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心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心肾、心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 心火亢盛,可引动命门相火,使肾阴受损。阴虚阳亢,相火妄考试,大网站收集动,从而扰乱精室,扰动心神,导致心肾不交,可见性机能亢奋,或遗精早泄、心悸、健忘、虚烦不眠等症。
2 心阳心气虚损,则脾运化受碍,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心脾血虚,可见食少、倦怠、怔忡、面色萎黄等症。
3 心血虚亏,则肝藏血不足,血不养肝目,则视物不明、眩晕头痛;血不养筋,则肌肉动。
4 心肝火旺,上炎灼肺,则津亏肺燥。灼伤肺络,络破血溢,则咳嗽痰血。
5 心与小肠经脉相连,心火偏亢,热移于小肠,则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尿血。
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心脏病案例,是九种心痛中的心绞痛。去西医查时,不是百分百的可以动手术,肾功能不好不能做手术,糖尿病怕伤口收不了也不能做手术,这个病人就是糖尿病,还有高血压也不能动手术。这种状况只有中医能解决,既然中医可以把有其它病的心绞痛病人治好,那么没有其它病的心绞痛病人也一定能治好,所以 开刀是不必要的 。
本案例会涉及到如何把心脏中的瘀血排掉,让心脏恢复功能,哪些症状证明病人好转,哪些症状证明病人完全恢复。通过这个案例,心脏病,不管是二间瓣或三间瓣闭锁不全,还是心律不整,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治疗,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以后选取药物时就会很灵活。
《金匮》胸痹篇里只有几个处方,那是不够的,虽然后面有红蓝花酒治刺痛。红蓝花就是红花,有两种:一种是藏红花,一种是川红花。临床上看,藏红花质比较轻,产于五千多米的高原,无色无味,所以它是入脑的,脑溢血病人用藏红花比用川红花好。如果是动脉接近心脏这边,用川红花比藏红花好,川红花很臭,味厚入心。任何药物, 味厚入血分,味轻入气分 。其它特殊药物通过本案例介绍给大家,这个案例学会后,其它心脏病都不难治。
首诊
一、案情
男性60岁,体格大, 主诉: 血糖高,胸口强烈刺痛,脚也痛,手有风湿关节炎也痛,背又痛,胃酸很多,人过胖,这是他来诊的原因。西医报告:动脉血管堵塞很严重。
问诊:
1、手冷,脚很痛,已不知道冷否;
2、小便出很慢;
3、睡眠很差;
4、大便每日一行;
5、手足趾麻
病人主症是强烈心痛,且是持续的痛,代表实症。实,不见得是初病,实还代表里面有东西堵到了,才产生剧烈的痛。如果只是偶尔闷痛一下,那只是心气堵塞,不需要活血化瘀的药,用栝蒌实、薤白、枳实等就可以把它去掉。
血压: 168-83,以西医的解读,他的低血压正常,高血压很高,代表是心脏病。有的人高血压正常,低血压很低,代表肾脏方面的问题。
查: 耳心点和第五椎都有强烈的压痛,可知有心脏动脉血管堵塞。这种病人,如果睡眠很差,胸口刺痛,手脚麻,再加上大便不规则的话,一发心臓病就走掉,这个病人唯一对他有利的是大便还好(每日一行)。心跟小肠互为表里,心脏的搏动跟小肠的速度是一样的,大便每天正常,代表即使有血管堵塞,心脏的搏动很好,没有失掉那个速度,还能开车3小时过来,这是治病的时机。
这个病人隔天来扎针做不到,就开处方,最后把他完全治好了。如果能连续做针灸,那会恢复得很快。像这种心脏病,针灸的选穴有: 公孙、内关、巨阕、关元、心俞 (俞募治疗法), 耳心点 埋针,如果有心绞痛用 厉兑 。除了以上穴位,选穴时还可以循经来选:如果痛在中间(任脉),可选 列缺 ;如果痛在任脉旁开15-2寸(肾经),可扎对侧的 然谷穴 ,不用扎涌泉,急救时扎涌泉,平常扎痛死了,也没必要;如果在胃经上,扎 厉兑 (井主心下满)。
做针灸时,不管里面是心气不行堵到,还是动脉血管堵到,或是瓣膜闭锁不全,都一样下针。
如何辨症? 很简单,如果病人有瓣膜闭锁不全,他的心脏血液会回流,用中医的话讲就是:心脏的阳不足时,阴会回来,回来的时候血液无法正常循环,胸腔(肺和心脏之间)就会失去压力平衡。肺如天幕,把胸腔与外界隔绝,肺里的压力与海平线的压力相同,所以人在海平线处就很舒服,到了五千米的高山上压力一大,人就会不舒服。人体内也一样,若心和肺协调时完全压力相同,若心脏里的血流回心脏,肺会短暂性失去压力。平常感觉不到,坐飞机一下来就会感觉到肩膀很酸痛,需要按揉一下才舒服,这便是标准的瓣膜(二间瓣/三间瓣)有损伤的表现,平常如果太累也会有肩膀痛。 耳心穴的探查更集中在动脉血管堵塞或冠状动脉硬化,如果是心脏结构有问题(心律不整、二间瓣三间瓣),大部分表现在第五椎有压痛, 耳心穴反而无压痛,所有的心脏病中医都可治。
二、处方(开5付,吃7天)
在治疗血管方面问题时,有三种药是必要的,不管是动脉血管剥离或血管堵塞,血液方面的问题,先把血管固好,不让它破掉,用 川芎3钱,丹皮3钱,桃仁3钱 。这三味药好比三胞胎,是一组,对全身血液问题都可用,比如吃阿司匹林或其它西药后,容易出血,这三味药就够了,能很快收口,或一跌有瘀伤也是这三味药。心脏正中间剧痛,用 川红花1钱 (1钱就很臭了)。以上四味是 通血管 用的,血堵到。
这个病人伴随第五椎有压痛,开 瓜蒌实5钱 (开5钱是因为病人体格很壮), 薤白3钱,桂枝4钱 。瓜蒌实、枳实本身长得都像心脏,瓜蒌实较色白,故比较入心包,枳实像个小桔子,颜色较深,味较厚,入心脏,小陷胸汤里有枳实亦然。薤白色白,嗅之如大蒜味,辛辣色白入肺,治心同治肺,这是用薤白的原因。另外味厚的入心,所以会选薤白而不会选石膏,石膏是淡味的,只入肺不入心脏,脾为肺之母,故石膏一下去,会影响到母,胃口就缩小了。瓜蒌实、薤白、桂枝这三味药合在一起 通心气 ,气也堵到,才会有闷痛。耳心穴和第五椎都有压痛,所以心气和心血都要顾到。
因为心痛得很厉害,怕药力不够,加 地龙3钱 。地龙就是蚯蚓,到处钻,力量很强,之所以用地龙是希望病人的全身血脉都通,这是其一。其二是病人的脚痛,脚是地,头是天,藏红花入天,入地靠地龙。如果只开红花和地龙,病人吃后当场昏倒,因为只攻血而无补血,他的血会虚掉,一定受不了,血虚可用四物汤。地龙是一味很强的活血化瘀药,从脚到头部都适用,包括脑部的瘀血, 补阳还五汤 过去在治疗脑部中风瘀血时都有效,就是因为里面有地龙,地龙进去把已经出来的瘀血都清掉。红花只清血管里的积血,溢到血管外组织间的血或留在脑膜里的血要靠地龙。临床上,当用活血化瘀的药去不掉瘀血时,要挑药性重一点的活血化瘀的药,这时就要考虑用动物性的药,动物性的药很凶,但不要随便用,一定要考虑周全,否则人会虚掉。不信你去烤蚯蚓吃吃看,吃完腿就软掉,因为血被破坏掉了。
怕病人用地龙后会血虚,再加 当归2钱 ,当归名字取得很好,如果吃了地龙归不来了就用当归。脚痛加 牛膝3钱 ,通心气用 木通3钱 ,木通是通心和小肠间的气。按正常选药还会用 白芍1两 (病人体格很壮),用了瓜蒌实、薤白,再加 枳实3钱 。桂枝加强心脏的力量,加快心脏的搏动速度,血的喷射力量会加强,血一冲出去,配合红花地龙到有瘀血的地方,就把瘀血清掉,清掉的同时用川芎把血管补回去,怕血管会破裂,因为冲进去时血管是堵到的,要打通的时候压力会很大,所以加川芎下去保护血管不致破裂。
用枳实是因为第五椎有压痛,所以枳实、瓜蒌实、薤白就是治胸痹的一个主力处方,这个胸痹是指心气郁结,中医讲的心气郁结就是西医讲的瓣膜闭锁不全,属结构性的问题。
治疗心脏病我们还会加 黄连2钱 ,补心, 黄芩2钱,细辛2钱,炮附子3钱 ,加炮附子的原因在于病人小便无力,这跟心脏关系不大,虽然跟年龄大了心脏力量不够有些关系,但最主要还是小肠的热不够,下焦元气不足,西医可能说是前列腺肥大什么的,都没有关系,我们用细辛炮附子。
病人同时在吃汉唐77号,怕丸剂力量不够,再开汤剂。汉唐77号很简单,就是瓜蒌实、薤白、桂枝、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这七味。
第二诊
问 :1、睡仍差,代表心脏还没完全恢复;
2、手麻去八成,足麻仍有;
3、心口痛去;
4、嗝气减少。
查 :耳心点、第五椎均仍有压痛,但第五椎的压痛只有一点点了。
舌苔 :黄、湿、厚
处方 :原方开5付再吃7天
第三诊血压168-82(未变),血糖161
问 :1、胸痛全去;
2、嗝气下降许多;
3、足一点点麻。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从脚上的寒冷、麻可以测知心脏有问题的初始,所以治疗心脏病不能看胸痛没了就停药。四肢末梢是阴阳交会最初的地方,最敏感,身体里的阴阳不平衡时,四肢末梢最初能感受到,也就是说,病的初期,还没有严重堵塞时,几年前他的手脚一定是麻的,只是他不知道,或者去看西医,西医让他去看神经科。
4、睡仍会醒,但病人自己感觉进步很多;
5、手温,麻无,但会觉得肿胀,因为有类风湿关节炎。
处方 :原方开5付再吃7天
第四诊血压:143-67
问 :1、嗝气去;
2、足麻一点点,手足温热,手胀仍有。因为没开类风湿的药,急症先救急。
3、睡仍不好。治疗心脏病时,病人的睡眠没有恢复,或有盗汗或运动不出汗,均代表心脏没有恢复,心主五液。
处方:原方,加酸枣仁3钱。酸枣仁能镇静神经,让血归肝,帮助睡眠。
第五诊处方同第四诊
第六诊血糖167,血压168-73
问 :1、嗝气仍有,这与心脏无关,是胃酸
2、小便无力;
3、手足一点点麻;
4、睡不好
处方 :
不吃甜食,不吃人工糖。
旋覆花3钱,代赭石3钱,半夏3钱,枳实3钱,黄连2钱, 睡眠不好再加: 地龙2钱,薤白3钱,红花1钱 。要确定有无瘀血,压耳心点。手脚还有麻,其它同前方:桂枝4钱,当归2钱,牛膝3钱,木通3钱,白芍1两。
有一种胸痛是小陷胸汤症,心脏没有问题,是胃酸回逆烧到胸口这边,胸口这边的食道被烧伤,很难过,看似心脏病,实际上不是,所以改成小陷胸汤方。
因病人路途远,后面寄药给他,此方连续服了一个月。
第七诊血压130-80,血糖160
问 :1、心口痛全去;2、手麻全去,仅关节肿大(风湿);3、常常耳朵里有水,这是水症。
此案例前后整整两个月,动脉血管完全打通,病人恢复正常,睡眠什么都好。但是如果以后生活习惯不改,还会得病。比如喜食油炸食物(易造成血管堵塞)、服维生素等营养剂(会让心脏瓣膜受损)、酸的、甜食类、可乐、咖啡吃很多(会造成脚的瘀血堵塞,酸会积累在脚),很多饮食习惯造成此病, 心脏本身不受病 ,正常饮食、正常运动、规律生活,心脏是不会有病的, 心脏会有病一定是外来的,来自于受气或吃 。
此方是治疗心脏病最重的一个,如果没有那么痛,一点点痛,不需要用那么强的处方,川芎、丹皮、桃仁,胸闷加点枳实、薤白,手脚不痛不麻,这样就够了。
照理说胸闷是不用白芍的,这个案例中用大量白芍的原因在于病人脚背很痛,瘀血在那里,故用白芍。用了白芍,一定用炮附子,白芍非活血化瘀,只是把血推回心脏,可能瘀血也推回来。医典里讲白芍酸收,很多血块一起回到主动脉,没有炮附子时,这些血块回来后没有温度就不会融化,所以脚是冰的时候,用白芍收回时加炮附子加热,一热冰块就融化了,故真正攻脚上的瘀血时,用热药而非活血化瘀的药。治心脏病一定要治到病人能睡、能出汗、手足不麻、大便正常、胸口没有闷痛,才可以收手。
《金匮》里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痰饮引起,痰饮在纵膈膜上移动,这也会引发心脏病,乌头(梅)赤石脂丸是主方,去心包的痰饮。任何心脏病,不管是痰饮造成,还是瘀血造成,或是心脏结构的问题,一个大原则是, 睡眠好、心口没有痛、手足温热是治对的大原则 。如果吃了药或针灸完,病人越来越不能睡、胸口越来越痛、手脚越来越冰,赶紧放手给别的医生。下针可以立马止痛,但只是把它打开,事后还是要吃药,把它全部清干净。其实不需要去西医拍片或检查,病人自己会有感觉。
以此案例为大原则,处方时就会应变。再重复一下: 有血管堵到一定是刺痛,闷痛是心气问题 , 无需用活血化瘀的药 ,没有瘀血而用活血化瘀的药,病人会血虚。 如果刺痛用了活血化瘀的药,后面也要加些补血的药,病人就不会血虚,这就是治症原则 。
后面遇到一个开过刀、用过麻药、吃过镇静剂或通血管的药或老鼠药之类的心脏病病人,肚子肿起来,全身发黄,看上去很危险,但心脉还可以,洪脉,声音洪亮,中气很足,说明她的病是被西医治出来的,身体本来很好。 心开窍于舌,心脏病人当然讲话就不行 。救治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治到她手脚温热,手脚冷的话就是心脏在衰弱,故开四逆汤,生附子用到3钱,所以四逆汤一样可以治心脏。
心脉最怕摸到肾脉,因为水克火, 脉诊上最怕摸到相克脉 ,比如肝病人摸到肺脉是死脉,心脏病人摸到肾脉是死脉,脾脏病人摸到肝的弦脉是死脉。
节气上,秋冬天对心脏病人不利,易发心脏病。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心与小肠病心居胸中,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又主神明,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开窍于舌,小肠为“受盛之官”,有分泌清浊,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实有虚。虚证大多由于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太过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常由于寒凝、瘀滞、痰阻、火扰等引起造成心的生理活动失常。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健忘,神昏谵语等。小肠的病变主要有小肠实热证。
您好!《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专注的鼻祖,仅就目前我所学的章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异法方宜论》以及《天年》来看,没有非常明确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心理 健康 方面的知识。只是因为中医和西医的出发点不同,西医强调科学论据,以实验为基础,微观化学反应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依据,经过临床试验而形成的体系;然而,中医却是从宏观入手,遵循天人合一的客观规律,以人体系统为基础,强调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贵“生”、贵“人”、贵“和”,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真正秉承“以人为本”,崇敬老祖宗们啊!
这位朋友你好,我是专业心理医生一心老师。!看到你的问题,我那已经许久波澜不惊的心忍不住激动了一下。在这个西医当道的时代,你能想到中医,真的是太令我感动了。
我虽然是心理学科班出身,接受的是西医教学,但是我工作之后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在去年得遇名师,指点了我,让我能把中医真正的融入到心理疾病的治疗中来,找到了标本兼治的方法。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巨著,他虽然没有像西医那样对精神疾病进行详细分类阐述,但确实有不少关于心理方面的论述。
专篇论述:狂证,对应如今的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
在《癫狂病》篇(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就专门论述了癫(癫痫)狂(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病,等起病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散落其他章节内容中,亦对心理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及治疗与预防均有谈及。
1“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即人之所以生病,乃是外邪(六*)与内伤(情志)所致。
2“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精气过于集中于某一脏器,就会伤及该脏,从而出现相应的情志失调。
3“阳气者,精则养神……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阳气不足,阴气过盛,侵入五脏,从而损伤神志。
1中医讲究身心一体,人神合一。《灵枢·本神》篇对心理疾病的病理有详尽的阐述。“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揪心而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这一段讲的是不同的情志失调伤及五脏,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理与躯体症状表现。而这些躯体症状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伴随症状。
2“喜大虚则肾气乘也,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五脏所对应的情志过激,伤了本脏,就会被克制本脏的脏气乘虚而入,从而引起病变。
1“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营养进入人体,以经脉为传导路径,经脉受阻,营养不能顺利到达相应脏气,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与身体的不适。致病因素致病也是遵循这个原理。
2“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狂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静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搏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互争而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癫狂者,阴阳不通也。情志失调乃阴阳相搏的结果不同所致。
1针刺:《素问·刺法论篇》有详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不同脏腑发病,可针刺所在经络的原穴,以助复归本元之气。
2情志相胜:“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例如,范进中举喜伤心而疯,后来让他最害怕的丈人一巴掌打醒,就是恐胜喜的典型示例。
3饮食:五味入五脏,五味相胜。酸入肝,过则伤筋,辛胜酸;苦入心,过则伤气,咸胜苦;甘入脾,过则伤脾,酸胜甘;辛入肺,过则伤皮毛,苦胜辛;咸入肾,过则伤血,甘胜咸。
《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 健康 ,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注意调摄形体,以增进身体 健康 ,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 健康 ,这样才能保持有 健康 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 健康 长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且,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已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从《黄帝内经》的这些诊断我们可以看到,它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充盈,人才能 健康 长寿。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正因为身心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 健康 ,更要注意心理 健康 ,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身体 健康 。《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 健康 心理学,乃至医学心理学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黄帝内经》里的祝由术堪称心理治疗术
里面有关于心理的描述,只是《黄帝内经》的语言特别凝练。它描写心理的语言如下:
是以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名故曰"朴"。
意思就是说,做人做事要做到内心安定,不要大悲大喜,焦虑,抑郁。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甘之如饴。不必太在乎衣服是否华丽,无论是短褐还是华裾都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就要融入那个地方的风俗。不用羡慕比你强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人。
《黄帝内经》治疗手段主要有:切脉,望诊,针灸,推拿,用药……等,其中的问诊就有建瘰方面的心理捉示。还有如:怊魂,跳神……也有迷信成份。
黄帝内经,也是以易经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身心两方面都有论述,或者说黄帝内经是本医理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谈具体医术,
你好,恰好读过《黄帝内经》这本书,这本内经不仅仅是中医四大名著,更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一本随身手册,它不仅仅论述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不得病,更是阐述了生病的机理与治疗方法,至于心理上描述,倒是也有,不过很少,其实内经里面在论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很微妙的提出了心理 健康 这个问题,不过,通过《黄帝内经》来治疗心理上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如果心理上有一些障碍,建议读一读有关心理上的读物,或许这些读物能够给心理上的一些慰藉
黄帝内经讲究的是修身养性!俗白一点就是 养生 预防!所以中医理论讲究的不是如何去治疗,而是讲究的是如何养好身体不会有疾病出现!怎么样去做身体强壮而 健康 !在皇帝内经里面包括的心里知识都有的!例如失眠症!“肝不藏魂,故不能寐”说的就是人要睡好必须养肝,肝好才能睡得好!所以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把黄帝内经读懂!才能揣摩出医学的巅峰以及经典!好好韵味黄帝内经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述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里的毁沮,就是毁坏形体,瘦弱的意思
心下痞硬为症状名。一名心下痞鞕。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部有堵塞满闷不适感而按之硬满者。多因胃气虚弱,邪气逆结所致。治当扶胃攻邪。因协热利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汗出胃虚,客气上逆,心下痞鞕,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下后胃虚,客气上逆,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干呕心烦者,甘草泻心汤;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痞不解,燥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心中痞鞕,吐呕下利者,大柴胡汤(见《伤寒补天石·结胸痞气第五》)。参见痞、心下痞:痞为病证名。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既痞与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心下痞为病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
详见百科词条:心下痞硬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7:34:19 共10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5 17:42: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3647.html