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第1张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随着纸和墨的出现,印章亦流行起来。

4世纪时,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制文字稍多的符咒。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盖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与此同时,石碑拓印也在发展,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纸铺到版印刷,即为雕版印刷术。

考虑到雕版印刷术从发明到完善应用,从在民间流行到引起统治阶层和知识阶层的重视和记载,其间必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因此,专家们认为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年代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前期的唐朝初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套版彩色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术,它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高精度的印刷技术。

它采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张纸上套印出多种颜色。其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颜色的多少,分别刻成相同规格的版,然后,再按颜色的先后次序逐块印刷。套版的规格尺寸都要求准确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证在印刷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移动。

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况下,必须依靠熟练的技艺来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称为套印本。套版印刷术发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两种颜色的套印本,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后来,技术日臻完善,继而发展成用四色、五色来套印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术诞生于我国,但到底发明于何时至今仍无明确结论。根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960—1127年)已出现了铜版印刷的青、蓝、红三色 “交子”,但未发现实物。看来,套版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不晚于此,确切年代还有待于考古发现和研究。

今天能见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套版彩色印刷术的发展时期,很多印刷品极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种颜色套印的技术已经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术:在活字印刷中,活字的制作技术是关键。我国古人曾用粘土、木材、铜、锡、铅等原料,进行了许多尝试,也曾成功。毕升所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近代的铅字的排版印刷。

他用胶泥制成一粒粒活字,经火烧硬,排置于一块带框并铺有松香、蜡和纸灰混合土的铁板内,用火加热,待混合土熔化全,即用一平板将其压平。类似铁板可备多套,一版印刷,一版排字,以提高印刷的速度。

活字一般都要烧制多套,常用字往往多数十个,以保证不缺字。而生、冷、僻字,则随用随烧,极为方便。毕升不仅发明了胶泥活字,并且还用这种方法印过书。

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还出现过不少其它材质的活字,有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传了下来。至于近代西方铅活字印刷的引入。

扩展资料:

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宣传中国印刷术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中国印刷博物馆代表团应邀参加了韩国举办的直指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

在10月2日举办的印刷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研讨会上,包括中国印刷博物馆在内的全球40多个印刷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围绕印刷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研讨会上共有来自6个国家的8名代表作了主题演讲。

如韩国韩语博物馆学者的《李氏朝鲜早期的书信、印刷及纸张》,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学者的《十九、二十世纪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印刷术与知识发展》,德国克林斯博尔博物馆学者的《对印刷术的一些思考:谁印刷?什么是印刷?为什么印刷》。

韩国国立科学博物馆学者的《韩国为印刷文化传播与保护所做的努力》等。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员李英发表了英文演讲《印刷术启迪世界文明》。李英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历程,“以纸墨、雕版、活字为主的技术发明,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中华印刷术的发明,引领和启发了世界其他地区印刷术的发展,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李英对古老文明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思考。李英说:“在印刷术的故乡,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代表的机构和个人正在为推动印刷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努力。”

据了解,在“专业化+大众化”“知识性+趣味性”的指导思想下,中国印刷博物馆将优秀印刷文化带进了校园、军营和社区,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反响。由该馆主办的“中华印刷之光”巡展已在美国、德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展出。

此外,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在筹划创办《世界印刷文化》杂志,成立印刷术相关课题小组,建设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今年6月,由中国印刷博物馆牵头,国内16家印刷博物馆相关单位联合成立了“全国印刷博物馆展示联盟”。

人民网-中华印刷术发展具有世界意义

最早出现于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中国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对中国古代活字版印刷术,有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为当代印刷方法之一。

扩展资料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而建立这一伟绩殊勋的莫大光荣属于中华民族。

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广泛传播及读者数量的增加,过去教会对学术的垄断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战。

宗教著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为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产读者们对于历来存在的对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认识,因而削弱了对传统说法的信心,进而为新学问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印刷术

五代以后,泉州出现不少道教著述,其中一些著作对泉州乃至全国道教的流播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保存我国的道教思想文化作出了贡献。泉州主要道教著作分列于下:

五代。有谭峭撰的《化书》6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其道学理论多出于黄老,其间糅合儒家的思想,有的篇章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如《化书·术化》云:至*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心之所变不得变。是故乐者其形各,喜者其形逸,怒者其形刚,忧者其形威,斯亦变化之道也。小人由是知顾,六尺之躯,可以为龙蛇,可以为金石,可以为草木。大哉斯言!所谓至*者人为妇人句,为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偏见,然《心变》一篇却道出心变人则变的朴素辩证法。即使有六尺之躯,只要心变坏了,其人的价值不如草木。

宋代。有吕惠卿撰的《道德真经传》4卷、《庄子解》10卷、《中太乙宫碑铭》等。《道德真经传》4卷,收入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此书所说的主要是宋神宗以高真之质而出应君师,以妙本之余而形为事业,这样的皇帝就可以同天下华胥,见神于姑射了。意思就是说,皇帝以《道德经》为准则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就能像姑射山上的仙人那样生活于无忧无虑之中。

曾慥撰的道教巨著《道枢》,全书42卷。涉及道教的哲学,如太极、坎离、黄庭、阴符、坐忘、水火、服气、炼精、胎息、返真,等等,各辑为专篇,并列诸家之说。全书所收道教丹家,都引原著,并注其真名,为研究道教炼养方术的重要著作。如《坐忘篇》上(卷二)云:心者一身之主,神之帅也。静而生慧矣,动则生昏矣。学道之初,在于收心离境,入于虚无,则合道焉。这里提到的所谓收心,即为内炼的基本功。所谓虚者,即有闻如不闻,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心虚则安心,安则道自来矣。这便是道教和《道枢》提倡的炼养方术的理论。

此外,《道枢》收集不少宋徽宗等帝王儒士的养生心得,提出导养之方,治性保形,行之不怠,进行长生的理论。这些炼养方术,既有辩证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的理论。所以《道枢》一书,不失为中华文化和中华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道枢》一书被收入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清代,又被收入《道藏辑要》。曾慥的道教著述还有《至游子》2卷和《集仙传》等。

此外,宋代泉州人的道教著述还有留元刚撰的《云峰入药镜序》。刘骥撰的《老子通论》2卷。陈权撰《道德经注》。黄址撰的《南华真经解》等。

明代,据民国《福建通志》、乾隆《泉州府志》,泉州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泉州人著作目录提醒》,以及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印的《道教文化研究通讯》等书辑录,泉州人的道教名著有:汪旦撰的《道德经注》、《黄庭经注》、赵建郁撰的《参同契释》,李贽撰的《老子解》2卷、《庄子内篇解》2卷和《易因》2卷,陈用宾撰的《悟真篇注疏》、《还真大旨》、《大道指南》和《道德经契心录》、郭宗盘撰的《老子解》4卷、《庄子解》4卷,周茂中撰的《黄庭经注释》、《参同契注释》、《悟真篇注释》和《感应篇注释》,苏希栻撰的《庄子注抄》4卷,李光缙撰的《南华肤解》,郑字明撰的《阴符经注》1卷、《道德经注》2卷,黄乔栋撰的《老子解》,韦际明撰的《南华经注》1卷、《儒道释考》3卷,吴载螯撰的《阴符经运灼》,戴亮策撰的《老氏骊珠》、《南华知知解》,林欲揖撰的《道德经注》2卷,陈洪壁撰的《参同契解》,洪天馨撰的《参同契解》、《悟真篇解》,陈荣选撰的《道德经解》和《南华经解》。

明朝中后期,泉州人李贽(1527-1602年)著《易因》,后被收入道德经籍总汇《道藏》。李贽的晚年,用七年时间研究《周易》。据李贽的学生汪本钶的《卓吾师先师告文》云,李贽读《周易》的情况是每卦自读千遍,达到忘食忘寝的地步。李贽作《周易》的目的,是对历代注解《周易》之书的不满,以为多属臆测附会,使《易》道大丧,遂欲自著《易因》,阐发《周易》经传之本义。李贽认为孔子以后的《易》学,多悖《周易》大旨,所以他自命说夫子之所攸赖,担当起疏理《易》义的重任。后李贽又避祸入河南商县的黄檗山中继续研究《周易》,修改《易因》,直到友人马经伦保护他到河北通州,乃继续修改《易因》。一直到他被捕入狱前,《九正易因》方告脱稿。所以这是他最后学术著作。

清代,因为上层道教的衰微,地方世俗化的民间道教的盛行,所以泉州人研究道教的著作就不多了。有陈年撰的《阴符经解》2卷,王命岳撰的《感应篇引经征事》2卷,黄志美撰的《金丹指南》,李光地撰的《阴符经注》2卷、《参同契章句》和《鼎符》,蔡起撰的《道德篇》,黄煜撰的《修真要言》,李日升撰的《读老牖规》等。

近现代。民国以来,泉州的道教因受新文化运动和外宗教文化的影响而进一步式微,道教的著作更少子。唯有民国时期的周子秀撰的《性命圭旨评注》(手抄本)、辑的《诸真语录》(手抄本)和辑的《吕祖仙经》(手抄本)。

明代计成著作《园冶》,亦名《园牧》,是我国古代造园理论专著。其中所提\“巧在因借,精在体宜”之原则,对后世颇有启发,影响深远。《营造法式》我国古代建筑学专著,北宋李诫奉敕编修,共36卷。《天工开物》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介绍工业农业技术的专著。明代宋应星著。共18卷,分3编。《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北魏贾思勰撰。10卷,92篇。《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26卷,后增《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

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类,凡609条,10余万字。该书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