瓜张老》﹑《错斩崔宁》﹑《西湖三塔》﹑《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风月瑞仙亭》等﹐见於明人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古今小说》等书。现在多数研究者确定为宋元话本的约有三﹑四十篇﹐还有一部分作品存在疑问。因为现存小说话本集都是明代人编印的(如《京本通俗小说》的来源还有疑问)﹐只能据以断定年代的下限﹐有些文字经过修改增订﹐很难判断确切的年代。小说一般都穿插不少诗词﹐开头有“入话”或头回小故事﹐结尾有诗句作为收场。

讲史家的话本不多﹐有一本《梁公九谏》﹐收在《士礼居丛书》里﹐讲的是唐代狄仁杰九次劝阻武后传位于武三思的历史故事﹐文字简略﹐可能曾经删削。

宋元南戏活化石是指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剧。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音乐属兴化腔,以“南北曲”和古曲为主体,吸收道释曲、里巷歌谣、民歌小曲等融合而成,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五千多个。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戏的艺术风貌,保留着中国戏曲初期的表演形态。2006年,莆仙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关陈谟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故乡看到莆仙戏演出,曾赋诗描述当时盛况:“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

民国时期,京戏、闽剧相继传入莆田,京剧的武打表演与侠义剧目,闽剧的机关布景和表演手法,都对莆仙戏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后台伴奏也从原先的锣、鼓、吹单纯的乐器,向民间吸收了“十音”、“八乐”中的部分乐器和外地剧种的乐器,诸如二胡、板胡、琵琶、三弦、扬琴、大提琴等,使莆仙戏音乐形式更加多样与抒情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