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有哪些文化典籍?
历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春秋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竹书纪年
汉纪
后汉纪
大唐创业起居注
顺宗实录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外记
皇王大纪
续资治通鉴长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前编
通鉴续编
资治通鉴补
大事记
大事记续编
元史续编
续资治通鉴
纲鉴易知录
通鉴辑览
明实录
国榷
康熙起居注
东华录
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
西夏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三藩纪事本末
三朝北盟会编
蜀鉴
绎史
平定三逆方略
亲征朔漠方略
逸周书
东观汉纪
建康实录
古史
路史
契丹国志
大金国志
南宋书
春秋别典
藏书
续藏书
尚史
国语
战国策
贞观政要
渚宫旧事
东观奏记
历代小史
边略
荆驼逸史
弇山堂别集
明季稗史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华阳国志
蛮书
南唐书
南唐书
压海
安南志略
倭变事略
蒙古秘史
蒙古源流
十国春秋
国初群雄事略
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十驾斋养新录
晏子春秋
列女传
高士传
安禄山事迹
朱子年谱
金陀粹编
名臣碑传琬琰集
京口耆旧传
唐才子传
元朝名臣事略
东林列传
国朝汉学师承记
国朝宋学渊源记
碑传集
畴人传
王荆公年谱考略
隋书经籍志
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
遂初堂书目
直斋书录解题
文渊阁书目
千顷堂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
禁书总目四种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经义考
集古录
金石录
籀史
隶释
隶续
史通
读通鉴论
考信录
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考异
孩余丛考
文史通义
风俗通义
唐六典
麟台故事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续通典
清朝通典
清朝通志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唐会要
五代会要
宋会要辑稿
宋朝事实
宋朝事实类苑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西汉会要
东汉会要
明会典
大清会典
登科记考
历代职官表
翰林志
唐律疏义
唐大诏令集
宋大诏令集
宋刑统
盐铁论
包孝肃公奏议
历代名臣奏议
历代兵制
武备志
语言
史籀篇
三苍
急就篇
尔雅
小尔雅
释名
方言
说文解字
广雅
尔雅注
尔雅疏
字林
五篇
经典释文
一切经音义
说文解字系传
尔雅翼
埤雅
类篇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汉隶字源
六书故
助语辞
通雅
正字通
六书通
字汇
骈雅
康熙字典
尔雅义疏
广雅疏证
尔雅正义
恒言录
通俗编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解字句读
说文释例
说文通训定声
草字汇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小学钩沉
助字辨略
虚字说
读书杂志
经籍纂诂
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古书疑义举例
马氏文通
名原
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初学记
白氏六帖事类集
唐宋百孔六帖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古今事文类聚
玉海
永乐大典
唐类函
渊鉴类函
佩文韵府
骈字类编
古今图书集成
声类
切韵
唐韵
韵镜
广韵
集韵
礼部韵略
切韵指掌图
七音略
五音集韵
古今韵会举要
中原音韵
蒙古字韵
五方元音
音学五书
古韵标准
六书音均表
诗声类
说文声类
切韵考
修辞鉴衡
文学
诗经
毛诗正义
诗集传
楚辞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楚辞集注
文选
古诗源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古谣谚
文苑英华
古文观止
乾坤正气集
古文辞类纂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历代赋汇
四六法海
骈体文钞
六朝文絮
全唐诗
箧中集
河岳英灵集
唐音统签
唐诗品汇
唐诗别裁集
唐诗三百首
万首唐人绝句
全唐文
唐宋八大家文钞
西昆酬唱集
瀛奎律髓
千家诗
千家诗选
宋诗钞
宋诗别裁集
江湖集
古文关键
宋文鉴
全辽文
中州集
全金诗
金文最
元诗别裁集
元文类
明文衡
明文海
明文在
列朝诗集
明诗综
明诗别裁集
清诗别裁集
清诗铎
晚晴簃诗汇
清文汇
皇朝经世文编
敦煌曲子词集
唐五代词
全唐五代词
花间集
四印斋所刻词
强村丛书
全宋词
宋六十名家词
全金元词
全清词钞
花庵词选
绝妙好词
词综
词选
宋四家词选
孤本元明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元曲选外编
六十种曲
盛明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
杂剧三集
全元散曲
贾长沙集
司马文园集
扬侍郎集
孔北海集
魏武帝集
王侍中集
魏文帝集
曹子建集
阮步兵集
嵇中散集
张司空集
左太冲集
陆士衡集
陆士龙集
刘中山集
郭弘农集
靖节先生集
颜光禄集
谢康乐集
鲍参军集
谢宣城集
沈隐侯集
江文通集
何水部集
阴常侍集
徐孝穆集
庾子山集
卢武阳集
薛司隶集
王无功文集
杜审言诗集
寒山子诗集
王子安集
盈川集
幽忧子集
骆宾王集
沈佺期集
宋之问集
陈伯玉文集
曲江集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浩然集
崔颢集
储光羲集
李颀集
王昌龄集
高常侍集
岑嘉州集
李遐叔文集
萧茂挺文集
元次山集
郎士元集
钱考公集
韩君平集
刘随州集
韦苏州集
华阳集
翰苑集
昌黎先生集
河东先生集
刘宾客文集
王建诗集
张司业集
皇甫持正文集
李文公文集
玉川子诗集
孟东野诗集
长江集
李长吉文集
元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司空文明诗集
戴叔伦集
卢户部诗集
李益集
常建诗集
洪度集
张承吉文集
追昔游集
朱庆余诗集
刘叉诗集
曹邺诗集
丁卯集
樊川文集
李义山集
温庭筠诗集
文薮
甫里集
姚少监诗集
孙樵集
鱼玄机集
司空表圣文集
香奁集
唐风集
甲乙集
浣花集
河东集
小畜集
林和靖诗集
范文正公集
苏学士集
宛陵集
欧阳文忠集
嘉佑集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元丰类稿
临川集
广陵集
东坡全集
栾城集
山谷集
后山集
柯山集
淮海集
鸡肋集
斜川集
简斋集
岳忠武王文集
于湖居士文集
李清照集
石湖诗集
诚斋集
东莱集
梅溪集
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龙川文集
水心先生文集
沧浪集
龙洲集
后村大全集
湖山类稿
石屏诗集
文山先生全集
滹南遗老集
遗山集
湛然居士集
牧庵集
道园学古录
雁门集
东维子集
铁崖先生古乐府
揭文安公全集
宋文宪公全集
诚意伯文集
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
逊志斋集
怀麓堂集
空同集
何大复先生集
六如居士全集
升庵集
荆川文集
沧溟先生全集
震川先生文集
弇州山人四部稿 弇州山人四部续稿
袁中郎全集
隐秀轩集
陈忠裕公全集
张苍水集
夏节愍全集
顾亭林诗文集
初学集 有学集
梅村家藏稿
壮悔堂集
西河合集
笠翁一家言
吕晚村文集
陈迦陵诗文词全集
曝书亭集
渔洋山人精华录
魏叔子集
湖海集
方望溪先生全集
鲒崎亭集
敬业堂集
小仓山房集
忠雅堂集
瓯北集
惜抱轩全集
文木山房集
定盦全集
春在堂全书
金荃词
浣花词
南唐二主词
阳春集
乐章集
六一词
张子野词
珠玉词
小山词
东坡乐府
山谷琴趣外篇
淮海词
东山词
片玉词
芦川词
石林词
漱玉词
无住词
放翁词
于湖词
稼轩长短句
龙川词
龙洲词
白石道人歌曲
后村长短句
梦窗词
梅溪词
断肠词
竹山词
须溪词
苹洲渔笛谱
山中白云词
花外集
遗山乐府
天籁集
湘真阁江篱槛词
梅村词
鼓棹集
曝书亭词
纳兰词
道授堂词
衍波词
茗柯词
半塘定稿
东篱乐府
酸斋乐府
小山乐府
云庄乐府
梦符散曲
甜斋乐府
花影集
四声猿
墨憨斋定本传奇
笠翁十种曲
古柏堂戏曲集
吟风阁杂剧
关汉卿戏曲集
汤显祖集
文心雕龙
诗品
本事诗
二十四诗品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冷斋夜话
石林诗话
岁寒堂诗话
苕溪渔隐丛话
风月堂诗话
环溪诗话
文则
文章精义
诚斋诗话
沧浪诗话
诗林广记
诗人玉屑
后村诗话
词源
滹南诗话
四溟诗话
艺苑卮言
曲律
唐音癸签
诗薮
姜斋诗话
原诗
带经堂诗话
五代诗话
历代诗话
说诗晬语
词苑丛谈
论文偶记
随园诗话
瓯北诗话
白雨斋诗话
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
清诗话
清诗话续编
词话丛编
博物志
拾遗记
搜神记
搜神后记
西京杂记
世说新语
续齐谐记
颜氏家训
隋唐嘉话
集异记
朝野佥载
唐国史补
大唐新语
因话录
酉阳杂俎
剧谈录
云溪友议
传奇
封氏闻见记
唐摭言
唐宋传奇集
太平广记
归田录
东坡志林
夷坚志
容斋随笔
醉翁谈录
老学庵笔记
鹤林玉露
齐东野语
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
西湖游览志
少室山房笔丛
万历野获编
帝京景物略
古今谭概
情史类略
陶庵梦忆
池北偶谈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春在堂随笔
清朝野史大观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
隋炀帝艳史
杨家府演义
西游记
西游补
封神演义
金瓶梅词话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新列国志
古今小说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今古奇观
说岳全传
醒世姻缘传
豆棚闲话
好逑传
红楼梦
儒林外史
镜花缘
西厢记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琵琶记
宝剑记
浣纱记
鸣凤记
红梅记
牡丹亭
玉簪记
东郭记
清忠谱
十五贯
长生殿
桃花扇
雷峰塔
哲学
易经
管子
论语
中庸
孟子
荀子
易传
孝经
大学
老子
庄子
关尹子
文子
列子
墨子
墨经
公孙龙子
法经
慎子
商君书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吕氏春秋
黄帝四经
淮南子
新语
新书
春秋繁露
法言
太玄
周易参同契
白虎通义
新论
论衡
申鉴
昌言
理惑论
太平经
人物志
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
傅子
抱朴子
肇论
弘明集
高僧传
真诰
颜氏家训
中说
摩诃止观
金狮子章
原人论
坛经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阴符经疏
坐忘论
无能子
化书
皇极经世
太极图说
通书
正蒙
梦溪笔谈
二程集
知言
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
伊洛渊源录
近思录
陈亮集
习学记言
北溪字义
大学衍义
黄氏日抄
陆九渊集
慈湖遗书
鲁斋遗书
传习录
困知记
雅述
焚书与续焚书
刘子全书
正教真诠
朱舜水全集
陈确集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明夷待访录
物理小识
东西均
日知录
周易外传
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
张子正蒙注
无何集
潜书
四存编
原善
孟子字义疏证
科学技术
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方论
中藏经
脉经
肘后备急方
刘涓子鬼遗方
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本草拾遗
外台秘要
银海精微
经效产宝
颅卤经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类证普济本事方
本草衍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幼幼新书
小儿药证直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儒门事亲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医学发明
医学启源
济生方
妇人大全良方
洗冤集录
针灸资生经
十四经发挥
世医得效方
卫生宝鉴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证治要诀
医学正传
濒湖脉学
医学入门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普济方
赤水玄珠
温疫论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医贯
济阴纲目
针灸大成
外科正宗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活幼心法
本草经疏
口齿类要
名医类案
医宗必读
霉疮秘录
审视遥函
医门法律
石室秘录
辨证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备要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幼科铁镜
达生篇
四诊抉微
金匮要略心典
胎产心法
医学心悟
外科全生集
医宗金鉴
幼幼集成
串雅内外篇
疡医大全
兰台轨范
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
续名医类案
温病条辨
沈氏尊生书
伤科补要
笔花医镜
医门棒喝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医林改错
理沦骈文
中西医书汇通五种
厘正按摩要术
血证论
重楼玉钥
衷中参西录
伤寒来苏集
周髀算经
孙子算经
数术记遗
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五经算术
五曹算经
张丘建算经
缀术
缉古算经
夏侯阳算经
数书九章
杨辉算法
算学启蒙
四元玉鉴
测圆海镜
益古演段
算法统宗
算经十书
天官书
浑天仪注
玄象诗
步天歌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南方草木状
竹谱
齐民要术
茶经
耒耜经
司牧安骥集
四时纂要
桐谱
洛阳牡丹记
荔枝谱
芍药谱
蚕书
菊谱
农书
橘录
全芳备祖
兰谱
菌谱
种艺必用 种艺必用补遗
农桑辑要
农书
农桑衣食撮要
种树书
救荒本草
便民图纂
甘薯疏
农政全书
沈氏农书
学圃杂疏
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群芳谱
补农书
花镜
广群芳谱
豳风广义
授时通考
农圃便览
三农记
养耕集
植物名实图考
禹贡
山海经
穆天子传
水经注
水道提纲
洛阳伽蓝记
括地志
大唐西域记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记
通鉴地理通释
长春真人西游记
河源记
徐霞客游记
河防一览
天下郡国利病书
海国闻见录
职方外记
考工记
云林石谱
营造法式
梦溪笔谈
梓人遗制
天工开物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物理小识
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6�1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6�1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佚事编辑本段 华佗年轻时曾游学徐州,兼通数经,通晓养性之术,据史书记载,他年近半百,相貌却如壮年。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每次发作均头痛难忍。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曹操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为曹操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 曹操一听,勃然大怒,认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这位在中国医学上有杰出贡献的医生杀害了。华佗对妇产科也很有研究。有位妇女经常腰痛,脸色苍白,全身软弱无力,请了不少医生看不好。华佗检查后说:“根据你两手的脉象,腹内还有胎儿。”原来这位妇女怀的双胞胎,生下一胎,另一胎死在腹内,以至成病。华佗为她针灸,在助产妇的帮助下,终于又生下一死胎。
华佗死于政治考量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三国志》的这段记载,描绘了华佗的不愿出仕的“隐士”形象。不过他并不穷居荒山,而是悬壶济世行迹满天下,算得上“隐于市”的人物。并且华佗“恃能,厌食事”,相信自己可以靠医术生活,不乐意做拿俸禄的医官。就是这样一个真隐士,曹操杀了他。
王立群先生于《百家讲坛》讲神医故事,说曹操杀华佗另有隐情:华佗不愿当侍医并托辞不给曹操看病,冒犯并触怒了曹操,于是曹操挥舞屠刀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但是,杀士如弃天下,曹操虽然多所杀戮,但无论孔融、杨修,都并非以一时之恚而轻启杀机,华佗之死,难道就只是“华佗冒犯了他”那样简单?
往深处想,除了曹操需要看病,还应该说到他“惟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就华佗而言,虽然王立群先生下了“曹操不爱其人亦不爱其才”的断语,但是“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曹操对华佗才能的看重,还是明晰可见的。“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至此,曹操虽然发怒了,礼贤下士的风度依然足够。再往下,就暴露了对召而不至者严厉打击的态度:“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惟才是举的实现,需要两厢情愿:一方要有号召力,一方要召而肯至,然后才能天下云集响应;若一方三顾五请,另一方无动于衷,惟才是举也就落空了。这样来看,曹操的杀机,不只因为华佗触犯了他的个人权威,而是他认为这种不合作,这种“士人召而不至”的尴尬局面,干扰其惟才是举政策的实行,政治影响极坏,是以杀之。而曹操在华佗死后,诬之“鼠辈”以否定其才,借以把华佗事件与“惟才是举”区别对待,实际上就是为他的用人政策打圆场。曹操杀佗,有其政治层面的某种考虑。
对不合作者采取肉体消灭方式,先行者是姜子牙。《智囊·上智部》记:太公望(姜尚)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大家都学这种隐士,我子牙就真成孤家寡人了,还算得哪门子国君?冯梦龙讲的这个故事,把旧时代当权者对不合作者的痛恨说得明明白白。不过这则故事把太公杀华士看成是政治智慧,这多少有点强盗逻辑。
学术成就编辑本段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用针刺治疗时,也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另外,他创用了夹脊穴,“……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灸处夹脊一寸上下”。
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华佗在诊断上,善于望诊和切脉,并依此能正确判断出疾病的预后。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华佗还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
华佗的医术据说被全部焚毁。他的学术思想却并未完全消亡,尤其是华佗在中药研究方面。除麻沸散这样的著名方剂外,在后世医书中记载的华佗方剂不能都视为伪托华佗之名(聂文涛)。其弟子吴普则是著名药学家。《吴普本草》得很多内容可以在后世医书中看到。
代表著作编辑本段 《隋书·经籍志》记有“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已佚。《医心方》所引《华佗针灸经》可能是该书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华佗明堂”之文。从现存佚文看,《华佗针灸经》所载腧穴名称及定位均与《黄帝明堂经》有较大不同。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类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自从有了麻醉法,华佗的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发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肠胃,就割开洗涤,然后加以缝合,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病就全好。华佗在当时已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一次,有个推车的病人,曲着脚,大喊肚子痛。不久,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华佗切他的脉,按他的肚子,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因病势凶险,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待麻醉后,又给他开了刀。这个病人经过治疗,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术,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可见,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实的。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谯县出产多种药材,如“亳芍”、“亳菊”,早已闻名天下。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至今在亳县的通衢大街上,中药材货栈比比皆是。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医药,当地父老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
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大多以出仕做官为荣。而华佗则不然,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终身以医为业,矢志不移。他青少年时期,正值东汉桓帝、灵帝之际,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纲不正,政出私门,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对百姓敲骨吸髓,疯狂榨取,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华佗目睹官场之腐败和苍生之苦难,决心弃绝仕途,以医济世。当时朝廷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华佗的品行、学识很为赏识,太尉黄琬要征辟他为官,华佗谢绝了,沛相也荐举华佗为孝廉,对此他也婉言谢绝了。这充分表明了华佗志向的坚定和品德的高尚。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伦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又有督邮顿某,就医后自觉病已痊愈,但华佗经切脉却告诫说:“君疾虽愈,但元气未复,当静养以待完全康复,切忌房事,不然,将有性命之虑。”其时,顿妻闻知夫病已经痊愈,便从百里外赶来看望。当夜,顿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后果病发身亡。另一患者徐某,因病卧床,华佗前往探视,徐说:“自昨天请医针刺胃管后,便咳嗽不止,心烦而不得安卧。”华佗诊察后,说:“误矣,针刺未及胃管,误中肝脏,若日后饮食渐少,五日后恐不测。”后果如所言而亡。某郡守患疑难症,百医无效,其子来请华佗,陈述病情,苦求救治。华佗来到病人居室,问讯中言语轻慢,态度狂傲,索酬甚巨,却不予治疗而去,还留书谩骂。郡守原已强忍再三,至此大怒,派人追杀,踪迹全无。愤怒之下,吐黑血数升,沉疴顿愈。原来这是华佗使用的一种心理疗法,利用喜、怒、优、思等情志活动调理机体,以愈其疾。
华佗对民间治疗经验十分重视,常吸取后加以提炼,以治疗一些常见病。当时黄疸病流传较广,他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华佗还以温汤热敷,治疗蝎子螫痛,用青苔炼膏,治疗马蜂螫后的肿痛;用蒜亩大酢治虫病;用紫苏治食鱼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黄精补虚劳。如此等等,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中年以后,华佗因中原动乱而“游学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国六,下辖六十二个城、邑,人口二百余万,首府为彭城(今江苏徐州)。民间传说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国(今江苏沛县)。其实华佗的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根据他医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为中心,东起甘陵(今山东临清)、盐读(今江苏盐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南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南直至谯县(今安徽亳县),即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广大地区,方圆达数百平方公里。在行医的同时,为了采药他还先后到过朝歌、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彭城卧牛山、鲁南山区和微山湖。由于行踪地域广阔,又深入民间,华佗成了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
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华佗的医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他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公元208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胜,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何况,曹操早年为报父仇,讨伐徐州的陶谦,坑杀徐州百姓数万人,尸体壅塞,泗水为之不流,接着又连屠取虑、夏丘诸县,所过“鸡义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徐州是华佗后期行医和居住之地,与百姓休戚与共,内心岂不愤慨!因而决心离开曹操,便托故暂回家乡,一去不归。曹操几次发信相召,华佗均以妻病为由而不从。曹操恼羞成怒,遂以验看为名,派出专使,将华佗押解许昌,严刑拷问。面对曹操的*威,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欲杀华佗。虽有谋士一再进谏,说明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但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狱中处决。华佗临死,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狱吏畏罪,不敢受书。华佗悲愤之余,只得将医书投入火中,一焚了之。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这年冬天,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诸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华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西安的李当之,皆闻名于世。为了将医学经验留传于后世,华佗晚年精心于医书的撰写,计有《青囊经》、《枕中灸刺经》等多部著作,可惜失传。
推荐篆刻书籍目录:
《珍秦斋藏战国玺印》《童雪鸿藏秦汉印》
《上博藏印》《陕西所见铜印(原印原拓)》《汉代私印-肖形印》
《周叔廮先生捐献玺印选》《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战国鉩印分域编》
《魏石经室古玺印景》《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上海博物馆藏古代封泥之一战国封泥》
这几百本篆刻书籍都可在图中右下角获得
《陕西出土历代玺印选编》《山东新出土古玺印》《秦印文字汇编》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秦封泥集》《钱君陶 叶潞渊《玺印源流》》
《罗福颐印选》《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 吉林大学文物陈列室》
《黄宾虹藏古玺印》《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
《古玺印与古文字论集》《古玺文编》《古玺汇编》
《封泥汇编》《白鹃楼印蜕》《上海博物馆藏魏晋南北朝官印》
《中国书法全集 第92卷 先秦玺印》《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8 徐三庚》
《中国篆刻大辞典》《中国篆刻艺术院 第二届篆刻艺术研究生班 毕业创作展》
《临摹汉印的目的》《乔尼陶印展》《甘氏集古印正》《甲骨学文字编》
《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福庵印缀》
《秦印文字汇编》《秦汉鸟虫篆印选》
《简明中国文字学 [修订版]》《篆书技法百日通》《篆书的辨识与写法》
《篆书章法》《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篆刻入门》
《篆刻刀法常识》《篆刻印史编年》《篆刻四大家印谱》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篆刻技法图典》
《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_韩天衡》《篆刻病印评改摘要》
《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边款》《篆刻针度》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罗福颐印选》
《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西夏官印汇考》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西泠四家印谱》《西泠秋拍陈巨来精品》
《赵之谦印谱原印本》《边款知识和钤印法》《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 临摹教程》
《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邓散木原拓印稿》
《金意庵篆刻》《金文大字典》《九成宫版本选择问题》
《书法篆刻-篆书百家姓》《云峰印社书法 篆刻》
《以文会友-武陵老井近作28方》《先秦玺印图说》
《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篆刻篇》《北魏张玄》《十钟山房印举》
《十钟山房印举2版》《印学史[沙孟海]》《印苑巨匠钱瘦铁 [韩天衡]》
《印面》《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
《历代印风系列 汉印》《历代篆刻作品精选》《古图形玺印汇》《古玺文编》
《古玺汇编 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古玺汇编》《古玺鉴赏150例》
《古肖形印臆释》《古陶文汇编》《吴昌硕临石鼓文》
《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图释古汉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
《增补徐三庚印谱》《壬辰年迎春篆刻展》《大千印留》
《天津博物馆藏印》《安持精舍印冣》《宝子碑》
《封泥汇编-福庵》《将军印100方》《履盦三代朱迹》《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
《峄山碑》《峄山碑与篆书技法》《峄山碑及其笔法》《张遴骏道德经》
《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战国文字编》
《战国玺印字根研究》《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
《战国鉩印分域编》《掌上金石大字典》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方介堪篆《心经》》
《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施晓峰篆刻网络展》《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
《明清着名藏书家[1]藏书印》
《来一石先生篆刻》
《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
《桂建民篆刻与杂谈》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楚简老子道德经注解(精简版)》
《欧阳询书法特征研究(邓散木)》
《汉官印》
《汉瓦当精品》
《汉私印》
《汪关印谱》
《沉阳古籍:百体千字文》
《沙孟海印学史》
《沙村印话-沙孟海》
《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
《玉印集存》
《王福庵》
《王福庵印存》
《王福庵原印拓片》
《王福庵篆书千字文》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金文编(四版)》
《陈巨来治印墨稿选》
《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
《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
《鲁迅美术学院藏《峄山碑》》
《鸟虫印精选(反)》
《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泼水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傣历六月,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为除夕,最后一天叫“腕叭腕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为新年元旦。中间叫“腕脑”,意为“空日”。每逢节日,都要进行泼水、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众生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然后又将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妇女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为戏,于是群众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人们用铜钵、脸盆以至水桶盛水,拥出大街小巷,嫔戏追逐,逢人便泼。民间认为,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只见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歌声动人。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玉腊呵、玉腊呵”的歌声结尾。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狂,通宵达旦,甚至醉倒在舞场上。
节日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举行划龙船比赛。木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来到主席台前领奖并喝庆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予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丢包等活动。青年男女通过丢包寻求伴侣,表达爱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国的泼水节,有称“宋干节”。宋干是梵文,意为“太阳运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阳年开始”。泼水节共有3天,是泰国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节日前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节日当天要到寺庙中堆沙塔,插彩旗献花,祈求五谷丰登。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此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
一年一度的泰国新年——泼水节来临,4月13日开始,一连三天全泰国均笼罩在喜气洋洋的气氛当中。在这个时刻,泰国人通常以相互泼水来庆祝,故又叫做泼水节。
泼水的传统习俗意谓着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重新出发新的一年。现在的泼水节则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时到泰国,若被泼的全身湿淋淋的,千万可别生气喔!其实泼水节的传统,并非只有泰国才有的。像是邻近的国家如:缅甸与柬埔寨等,也都同时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一天男女老幼都会穿着新衣,并带着食物供品前往寺庙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在新年前夕忙着打扫住家内外的环境,家中的旧衣物或旧东西则放火焚毁,因为根据传统,若不将旧东西或无用的物品丢掉的话则会带来坏运气。到了4月13日下午,人们会清洗佛像,同时年轻的一辈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长辈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并祈求保佑。
在芭达雅每年都会在此时举办一些庆祝活动,像是食品展、花车游行、选美比赛以及各式各样的烟火表演等。而在清迈则会举办选美和游行等活动,在泰国慎终追远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时人们也会携带祖先的骨灰坛前往寺庙里举行祭拜仪式祈福。
[编辑本段]德昂人的泼水节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 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编辑本段]傣族泼水节
中国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等自治县,其他散居于云南各地。傣族历史悠久,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农业祭祀、狩猎祭祀、灵物崇拜等。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
本文2023-08-05 17:36: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